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81|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24 1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华商报:奥斯卡提名这样出炉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10:36 华商网-华商报

  当《一往无前》的女主角瑞茜·威瑟斯朋和《断背山》的男主角希斯·莱吉尔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已经有30个人知道了他们的命运。

  像往年一样,在奥斯卡提名揭晓前一天,一群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电影学院)的成员就在贝弗利山庄的总部内被反锁起来。电话线被拔掉,因特网停用,手机统统交公,门卫严格把守着电梯。在9个小时里,这些人中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因为他们知道奥斯卡提名将要花落谁家。

  为了准备统计数据、提名者简介和其他相关资料,他们不停地工作,靠小甜饼、黑咖啡提神。1月30日晚9时,来自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布拉德·奥尔特曼斯和里克·罗萨斯,向电影学院执行主席布鲁斯·戴维斯提交了这份由5800名学院成员投票选出的提名名单。和学院总部里戒备森严的情形不同,两个人只是把名单开车带走,而没有警察的监护。

  而这份名单于太平洋标准时间(美国西部城市时间)1月31日凌晨5∶38∶30准时向全世界发布。其实,在凌晨5时以前,就有大约400个记者、摄影师和评论家围在电影学院剧场下面等着了,他们在这里聆听了米拉·索维诺和新任电影学院主席锡德·加尼斯宣布了第78届奥斯卡提名名单。 纪周/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14:15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第一课:业内人士披露奥斯卡内幕 保姆也能为奥斯卡投票

2月10日,50尊奥斯卡小金人向公众首次展出,引来众多参观者。就在小金人被公开展示的前一天,著名黑人演员、奥斯卡奖评委萨缪尔·杰克逊的惊人之语令小金人光彩黯淡。 10日早上,50尊奥斯卡小金人在位于洛杉矶的好莱坞高地中心展出,该中心距离大名鼎鼎的柯达剧院几个街区之遥。第7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将于今年3月5日下午5点至8点在柯达剧院举行,届时,在中心展出的所有奥斯卡奖杯都将在典礼上颁出。这样的展览在好莱坞还是首次,所以引来参观者无数。

展览开幕式由奥斯卡主席希德·加尼斯主持,他简短致辞之后,为展览剪彩,参观者涌入大厅。这次展览的另一亮点是允许观众亲手触摸一尊小金人,并且免费合影留念。这种做法也是第一次,使得小金人前长队蜿蜒。与观众亲密接触的奖杯也将于3月5日在典礼上颁给某位得奖者,所以奥斯卡组委会对它格外照顾。除用坚韧防盗绳连接奖杯外,还指派专人保护。奥斯卡执行总监布鲁斯·戴维斯先生保证:"颁奖之前,这尊小金人将被擦拭干净,看上去与其他奖杯毫无差别。"

戴维斯先生在阅读位于入口处的公示后强调:"奥斯卡金像奖奖杯是我们注册的商标,它的照片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他还半开玩笑说:"按照这个告示说明,今年允许公众与金像奖杯合影,可以确保明年丰田汽车(这个牌子的车在美国销路不错)的广告里不会出现小金人的照片。"
另外,9日,据美国一家网站披露,好莱坞黑人演员萨缪尔·杰克逊做客美国《福克斯新闻》宣传新片《自由之地》时,爆出秘密:他发给奥斯卡评审委员会的选票,是由他妻子代为选择填写的。

萨缪尔说:"由别人填写奥斯卡选票,这在好莱坞太普遍了。他们家中的女佣看过提名的影片,厨子可能都看过,保姆也可能看过其中的几部。他们都知道你不会亲自去填,所以顺带着就帮你打了勾。"他还举了例子,"助手通常会提醒该邮寄选票了,但是看到选票都空着,就会帮你填上他们喜欢的,然后寄出去。"萨缪尔在被问到他是如何填写选票的时候回答说:"通常我先看有没有我朋友或者他们的作品被提名。如果没有,我就把剩下的工作留给我妻子,我信任她的选择。她知道,有些电影我肯定不会去看,因为那乏味得让人想睡觉。"

据统计,今年有5879张选票于本周寄出,要求在2月28日下午5点之前寄回。不知道今年有几成的选票是认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14:17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第二课:主角配角评奖之争

无论在舞台上还是摄影棚里,演员抢戏是自然现象。谁都想出人头地,展露头角。但轮到竞选奥斯卡时,更多演员宁愿"屈居二线",把自己"贬"为配角。

  我这里说的不是本来就该属于配角的角色,而是那些介于主角和配角之间、甚至完全应该属于主角的角色。

  今年的奥斯卡大热门《芝加哥》中蕾妮·齐薇格和凯瑟琳·泽塔琼斯分别是女一号和女二号,但这个二号的戏份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当作并列女主角完全讲得过去,至少她的戏一点也不比理查·基尔扮演的男主角少。但凯瑟琳·泽塔琼斯要求片商米拉麦克斯把她摆在女配角类。难道是她特别无私,不愿意跟齐薇格竞争?非也。她知道在主角类她的对手要强得多,而在配角类她至少可以以戏份的数量压倒那些真正的配角,如同一部影片中的拉蒂法女王(Queen Latifah,不是真的"女王",是艺名)。

  另一部奥斯卡大热门《时时刻刻》有三大女主角,按照影片字幕顺序分别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和妮可·基德曼。有人特意统计了她们在银幕上出现的时间:梅丽尔共42分钟,朱丽安33分钟,妮可30分钟。按照常识,她们三位都应该算是主角,要么全部算配角,即没有主角的群像卡司(ensemble cast)。但这次奥斯卡选票上,评委们不约而同把梅丽尔和妮可当作主角,把朱丽安当作配角。

  难道大家歧视朱丽安不成?

  其实这也是演员自己要求的。在主角类,朱丽安不仅要与两位杰出的同事争夺风光,更可能会自己打自己,因为她主演的《远离天堂》受到圈内关注,而她是绝对主角,想谦让都不可能。如果朱丽安在《时时刻刻》中的表演"不幸"被当作女主角,那么在提名揭晓时她就会尝到自相残杀的滋味,因为奥斯卡主办单位有规定,当一名演员同时以两部作品进入同一项目的前五名,只能取票数高的那一部。换言之,还没到决赛时她就必定要牺牲一个机会。(这个规则显然不包括导演,因为前些年斯蒂文·索德伯格便以两部影片同时进入最佳导演的提名。)

  在奥斯卡战火尚未纷飞时,有人已经成为自我抵销的牺牲品,她就是好莱坞演员的偶像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好莱坞演员工会奖(SAG)公布的提名名单中,她居然从女主角和女配角的榜上神秘消失。正当业内人士不解地抓脑袋时,索尼电影公司公开了真相:原来该公司一名职员在去年12月提交候选人时,错把斯特里普在《改编剧本》中的表演放进了女主角类。虽然索尼很快发现了错位,请求主办单位更正,并答应承担由此引起的开销,但遭到主办单位拒绝,原因是不能开这样的先河,否则以后截止期就成了空话。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凭逻辑推理便可以猜出:评委们有人喜欢她在《改编剧本》里的表演,有人更喜欢她的《时时刻刻》,结果选票被分散,造成两败俱伤,两个角色均出局。

  2002年,环球公司出过同样的错误:它错把戏份偏多的配角詹妮弗·康纳莉(《美丽心灵》)当作女主角竞选演员工会奖,结果输给了《死囚之舞》的哈莉·贝瑞。但后来作为女配角,她赢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

  从理论上讲,这样的低级差错是不会出在奥斯卡身上的,因为演员工会奖和金球奖允许片商指定推举的选项,而奥斯卡则完全由评委选择,评委觉得你是主角,他就会把你摆在主角类,他若觉得你是配角,便会把你摆在配角类。这对于那些可入可出的角色岂不是更糟糕?对。为了防止分散选票,片商一般会在行业杂志的广告里提出建议,比如强调朱丽安在《时时刻刻》中是女配角等等。通常,愿意选她的评委也乐得尊命,因为把她搁在另一类中等于是放弃一票。

  但是,其他那些类别由片商作主的奖项也不是绝对由片商说了算,当主办单位不同意时,仍会把你摆进你不愿意的类别。米拉麦克斯照例把泽塔琼斯安排在女配角行列,但金球奖的主办单位(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认为她是主角之一,于是她直接跟蕾妮·齐薇格竞争并败下阵来。

  其实,泽塔琼斯竞选女主角比较有利,因为金球奖的主角类有十个提名名额,分正剧和喜剧或歌舞剧,而配角只有五个名额,不分类。摆在女主角类,至少提名的机会增加了一倍。那她为什么偏偏要挤进配角的圈子呢?原因是奥斯卡。奥斯卡之前的奖项都有热身的作用,你如果一直以女主角的面目出现在热身奖项中,那么到了选奥斯卡,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把你归在女主角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21:35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去年底新线公司选送《关于施密特》时,把它归在喜剧类,但金球奖的主办单位认为影片的黑色幽默元素不足以使全片成为喜剧,于是它从通常竞争不太激烈的喜剧或歌舞剧类搬进了正剧类。

  早期的奥斯卡最佳配角选的是真正的配角,即那些由"character actor"(不是我们所说的"性格演员",而是有特色的配角演员)一统天下,如《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黑人保姆。

  1944年,巴里·费茨杰罗在《与我同行》中扮演一名传教士,结果同时被选为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的候选人。虽然最终他赢得了最佳配角,但此事提醒主办单位,于是作出了相应规定,限制一个角色只能入一个奖项以及一个演员只能有一个角色进入决赛。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片商以及竞选演员有时经过精心计算,能"偷梁换柱",进入他人地盘并夺魁。一般认为,1963年的奥斯卡影后帕翠雪·尼尔(《赫德》)其实是配角,而在1980年《普通人家》中扮演次子的蒂姆西·哈顿怎么看都应该是主角。1981年,苏姗·萨兰登因《大西洋城》得到奥斯卡影后提名,但她表示很吃惊,因她自己给自己投的那票却是女配角。

  哪些是主角,哪些是配角?这有时真的很难定论,一位好莱坞圈内人士说,只要是能赢奖的奖项,就是该归类的奖项。即便没有评奖,要清晰分出主角配角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就拿今年评选的热门影片来说,《纽约黑帮》中李奥纳多是男一号,丹尼尔·戴-刘易斯演反角男二号;李奥纳多在《逍遥法外》中仍是男一号,汤姆·汉克斯是跟他作对的男二号。但普遍认为,戴-刘易斯是并列主角,而汉克斯则是配角。依据在哪里?完全凭直觉。

  有些演员乐意在奥斯卡时节当配角,因为获奖的机率更高;有些则属于无可奈何,因为是新人,知名度不高,明明戏份最多,偏偏被放进配角类;有些大腕为了面子,宁可冒险闯主角类,也不愿屈居配角名单。

  有时,一个演员在某部片子中的表演非常强,摆在什么位置都不怕。两年前,本尼西奥·德托罗在《毒品网络》中扮演一名墨西哥警察,极为出色。他轻松地夺下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但在这之前,他在演员工会奖中被当作男主角,击败了《荒岛余生》的汤姆·汉克斯和《角斗士》的拉塞尔·克罗。

  出现难分主配角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群像戏(ensemble film),即戏份均摊、没有真正主角的人物设置,而《毒品网络》就是典型的例子。像《魔戒》、《高斯福德庄园》都是群像戏。出色的群像戏中,每个演员都演得出神入化,但因为选票不能集中,往往导致最终谁都无法获奖。所以说,奥斯卡早就应该设置群像表演奖,表彰那些难忘的"集体成就",顺便也会减少"自相倾轧"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21:37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第三课:奥斯卡价值几何?

大家都知道,一部影片一旦在奥斯卡获奖,便身价百倍。但这"百倍"到底是多少?粗略计算,提名大概值3000万美元;得奖值2000万。确切地说,一部影片因为得到奥斯卡提名,可以在原先票房成绩的基础上,增加3000万美元的影院收入,而一旦得奖,还可以再增加2000万美元。

  当然,具体数字取决于很多别的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影片本身的商业性及首映的时间。影片本身的商业元素越重、首映离奥斯卡越远,奥斯卡的票房刺激作用便越小,如《角斗士》是一部非常商业化的作品,于2000年5月在美国首映,等到次年2月获奥斯卡提名时,它已经赚了影院收入的99.4%,提名后仅多赚了0.2%,得奖后也只再增加0.4%,使得北美票房总数达到1.88亿美元。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想上电影院看此片的人差不多都已经看过了。

  《莎翁情史》的命运则完全不同。该片于1998年12月底上映,到次年2月获提名时,票房为3630万;提名后,票房翻了一倍多,又赚了3670万;3月底得大奖后,另增加了2700万。换言之,该片60%的票房都跟它受到奥斯卡青睐直接相关。

  由此可见,观众面窄、艺术性强的文艺片最易受惠于奥斯卡的光芒。在今年,奥斯卡的福星将重点惠顾两部影片,一是《高斯福德庄园》,这是一部描写1932年英国某贵族庄园谋杀案的精致之作,提名前票房为2200万;另一部是《不伦之恋》(常误译为《在卧室中》),这部刻画一对知识分子夫妇突然面对丧子的家庭剧在提名前已有1900万美元的票房。据洛杉矶美国电影行会的负责人透露,这两部作品的票房成绩在此后一两个月里起码可以翻一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21:38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第四课:好莱坞大打擦边球

  每年选奥斯卡所花费的钱,要比美国选总统还多。一部有奥斯卡"潜力"的影片,平均花在每个评委身上的钱高达五六千美元。但这笔钱不能以红包或礼物的形式出现,因此大头花在广告上,由于评委们集中居住在洛杉矶和纽约两大城市,因此,《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也是电影公司花钱的好去处。上月,梦工场在两大报每周五刊登三个大广告,当记者询问该公司的公关主任,她的解释是:"大家都登两个,我们就登三个。"可笑的是,连毫无奥斯卡希望的《珍珠港》都登了一个整版广告,经笔者了解,这很可能是电影公司跟制作商在当初签合同时包括了这一项,没想到如今花这几万元买来的只是耻笑。

  广告做多了,边际效果就会减少。怎么办?这难不倒以作秀为业的电影业。比如说,奥斯卡规定,正规的放映会不许提供食品、点心,不许附带招待会,不许有该片的台前幕后人员出场。不要紧,那电影公司就举行"非正规"的放映会,只要对公众开放,观众不全是评委,看上去就像是"普通"的放映活动,主创人不仅可以出席,还可以跟观众进行交流,笼络感情。奥斯卡的执行主任瑞克·罗伯森坦言:"这没有什么不妥,当然他们会希望观众中有一半都是奥斯卡的评委。"

  如果有人违规,会有什么后果?从理论上讲,主办单位可以取消该片的资格,但这样严苛的处罚对于那些"擦边球"性质的行为似乎不近人情,因此主办单位往往只打两下大板了事。这"两下大板"就是少给发奖仪式的门票。如去年哥伦比亚公司先给评委邮寄了《卧虎藏龙》的录像带,后来又寄赠了该片的DVD,违反了只能寄其中一种的规定。但哥伦比亚解释说,最初寄录像带时,DVD还未做出来,因此它们没有选择,但该片的视觉效果更适合用DVD观看。结果主办单位取消了哥伦比亚的部分门票。《综艺》总编巴特先生感叹道:"这样的处罚,会有什么威慑力可言?"

  擦边球是一门艺术,你不能公然漠视明文规定,那只会导致翻船;但你也没必要亦步亦趋,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找到那些灰色地带,让别人有苦难言。如果竞争对手公开抱怨,那主办单位必须重新诠释现有规定,或增补新规定,但到那时,你早已在奖台上怀抱小金人,感谢八方好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21:39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第五课:奥斯卡讲不讲人缘

无论多大牌的明星、多著名的导演,在角逐奥斯卡时,命运都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他们多半像竞选总统的政客那样,摆出一付谦卑的样子。不管平时有多大的架子,这个时候都甘愿当"孙子",以期多得几张选票。

  提名揭晓后,每人在公开场合的表态都大同小异:"我的名字能和这么杰出的同仁排在一起,这已经是我的荣耀。得不得奖我无所谓。"最好笑的是威尔·史密斯,去年12月份《拳王阿里》公映前,他在电视上口出狂言,说阿里是最了不起的电影角色,以后连汤姆·汉克斯和汤姆·克鲁斯都要拣他不愿演的角色(香港话俗称"执二摊");时隔两个月,《阿里》票房惨败,口碑平平,史密斯总算得到一个影帝提名,他的嚣张不再,而是改口:"我看了另外四部男主角获提名的影片,真是五体投地,他们四位演得太棒了,我能跟他们同时获提名,已经很知足了。"

  黑珍珠哈莉·贝瑞是今年最具"君子风度"的提名人,不管面对什么记者,她都无比诚恳,有问必答,而且口齿伶俐,思维清晰。几天前,她去沃伦·比蒂家赴宴。那比蒂曾是好莱坞身兼制片、导演、主演的超级大腕,好为人师,说话又罗嗦,两年前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大家都领教过他的滔滔不绝。这回他自然不会放过"辅导"贝瑞的机会。更有甚者,他让贝瑞拿来纸和笔,记录他的谆谆教诲。贝瑞自始至终一脸虚心好学的样子,可是她那当摇滚歌星的丈夫却忍不住了,让比蒂尽早闭嘴。

  按常理,人缘好一定会有助于赢得选票,但人缘太好了则会物极必反。在好莱坞,汤姆·汉克斯的为人属于无可挑剔的那类"稀有动物",但自从他在《阿甘正传》获第二个影帝时念了那首献给爱妻的短诗后,好莱坞对他开始用异样眼光,人们怀疑他的真诚是否别有用心,对他的成就也用更严苛的要求来衡量。说到底,当老好人虽讨人喜欢,但太温和了反而会被人看成没性格。不然他去年在《荒岛余生》中的表演怎么会输给《角斗士》中的罗素·克洛?

  说起罗素·克洛,他真是选对了时候。就在好莱坞看腻了老好人之际,他来狂妄不羁一番,抢别人的老婆,拆美满的姻缘,这次更是做出惊人之举,在英国奥斯卡仪式后公然威胁负责电视转播的导播,原因是他的得奖发言被删截。这种行为当然会引起部分评委的反感,但很可能会帮他拉到另外一些人的选票。他的粗鲁和狂野居然成了卖点,说不定能为他带来第二座影帝奖杯。

  曾得过两次最佳编剧的奥斯卡权威人士威廉·戈德曼向笔者透露,奥斯卡评委似乎有被虐待癖,尤其是最佳男主角这一栏,不信你看看过往的影帝中有多少傲慢无礼之辈:伍迪·艾伦根本不去领奖,演巴顿将军的乔治·斯科特请主办单位不要选他,马龙·白兰度派一个印第安人上台大放厥词……

  跟他们相比,罗素·克洛已经算很"温良"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21:40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第六课:奥斯卡为何不爱美女帅哥

笔者曾在国内某报看到一篇评论,该文作者大叹奥斯卡今不如昔,如今的影帝影后没有当年费雯丽、伊丽莎白·泰勒、英格丽·褒曼的容貌和魅力。当笔者把这项疑惑转述给好莱坞同行时,他们忍俊不禁:"奥斯卡不是选美,而是选演技。"

  这一点从今年的提名名单中不易看出,比如丹泽尔·华盛顿、罗素·克洛、威尔·史密斯、哈莉·贝瑞、妮可·基德曼均属于帅哥美女。但这种情况属于例外,用一位当红美女明星的话来说,"美貌能帮你打进好莱坞,但却会阻碍你进军奥斯卡。"

  哈莉·贝瑞对于奥斯卡连想都不敢想,她差点连角色都没有争到。当初《死囚之舞》的导演选女主角时,任凭她苦苦哀求、只拿平时酬劳的零头,他坚持认为:"你太漂亮了,没人会相信这样一个大美人会遭遇如此逆境。"但贝瑞知道,这个角色能让大家改变看法,证明她不只是一个"绣花枕头"。如今面对滚滚而来的奖项(她刚获得柏林影展影后),她感叹道:容貌是爹妈给的,荣誉是自己争取来的。

  一些长相出众的明星私下里透露:"大家都觉得我们看起来赏心悦目,但心底里把我们当作花瓶,评奖时连陪衬人都算不上。"一位专门负责挑选演员的卡司导演坦承,相貌对于一个演员的帮助是有限的,往往局限于入门阶段,但他否认奥斯卡歧视帅哥美女,"他们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表演实力。"

  美人们证明实力的捷径是"自毁形象",如伊丽莎白·泰勒真正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是1966年的《灵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在里面她不像玉婆,而像是疯婆;汤姆·克鲁斯的墨镜配皮夹克打扮能让无数女性疯狂,但他必须变成残疾人(《生于七月四日》)或走投无路(《甜心先生》)或蓬头垢面(《木兰》),才能获得奥斯卡提名。

  如果你想以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假日》中的清纯、妮可·基德曼在《红磨坊》中的艳丽、葛妮丝·派特罗在《莎翁情史》中的高贵来赢得小金人,不是不可能,但难度要大得多。前面提到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卡司导演说:"可以发挥演技的角色本来就不多,你若还要挑三拣四,你这一辈子最多就是当奥斯卡颁奖人。"

  这也难怪,如果一个角色只需要演员穿华丽服装、化妆成天仙,那该得奖的是服装设计师和化妆师。演员往往在表现跟自己反差最大的角色时,才能充分体现出"表演才华",因此弱智者、残疾人、患心理智障或处于非常处境的角色便成为好莱坞有心人的最爱。

  爱美是人的天性,如北京电影学院在招收男生时,一般不会考虑身高不足一米八或貌不惊人的考生,以此推论,达斯汀·霍夫曼、杰克·尼科尔森这些奥斯卡宠儿连第一关都通不过,甚至靓仔阿汤哥都过不了身高这一关,而奥斯卡则会演变成模特儿大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21:41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第七课:谁为奥斯卡颁奖?

谁获奥斯卡要到发奖仪式当晚才知道,但谁颁发奥斯卡却是主办单位必须事先决定的。从理论上讲,你可以请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大牌明星而无需支付一分钱出场费,但实际上实施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只有最佳演员的颁奖人是有章可循的,按照惯例,上届的最佳男/女主角颁给这届的最佳女/男主角,配角也按性别错开。因此,上届影后朱丽娅·罗伯茨为今年影帝献上小金人属于常规,她若不颁这个奖那才是新闻。

  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是最重头的两个奖,颁奖人通常极具分量。有一年,以演泰国国王著称的尤伯连纳(Yul Brynner)应邀颁奖,他一听是颁发最佳编剧,火冒三丈:"我是大明星!你让我颁最佳编剧?你要请我,就得让我颁最佳影片!再见!"好在好莱坞有几位人缘随和的老牌大腕,如杰克·莱蒙、查尔顿·海斯顿等,随叫随到,而且从不斤斤计较颁哪一项。那次便由莱蒙临时顶替。

  大多数明星都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不会狂妄到要求颁发最佳影片,而是希望自己的颁奖词精彩一点。90年代初《小鬼当家》的童星麦考利·库尔金应邀颁发最佳视觉效果,他仗着自己是当年的票房冠军,提出彻底改写颁奖词的要求,结果主办单位根本没理他碴儿,立马请来了另一位童星伊利亚·伍德(这次《魔戒》的主演)。

  为什么由当红童星来颁发最佳视觉效果?没有任何道理,多数奖项和颁奖人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关联。一般来说,影片若获提名、但主角没有入围者(如1986年的陈冲和尊龙、去年的周润发和杨紫琼),往往会被邀请颁发一些次要奖项。颁奖人若对幕后写作班子撰写的颁奖词不满意,可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但采纳与否仍由主办方说了算。

  跟得奖者不同的是,颁奖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他们上台后必须"照本宣科",不许自我发挥。正因如此,那年理查·基尔的反华言论一出,便被奥斯卡"判"为不受欢迎的人。并非主办单位"亲中",而是他违反了奥斯卡的颁奖规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21:42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第八课:轻声细语的战役

为了争夺奥斯卡,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均耗费巨资,大肆宣传,把全球娱乐媒体都炒得沸沸扬扬。但这场电影业最铺张的战役中,有一场战斗是在幕后静悄悄进行的。

  在奥斯卡公关战役中,除了锣鼓喧天地唱好自己的作品外,还有一场唱衰对手的战役,这场战役往往是关起门来悄悄推展的。对手显得弱了,自己看上去就能高人一头。

明:不长对手志气

  谈论他人是一门技巧。在奥斯卡入围者接受媒体采访前,影片公司的公关部门会专门为他们"指点迷津",教他们如何谈论对手。比如,记者若问你今年最喜欢的影片除了自己这部以外,是哪一部,这时你千万不能拿出一部可能会跟自己竞争的影片,而要说一部不可能入围的影片,但又不能是失败之作,否则会显得自己没有品味。今年最好的例子是《哈利·波特》,大家都说好,但不是奥斯卡材料。如果记者开门见山,请你谈谈对手作品,你应该说,"这是一部很扎实的佳作",而不要说"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杰作"。总之,要显得有风度,但不能为别人做广告。

暗:张扬对手弱点

  如果说在公开场合好莱坞人士个个像"英国绅士",私下里可绝不会那么彬彬有礼。各电影公司早早就分析"敌情",找出可能阻碍自己夺得小金人的对手,并竭力发掘对手的弱点,然后不落痕迹地把这些弱点张扬出去。

  米拉麦克斯公司(Miramax Film)乃奥斯卡上的常胜将军,今年它的《不伦之恋》颇受好评,令人想起20年前的经典家庭剧,如《克莱默夫妇》、《普通人家》等。但该公司心里很清楚,华纳的《魔戒首部曲》和梦工厂与环球联合出品的《美丽心灵》的呼声更高。对付《魔戒》,米拉麦克斯采取的措施是"以小制大",处处强调自己是小制作,"不像有些影片那样光是剧组的伙食费就够我们整部影片的制作"。把自己打扮成弱者,以博取众人的同情,这样的计策在美国有时很灵验。

  对付《美丽心灵》,米拉麦克斯找到了一个让它欢天喜地的薄弱环节。该片在改编真人真事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是虚拟的,只留了一个真实的框架,即主人公患有精神分裂症,并得到诺贝尔奖,其他都是"编"的。有些熟悉真人或原著的影评人对此提出异议,米拉麦克斯便悄悄把这些文章传给其他媒体人士,结果一时间报上出现"批斗"《美丽心灵》的架式。

  推出《美丽心灵》的公司也不是好惹的,他们拉拢了一批同情者,在报纸上"揭露"真相,告诉大家那场抹黑《美丽心灵》的媒体战是有幕后策划的。原本媒体影评人喜欢或不喜欢某部影片都是很自然的事,但若受到挑拨或误导,事情的性质就不同了。事件中,双方老板曾互相质问、互相调解、互相道歉,最终又装出笑脸向公众解释一切都是误会,两家对他们的对手都有"无限的尊重"。

  米拉麦克斯和梦工厂均是好莱坞的后起之秀,前者以出品优质文艺片著称,被迪斯尼笼入氅下,后者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等成立的新公司,是近几十年来好莱坞第一家成功兼顾制作和发行的新公司。但这些年来,两家简直铆上了对方,非搞得你死我活不可。1998年的奥斯卡角逐中,米拉麦克斯的《莎翁情史》击败梦工厂的《拯救大兵瑞恩》,很多人都吃了一惊,因为《瑞恩》是大家所看好的典型奥斯卡影片。次年,梦工厂终于"报仇雪恨",用《美国美人》打败对方的《苹果酒屋规则》。去年,梦工厂的《角斗士》又夺得奥斯卡桂冠,但人们惊奇地发现,根本没有奥斯卡水准的《情浓巧克力》(米拉麦克斯)居然也获得提名。于是,业界人士感慨道:这两家公司的确不乏好片,但它们的公关才华更令人钦佩,它们懂得如何以柔制刚、化险为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21:44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第九课:奥斯卡的幽默细胞

奥斯卡颁奖典礼长达3、4个小时,除了最佳影片、最佳主演、最佳导演等少数几项,大多数奖项并不能引起广泛的兴趣。加上得奖者上台不是感谢上帝,就是感谢一大堆圈内同行,观众难免要打哈欠。怎么办?主办单位想出两招。哪两招?请参考咱们的春节联欢晚会……

  对了,那就是歌舞和相声。

  为了让颁奖仪式生动活泼,制作方通常会用大歌舞作为节目的开场,然后中间利用获提名的五首电影插曲活跃气氛。但这一招的效果越来越差。如同我国观众越来越不满意中央台春节晚会的歌舞,美国观众也腻烦了奥斯卡的酣歌艳舞。诚然,有几届的编导颇有创意,如有一年的开场表演是一排排扮成小金人的舞蹈演员,在书架似的框子里站着,后来,他们慢慢"活"了起来。但歌舞要靠灵感,没灵感时编出来的会让人看得痛苦,如80年代末的一届,编导让一个当红小生跟白雪公主跳舞,被观众评为"最扭捏作态"的奥斯卡典礼。这几年,主办单位聘请的一位知名编舞家,每每在节目中牵强地穿插大段舞蹈,如前两年她把五部提名影片全用舞蹈表现了一番,殊不知,有些影片适合歌舞,有些让人难以忍受。

  那么,最受观众欢迎的奥斯卡节目是什么?不错,就是相声。美国流行单口相声,许多喜剧演员早年均在相声俱乐部(Comedy Club)练就一副急智本事,擅长控制各种场面,因此奥斯卡的主持人一定是一位有电影成就(但不一定是超级巨星)的喜剧演员,在近年的主持人中,比利·克里斯托是公认最优秀的。通常,只有在他不愿当主持人时,奥斯卡才会请别人。《泰坦尼克号》得奖那一年,他一个人在台上有说有笑、载歌载舞,气氛要比百人大歌舞好多了。


删除开场歌舞后,奥斯卡的开场重任全落到主持人肩上。主持人需要讲十几二十来分钟的笑话,这些笑话多数是嘲笑好莱坞圈内名人或丑闻,如查理·辛嫖妓、惠特妮·休斯顿吸毒等。今年的节目负责人维兰奇说:"如果你是刚出过丑闻的明星,脸皮又比较薄,最好别来参加典礼。到时台上笑话一出口,反应镜头就即刻落在你身上。全世界都看着你出样相。"

  奥斯卡主持人一定是搞笑的能手,但这些笑话大多不是他编的。每届奥斯卡都会组织一个写作班子,专写开场白和颁奖词。这个班子通常有十名笑话高手,均是好莱坞圈内的"大腕写手",其中有一位是曾经在《星球大战》中扮演丽娅公主、后改行当作家的凯瑞·费雪,写作班子的领头人是接受记者采访的维兰奇。这位蓬头垢面、外貌像叫化子的作家曾13次参与奥斯卡仪式的台词撰写,两次获得表彰优秀电视节目的艾美奖。

  这个一流的写作班子不仅事先准备好主持人和所有颁奖人的"高论",在颁奖当晚也不得休息。他们守候在后台,根据临时发生的不测事件,随时补写新的笑话。如果有人在台上出了丑,接下来被主持人挖苦一番,那就是考验写手的急智才能。那年英国演员大卫·尼文在颁奖时,一个裸体男子从台上飞奔而过,全场一片哗然,等尼文转身、发现出了什么事,他定睛一想,说到:"没想到刚才那人花这么大精力,原来是给我们展示他的短处。"全场轰然大笑。不过,这次完全没有后台妙笔的功劳。

  《末代皇帝》得大奖那年,陈冲和尊龙共同颁发某个奖项。他们先在台上聊了一会儿《末代皇帝》,说摄制组由各国成员参与,尊龙说:"那真是全球性的(universal)。"陈冲佯装惊讶:"不,这是哥伦比亚公司出品的。"因为"全球"和"环球影片公司"是同一个英文字,这里开了个双关语的玩笑。有些观众觉得这个玩笑挺风趣,有些觉得牵强附会,但这既不是两位颁奖人的功劳,也不是他们的过错。

  好的笑话固然受欢迎,但当奥斯卡转播到非英语国家时,再好的笑话都会显得莫名其妙,而俗气得要命的歌舞反而能穿透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有一得必有一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21:45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好莱坞扫盲班:好莱坞的"潜规则"与性交易

娱乐圈"潜规则"的丑闻在刚刚发现"娱乐致死"乐趣的我国大陆地区传得沸沸扬扬,通常涉及有权有势的导演或大明星以及急切成名的年轻女子。"潜规则"是一个圈中人颇为忌讳、圈外人似懂非懂、圈子周边的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竞争年度热门关键字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困难的是实实在在的事例并不多。


 人们最喜欢问的问题是:娱乐圈到底有没有潜规则?至于国内有没有,笔者没有资格回答。但是好莱坞有没有类似的"规则",我敢说:没有。因为,在任何行业的透明度都比咱们高的美国,它不是"规则",而且它一点也不"潜",而是非常显眼地暴露在水面上。

  没有哪个行业法规或条例说过演员必须跟导演、制片或投资人上床才能得到某个角色,但是,这样的交换非常普遍,传到外界的只是冰山一角。有趣的是,好莱坞似乎还没有出过这方面的"反叛者"。为什么?美国对于性骚扰的处罚非常严厉,为什么反而没有人站出来揭发行业内部的腐败现象?

  前些年,我在一本类似《少男少女》的美国杂志上,看到一篇做明星梦的指南文章,里面细数了数十条成功进军影视业的秘诀,其中一条是:无论你是男是女,性向如何(即自己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你必须时刻准备着跟能为你事业开道的任何人提供性服务。当然,作者没有用"性服务"一词,而是用了一个较为委婉的替换词,比如"使之私下觉得高兴、有乐趣"等。除非你是昏睡了一百年的正人君子,其意思一目了然。

  电影学院的课程里绝对不会有这一条,任何就业指南也不会有如此暗示,但你不得不佩服老美的媒体有如此魄力,把人家闺房里咬着耳朵传授的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

  最近看到另一本美国杂志,居然把这金科玉律直接写到了封面上,让人一眼就知道这是本期重点推荐的"佳文":想当明星?一路睡上去。这要比几年前的"强烈暗示"更进一步。

如果说好莱坞比中国娱乐界所传的"潜规则"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美国需要付出性好处的,不仅是女性,甚至并不一定以女性为主,而是完全男女平等,因为在美国娱乐界,位居各大经纪公司、制作公司要职的,据说同性恋高达三分之一,纽约百老汇的比例要比洛杉矶的好莱坞更高。加上那些喜欢姐弟恋甚至母子恋的女老板,男生需要"献身"的可能性跟女同胞相差无几。

  为什么要"献身"?这跟"卖身"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早已跨越了国家、地域、文化、政治的樊篱,而必须到经济学中寻找答案。说到底,这是一个价值和供求的命题。

  先说当明星的好处。看过福布斯名人排行榜的读者一定知道,一个明星靠演戏、公开亮相(比如为商家剪彩)、拍广告等,一年可以赚到多少。一个普通国民,一辈子都赚不到这笔钱,可能十辈子都不够。不信我们大致算一下,排行榜上收入最低的,年收入都远远超过了100万元人民币。姑且用一百万这个小数字。中国普通老百姓,如果算上广大的农民,2003年的人均年收入恐怕不会上一万元。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这概念跟人均收入略有不同,但一万元的估计应该不会太保守。两个极端简化的数字摆在一起,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清晰的结论:即使是一个上不了百大榜的明星,他的收入也很可能是一个普通国民的一百倍。


  这个对比不是为了强调贫富差距,也不是为了提倡平均主义。目的是要说明,明星这个行业相较于普通职业,有着太大的诱惑力,足以招来庞大的候选人队伍。这从如云美女美男争考北影和中戏的壮观场面可得到佐证。

  你可能会说:明星挣得多,他的劳动付出也多啊。

  这岂止是谬论,简直荒唐无比!如果按照劳动付出来衡量,矿工或尖端科学家应该是中国收入最高的阶层。这个说法其实混淆了当今商业社会商品定价的一个重要原理。在商业欠发达的年代,商品的定价通常以成本为基数,比如一张桌子的制造成本为10元,流通渠道产生的销售成本为3元,你再加上2元的利润,卖15元,大家都有得赚。在商业发达的市场,这张桌子的定价主要不是看成本(成本只是为了保证底线),而是看消费者的承受力。如果说买主最多愿意付出50元,那么这张桌子的定价可以是13-50元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6-2-24 21:46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卢医生,好久不见了!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21:46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明星的服务是一种商品,跟任何商品一样,它的价值是由市场的需求量和承受力决定的。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函数题:量和力的乘积才是决定身价的因素。比如一个世界一流的古典音乐家,观众可能愿意花一百美元买一张票欣赏他的表演,但他的观众群在全球只是十万,因此他的潜在市场是一千万美元。另外有一个电影明星,观众平均花十美元看他的表演(指影片),但他的全球观众群有十亿,那么他的潜在市场就是一百亿美元。这就是好莱坞明星身价高居全球之冠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的演技比其他国家的演员更好,而是他们产品的市场在全球最大。中国大陆地区明星的身价近20年来的狂飙,完全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起飞、购买力提升的结果。想当初刘晓庆走穴一场才赚50元,那时她已经是明星了。再举例:80年代末,许多好莱坞明星的片酬突然升了20-40%,不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或付出有了如此幅度的提高,而是东欧市场的打开一下增加他们拍摄的影片的收入。他们的劳动并没有比往常多,一切都是"肥水回流"的结果。

  再来看付出的性质。影视明星跟体育明星有所不同,体育明星需要有实力,影视表演不是一个层层选拔的竞赛,它需要一定的素质和技能,但这种素质和技能往往没有绝对客观的评判标准。杰克·莱蒙初出茅庐便因《罗伯茨先生》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他兴奋地告诉纽约的表演课老师;老师指着跟他们擦肩而过的人,跟他说:刚才走过的人中,可能有六个演这个角色都会不亚于你。你跟他们的最重要区别是:你得到了这个角色,他们没有。这么说不是否认演员不是谁都能当的,但演员不像世界冠军,他的工作技能中有许多"虚"的成分。表演出色的未必能崭露头角,倾城倾国之貌也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你再看看那些要素质没素质、要才艺没才艺的(各个国家都有),你可能会意识到,一个演员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机遇。关于这一点,美国的职业指南上并不避忌。

  假设你是一个出道不久、小有演技、长相也不错的青年演员,你希望踏进这道门,最终跻身一天赚几十万的行列。但是,有成千上百人跟你有相同的梦想,竞争着同一个角色。那时,你该怎么办?你可以说:求求你,我一分钱不拿也愿意。隔壁一位说:我不仅一分钱工资不要,还愿意给您捐助一万元。依此类推,一直到某人出的价钱达到负责选拔的人觉得你可能得到的跟你付出的大致相当。(美国影视界尚未传出演员直接付钱给制作方以换取角色的案例,但中国电视剧行业听说是有价码的。)

  这就是价格均衡理论,具体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某些女演员能担任女主角,是因为她的"赞助人"(亲戚、朋友等)乃该项目的投资人。这就是一种变相的倒贴。当然,多数小明星还没有傍到这样的大款,因为傍大款的能力跟曝光率是相辅相成的,有鸡才能生蛋,但没有蛋哪来的鸡?真是难煞人。大量好莱坞明星传记显示,他们多数来自穷人家庭,很多连中学都未念完。只有这样的孩子才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他们没有富爸爸为他们用金钱开道,他们唯一可以用来交换的东西就是自己的身体。他们懂得,青春无价,如果把握得当,可以换来有形的资产。对于很多想踏入好莱坞的青少年,一旦挤不上这条独木桥,夸张地讲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合法的,到餐馆当服务员;另一个是非法的,即卖淫,估计一辈子都卖不出明星一部片酬的数字。他们没有别的工作技能,在一百块卖一次跟白白献身换一个演出机会之间,显然后者具有更高的"未来价值"。他们可能没学过博弈理论和金融学的未来价值计算法,但他们知道这相当于买彩票,但概率要高不少。

  这么说并不表示所有好莱坞明星都是靠出卖肉体成名的,也不是说所有人都愿意这样做。凡事都有例外,某些人出演了没有太大竞争的角色,结果出其不意红了;有些人一路没有碰上一个色狼;有些才华横溢,雄居千百竞争者之上。但这些应该属于例外。美国的性文化要比中国开放得多,很多人并没有把性行为看成要死要活的事。在那种文化氛围中,为了角色而"献身"的举动未必具有多大的"牺牲"精神。这从两句圈内流行的话中可以得到印证。在好莱坞,每当某个显然不称职的漂亮演员得到某个角色后,人们私下里会问:Who is he/she sleeping with? 意思是:他/她在跟谁睡觉才得到这个角色?有一个电影论坛以这句话为题,讨论了古往今来那些有貌没才的演员。

另外一句话更加露骨:Who do you have to fuck to get a break in this town? 当一个小人物找不到当明星的突破口时,他可能会扪心自问:我该跟谁上床才能在这个圈子里打开缺口?这句精彩台词出现在一部描写演艺圈内幕的舞台剧《制作人》中,定于2005年搬上银幕。

  其实在任何有利益交换的领域,性都可能成为一方的筹码。但人是高级动物,因此性的交易跟买菜不同。在很多情况下,挑选者和被选者不仅仅是机会和性服务的关系,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的吸引甚至情感。有多少导演跟女主角有恋情,而这些恋情后来都被"神化"成感人的爱情故事(至少在离婚之前),但它们的起点未必那么纯洁无暇。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的作品《彩排之后》带有浓厚的传记色彩,男主角(一名资深老导演)跟母女两人(均是演员)都有暧昧关系。但它的重点不在于哗众取宠的题材,而是他们之间互相利用、互相依赖的复杂关系。


  天真纯洁的少女为了追求理想,惨遭好色淫乱的导演的玷污以及道德败坏的环境的摧残。有人喜欢把娱乐圈的性交易理解成如此简化的善恶之争,以便取得黑白分明的判断。事实上,几乎没有人是在无意中跌落这个陷阱的。在一部詹姆斯·狄恩的传记片中,他在朋友警告他某些导演的所作所为后,毅然决然去该导演家参加派对,进门时,他做出一个既"豁出去"又有些顽皮的表情,他能预感自己进入的世界,但他能调整心态。谁都知道这个派对包含着什么,其他比如导演请你深夜到他住处"说戏",或者演员要求深夜去导演房间获得特殊"指点"。这里面有风险,但没有受害者。现在值不值,当事人心知肚明;将来值不值,就要看运气了。如果名字能三天两头见报,八成是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21:48 | 只看该作者

Re: 奥斯卡扫盲班开学(转载)

yukee: [M03]

你的宝宝好可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1-10 05:56 , Processed in 0.1511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