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4-10-28 01:0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三、刚健进取
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对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作出了经典性的表述。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人的活动应当效法天的运行,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周易》还说:"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它把刚健当作一种最重要品质,同时又要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中正,即刚健而不过刚,不妄行,不走极端,能够坚持原则,以"中正"的态度来立身行事。这就防止了主观盲动等片面性的弊端。从战国到清代,历时两千年,《周易》关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可以说深人人心,为全社会所接受。千载以下,仍能激励人心,鼓舞斗志。
对于中华民族刚健进取、发奋图强的精神,史学之父司马迁称道有加,力加弘扬:"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殡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作为也。"如伟大的思想家鲁迅热情讴歌:"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今天,中华民族刚健进取、发奋图强的精神日益与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相结合,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4-10-28 01:0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四、崇德重义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推崇道德、道义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何事何地何时,一切以道德为依归。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已经提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彩命题,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中华文化精神。《左传》提出"三不朽"的事业,其顺序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也就是说,塑造美好品德,是人生头等大事;而建功立业、著书立说只能排在第二位、第三位。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著名思想。中国古代所谓"人禽之辨"的根本标准便是道德的有无。《孟子•滕文公》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担心人沦为禽兽,所以"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荀子也谈到了"人禽之别",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这里所说的"辨"是分辨的意思,主要是指道德理性的分辨力。荀子还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意思是说,人之宝贵说到底就在于有社会道德的属性。
中国传统文化从崇尚道德的理念出发引申出完备的道德规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广为人知并努力实践的道德修养哉言。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无论是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佛家的去恶从善,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基本精神就是"反躬自求"。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躬自后而薄责于人",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国传统道德有"慎独"的告诫:"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尾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崇高人格。
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民主、科学、法制、道德,是不可或缺的四根支柱,道德在其中占据显著的地位。如果道德脱离其他三者而孤立存在,那就变成片面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如果它和其他三者有机结合,就会相得益彰,产生巨大的社会效能。一个社会是如此,一个组织也是如此。尤其是身居领导岗位、手握人权财权物权的领导们,既要提高民主科学法制素质,也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搞好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4-10-28 01:0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五、注重和合
注重和谐与合作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精神。这里拟从管理智慧的角度对之加以阐释。
关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在中国文化中,道家特别强调"崇尚自然",从现代眼光看,它是保护自然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比老子晚一些的道家思想家庄子,提出了"太和万物"的命题,意思是说在天地万物中本来存在着最大的和谐关系,因此人们应"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以之以自然"。人应该顺应天道的规律,按照五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自然的要求。他认为,远古时代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那时人类社会是"莫之为而常自然",不做什么破坏自然的事,而经常是顺应自然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联名发表的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在开头就提到,人类和自然正走向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现在我们看到: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致使资源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毒化,环境污染,人口剧增,生态平衡破坏,不仅造成了"自然和谐"的丧失,而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着力于经济建设时,理应从中获得启迪,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高度关注可持续性发展。
关于人和人的和谐。在古老的经典著作《尚书》中就提出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和谐相处的思想主张:"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孟子在国家事务管理方面提出上下和谐的思想,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题。他认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兵利甲。"《中庸》以博大的视野提出"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厚,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资治通鉴•周纪》从反面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古代兵家关于上下协同和谐的思想更加丰富。《孙子兵法》提出"上下同欲者胜","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说的就是上下和谐、克敌制胜的道理。《吴子》说:"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司马法》说:"凡战,三军一人,胜。"《三略》说:"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这些见解对现代企业管理无疑都具有巨大的启示。
墨家创始人墨子关于如何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叫做"兼相爱,交相利。"他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互爱互利总是好事,人们之间的互憎互害总是坏事,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如果"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知爱人之家;今人独直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故必野战;家主不相爱,故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故必相贼"。墨子的这些见解对于我们今夭的企业家们深刻理解治厂、经商的终极目的无疑是有指导意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4-10-28 01:0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六、求是务实
求是务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精神,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中国传统文化以现实人生为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因而讲求实事求是,并把它作为认识原则和实践指导。儒家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每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求实精神的反映。孟子主张要知人论事,主张给民以恒产,从而使民有恒心,"无恒产则无恒心"。苟子否认生而知之,强调后天学习对人的知识才能的重要性。董仲舒承认"富者田连吁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要求"更化",省刑薄赋。王充重实事,疾虚妄。后来的陈亮、叶适、颜元都重视事功,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不同表现。道家虽讲"玄之又玄"的"道",但仍具有求实精神。老子认为,"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天下观天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是求实精神的表现。庄子学派要"析万物之理",高度重视自由与必然关系的探讨,反对独断论,体现了道家的求实精神。后来的黄老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更是求实精神的体现。被视为杂家的《管子》主张"仓凛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具有明显的务实精神。法家反对唯心主义的"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以耕战为核心的事功,抨击空谈和玄想,执着于现实。用刑罚和奖赏"二柄"来刺激和制约人们的情欲,而不是用空洞的说教来训导人们。这是从功利主义立场表现出的求实务实精神。法家的这些思想用韩非的一个著名命题来说就叫做:"缘道理以从事无不能成",体现了按照规律办事的深刻内涵。
顺应时代变化,更换应对策略,也是求实务实精神的体现。在这方面,法家的思想较为突出。早在秦孝公变法时代,商鞍就提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韩非子也认为时代不同了,社会历史条件变化了,治国之道必须相应调整,如果惜守传统做法,必然处处碰壁:"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鲸、禹笑矣。有决读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而今有美尧、舜、鲸、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他明确宣称:"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表现了常变相参、因势利导的历史睿智。这些观点成为历代改革家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对我们今天的发展大业也不无借鉴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4-10-28 01:07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有没有膏膏? [M42] [M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8 09:09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M21] 先叫个好!,再细细看来。。。有好文膏膏自然是不会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8 09:15 | 只看该作者

Re: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QUOTE Create By 一粒尘埃 At 2004-10-28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所谓"人为万物之灵",所谓"天地之间人为贵",都是这个意思。这种思想直接引申出以民为本的思想。
由此出发,传统民本思想多方面地讨论了如何得民心的问题。孟子说:"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就是说要给人民以实际利益,与人民同忧乐,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还提出"制(置)民之产"的主张:"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它从生产资料的角度,关注人民物质生活问题的解决,这是相当深刻的见解。


[M13] 对比现在的农村问题。。。 [M42] [M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8 09:18 | 只看该作者

Re: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QUOTE Create By 一粒尘埃 At 2004-10-28
二、尚贤任能
以人为本的思想直接引申出重视人才、尚贤任能的观念。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认为人才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管子》曾提出:"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争天下必先争人才"。荀子也曾提出:"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个百业兴盛,国泰民安的盛世,这与统治者开明的政策密切相关,而"以人为本"、"礼贤下士"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现代,随着人力资本的价值的不断提高,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尊重人才,"以人为本"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内涵。
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在用人问题上也提出过精辟的见解。孔子曾提出:"无求备于一人。"他认为,君子"使人也,器之",即量才录用;而小人"使人也,求备焉。"即对人求全责备。墨子提出:"尚贤者,为政之本也。"他特别强调:"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即使是农夫、工匠也应做到人尽其才。《吕氏春秋•用众》中提出:"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立大功名也。"世间虽无完人,但如能量才录用、发挥互补效应,就能成就别人无法成就的大事业。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尚贤"、"尊贤"、"举贤"、"用贤"等注重人才的思想非常丰富,有许多关于人才的理论在过去诸侯争霸、富国强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在当代成为现代企业兴旺发达之本。


[M02] 十年数木,百年树熊---《熊熊名言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8 09:28 | 只看该作者

Re: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QUOTE Create By 一粒尘埃 At 2004-10-28
五、注重和合
注重和谐与合作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精神。这里拟从管理智慧的角度对之加以阐释。
关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在中国文化中,道家特别强调"崇尚自然",从现代眼光看,它是保护自然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比老子晚一些的道家思想家庄子,提出了"太和万物"的命题,意思是说在天地万物中本来存在着最大的和谐关系,因此人们应"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以之以自然"。人应该顺应天道的规律,按照五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自然的要求。他认为,远古时代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那时人类社会是"莫之为而常自然",不做什么破坏自然的事,而经常是顺应自然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联名发表的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在开头就提到,人类和自然正走向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现在我们看到: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致使资源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毒化,环境污染,人口剧增,生态平衡破坏,不仅造成了"自然和谐"的丧失,而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着力于经济建设时,理应从中获得启迪,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高度关注可持续性发展。
关于人和人的和谐。在古老的经典著作《尚书》中就提出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和谐相处的思想主张:"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孟子在国家事务管理方面提出上下和谐的思想,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题。他认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兵利甲。"《中庸》以博大的视野提出"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厚,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资治通鉴•周纪》从反面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古代兵家关于上下协同和谐的思想更加丰富。《孙子兵法》提出"上下同欲者胜","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说的就是上下和谐、克敌制胜的道理。《吴子》说:"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司马法》说:"凡战,三军一人,胜。"《三略》说:"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这些见解对现代企业管理无疑都具有巨大的启示。
墨家创始人墨子关于如何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叫做"兼相爱,交相利。"他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互爱互利总是好事,人们之间的互憎互害总是坏事,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如果"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知爱人之家;今人独直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故必野战;家主不相爱,故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故必相贼"。墨子的这些见解对于我们今夭的企业家们深刻理解治厂、经商的终极目的无疑是有指导意义的。


想起西门的小贼,想起新加坡的鞭刑,想起。。。 [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4-11-15 21:09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好文,但偶没看完 [M13] [M13] [M13]
实在静不下心来看,一会儿就发现自己不知道看到哪一行了.
真对不起楼主. [M20] [M20] [M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06-1-20 10:19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这是一篇好文,我把她顶出来,找个时间慢慢静心看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6-1-20 11:47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思想乎?宗教乎?語言乎?心法自然!! [M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0 11:53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QUOTE Created By E.T. At 2006-1-20
思想乎?宗教乎?語言乎?心法自然!! [M05]

系统通知 系统 2006-1-20 上午11:47 否
内容: 你的帖子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刚刚被E.T.加入精华,你得到了50个GLG作为奖励.

[M44] 有膏膏才是真的好。 [M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6-1-20 12:02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历时一年多才挣得的膏膏,非要验证那一句什么:是金子总会发光滴么? [M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6-1-20 12:24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刚刚为它打抱不平,慧眼的E.T 就看到了。
鱼筒子要分20个GLG来才行 [M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7-16 02:27 , Processed in 0.0846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