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小喇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13] 了凡四训

[复制链接]
76#
发表于 2005-4-14 09:47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俸禄领到七十多石的时候,屠先生就批准他补贡了。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后,也许就升官高迁,也许是调职了。[署印]是代理。教育厅长大概被调走了,现在有个代理教育厅长。这一位代理教育厅长不同意,把他驳回去,不准他补贡,他还继续去当秀才、廪生。廪生、贡生都是秀才。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当提学,他看到'场中备卷'。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没有考取的卷子还保存着。有些时候,主管的官员会把这些没有考取的卷子拿来,重新看一看,希望发现遗漏的人才。如果真正是人才,他们还是要提拔的,怕的是一时差错遗漏了。

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考试卷。'五篇'就是'五策',即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论文,五篇论文。殷先生看了非常满意,非常的赞叹。他说这五篇论文,就像是五篇奏议。'奏议'是臣子对皇帝的建议,国家施政应兴应革,他们都可以提出意见,贡献给朝廷,由朝廷来取舍。殷先生说这五篇确实就是奏议。可见袁先生见识很高,文章写得很好。而一般对国家兴革提出建议,都是属于大臣的事情,不是小小的秀才做得到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政务委员,国策顾问,是他们提出的这些文章。而袁了凡的文章居然可与他们相提并论,可见他的确是有学问。

'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博]是指他见识广博,[洽]是他的说理非常清晰通达,[淹]是透彻,[贯]是文章无论理路,无论是章法结构,都有条不紊。能得此四个字的评语,定是上乘的文章,无论是在思想理论,文字的结构,都属于上等的。所以不能叫他终老于窗下,一生只做个秀才,可惜了,应当要把他选出来替国家服务。

'遂依县申文准贡'。就是交待当地的县政府,要把这个人提拔起来。'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从此处来看,屠宗师是很了不起的人,看到袁先生的卷子马上就想提拔他。可是代理人杨先生把他驳回去了,这就是两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袁了凡是有才干。可是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有才还要有命,所以人的一生命运主宰了一切。命、时、因缘都有定数。这里面讲才、命、时。袁先生一定要遇到殷秋溟,他的因缘才成熟。这些我们都应当要明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05-4-14 09:48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从此以后,袁先生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了。一个人一生的际遇,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有命,都有时节因缘,不能强求的。命里面没有,怎么动脑筋也求不到。命里面有的,什么念头不想,到时候自然来了。他明白了,从此以后无求、无得、无失,心地真正平静下来了。所以我读[了凡四训],学佛以后,我们可以称袁了凡在这一阶段,是一个标准的凡夫。我们一般的凡夫,都不够标准,为什么呢?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还胡思乱想。他的妄念没有了,对于一生的休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古德云:[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知命,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小人很冤枉,拼命的追求,不知道这是命里有的。努力拼命求得的,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呢?这是指定数,一般人都在定数里。这个时候袁了凡只知道有定数,不知道定数之外还有一个变数,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下一段以后就是讲变数,讲立命的理论方法。要按照真正的理论方法去求,就能够改变你的命运。你想求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佛家所讲的布施。你想得到财富就必须行[财布施],想得聪明智慧那就要行[法布施],想长寿平安,那就要行[无畏布施],这就是正确的创造命运的方法。按照正确的理论方法去求,都可以得到你所要得的,甚至连成佛也求得到,何况这些世间的小小福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05-4-14 09:50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燕都]就是现在的北京,也就是首都所在地。元、明、清三朝首都都在北京。[留京一年],他出贡之后就到北京去了,在北京住了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每天静坐。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他的心地多么清净。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一般人智慧不能现前是心不清净。他之所以能够静得下来,就是他对于自己的命运完全知道,想也没用处,所以什么都不想了,心定下来了。

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己巳这一年他回到南方来。[游南雍],南雍是皇帝所办的大学,就是国子监。是国家办的两所大学,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北京称为北雍,南京称为南雍。[未入监]就是未入学。在还没有入学之前,先去拜访云谷禅师。

[云谷会禅师],[]是他的法名。云谷禅师的法名叫[法会],这是一位很有名的大善知识。了凡先生到南京栖霞山,去参访,去拜见他。[对坐一室],在禅堂里打坐。[凡三昼夜不瞑目],没有倦容,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故能精神饱满。云谷禅师看到他这么年轻,有这样好的功夫,很难得,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05-4-14 09:51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凡夫之所以不能够成为阿罗汉以上的圣人,原因在那里呢?妄想太多了。[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病根就是在妄想,[妄念相缠]不得作圣。你坐在这里三天三夜,我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为什么呢?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了凡先生是个老实人,老实最可贵,他说:[因为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注定了,还有什么好想呢?想也没有用处!所以干脆就不想了]。知道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就要走了。所以生死是一定的,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天、那一个时辰,人家都算定了,有什么话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他就不打妄想了。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一个人能够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那是很了不起的功夫。他不是功夫,他是命给人算定了。所以云谷禅师就笑着说:[我还以为你是功夫不错的豪杰,原来你还是个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

了凡先生就向云谷禅师请教:[这是什么原故]?这就说明数的道理。人为什么会有命运?为什么会落在数量里?人如果到了无心,就超越数量了。袁了凡先生有没有到无心?没有。他只是什么都不想,因为想也没用。他还有一个妄念,就是我什么都不想了,有这么一个妄念。这个妄念还在,还是有心,并不是无心。所以他常常心里有个念头:[我一生都算定了,一生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并没有到真正的无心。既然没有到无心,决定为阴阳所缚,怎么会没有数?数就是数量。以数学的原理,推演出来过去、现在、未来。甚深禅定不是一般世间人所有的。佛门里像黄檗祖师,他是在定中所见的境界。因为在禅定中,时空都突破了。时空突破了之后,过去、现在、未来自成一片,全部都看到。那是决定真实,一点都不会差错。为什么?他看到未来的事,不是他推算的,而是眼前亲见,这要相当功夫才行。所以靠数理来推论,我们世间凡夫做得到;现量境界现前,就不是世间凡夫所能做到的了。在佛门至少三果阿那含以上,他们有甚深的禅定,能够见到过去、未来,这是不会有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05-4-14 09:53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但惟有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你从遇到孔先生被他算命算定之后,距离现在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来,你的命运一点都没有改变,完全照着他给你算定的走,这不是凡夫,是什么。你的命运里每一年、每一月没有加、减、乘、除,这是标准凡夫。所以一个大善之人,命有没有?有,但改变了。大恶之人呢?也改变了,不会照原定的样子。由此可知他二十年来没有行善也算没有作恶,他的命运完全照着孔先生所算定的,这叫做标准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了凡先生就问云谷禅师,难道命运可以改变?[逃]就是超越,那就是[定数]里面还有[变数]。孔先生给他算的是定数,变数则在自己手上掌握。这是孔先生不晓得的,不能推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
发表于 2005-4-14 09:56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这是云谷禅师教导他改造命运,也就是跟他讲定数里有变数,这是袁了凡原本不知道的。云谷禅师承不承认有定数?承认。前面讲过:[人未能无心,安得无数]。世俗讲的[命运],云谷禅师完全肯定,承认,确实有命运。但是命运自己可以改变,可以创造。所以佛家不是宿命论,佛家是创命论,自己创造美好的前途。但是立命要靠自己,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改造命运,决定要靠自己觉醒,靠自己改造。他是个读书人,所以就先用诗书里面的道理来开导他。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儒家所讲的,[诗经]、[书经]中所说的。云谷禅师懂得,他说这是明明白白、的的确确的教训,这是事实。

再看看佛所讲的,[我教典中说],云谷禅师是佛门大德,[我教]就是佛教经典中所讲的。[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命里没有儿子,你要求,可以得儿子的。[求长寿得长寿],因为他短命,寿命只有五十三岁。这就是告诉你,你求什么、得什么,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章嘉大师说过:[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章嘉大师有解释。有些人在佛门当中求,求不得。是什么原因?那是不如理、不如法。懂理论、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应。如理如法的求,还是得不到时,这是自己有业障,必须把业障消除,没有了障碍则得感应。这是章嘉大师说过的,没有求不到的。

从根本的原理来讲,世出世间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一切的需求,就是求作佛也能成佛,都是根据[万法唯心]这个原理。[华严]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们[求],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方法最圆满,最恰当的就是佛陀的教诫。依据佛法的理论教训去求,我们求不老、求不病、求不死,能不能求得到?决定求得到,确实求得到,都在佛门之中。云谷传给了凡的只是极小的一部份。因为了凡的志向不大,只求世间的功名富贵。只是求这些,所以云谷禅师只教他这个部分。云谷禅师满他的愿望,他想求得功名富贵,就告诉他求得的方法。特别告诉他,[妄语乃释迦大戒]。戒律里有[四根本戒],就是杀、盗、淫、妄,所以妄语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怎么会妄语,怎么会骗人?换句话说,告诉他求男女,得男女;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这是事实,决定可以得到的。了凡依教修行,此三者果然如愿获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05-4-14 09:58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是进一步向禅师请教,说:[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上有这么一句话。但是在他的想法,[道德仁义,可以力求],那是我本身的事情。我希望成圣成贤,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

[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也能求得到。我没有功名,能求得功名;没有富贵,能求得富贵。这似乎是命里注定的。命里没有,那里能求得到?命里有的求得到,命里没有的到那里去求?这是一般宿命论,也就是命中的一个常数。常数是前生造作的因,这一生应得的果报。殊不知常数里有变数,加上变数就不一样,的确功名富贵也是我们可以求得到的。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孟老夫子的话没错,[汝自错解了]。你自己错会了意思,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说的,你的解释只对了一半,另一半你不晓得。对的一半是德性上,除了德性之外,还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到的。你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话出在[坛经]上。

[六祖坛经]、[金刚经]、[楞严经],这三部经典在中国,自古以来被大家公认的是第一等的作品。[坛经]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有特别一份亲切感情在其中,也实在写得很好,是整个佛法的纲要。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成禅宗的经典,它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也可以说是六祖大师的修学心得报告。

六祖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心地。[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要到那里求呢?从心地里面去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05-4-14 09:59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段教训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错了。所以佛法里讲,求什么得什么,都是从内心求,不是叫我们从外面求。外面求,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

了凡先生二十年来,心地算是清净,没有妄想。他的心是守定常数,不知变数。所以他这二十年中的命运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连那一年考几名,不会提前一名,不会落后一名。因为他不懂变数的原理。

云谷禅师教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
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外都得,这个求才真正叫做[有益于得]。[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皆得大圆满。那真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没有一样不称心,自在如意。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就不会有人学佛了。

学佛不是消极,是非常现实的。现在人讲现实,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这是实在的,你看就晓得了。你们讲现实,未必能得到现实;佛法里讲现实,是真正能够得到。须知佛陀教育之好,实在讲,世间人对佛教误解了,错会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处。能够真正体认了,才晓得佛陀的教训才是世出世间最圆满、最殊胜、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绝对找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佛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05-4-14 10:01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这是指现代社会,大众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纵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而得到的,这才叫做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那不算求得,因为不求也得到。

譬如今天有人说做股票很赚钱,一年赚了几千万,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命里没有的,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赔钱,不是每个人都赚钱!若每个人都赚钱,股票谁赔钱?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于做小偷、做强盗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偷都偷不来。

古人明白道理,才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没能逃过定命,没能逃过常数。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人都会安于本分。安于本分,自己日子过得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有争执了。

所以佛法教我们求命里面没有的,常数里面没有的,我们能够求得到,这是属于变数。怎么求呢?要向内心里面求。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就是这一段所说的。他不能够[反躬内省],[反省]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向内心里存养厚德。他不懂这个道理,而只向外面去求,每天动脑筋往外去求,这种求法,即使是[求之有道]。纵然你有方法,有手段,你有计谋,可是怎么样呢?

[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还是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袁了凡懂得常数,所以他不操心,不去用种种非法手段去求。他晓得有命,打什么样的妄想,用什么样的手段,命里没有,决定得不到。

[内外双失]。内是什么呢?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烦恼。了凡居士这二十年,内他没有失,外面他失掉了。因为他不想了,什么也不求了。内,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净、平和,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的。一般人拼命向外驰求,见识比不上袁了凡。了凡先生得到一个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驰求的是心不安,得到的还是命里面注定的,这是[内外双失]。

[故无益],没有利益就是损失,结果必是有损无益。这一段开示的确把世出世间的现象完全道破了。我们明白了,应该有所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05-4-14 10:03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云谷禅师就再问他:[孔先生给你算的终身流年休咎,算得怎么样]?他就老老实实将孔先生所算的告诉他。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

云谷禅师反问他一句,这就是教他反省,找出恶痛的根源。[揣]是揣量,就是自己认真的去反省一下,应不应该得科第。

应生子否。

应不应该有儿子?你好好的反省反省,应不应该?当然云谷禅师跟他谈话不会只有这么两句,但是这两桩事在了凡来讲是最重要的,最关切的,所以提出两条大的,他最关心的事情。其余的就不必提了。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云谷禅师这一问,他想了很久。答覆云谷禅师[不应也]。他真正知道自己的病根,老老实实回答不应该。因为他老实。[老实乃进德之基。凡饰非掩过之人。
前途有何希望]。善知识遇到诚实人,他一定会爱护,才会指出他一条明路。要是自大傲慢不诚实,人家对你笑笑就完了,不会认真教诲的。下面是了凡先生反省自己的缺点,这是立命的基因。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
从政的人要有福,如果没有福,老百姓就要遭难。一个人有福,确实全国的人民都有福了。今天讲民主自由,大家都认为这是真理,是时代的潮流,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抵挡的。这个潮流是好还是坏,必须再看下面的结果才能够论断。我们看看古时候的社会制度,读书明理的人没有争执,做皇帝的人有的非常开明。我们读唐太宗的[贞观政要],太宗的心胸之开明,真叫人佩服。他给别人说:[做皇帝有什么好处,负这么大的责任,你想要做,我让给你做]。有这样大的心胸。他做皇帝并不是在那边享福,不是在那边作威作福,是替百姓做事,是替全国老百姓谋幸福,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些人才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

确实,从政的人都是有福相的。[余福薄]。他想想,说我福太薄,没福。没福又不能修福。[又不能积功累行],不肯修福。[以基厚福]。[基]就是培植。不肯培福,不肯修福,没福不像做官的样子,不足以领导百姓,造福百姓。前面是说一个纲领,底下再给我们仔细分析。前面是总说,后面是一桩一桩来分析。

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

这个毛病就更大了。性情急躁,就是薄福之相。确实没福,不耐烦,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心量太小,心量狭小不能容人。不能容人当然就不能用人,不能够服人,这是一定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05-4-14 10:04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
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直心直行]是当任意、纵情解释,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使性子,他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也是别人所不愿承受的。

[轻言妄谈]。言论不谨慎,随便说话,不负责任。

[此皆薄福之相也],这是薄福。真正有福的人莫不浑厚、老成,心胸广阔而能容人,言语动作缓慢。缓显得稳重。孔夫子说:[不重则不威]。其威德才能服人,才能够处世。了凡先生年轻时不够稳重,自己说出自己没福,不应该中科第。这一段反省是说明他不应该得科第之所以然。下一段则说他不应该有儿女。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俗话说。地下不干净会长东西,会生五谷杂粮。水要是太清了就没有鱼。为什么?鱼在清水里它也知道会被人家捕去,所以他不会在清水里游。也可以说地里头很干净没有秽物的话,它不会生长植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5-4-14 10:06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袁了凡有洁癖。整齐清洁是件好事情,但是太过份的清洁也是个毛病。一点脏东西都不能忍受的,这也不行。这是不应有子息的第一个原因。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和气能兴家,俗话常说[和气生财]。袁了凡没有财富,与这也有关系,他并不富有,家境清寒。他喜欢发怒,常常发脾气。看不惯的,看不顺眼的,他就要发作,不能容忍。这是没福,这是宜无子者第二个原因。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爱]是仁爱,能够推己及人。这些道理他晓得,但是自己做不到。为什么?他是个很刻薄的人,[忍]就是刻薄。换句话说,他爱惜自己的名节,不愿意帮助别人,这也是无子的一个原因。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前面是讲存心,以下则从生理上说。他反省说了六条原因,前面三条是从心理上讲的,不应该有儿女。后面是从生理上说的,也不应该有儿女。他喜欢说话,喜欢批评人,喜欢论是非,所以说言语上常常喜欢强出人头。这容易伤气,生理上受伤害。这是宜无子者第四个原因。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他不但喜欢高谈阔论,还喜欢喝酒,大概酒量也不错,饮酒过度会伤神。精是精神,伤精神,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妨碍。末后又说: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他晚上不睡觉。一定是找朋友聊天,喝酒作乐,不知道保养。想必了凡先生的身体相当虚弱,他不知道保养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5-4-14 10:06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想想一身的过失毛病,恶作太多了,数不尽。他的为人真正诚实,这叫[忏悔],发露忏悔。自己身心毛病都能够对人说出来,坦诚的说出来,毫无隐瞒。佛门讲忏除业障,这样才能够真正把自己的业障除掉。能够发现自己种种的弊病,这叫[开悟]。觉悟之后能够把这些毛病改正过来,这叫[修行]。一般人修行,自己有什么毛病都不知道,从那里修起呢?﹁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把错误的思想、行为改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正行为第一要紧的,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你才能改过自新。了凡先生很了不起!云谷禅师一追问,他认真的反省,就把自己心行的毛病一桩一桩的找出来,这是后来他能够改造命运的根本。

他凭什么能改造命运?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我们对于自己的毛病一无所知,从那里改起?人家一反省,明明白白的摆在面前,就一桩一桩的把它改掉。所以内里求德行,外面求富贵、求儿女,样样都得到了,他不从外面求的。我们看他并没有在送子观音前面烧香拜拜,求菩萨送一个儿子;他不是这样求法。他求功名、富贵也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去祷告求的,不是这样求法的。今人拜神求神都是错的,那里能求得到!寺庙香火鼎盛,一天到晚不知道多少人去求富贵求男女,得来的全是命里有的,不求也会得来。还以为是神赐给他的,神对他特别有恩惠。实在是冤枉!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求,就是云谷禅师所讲的,[内外双得],没有得不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05-4-14 10:09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云谷大师这些开示非常重要,绝对不能看做迷信。如果看做迷信,实在讲不是云谷迷信,是我们自己迷信,自己迷了。不相信圣人之言,不相信事实的真相,是自己迷惑颠倒。前面云谷禅师教袁了凡真实的反省检讨,才真正知道自己过失很多。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世间最大的善行就是改过。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也读到,佛告诉我们,纵使供养无量无边的圣人,这是大善,还不如自己回头来认真修行。认真修行就是改过自新,我们古圣先贤所讲的改过是大善,中外的圣人都有共同的见解。

云谷在此就讲道:[岂惟科第哉],岂只是功名。求取功名是要靠积德,是要靠过去生中的修积,才能够得到科第。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这是讲富贵。家财万贯,一定是富贵之人,他才能够享受富贵,富贵不是随便可以得来的。佛门里说,这一生中得大富是前生财布施修得多,这一生才能得大富。我们这一生贫困是前生没有大修财布施的果报。能不能勉强得到呢?不可能,得不到的。如果勉强去求,灾祸跟着就来了。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我们看中国古人造字,学问都很大。[祸]跟[福]很像,就差那么一点点,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些都是教我们要知道因果,然后我们求功名,求富贵,才能够如理如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

[千金]是说大富,[百金]是讲中富,就是讲中产阶级。必定他们前世都种了善因,是大富之人,或是中富之人。[应该饿死]的人,是他前世造恶多端,不修布施,贪妒吝啬所致。世间有没有这样的人?有。我们也曾见过一毛不拔,一点好事都不愿意做的人。他劝人布施,自己不肯布施。这样的人,我们知道,来生必得贫穷的果报。因缘果报是自作自受,绝没有个主宰在支配。如果说有个主宰在支配,这是错误的看法。

[天不过因才而笃]。世间人常以为一切皆是天意安排,其实不然,里面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造作,绝对不是天意,天没有意思。只有大圣大贤有真实的智慧,能把这些事相和事实真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一段是讲富贵穷通都有定命。下面是讲儿女也有定命,这是世间人的两桩大事。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中国的大德,印光大师常赞叹的有两个人。第一是孔老夫子,所修的是[百世之德]。孔夫子所念都是利益国家、利益百姓,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着想。

他一生从事教学,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传给学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子孙一直到今天,已经七十多代了,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还受到大众的尊敬。不但是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像美国人一听到他是孔夫子的后代,特别加以礼敬,特别招待他。种善因得善果,于此显见。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十世之德],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建立一个政权,能够传十几代。像清朝传了十代,从顺治到宣统,如果祖先不积德,那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人不相信这些事实,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权谋、有智慧,这些想法都错误了。祖宗积德,及本身宿世的德行,感应道交,有同样德行的人,生到了一家,才能够保得住。

小而言之,我们家庭的事业能够传多少代?我们举个例子,像台湾同仁堂。同仁堂原来是在北京,也是祖先积德,这个堂号作了一百多年,百年老店。他传多少代?老祖宗存的心仁慈,开药店是以救人为目的,利润不在乎。只要生活能够维持,店面能够维持下去就可以。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不是以个人享受为目的;是以利益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他存这个心,所以他能够维系一百多年。如果子子孙孙不变祖先的宗旨,他的公司行号必然能够不断的延续下去。不像现在许多人开的公司,开不到两三年就倒闭了,这就是德薄。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能够传三世二世,也[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我们中国俗话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德很薄,以至于他不能传下去了。过去社会对这些事很重视,现在观念完全改变了。甚至于有许多年轻的夫妇,他们不要儿女,嫌儿女麻烦。

现在社会的结构跟从前不一样了,现在有社会福利。美国或加拿大,谁养老?国家养老,不需要靠儿女养老。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六十五岁退休了,国家有养老金,按月送来,比儿子还孝顺。这是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比从前好。从前老人唯有儿女来抚养;现在的社会逐渐趋向于由国家、由政府来照顾。

但是因果的原则是不会变更的。这是世俗的观点。在出世间法,尤注说:

[出世圣贤。以绝欲断爱。为去惑转智。超凡入圣第一功修。惜俗情未及了解耳]。这种观念至今还存在。年轻人发心出家,父母亲友总是想尽办法来阻挡,原因在他不晓得,还守着旧观念,无后为大。佛法是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他看到整个宇宙,实在是认清宇宙本来面目。我们世俗人看的只是宇宙中的一部份,看不到全体,而且只看到很小的一部份。在十法界里只看到人法界,人法界里面只看到现前,看不到过去、未来,所以眼光没有佛菩萨那样的透彻。家里面如果有人出家,那真正是第一大喜事,第一殊胜之事。

可是出家一定要认真修行。出家修行要是没有结果,于家庭没有损害,于自身必定堕落。佛家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了道的确很不容易,你修行要有一定的成就,决定要证果。至少也要决定往生净土,超出三界。

譬如小乘一定要证得须陀洹果以上,虽没有出三界也不要紧。为什么?证得位不退,就算是圣人了。以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不会堕三恶道。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决定证阿罗汉果,时间虽然长,不堕三恶道,算是有成就了。

以这个标准来看,在大乘佛法里面最低限度也要把见思烦恼断一部份,也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掉才算是成就。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掉,这一生就没有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楚的。八十八品见惑断掉,在大乘圆教里是初信位,小乘是初果位。不达到这个标准不算成就,还是要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要还债,十方的供养你必须要一一偿还。人家不是白白的供养你,一定要偿还。

如果证得小乘初果,圆教初信位了,供养的人都有福了,也不要还债,他的确种在福田上了。依此标准来看,我们这一代的出家人做不到。谁有能力可以做到?

做不到还有一个方法,[求生净土]。求生净土一定要能往生,若不能往生还是不行。实在讲求生净土,比断八十八品见惑实在容易得多了。生西方净土,八十八品见惑一品不断都没有关系,所谓带业往生。只要具足真正的信心,真实的愿行,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弥陀经]上看得清清楚楚,发心出家,一定要成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05-4-14 10:12 | 只看该作者

Re: [M13] 了凡四训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这是云谷禅师教给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方法,对着袁了凡的习气毛病来下药,应病与药。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所以教他要[尽情改刷]。[改]是改过,[刷]是刷洗。[各人有各人之病痛。既能平心自检。寻出一一病痛。一一过失所在。便有下手处]。

[尽情洗刷]是真正的修行。并不是天天念经、拜佛、念呪这些形式上的功夫,修一辈子还要搞六道三途,都叫形式。形式的目的无非是提醒自己,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引发别人觉悟,真正目的在此地。个人修行不重形式,重在发现自己的毛病,这个叫[开悟]。把自己的毛病改正过来,就叫修行的功夫。所以最要紧的是,能心平气和自己来反省检点,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找出来。

[寻出]就是寻找,找出自己的病痛,找出自己过失到底在那里,这样便有下手处,你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怎样去改过。[用全神全力。反转来]。[神]是精神。全副的精神,全副的力量。[反转来],把它反转过来。下面举出几个例子教我们:

[悭贪者转之以施舍]。譬如[悭贪],[悭]是悭吝。我们有的不肯施舍给别人,没有的希望贪得,如果我们有这个毛病,[转之以施舍],用布施的方法把它改正过来。我有别人没有,人家向我要,我很慷慨,很大方,我能送给别人。或者我看到别人有急需,他还没有向我要,我就主动的布施给他,这是修福。

[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法布施]是我们以智慧、技术去帮助别人,或者是教导别人。别人不会的我们会,我们要热心去教他,使他也有这种能力,或启发他的智慧,这叫法布施。

[无畏布施]是帮助别人身心安稳。他心有不安,有恐惧,我们帮助他,使他身心安稳,这叫无畏布施。譬如有人害怕走夜路,怕鬼,我们有时间就送他回家,跟他做伴,他就不怕了,这也属无畏布施。这是举例说明。

又如现在年轻的学生,都要去服兵役,服兵役也是无畏布施。为什么呢?军人保护这个地区国家百姓的安全,不受外面敌人干扰侵害,这自然是属于无畏布施。所以三类布施的范围非常广泛。佛告诉我们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台湾的放生风气很盛,放生也是属于无畏布施,但是现在放生有很多流弊。因为大家拼命去放生,有些商人拼命去捕捉鸟兽;你不放生他就不去捕捉了。这样的心态行为就不是无畏布施,而是戕害众生,好心也变成了造恶业。放生应该是我们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很多活泼的动物,推想牠决定可以活得下去的,就买来放生,这是慈悲救苦。我们还听说有很多鸟兽公司,自己饲养的动物,决定没有谋生的能力。一旦放生到野外,决定是死路一条。这些我们都要知道。所以菜市场偶而发现,买去放生。放生的仪式,给他念阿弥陀佛,念三皈依就很好了。

[愤激者转之以和平]。这是讲性情,容易发脾气,容易急躁,这是大毛病。了凡患了这毛病,云谷禅师在此地劝他。[转之以和平],和气心平。心地平静,你的态度自然温和了。这在德性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无论是佛家,儒家都讲求。孔夫子的学生赞叹孔子的德行有五种:温、良、恭、俭、让。第一就是温和,这是学生们对老师的评语,老师温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敬,无论对人对事他都谨慎恭敬,谨就是谨慎;俭就是节俭,不奢侈,生活很朴实;礼让,孔夫子事事都让别人,决不会与人相争。这是夫子之美德。是做人的典型。

[虚夸者转之以切实]。这就是喜好夸大的毛病,为人不实在。如果知道这些事实,别人对我们说的话自然要打折扣,难以取信于人,因为我们不诚实。所以决定不能够浮夸,要诚实。

[浮嚣者转之以沉定]。[浮嚣]就是我们常讲心浮气躁。心浮就要以沉定来对治。沉着,心要清净,要能定得下来。[骄慢者转之以谦恭]。世出世间实在没有一样值得骄傲。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做好了,是本分的,是应该的;做不好要处分。诸佛菩萨一切恭敬,孔孟亦无不敬。我们比起佛菩萨差太远了!所以对人一定要[谦恭]有礼,要谦虚要恭敬。谦与敬都是性德。

[惰逸者转之以勤奋]。懈怠懒散,是很大的烦恼。世出世间法如有这毛病,一定不会有成就的。所以一定要精进,要努力,要把精神提起来。释迦牟尼佛在世时,阿那律陀懒散的毛病就很严重。被佛呵斥一顿之后,他真的振奋起来,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结果把眼睛搞坏了。佛很慈悲的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以后他得了半头天眼,不用肉眼比别人看得还清楚。他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人一定要发奋,要振奋起来。懒惰,做一切事情都不能成就。不但是佛法不能成就,世间法也不能成就,一事无成。古今中外,世出世间那一个有成就的人是懒惰的人,是散漫的人,没有。大乘善根唯一精进。

[残忍者转之以仁慈。怯退者转之以勇进]。[退怯]是退步,退转。这也是大病,必须要勇猛精进。

这些毛病都是了凡先生自己叙述出来的。前面说过,各人有各人的病痛。如果我们也像他这样改进,其他的病痛要想一想,用方法来对治。下文云谷禅师教他修持重要的几个纲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1-6 14:52 , Processed in 0.0750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