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心影 优律诗美广州站
An exploration through music, speech and eurythmy
音樂,語言和舞蹈的融合共生
巴赫,《柔板》——选自G小调第一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 (1717年)
约翰·邓恩,《神圣十四行诗》(1633年)
金望,《望夫石》——小提琴无伴奏作品(2008年)
王珏,《寂·漠》——两首小提琴无伴奏作品(2003年)
巴赫,《萨拉班德和复奏》——选自B小调第一首小提琴无伴奏组曲 (1717年)
尤金·伊萨依,《忧郁》——选自A小调第二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 (1924年)
优律诗美编创与表演 马珍雅(中文名) (Andrea Malone Von Wurmb)
小提琴伴奏与独唱 魏韵
艺术指导 内田朝子 (Tomoko Uchida), Ilse Stadler
灯光 冯彦臣
服装设计 马珍雅(中文名) (Andrea Malone Von Wurmb)
作品简介:
《柔板》 优律诗美艺术的创始者鲁道夫·施坦纳为巴赫的这一乐曲设计了舞台表演流动的形状。马珍雅根据乐音,音程,节拍,以及和声的发展编排了表演动作。
《神圣十四行诗》 约翰·邓恩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他既是诗人又是牧师。组诗“神圣十四行诗”将古典爱情诗体裁的“十四行诗”转化为呈奉给上帝的殷切献辞。
《望夫石》 “望夫石”讲述了一位忠贞妻子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然而,音语舞“望夫石”探索的,是这位女性自身的情感与生命的世界;失去心爱的人心灵日渐脆弱,而身体却越来越僵硬,最终化为岩石。这部作品也是作曲家金望和舞者马珍雅的共同创作,展现了情感生命的两个极端,因此在音乐和肢体语言上也具有截然不同的结构.
《寂·漠》 王珏的作品“寂”(静)与“漠”(无涯),最初是为小提琴家 Mark Lobotzky 而作. 两部作品以组曲的方式呈现, 其“快”和“慢”的对比,表现了意志力的平衡,恰如“阴”“阳”之相克相生。舞蹈部分由马珍雅,内田朝子,和Ilse Stadler 以及作曲家共同编排。虽然这部现代音乐作品也要遵循和古典音乐相同的编舞原则,但作品中音高,节奏,力度和复奏与古典音乐的迥异之处依然体现在舞者的动作之中。
《萨拉班德和复奏》 巴赫的“萨拉班德和复奏”是传统的舞曲形式, “复奏”(即变奏)在和声上是“萨拉班德”的回应,这点在舞蹈编排中也得到了体现。
《忧郁》 虽然伊萨依的这部作品整体上取材于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但是此次表演的柔美的E小调二乐章《忧郁》使用了格里高利圣咏的素材,乐章的结尾是一段节奏自由的《末日经》动机。
作者简介:
马珍雅(Andrea Malone von Wurmb) 196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小学中学接受华德福教育,获华盛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及国际研究学士学位。1998年获德国汉堡优律诗美学院学士学位,师从Carina Schmid,2002年在荷兰海牙的Helicon大学获表演优律诗美硕士文凭,师从Baptist Hogrefe。此外,她还在德国汉堡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分别接受音乐培训和音乐课程学习,并且专门学习过声乐和乐器。马珍雅的优律诗美表演将声音(音乐),动作,色彩,和流动的线条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整体”的艺术,以动作来传达声音(音乐)。马珍雅尝试以优律诗美来诠释现代室内乐作品,并赋予作品多种维度表达的空间。主要作品:“proSviet”,与俄罗斯同名乐团共同演出(2003,欧洲巡演);“奥尔弗斯与欧律狄刻”(2002, 加拿大);“靛蓝谎言”(2004,德国)以及其它在日本,美国和德国演出的作品。
魏韵 1981年生于上海。6岁学琴,曾先后师从陈新之教授,吴菲菲教授和郑石生教授。200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小提琴教师。2003年起受邀参加了大量室内乐及重奏音乐会,活跃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贺绿汀音乐厅、杭州大剧院等舞台上。2004年夏,应邀参加德国Schleswig-Holstein Musik Festival(北德音乐节)的青年乐队,受Christoph Eschenbach、Valery Gergiev、Yuri Bashmet等知名大师指导,赴汉堡、柏林、吕贝克等地演出交响乐及室内乐近20场。2004年4月和2005年11月,两度应上海爱乐者协会之邀在上海交响乐团举办个人专场独奏音乐会。
冯彦臣 1976年出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灯光设计专业,现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灯光设计;主要设计作品有:话剧《恋人》,美国小剧场话剧《情书》,英国当代实验戏剧《4.48 Psychosis 》,金星舞蹈团现代舞《时间·空间·无间》,2005年亚洲戏剧季闭幕式,大型歌舞剧《火焰山之故地重游》,音乐剧《狂雪》,法国小剧场戏剧《马格丽特-杜拉斯》,大型舞剧《轮椅上的天使》,昆曲《桃花扇》,大型话剧《激情东海》等。
內田朝子(Tomoko Uchida) 1962年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优律诗美学院毕业后,就职于瑞士巴塞尔的歌德大堂舞台演出团。现在,内田朝子是一位自由职业艺术家,在瑞士,台湾,马来西亚等地授课并协助编排优律诗美。
ILSE STADLER 1965年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优律诗美学院接受优律诗美培训,以及荷兰的Helicon大学接受表演优律诗美培训。 曾在德国汉堡优律诗美乐团,英国“行动的词语”剧团(Moving Word Theater)表演及巡回演出。现在ILSE是一位自由优律诗美艺术家,在欧洲表演并编排作品。
优律诗美(音语舞)(EURYTHMY)简介:
“EURYTHMY”又名音语舞,源于希腊语: “EU” 即“美好”,“RHYTHMOS”即“韵律”,涵义是“美好的韵律”。这门艺术发源于20世纪初。
优律诗美有两种主要形态,一种是“音乐优律诗美”(或“视觉音乐”),另一种是“语言优律诗美”(或“视觉语言”)。在“视觉音乐”中,表演者利用姿势表示音调和音程等,使音乐变得可以看见。在“视觉语言”中,表演者依据发出的声音用整个身体或者局部动作做出相应的姿势。两种优律诗美技巧不同,但都显示着人类内在的心灵体验与周围的空间环境。表达音乐时,表演者必须不断创造出使音乐能够流畅的空间;表达诗歌时,表演者像是一尊会动的雕塑。
优律诗美是运动的艺术,其目的不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舞者的身体调校成一个乐器,让声音与音乐本身的语言,通过身体活动表达出来。
感谢:
德国基金会GLS: Gemeinschaftsbank Treuhandstelle Bochum;
荷兰基金会: Iona Stichting, Amsterdam
提供资助。
感谢中国和欧洲的许多朋友, 他们的努力成就了这场演出。感谢Melaine MacDonald, Ilse Stadtler, Anja Herbst, Tatjana Belskaja, Gertrudis Brückner-Knoop,和陈灵翼,高民芳等朋友的艺术支持,感谢其他朋友在各方面的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