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天堂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了,东方爱婴 [M22]

[复制链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6:17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碎片二

早教在我家的效果

在依依身上,我是挖空心思也想不到有啥比较明显的效果 [M13] 能勉强说出的,就是刚上课的时候她特别认生,不愿意和小朋友玩也不愿意让生人碰,上了一段时间课,突然变得落落大方,社交热情高涨。但是,说这和早教课有着直接必然的关系实在太牵强,依依姥姥干脆断言毫无关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上早教课可以接触其他孩子,学会和其他小朋友相处,这一点肯定是有利的。还有,她学会了唱歌,这是音乐课和巧虎共同的功劳 [M21]

早教在我看来最大的效果不是在依依身上,而是在我身上,早教教的不仅是她,也是我这个当妈妈的。早教课堂给了我一个机会看到别人是怎么教孩子的,别人的孩子是怎么发展的,而我的孩子又是怎样和小朋友相处的。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她会说话了会走路了,我们全都惊奇地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她说的每句话在我们听来都象诗一般动听,走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迷人,想想神童也不过如此吧。 来到早教课堂,这里有许多小朋友,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平常且正常的孩子。从此,会拥有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少了几分惊喜与期许,却多了几分宽容与耐心。这就是我早教的最大收获。

在我看来,只要我们参加了早教课,无论她能从中汲取什么,只要能坚持上完每一节课,只要能笑着走进去哪怕是哭着走出来,就是早教最大的效果。因为和幼儿园以及形形色色的兴趣班奥数班炸弹作文相比,早教课真的是很快乐很容易参加的一种形式,如果连每周去上都不能坚持,那么,实在就没必要谈什么效果了。

[本帖由天堂鸟修改于2008-10-03 18:18: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6:54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碎片三

尊师但未必从师

这也能算是早教的效果之一吧,让我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提前适应如何面对她的老师。因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习惯于做学生的角色,在我眼里老师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但现在,我一摇身变成了家长,面对老师,我是做一个诚惶诚恐的家长,还是做一个忠实于自己内心声音的家长? [M11]

东方爱婴的老师非常负责,在参加早教的一年半载中,我起码接过她们的五次相当于家访性质的电话,每次都会和我聊很久。话题焦点主要就是依依的课堂纪律问题[M13] 唉,她真是一个调皮好动的孩子 [M10] 当老师教唱小青蛙歌曲时,别的孩子老老实实依偎在妈妈怀里,她学着小青蛙从课室这一头蹦到那一头;大部分孩子在课堂上高兴了就是冲妈妈或老师笑笑,她高兴起来就在课室里满地打滚。。。你说,老师能没意见嘛,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我是老师我肯定也愿意学生都老老实实地坐着 [M14]

但是,当老师对我指出依依的课堂纪律问题时,我却很自然地反驳她们了,处于行走敏感期的孩子,正是高度活跃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好奇地探索这个世界远比纪律和秩序更重要。试问一个两岁不到的孩子,要求他们在课堂上一动不动地坐四十分钟,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吧?我会帮助我的孩子逐渐建立秩序感,但我不认为她目前在课堂上奔跑是一种错误。不是每个老师都认可我这种观点,甚至有一位老师告诫我,当心你的孩子在幼儿园面对严厉的老师吃尽苦头,我告诉她,我会为我的孩子挑选不让她吃尽苦头的幼儿园,因为我相信我的孩子在成长中。 [M25]

我想,到了幼儿园阶段,我还会做这样的家长,坚持自己内心的声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轨迹都是不同的,我没有必要要求自己的孩子事事完美处处拔尖。

[本帖由天堂鸟修改于2008-10-03 18:18: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08-7-6 16:59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不好意思,偶至今还是没有找到东方爱婴究竟在什么位置?电话多少?偶家就找到了万婴早教,现在还可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7:15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东方爱婴就在正门7-11便利店上面,没有比较过东方爱婴和万婴的区别,应该是差不多的早教机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0:22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碎片四

胡思乱想


育儿书读得多了,对顺应孩子天性发展这套理论已是非常熟悉了,但是,顺应和放任,如何能把握好这个度,我至今还心里没底。经常有人说,养育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以无为胜有为,真的能吗,我很怀疑,尤其是在这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对于早教,我也是希望达到溪溪妈妈所说的那种境界:于平日里渗透,于日常中熏陶,潜移默化。每个父母对孩子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期望吧,我也不能免俗,琴棋书画的培养,我也梦寐以求,虽然我不想把这些作为以后升学或者其他的资本,但是,只要迈入学习的大门,就不可能没有压力,总有一天,她是要迈进应试教育的圈子里的,那么现在,就尽情地玩吧。

在我们的顺应或是放任的教育下,今天的依依是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反应快,想象力丰富,她能把手心中的纸团看成一朵绽放的玫瑰花,吊灯下的一个小线团能想成是星星在对她眨巴眼,是个舌绽莲花滔滔不绝的小话篓子;然而,和同龄孩子比,她身上的另类特点也是很突出的,诸如坐不下来注意力不集中,诸如抢玩具经常与其他孩子有肢体冲突。。。俗话说“三岁看老”,我却怎么也想不出她将来会是个怎样的人。 [M11]

不管怎样吧,我只要知道她现在是快乐的每天都在成长和进步中就好。破茧才能成蝶,凤凰要涅磐才能重生,我的孩子,总有一天也会从丑小鸭变成一只白天鹅,宝贝,谢谢你,给了我这个目睹生命蜕变的机会。 [M29]

[本帖由天堂鸟修改于2008-10-03 18:17: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0:40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2008.7.5,我们上完了在东方爱婴的最后一节音乐课,所有的快乐都定格在小兔子乖乖这个可爱的舞台剧里,依依带着小白兔的可爱头饰,咯咯笑着去拔大灰狼伸进屋里的尾巴,也许她很快就会淡忘这个可爱片断,我却会长长久久地记住,记住早教课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欢乐 [M29]

这一刻,我突然想起泰戈尔的两句话:
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

————————————— END —————————————————

[本帖由天堂鸟修改于2008-10-03 18:1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0:46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引用作者 布农铃 于 2008-7-6发表的原文
遇到那个小一班的小朋友后,乔乔经常挂在嘴边一句“我也是小一班的!”小一班在她看来也许是非常了不起的,极有吸引力 [M03]
终于女儿也即将成为小班的小朋友了,不知道是不是小一班!

乔乔也结束课程了呀,乔乔这一期的音乐课是在上童欣赏吧,很遗憾依依没能上完童欣赏和童游戏呢,我和她都喜欢音乐课。
乔乔她们还没分班呀,依依在小小二班,呵呵,我喜欢这个班级,因为我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在二班 [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08-7-7 11:10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周六去上了星星班的最后一节课,没拿到LZMM所说的课堂记录,的确是很失望啊。看来随着宝宝们越招越多,妈妈们钱越交越多,课堂质量和人员稳定性是越来越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08-7-17 23:47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别了,东方爱婴!感谢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08-7-17 23:49 | 只看该作者

何为教育?跟妈妈们分享受!

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流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所以,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研究生的权利,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像现在这样,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力,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利,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手段之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08-7-17 23:51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本人可是卢梭的粉丝。 [M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8-7-17 23:54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爱 [M04] 弥尔,你好啊.喜欢和你做朋友呢?猜猜我是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8-7-18 11:37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搂主,真是个好妈妈,对孩子走过的路记得那么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11:40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呵呵,现在的记性实在太烂,如果不用文字记下来,昨天的事好象今天就从记忆库里清空了 [M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08-7-18 15:05 | 只看该作者

Re: 别了,东方爱婴 [M22]

引用作者 天堂鸟 于 2008-7-18发表的原文
呵呵,现在的记性实在太烂,如果不用文字记下来,昨天的事好象今天就从记忆库里清空了 [M10]

我已经差不多清空啦 [M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7-25 22:24 , Processed in 0.0712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