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国外ATM收费的价格变迁和影响及理论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2 0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外ATM收费的价格变迁和影响及理论探讨


2006年部分银行的跨行查询收费引起了持卡人的不满。此事最近的进展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要求各会员银行于2007年4月20日之前停止收取此项费用。
很多国家经历过类似事件,由于ATM使用的广泛性,ATM收费简直成了一个关系国计民生、金融公平的政治问题。在银行卡组织、银行、消费者、监管机构多方力量的博奕下,ATM收费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其对支付效率、消费者福利、银行业集中度的影响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
一、 ATM收费类型
国外ATM交易对持卡人收取的手续费分为三种,按收取的普遍程度排列:
第一种是发卡行向使用非本行ATM的持卡人收取的跨行费(foreign fee,或称off-us/on-other’s fee,英国原来很有趣地叫disloyalty fee)。发卡行收取跨行费多是因为要向机具所有者支付交换费(interchange fee)、向跨行转接组织支付转接费(switch fee)。
第二种是ATM所有者向持卡人收取的附加费(surcharge fee,或称convenience fee),我国尚未出现,在其他一些国家也经历了一个不允许收取到允许收取的过程。如美国是在1996 年维萨和万事达取消了对ATM所有者收取附加费的禁令,加拿大也是在1996年,在加拿大竞争法庭主持下,加拿大竞争局调查研究委员会与Interac及其成员机构达成协议,取消附加费禁令。ATM所有者除了可以向发卡行收取交易费用,还可以直接向消费者收取附加费。这使得大量非金融机构作为第三方组织(ISOs :Independent Sales Organizations)开始布放ATM。交换费是由银行卡组织确定的,无法精确反映ATM所有者的成本。而附加费就非常灵活。比如一台布放在繁华地段的离行式ATM场地租金成本很高、或放在偏僻场所交易量较小,ATM所有者都可以通过收取更高的附加费来弥补。以下从银行网站获取的跨行收费信息多数银行均注明,这只是发卡行的收费,不包括附加费。
第三种是发卡行向使用本行ATM的本行持卡人也收取交易费(On-us fee),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这三种费用都可能是对各种交易类型收取,包括取款、转账、查询。不同的交易类型收费水平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二、 美国的收费情况
交换费和转接费:各EFT网络(美国现有25家)对每笔ATM跨行交易收取的转接费(对于存、取、转账、查询交易,转接费相同),在1993年时,基本在4.5至9.5美分的区间里,经过缓慢下降,近几年保持了稳定,到2006年,基本在3.5至6.5美分的区间里。ATM取款的交换费(一般来说,跨行存款交易的交换费最高,其次为取款,再次为转账和查询)则从90年代中期的20至50美分,经过波动,略微上扬,2006年,基本在45至60美分之间(转引自Hayashi,Sullivan 和Weiner等,2006)。这构成发卡行的成本。
根据Dove咨询的计算,2003年包括折旧、维护、通讯、加钞等在内的ATM月平均运营成本是1314美元(不同的ATM可能在1000至2000美元之间)。当时每台ATM每月交易量约为2400笔,则每笔交易成本约为55美分(现在可能ATM价格有所下降,但ATM交易量也继续减少)。这构成ATM所有者的成本。看来跨行交易的交换费勉强能够甚至不够弥补成本,收取附加费也就是自然的了。
对客户的收费。根据美联储的统计,从1996年到2002年,向持卡人收取ATM跨行费的存款机构的比例从79.8%降到69%(在收取附加费后很多中小存款机构减免了跨行费。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由于对使用本行ATM的非存款客户收费,收入可以用来补贴本行的存款客户;二是ATM的总交易成本上升,为避免本行存款客户因此选择大银行,必须对他们加以补贴),收取的跨行费的平均金额则从1.1美元提至1.4美元。收取附加费的存款机构比例则在1996年解禁后大幅度提高,从44.8%提高到89.4%,增加了一倍,费率也从1.19美元提至1.36美元(附加费在0.5-5美元之间,一般是1-2美元,但在夜总会之类场所的ATM,附加费可能高达4-5美元),也就是持卡人为一笔跨行取款平均须付出2.76美元。对使用本行ATM收费的金融机构在1996年并不多,为6.8%,2002年更降至2.7%,费率则从0.59美元降至0.56美元,是三种费用里唯一一个“双降”的。
美联储在2002年后就未公布统计。按照Bankrate的统计,2002年持卡人为一笔跨行取款平均须付出2.62美元。2006年提高到2.89美元。如果在ISO的ATM上取款可能会更贵。而且收取附加费的银行比例在2006年也达到了98.3%。Bankrate估计消费者2006年为ATM交易约付出42亿美元。
目前美国的大银行对借记卡持卡人使用本行ATM交易基本都是免费(也可以认为包括在存款账户的月费中),对跨行取款、查询多数收取手续费,对海外ATM交易收取1美元到10美元不等的手续费,也有对高端客户的完全免费或有限制次数的免费,如花旗银行对多数账户收取跨行费1.5美元,对花旗金账户(CitiGold)免费,在美国的汇丰银行对一般账户收取跨行费1美元,对至尊账户(Premier Accounts)免费。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自有ATM数量最多(2005年底有16785台),因此对跨行费收得比较高,对美国国内的ATM跨行查询、转账、取款每笔收取2美元,国外每笔收取5美元。
2001年7月1日,美国银行(12000台ATM,本段均为2001年数)、巴黎巴银行(2700台)、巴克莱银行(3000台)、德意志银行(1800台)、丰业银行(2100台)、西太平洋银行(1500台)等形成一个全球ATM联盟(Global ATM Alliance),互免对方持卡人在本行ATM交易的手续费。这些银行基本上都是国内最大的零售银行之一,2001年时入网ATM共有23000台。
美国的小银行、信用社对于跨行手续费则有三种情况,一是收取,一般也比大银行低一些。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雇员联邦信用社(Indiana University Employees Federal Credit Union)ATM跨行查询每笔0.5美元,取款每笔1美元。二是免收,如Netbank,E*Trade Bank。一些信用社连国外的ATM取款都不收跨行费。三是不仅免收发卡行手续费,对ATM所有者向持卡人收取的附加费都要在限额内返还,如Bank of Internet USA,对不同的账户每月可在6至8美元的上限内返还。小银行非常担心自己的客户流向ATM多的大银行,因此宁愿付出高额成本来弥补客户跨行交易的支出。
美国伊利诺斯州的EBT卡(电子福利转账卡),ATM取款每次0.85美元,ATM余额查询每次0.5美元。这是政府部门制定的价格,应该是比较接近于“成本价”的。
近年北美较为流行的储值卡收费也相当不低。如美国第一银行(BANKFIRST)发行的维萨礼品卡,国内任何ATM取款手续费是2美元,国外ATM取款手续费是5美元,国内ATM查询是1美元,国外ATM查询是2美元。瓦乔维亚银行发行的Wachovia Dinero Directo Card收费低一些,每次充值后免费取款1次,然后每笔1美元,ATM查询每月免费2次,然后每次0.5美元。
三、 澳、加、英、德四国的收费情况
澳大利亚跨行取款发卡行要向机具所有行支付1澳元,少数发卡行不向持卡人收取跨行费,多数银行向持卡人收取每次1.5澳元。澳大利亚的银行一年从跨行ATM取款中就有6亿澳元(4.5亿美元)收入(http://goliath.ecnext.com/coms2/summary_0199-5165282_ITM)。
澳大利亚第四大银行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在2006年初宣布从4月开始将ATM跨行取款费和跨行查询费提价至每次2澳元,受到了舆论抨击,但西太平洋银行仍然提价了。西太平洋银行称提价只是为了促使持卡人更多地使用本行的ATM。
澳大利亚大银行对某些存款账户的本行ATM取款也要收费,或每月免费一定次数,超过则要收费。
从美、澳的情况看,小银行一般对查询的定价比取款低,而大银行倾向于对ATM取款和查询收取同样水平的跨行费,可能大银行是表示非常不鼓励客户使用跨行ATM来查询,鼓励通过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查询。但查询毕竟不需要现金处理、资金清算的成本,和取款同样定价不太合理。
加拿大的银行在跨行业务收费表中仅列示了取款。加拿大帝国银行(CIBC)、丰业银行对国内的跨行ATM取款都是每笔收1.5加元,国外的ATM取款CIBC每笔收3加元,丰业银行对在美国的取款收3加元,对在其他国家的收5加元。丰业银行注明丰业银行的行内自助交易(包括ATM、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如果超过账户月费包含的免费交易次数,就每笔取款、转账收65加分,查询免费,ATM上可以打印小对账单(Mini Statement)是0.75加分。加拿大Peoples Trust Company发行的万事达储值卡ATM取款每笔2.95加元,ATM余额查询每笔0.95加元。加拿大的附加费在1到1.5加元之间。
英国的ATM跨行转接组织LINK规定,对持卡人只能收跨行费或附加费中的一种,不得同一笔交易同时收取这两种费用。如英国巴克莱银行迄今对客户用借记卡在国内任何一台ATM上取款都免跨行费,在其他国家,除了全球ATM联盟的ATM,要收取2%,最低1.5英镑,最高4.5英镑的跨行费。英国银行的在行式ATM不收取附加费,一部分离行式ATM收取附加费。ISO都收取附加费。附加费一般为1.5英镑。2006年底英国61000台ATM中,有35000台是免费的,26000台是收费的。
德国和英国类似,在国内跨行取款发卡行不收费,机具所有者可能收费。德国的主要银行,包括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德国裕宝联合银行和邮政银行形成联盟,向各参与银行的客户提供免费的ATM服务。
四、 关于ATM收费的争论
和我国的情况类似,国外的ATM收费也引起了很多的客户抱怨和舆论争议,甚至对银行和和银行卡组织的诉讼。反对者从最初收跨行费时认为“为了取自己的钱居然还要交钱”不能接受,到同时收跨行费和附加费时认为“为取一笔钱重复交两笔钱”不合理,到认为向持卡人的收费大大超过银行的处理成本,指责银行的贪婪,各种消费者利益团体想取消或对附加费设置上限、议员提起议案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支持者则称如果消费者愿意跨行取款,证明他们认为从中获得的方便大于付出的成本;禁止收取附加费才会损害消费者的选择权,甚至损害小银行的利益(加州两城市曾禁止收取附加费,拥有加州65%ATM的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两大银行就拒绝和其他银行共享其ATM,使得小银行客户或者寻找更远的ATM,或者将户头迁至大行);禁止收取附加费会导致银行通过收取更高的账户月费等其他方式弥补成本,等于把非银行顾客的成本转嫁给银行顾客;对小银行来说,庞大的共享ATM网络弥补了它网点的不足,增强了它的竞争力(即使返还持卡人附加费,也比自己开设网点、布放ATM成本低),也就是附加费不会损害小银行;大银行对跨行交易收费高是因为它们本行ATM多、付出的成本高,持卡人可以选择本行ATM避免手续费;成本更高、但是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方便的离行式ATM是因为收取了附加费才布放得更多;等等。银行监管机构、立法和司法机构也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多数认为在发卡行没有明显凭借垄断地位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下,应由各机构自主决定如何收费、客户自主选择是否进行跨行交易,不应进行过多干预。
在英国,舆论的强烈反对迫使银行至今不敢对ATM更多地收费。1999年,英国以第一大发卡行巴克莱银行为首的几家银行提出要收取附加费,激怒了舆论,报纸的标题都是“阻止大银行抢劫”之类,银行也顶不住舆论压力全面撤退,不仅附加费不收了,为平息消费者怒火,宣布原来收取的跨行费也不收了。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2007年1月26日,加拿大新民党领袖杰克•雷顿提出应修改银行法,禁止ATM收费,动员消费者联合起来抵制银行收费。和英国各方的齐心协力相反,他这一举措被很多人视为赢得消费者支持的政治噱头。网上的反映也是五花八门,当然有人支持这一建议,认为银行向消费者收费太多,但也有不少不买账的消费者,有人称:虽然自己不喜欢ATM收费,至少ATM要收费时会有提示,给你以选择权,方便的ATM网络能在他最需要钱的时候马上取出钱来;既然我们很多时候愿意为“方便”付费,比如叫外卖,为何不能为随时随地可以取钱这种极大的方便付费呢;想想在没有ATM也没有ATM收费的时代是多么不方便;提醒新民党不要忘了很多加拿大人和退休基金都持有银行股票,一旦取消这个银行收入来源,股票价格下跌民众也会受损;别的国家有不收费的ATM不是因为管制,而是因为竞争,管制ATM收费不会有效,让银行业更自由竞争才是根本(这一点十分深刻)。有人嘲讽道,如果ATM收费取消,难道新民党来为ATM维护、网络转接付费吗;认为新民党对这个行业根本没有深入研究,这是经济上的民粹主义,等等。
五、 关于ATM收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由于跨行费在美国收取较早、被普遍接受,现有美国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附加费方面,少数涉及跨行费。Hannan等(2001)分析了银行收取附加费的两个动机,一是直接的手续费收入,二是吸引客户。消费者如果想频繁使用本行的ATM,为避免附加费,最好是在本行开户。也就是对于银行来说,附加费定价不是单纯从其收益水平考虑,而是放在整个银行业务竞争的全局中考虑的。Hayes等(2004)的研究表明,拥有庞大ATM网络的大银行最佳策略是收取一个高额的附加费,高额的附加费虽然有可能使一部分消费者放弃使用它的ATM,但也抬高了竞争对手(持卡人现在的开户行)的成本,刺激消费者成为它的客户。对于中小银行,则可以有不同的策略。美联储(1998)、Stavins(2000)等的实证研究发现附加费、跨行费和金融机构规模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Ishii (2004),Knittel和Stango (2004)实证研究证实,银行的ATM网络规模对银行存款水平有显著影响。Massoud等(2006)也发现附加费增加了大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和利润,对大银行来说显现出积极的客户关系影响。何自力、王海东(2004)对ATM网络服务价格竞争的分析指出,在存在互联成本(指向客户收取跨行费)的情况下,转换成本的下降(原因是联网通用)将使具有较大ATM网络的银行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小银行将在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银行卡市场也将向大型银行集中。
一般认为ATM收费的提高会降低消费者福利,但是ATM是一种差异性产品,主要的差异在于位置,ATM收费提高会导致ATM数量增加,如果对消费者带来的到ATM的时间和路途成本节约高于所增加的费用,消费者福利就会提高(举例来说,A消费者住所地附近原来有一台他行的无附加费的ATM,收费后他的福利降低,但B消费者住所地附近原来无ATM,收费后新布放一台,他的福利可能会提高)。这取决于消费者效用函数中对价格和距离的相对权重、机具所有者的成本函数等。Gowrisankaran和Krainer (2005) 通过同期、相邻的明尼苏达州(解禁后立即提高了附加费)和衣阿华州(直到2002年在银行的联合起诉下联邦法院判决衣阿华州对附加费的禁令无效)的数据(这样做到了其他条件基本相同),对是否允许收取附加费的福利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禁止收取附加费增加消费者福利,降低生产者福利,减少12%的ATM布放。
六、 ATM收费的影响和新动态
美国1996年允许收取附加费后,进入ATM数量增长最快的历史时期。1997年美国ATM数量比1996年增加2.6万台,创ATM年增长量的历史记录,2001年的ATM数量是1996年的三倍,特别是ISO布放ATM的数量有很大的增长。美国每台ATM的平均交易笔数早在1992年就达到了峰值(月交易量6876笔,那时ATM只有8.7万台),此后随着ATM数量的增多台均交易量逐渐下降(2001年的台均交易量比1996年下降了45%)。不过ATM的总交易量还是上升的,直到2000年前后,ATM年交易量达到了最高峰,此后也开始下降。目前美国ATM有近40万台,每台ATM月交易量约2000笔。
由于跨行交易的成本比较高,消费者开始尽量选择在本行ATM上取款。1997年首次出现了跨行交易量的绝对下降。Hayes等(2004)的研究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跨行交易在ATM交易中的占比下降。银行的ATM交易中本行客户的交易比重提高,如2004年12月富国银行88.8%、摩根大通银行82.5%的ATM交易都是行内交易。
Hayashi等(2006)认为附加费在初期刺激了ATM所有者利润的增加,长期效应却似乎是减少。消费者愿意为跨行交易的方便支付代价,但这是在一定限度内。根据Gowrisankaran和Krainer (2005)的计算消费者平均愿意为减少到ATM1公里的距离支付8到10美分。而且后来的实证研究发现消费者近年来对ATM收费的敏感性增强,特别是对附加费敏感。如Faulkner和Gray (1999) 的调查发现超过1美元的附加费会导致跨行交易减少30%。Gowrisankaran和Krainer (2005)发现如果消费者有50%的可能来使用一台ATM,附加费增加10美分就使他只有46%的可能来使用这台ATM。对收费后消费者行为的调查和研究很多,一些发现非常有趣,如Pulse的调查发现只有25%的持卡人经常支付附加费, 20%的附加费来自于3%的持卡人,这些持卡人根本不在乎附加费频繁取款。这反映了消费者是异质的,对于ATM费用的主观评价有非常大的不同。
面对这一盈利困境,ATM所有者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一些ISO干脆退出ATM市场,如eFunds,E*Trade。一些机构则形成不收取附加费的联盟以刺激ATM交易量,即拥有ATM的发卡银行和其他银行互免对方持卡人的附加费(这种做法在可以收取附加费后就已经出现,现在范围越来越大)。这样可能增加机具所有者的交换费收入(因为ATM的一个特点是很高的固定成本和较低的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至少能大于边际成本)。Co-op和MoneyPass 是形成了免附加费的网络,所有的成员机构都不能收取附加费,Star、NYCE、Pulse、Cirrus和Plus则允许成员机构选择是否收取附加费。有的免收附加费的ATM贴有显著“No SUR!”标志,持卡人可以方便地识别。布放ATM的连锁店如Sheetz方便店也索性免除了附加费,希望增加的交易量和促使消费者多购买店内商品能弥补附加费的损失。7-Eleven连锁店(在美国有5000多台ATM)则在2006年4月和花旗结盟,花旗持卡人在7-Eleven的ATM上交易不需要交纳跨行费和附加费。
加拿大和美国有类似的情况。1996年至2005年,加拿大跨行转接组织Interac入网ATM数量从1.8万台增至5.1万台,加拿大也成为世界上按人口平均的ATM数量最多的国家。Interac转接的跨行ATM交易量也是在2001年以前逐年增加,2001年达到最高点3.75亿次,此后逐年降低。虽然跨行费用的增加曾被认为是一个原因,但是加拿大行内ATM交易量也在减少,2003年到2004年从7.8亿次降至7.5亿次,减少4%,同期Interac转接的跨行交易量只减少2%。因此对ATM交易的整体需求降低还是更主要的原因。
美国和加拿大ATM总体交易量出现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卡受理环境日益完善,消费者日常交易多数可以刷卡完成,除了传统上利用信用卡进行消费,借记卡消费在近年来也增长迅猛,对现金需求量减小,跨行交易费用的增加不过是加速了跨行交易量的减少。从1996年到2005年,美国EFT网络转接的ATM交易量由107亿次微降至105亿次,POS交易则从11亿次增长到81亿次,同期加拿大Interac的ATM年交易量从3.02亿次降至2.93亿次,POS交易则从6.77亿次增至30.70亿次,变化轨迹极其相似。
周琼“国外ATM收费的价格水平和理论探讨”《中国信用卡》2007年第3期基础上更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5-12 09:47 | 只看该作者

Re: [ZT]国外ATM收费的价格变迁和影响及理论探讨

这么强的专业性文章
看来只有我一个人看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8-14 21:38 , Processed in 0.0642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