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4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年亲情模式的转变(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9 1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我看到的指导家庭关系最“纲领”的文章,比较长,要慢慢看,相信看完之后对处理我们与上一代的关系以及思索我们与下一代的关系非常有意义。

<老年亲情模式的转变>
来源: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 2006-07-20 14:56 编辑: 任欣

  爱情是家庭中的横轴,而亲情则是家庭的纵轴。在正确处理了爱情以后,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亲情的问题了。老年人的亲情谈四个问题,就是传统的老年亲情模式、现代的老年亲情模式、老年亲情模式的转变和现代老年亲情模式支持系统。

  一、传统的老年亲情模式

  1、传统的老年亲情模式

  从古到今,老年亲情模式有两种即传统的老年亲情摸式和现代的老年亲情模式。不管老年人认识还是不认识,这两种老年亲情模式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先看看传统的老年亲情模式。

  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由于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很差,农民的寿命很短,四五十岁的人就是老人了。讲老年亲情,就是指父母与子女的感情互动方式。传统的亲情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亲子两代人的双向依赖感情:子代依赖父代建家,父代依赖子代养老。父代对子代建家付出的越多,表明父代对子代越有感情。子代对父代的养老付出的越多,表明子代对父代越有感情。靠父建家,靠儿养老,互相靠得住,就是互相有感情。双向依赖的感情就是传统的老年亲情模式。

  2、传统老年亲情模式的特点

  传统老年亲情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单向性的,是老年人对子女的片面法权。是成年子女对父母的经济供给和行为顺从。子女对父母要单向性地履行四大责任,即经济共给、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丧葬办理。子女对父母的单向性给予就是子女对老人的感情表现。子女对老人感情给的少,感情就薄,子女对老人感情给的多,感情就厚。传统老年亲情模式在子女就是对老人给,在老人就是对子女要。这就是传统老年亲情摸式的特点。

  3、传统老年亲情模式的典范

  为了维护传统的老年亲情模式,我国长期的农业社会大力宣传孝顺父母的典范,《二十四孝图》就是范本。现在看来这些孝子的所作所为基本是虚假的。最著名的如郭巨埋儿就是假的,虚伪的,也是不人道的。郭巨一家四口人。母亲、郭巨、郭巨的媳妇、郭巨的儿子。一天郭巨发现家里粮食没多少了,只够三口人吃几天。怎么办。让老娘一快生活,就要把儿子处理了,要和儿子一快生活,老娘就要饿死。于是郭巨与老婆再三商量,最后决定把儿子活埋,留老娘一块生活。两口子舍不下儿子,就决定把儿子埋在自己的房间里,于是郭巨含着眼泪用镐头刨坑,当挖到三尺深时,铁锹突然碰到了金属,深挖一看,原来放着一堆金锭,金锭上写着:孝子郭巨之金。有了金子,可以买粮,老娘有饭吃了,儿子也不用埋了。为了孝顺老娘,不惜活埋自己的亲生儿子。这就是传统老年亲情模式的真意:要求孝老灭小。鲁迅在《狂人日记》就指出,传统的仁义道德就是两个字——吃人。鲁迅小时看到郭巨埋儿这个图画时,就想到父母的家境已经败落,自己会不会遭到被埋的命运,他的心里有一种恐惧。在精神上,为了使老年父母高兴,70岁的孝顺儿子老莱子,摇着幼儿玩的拨浪鼓,在地上打滚儿逗双亲开心。鲁迅看到这里心里一阵恶腥,赶紧翻了过去。鲁迅是反感这种娱亲行为的。老年死后,鲁迅的态度是赶紧埋掉。在办丧事上,决不能铺张浪费。但传统的亲情模式确是对死去的老人进行后葬。董永家里穷困,没有钱厚葬老人,没有办法只好卖掉自己,葬送老人。结果欠下了巨债,这时七仙女下凡,昼夜织布,才帮助董永还清了厚葬亲人的债务。董永葬亲已经变成了神话故事。象哭竹、卧冰的故事,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尤其是“扼虎救父”显得更加荒唐。晋朝时有一个男孩叫杨香,在14岁时,随父亲到地里干活。不想,窜出一只大老虎,把父亲拽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唯知有父,不知有己。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死,父亲得救了。还有诗四句: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过去,只宣传儿童杨香救父的勇敢,人们也不怀疑这种救父的神话。但这个故事无意中泄漏了一个天大的谎言,暴漏了为父一代的软骨头、怕死鬼和没出息的真情。那时早生儿子早得济,杨香14岁,那么父亲也就30多岁,正是青壮年时期。遇到老虎正是青壮年的父亲撇下14岁的儿子不管,撒腿就跑,,而尚是少年的儿子却担起了打虎救父的任务。为了宣传孝父,起码的大人应当护孩子的常实也不顾了。《二十四孝图》全是骗人的玩艺。老年亲情的这些所谓典范,实际都是瞎编的,是用来欺骗老百姓的。二十四孝图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4、传统老年亲情模式的理论依据

  传统老年亲情模式的理论依据就是孝道。而且把孝道摆在了至高无上地位。说“百善孝为先”。在孝的内容上,《孟子。离娄》篇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汉代的文人赵歧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我的分析,孝的三个方面,一是要生儿子,有儿为大,二是要顺从,以顺为孝,三是后葬,可以薄养,必须后葬。这三条,那条还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呢!怎能不被历史淘汰呢?20世纪,我们的文化先驱,都是反对孝道的,其中以鲁迅为最鲜明——把孝道定位是“吃人”之道。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就斩钉截铁地指出:“万恶孝为先”。我们党自从建党以来,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就从来没有提倡过孝道。老年亲情模式的理论基础就是孝道。而孝道已成为作日黄花。传统的的老年亲情摸式过时了,是因为他的理论基础已经瓦解了。

  5、传统老年亲情模式的历史功绩

  孝道的实质是农业社会亲子互相依赖的伦理保障。在小农社会,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只有靠家庭保障,而家庭保障就是儿子的保障。在农业社会父母对子女的建家保障是自觉自愿、不折不扣的。为了早生儿子早得济,一般子女都是早婚。15岁至18岁就早早结婚了。但是,反过来,子女大了,父母老了,当父母需要照料了,子女就难落实了。所以,社会大力提倡孝道,子女应当直接地赡养自己的父母。即使这样灌输和提倡,子女赡养老人的水平普遍是很低的。不管怎么说,我国小农社会的发展还是仰仗了儿子养老的模式。传统的老年亲情摸式对农业社会的老年养老还是有历史功绩的。

  6、传统老年亲情模式长期影响的根源

  现在,孝道还有市场,是因为我们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来城乡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还靠子女养老。什么时候,农民还靠子女养老,市民还靠子女照料,什么时候孝道就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现在有些人还嚷嚷孝道的根源。当全国人民都实行了社会保障的养老制度,人们的养老不在依赖子女,孝道也就乖乖地进入历史文化馆了。

  二、现代的老年亲情模式

  和传统老年亲情模式相对立的是现代的老年亲情摸式,现代的老年亲情模式是全新的亲情摸式。

  1、现代的老年亲情模式

  现代的老年亲情模式是亲子双向自立的模式,即子女独立立业成家,父母独立养老终身的模式。子女自立是对父母的最深刻的感情表现,而父母自立,是对子女的最深刻的感情表现。现代老年亲情模式从老人方面说就是老人自立的模式。

  2、现代老年亲情模式的实验

  自1990年,笔者就提出了“创立新型的代际关系”,也就是双向自立的现代亲子关系。以后又写了这方面的论文。但是这个双向自立的如何成为现实。我和儿子怎样走向独立道路。1996年9月18日我和老伴就与儿子签定了双向自立的亲子协议。这个双向自立的协议,其实质就是建立现代的亲情模式的协议。儿子真正的实行了他承担的四条——自立承担接受高等教育的经费、自立谋业、自立建家、自立教育自己的子女。那么,他对父母就是有感情的。作为父母自立承担四条——养老经费自我筹集、生活自我料理、文化生活自我丰富、回归事宜自我办理。那么,对子女来说,也是感情深厚的表现。这个实验已经十年了,亲子双方都有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其码这个实验还要进行十年,来日方长,还需奋斗。

  3、现代老年亲情模式产生的原因

  现代老年亲情模式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条

  社会形态的转变

  传统老年亲情模式是生长在农业社会的。他的社会根基是自然经济,是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社会只能是父帮子,子帮父的情感模式。只有在工业社会大生产的条件下,才能有社会保障,也才能产生双向自立的亲情模式。

  世界趋同的进展

  世界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世界趋同是人类发展的规律。西方发达国家的亲情模式是双向自立的。这种双向自立的模式属于人类的共同精神财产。全人类在亲子关系上实行双向自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家庭结构的改变

  我国的家庭结构,20世纪50年代是梯形结构,到了70年代成为正方型结构,实行一对夫妻一个孩的政策后,成为倒三角结构。多子女的家庭和一个子女的家庭,亲子关系的感情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不同的。在城市中,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将出现421的家族现象,不改变原来的感情结构是不可能的了。

  独立意识的觉醒

  调查表明,父子两代人都希望单独居住,代际责任界限的划分越来越明确,亲子的责任越老越清楚。独立地为本人负责这是自己的最大责任。老一代的父代(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还想靠子女。而年轻的老人(60——70岁的老人)和中年人父母,已经感觉到无法依靠自己的独生子女养老,少数的独生子女已经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

4、现代老年亲情模式的阻力

  实行现代的老年亲情模式阻力重重。

  传统亲情观的阻力

  传统亲情观是几千年的小农社会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意识一旦形成,就可以单独发挥他的反作用。所以现代亲情观必须冲破旧观念的阻力,才能指导现代的亲情的形成。

  三代人利益追求的阻力

  三代人指的是末代多子女老人,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第一代独生子女。这三代人,都错误地认为实行现代的亲情模式,本人吃亏了。首先是独生子女认为自己吃亏了,他们认为,传统亲情关系,即使自己18岁以后也还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各种费用,而实行现代亲子关系,就断送了这些经济好处。中年父母也担心,实行现代亲情关系,自己老了,就不能从子女那里获得经济好处了。末代多子女老人眼前就担心自己的中年儿女们不管自己了。所以,实行现代亲情关系,同时受到三代人的反对。

  社会保障不健全的阻力

  我国城市中实行了社会保障,农村只有一小部分农民实行了社会保障。大多数农民还靠子女养老。所以,要求靠子女养老的农民建立现代的亲情模式是困难的。在没有实现国民的全面保障时,传统的亲情模式就无从退出历史舞台。现行法律不完善的阻力

  我国的根本法和基本法都是从我国的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是维护传统亲子制度的。所以法律中关于双向依赖的亲子制度不修改,要建立现代的亲子制度和亲情模式是阻力重重的。

  5、现代老年亲情模式的前景

  如果在小农社会,双向依赖的亲情模式是不会改变的。如果在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亲情模式也是很难改变的。但是,我们幸运地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而且生活在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这次的经济形态转变、文化形态转变、政治形态转变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度,甚至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短短的十多年,我们就完成了原来不可想象的家庭人口结构的转变,身历人口转变其境的我们,只觉得转变其难,但往往看不透这个转变的价值和影响。人口转变主要是看得见的手,起了作用。而亲子制度、亲自感情的转变将是看不见的手起作用。市场经济比政府的行政力量更强大、更全面、更深刻、更有效。所以,我们要用非传统的、超常规地观点分析。我们的预测是:

  2010年城市的独生子女的中年父母,将接受现代亲子制度和现代亲情模式,并在实践中运作。

  2020年农村的独生子女的中年父母,将接受现代亲子制度和现代亲情模式,并在实践中运做。

  2050年全国城乡的父母将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实行现代亲子制度和现代亲情模式。

  三、老年亲情模式的转变

  前边进行了两种亲情模式的比较。现在要谈谈亲情模式的转变。要了解亲情模式的转变,需要知道亲情转变的含义。

  1、老年亲情模式转变的含义

  什么是亲情模式的转变?其实很简单,老年亲情模式的转变就是把传统亲情模式转变成现代的亲情模式。也就是把依赖子女满足老人的感情需求,转变为依靠自己和老伴来满足老人的感情需求。或者说,由亲子双向依赖转变成亲子双向自立。

  2、老年亲情模式转变的内容

  老年亲情转变包括四个内容:

  第一是由父母代替子女完成四大任务(父母为子女承担高等教育的经费、替子女解决就业岗位、替子女成家、替儿子照料下一代)转变为由子女自己完成青年阶段的四大任务。

  第二是由靠子女养老,转变为靠自己养老。原来由子女为父母提供养老费、照料父母的生活、给予精神慰藉、终身办理,变成由老人自己解决着这四个问题。

  第三是亲子之间的感情单向流动,变成父代和子代两代人之间的双向流动,亲子的不平等交流,变成亲子的平等交流。

  第四是把天伦之乐的亲子感情小园田,变成博爱天下的感情大世界。

  父母对子女的情要表现在舍得让子女自立自其强,父母对子女最大的爱不是给他多少物质财富,而是让他具备自我创造财富的能力。这是父母对子女的首要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爱的第二个感情是自立养老,不牵扯子女的精力,不让子女来照顾自己,让子女更多地创造社会财富,更多地享受幸福生活。父母对子女的第三个感情是与子女平等地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要更多地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第四个感情是从爱自己的子女升华为关心人类,博爱天下。走出狭隘的亲情限制,实现爱人助人的崇高人生。

  3、老年亲情模式转变的价值

  亲子制度也是亲情模式的转变,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价值。概括起来是“三个实现“。第一是实现了社会对亲子制度、亲情摸式现代化的要求。现在社会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文化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要求亲子制度和亲情模式从双向依赖变成双向自立。否则,不进行这个转变,就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第二是实现了家庭现代化的要求,家庭现代化就是要实现横纵两轴的转变,即夫妻之轴从夫为妇纲,转变为夫妻平等;亲子之轴从双向依赖转变为双向自立。家庭的两轴最迫切改变的是亲子之轴。亲子关系从双向依赖转变为双向自立,家庭的现代化就完成了一大半。第三是实现了提高人的素质的要求。现在高喊素质教育,而实际上搞的却是应试教育,学生知识增加了,素质特别是非智力素质基本没有提高。而亲子关系实行双向自立,就从亲子制度上保证了人们,包括子女,也包括父母都提高了素质。这是投资最少,效益最大的提高国民素质的道路。

4、老年亲情模式转变的基础

  怀疑自己的能力是老年亲情模式难转变的思想根源。亲情模式的转变需要父代和子代的自立能力。老年人怀疑自己的养老能力,而青年人则怀疑自己的独立成长能力。城市的老年人到晚年,为什么除了房子和每月的退休费,口袋却空空的了。农村的老人除了房子,更是两手空空如也呢?这是老年人错误地用钱的结果。老年人错误地使用了一大笔资金。经过调查获知,农村和城市的老年人,把本来是自己花的钱送给别人了。在自己的儿子结婚时,为儿子盖房子(城市是替儿子或赞助儿子买房子),结婚大操大办。结果老人积攒的劳动血汗结晶就拱手送给了自己的儿女。子女们过上了舒舒服服的日子,而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却过着拮据的生活。改变思路,才有出路。老人一辈子挣得的钱如果留给自己用,老人的生活不但不拮据,还会过得挺滋润。照章办理,城市老人过得会更好。从父母的角度,父母是有条件有能力实行亲情模式转变的,从子女方面说,青年人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逼子女自立,实际是为了子女释放他内在的能量。青年人一旦解放思想,大胆创业,会创造出无穷的社会价值。青年人潜力是现代亲情模式确立的条件。现在,不是缺少两代人自立的条件,而是缺两代人改变传统亲情模式的决心和态度。

  5、老年亲情模式转变的策略

  老年亲情模式转变的策略谈的仅仅是家内的策略。现在的家庭策略一是对末代多子女老人的策略,一是对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策略。末代多子女父母的年龄多在70岁以上,经过一生的传统文化的教化,除了少数人外,绝大多数的末代多子女父母,已经彻里彻外地被中国的孝文化驯化了。他们把孝文化奉为圣经,他们在为实现自己的被孝人生的理想而奋斗,他们的最大幸福就是身边围着一群孝顺儿女,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为他们养老送终。对末代多子女老人,无法报任何改变他们的念头。对这样的老人,通过宣传,让他知道亲子关系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对子女们的紧张人生有所了解,有所理解,有所谅解。但老人的多子女们还是“老人老办法”,对老人尽自己的赡养责任,给老人养老送终,让老人们的人生安全降落。

  对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则实行全新的亲子关系——即双向自立的关系,大胆地支持子女自立,同时自己也要充分地准备自己自立。支持子女自立是对子女负责,准备自己自立是对自己负责。这两个负责是现代亲情模式的集中体现。由于独生子女父母是新一代的父母,所以必须实行这种“新人新办法”的战略。

  6、 老年亲情模式转变的信心

  亲子关系、亲情摸式的转变与家庭人口结构的转变相比,两者都是很难的,所以在20多年前,说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过了计划生育的大关,接下来,就是触及更深刻、影响更全面、变革更困难的亲子关系的转变。在家庭内,实行计划生育是家庭的第一次革命,这次革命是硬革命,而亲子关系的革命是家庭内的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是软革命。这次软革命要比硬革命更艰巨。

  对家庭内的第二次革命我们充满了信心。

  首先,对亲子关系革命已经具备了成功的经验。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原来,一致认为,孩子到18岁以后,不再依赖父母只是西方的事,对那种亲子感情和模式一律给予非议。父代不靠子女养老,子女不靠父母建家不符合中国国情。自从有了我们家的亲子协议以后,就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可以说,亲子革命的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现在,全国各地父母与子女双向自立现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其次,全国城市的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父母在痛苦地挣扎中选择出路。在亲子关系和亲子感情上,客观存在着两中实验——一种是实行亲子关系双向自立的实验,一种是仍然实行亲子关系双向依赖的实验。两种实验都有痛苦,前者是亲人不理解,舆论不支持的痛苦,后者是子女不成才,自己没出息的痛苦。前者是痛在当前,而后者则是痛在现在和以后。前者是痛并快乐着,后者是痛苦换不来快乐。何去何从,父母们会选择的。

  此外,社会实践造就和推动亲子关系革命的进程。双向自立的亲子关系是现代的市场经济造就的,没有市场经济社会就出现不了双向自立的亲子关系和现代的亲情关系。我和老伴与儿子的协议定在1996年,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市场经济创造的。双向自立的亲子关系也必然由市场经济推动其发展。和家庭的第一次革命时政府用看得见的手直接推动不同,家庭的第二次革命,政府是利用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而间解地发挥推动作用。政府是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保证家庭第二次革命的成功。有了以上三条,第二次家庭革命的成功还有疑问吗?

  四、现代老年亲情模式的支持系统

  现代老年亲情模式的建立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包括七个层面。

  1、子女对父母的支持

  子女对父母的最大的爱和安慰是子女自行走出一条自立自强的人生道路。在少年时代就要确立自立的人生观,学习创业的能力,逐渐具备进取精神、抗挫精神、合作精神和审美精神。进入了青年时代就要自立地承担青年时代的四件大事——自立承担高等教育的经费、自立谋业、自立建家、自立教育自己的子女。让自己早些进入创业人生。子女自立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2、父母对子女的支持

  父母对子女的支持就要狠心不再让成年的子女再依赖自己,放飞子女,不再牵扯着子女。让子女决定自己的大事。老了以后不让子女直接赡养自己,而走自己赡养自己的道路。要完全解放子女,不让自己的子女丝毫牵挂自己。

  3、中老年婚姻的支持

  在现代感情系统里,子女感情和夫妻感情相比较,夫妻感情是第一感情,而亲子感情是第二感情。现代人应当一辈子享受婚姻的幸福。有老伴就要爱老伴,没有老伴了,可以找老伴。年龄太大了,找不了老伴可以找情人。老年婚姻的实质是老年人偕子之手共同养老。有了爱情的滋润,就不必非去依赖亲情补偿了。

  4、社会保障的支持

  社会保障是老年人的生命线。城市有了养老和医疗保障,老年人自立就有了物质保障,所以,双向自立的亲子制度在城市就能较快地建立起来,问题在农村,农民现在还没有建立社会养老和医疗的保障制度,所以,现代的亲情模式是很难建立起来的。我们建议农村在取消农业税后,还应当实行一个大动作,就是建立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的保障水平可以低些。社会保障是实行亲子现代感情模式的保障基础。这是亲子感情模式转变的出发点。

  5、基层社区的支持

  我国的社区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当把社区建设摆在市场经济发展同等位置。市场经济和社区建设是一鸟两翼、一车两轮,一道两轨。老人是围着社区转,而社区也要围着老人转。老人的养老和回归都要靠社区解决。当社区把老人都承担起来之日,就是现代亲情模式确立之时。

  6、教育组织的支持

  要大力实现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人生。让学习伴随人的一生。社区学校、老年大学要承担对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的教育。老年大学也要承担对青少年的教育。各类、各级教育组织都要把亲情教育摆在自己的课堂上。

  7、法律法规的支持

  对亲子关系,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仍然维护的是双向依赖的亲子关系,要建立现代的亲子关系就需要完善支持亲子双向自立的内容。修改法律是亲子制度建设的法律保障。

  农业社会把亲子感情作为命根情,当时要否定传统的老年亲情观,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现在敢于提出这个变革,这是社会大进步的表现。我们共同来讨论这个问题,是我们共同承担了这个转变的责任。这是我们携手共同创造新的亲情文化,这本身就是我们老人们的一份精神幸福。

[本帖由wenny修改于2008-05-29 17:34:49]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29 16:33 | 只看该作者

Re: 老年亲情模式的转变(ZT)

浓缩版:

爱情是家庭中的横轴,而亲情则是家庭的纵轴。

1.家庭结构
1950S梯形结构,1970S正方型结构,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成为倒三角结构。多子女的家庭和一个子女的家庭,亲子关系的感情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不同的。
老一代的父代(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还靠子女。而年轻老人(60—70岁的老人)和中年父母,已经感觉到无法依靠自己的独生子女养老了,少数的独生子女已经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
  社会保障逐渐健全。我国的根本法和基本法都是从我国的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是维护传统亲子制度的。所以法律中关于双向依赖的亲子制度不修改,要建立现代的亲子制度和亲情模式是阻力重重的。

2、亲情模式
小农社会,指亲子两代人的双向依赖感情:建家与养老,经济供给与行为顺从。特点是单向性的,父代对子代的片面法权。典范《二十四孝图》。理论:“百善孝为先”。“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孝道的实质是伦理保障、社会保障。一般子女都是早婚。
20世纪的文化先驱,都是反对孝道的,以鲁迅为最鲜明——把孝道定位是“吃人”之道。陈独秀就斩钉截铁地指出:“万恶孝为先”。
  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继续传统的亲情模式。
而市场经济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形态转变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度,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如今社会大力提倡孝道,现在都是晚婚晚育,当父母需要照料了,子女就难落实了。现代的老年亲情模式是亲子双向自立的模式,即子女独立立业成家,父母独立养老终身的模式。子代实行四条:自立承担接受高教经费、自立谋业、自立建家、自立教育自己的子女。那么,父代也承担四条:养老经费自我筹集、生活自我料理、文化生活自我丰富、回归事宜自我办理。但是在实际生活,由于我们一代是计划生育的头二十年,生活中还是是要需要彼此照料的,但是以下亲情模式的转变也是客观存在的,最早可能出现于2050年或我们子女的子女的下一代:

  第一是由父母代替子女完成四大任务(高教经费、就业岗位、成家、照料下一代)转变为由子女自己完成青年阶段的四大任务。
  第二是由靠子女养老,转变为靠自己养老(养老费、照料生活、精神慰藉、终身办理)。
  第三是亲子感情单向流动,变成双向流动,亲子的不平等交流,变成亲子的平等交流。
  第四是把天伦之乐的亲子感情小园田,变成博爱天下的感情大世界。父母对子女最大的爱不是给他多少物质财富,而是让他具备自我创造财富的能力。第二是自立养老,不牵扯子女的精力更多地享受幸福生活。第三是与子女平等地交流,要更多地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第四从爱自己的子女升华为关心人类,博爱天下。实现爱人助人的崇高人生。

  其次,全国城市的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父母在痛苦地挣扎中选择出路。在亲子关系和亲子感情上,客观存在着两中实验——一种是实行亲子关系双向自立的实验,一种是仍然实行亲子关系双向依赖的实验。两种实验都有痛苦,前者是亲人不理解,舆论不支持的痛苦;后者是子女不成才,自己没出息的痛苦。前者是痛在当前,而后者则是痛在现在和以后。前者是痛并快乐着,后者是痛苦换不来快乐。何去何从,父母们会选择的。



3.社会支持系统
  1、子女对父母的支持:包括自行走出一条自立自强的人生道路。
  2、父母对子女的支持: 包括放飞子女,要完全解放子女。
  3、中老年婚姻的支持: 偕子之手共同养老。
  4、社会保障的支持:是老年人的生命线。是实行亲子现代感情模式的保障基础。这是亲子感情模式转变的出发点。
  5、基层社区的支持: 当社区把老人都承担起来之日,就是现代亲情模式确立之时。
  6、教育组织的支持: 老年大学也要承担对青少年的教育。各类、各级教育组织都要把亲情教育摆在自己的课堂上。
  7、法律法规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5-31 19:49 | 只看该作者

Re: 老年亲情模式的转变(ZT)

楼主MM什么时候上线啊,偶找你!电话找不到了, [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5-31 19:50 | 只看该作者

Re: 老年亲情模式的转变(ZT)

或者有哪位同学有楼主的电话啊?告知一声呵! [M29] [M29]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7-27 06:16 , Processed in 0.37677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