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兔子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07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由“介绍不当”所引发的对幼儿园失望



对幼儿园介绍不当会引发孩子对幼儿园的失望,因此给孩子介绍幼儿园时,尽量不要说以下的内容:

看,幼儿园有这样大的滑梯,上了幼儿园以后你可以天天在这里玩滑梯了。

(这样说,孩子只记住了天天玩滑梯,以为在幼儿园就是天天玩滑梯。)

老师特别好,她们就像妈妈一样。

(孩子发现,老师并不会像妈妈一样对待自己,她们的眼神和处理方式都不像妈妈,在还没有适应老师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恐惧。)

小朋友都上幼儿园,他们在幼儿园可高兴了。

(孩子上幼儿园后发现小朋友们哭得很厉害,而且有小朋友打他,还有的小朋友不理他,这些都会让孩子不理解,而感到没有安全感。)

幼儿园每天给小朋友吃漂亮的小蛋糕,幼儿园的饭可好吃了。

(当孩子发现幼儿园的饭不是熟悉的口味时,可能会不接受,认为幼儿园的饭不好吃,而感到失望。)

…… …… ……

如此等等的话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不要用语言笼统地描述幼儿园怎样好,而要用生动的故事给孩子演示一个具体的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07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第四讲 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




孩子对幼儿园的适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事物凡是发生质的变化时都是极为困难的,特别是人类。孩子是未成熟的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能使自己马上适应幼儿园,又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想通适应过程中的困难与将来目标之间的关系。当离开熟悉的家庭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儿童只感到不适和恐惧,由于他们没有能力消除自己的痛苦,这时身边的成人必须要与孩子一起度过这一艰难时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09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陪 园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园没有熟悉的人,其结构、物品的摆放方式、整体氛围都没有家的因素,所以,在孩子入园早期,最好让家庭中某一成员陪伴孩子,这样家庭成员在新的环境里成为孩子与熟识的家庭环境的联结。儿童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他无法对完全陌生的事物产生兴趣,只有当新事物与旧有认知产生联结时,他才能够在两者的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进而接纳新事物。

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全新的,而陪园的家长就是其中与旧事物的联结,使儿童能够放松地去了解并体验新的环境,更积极地接纳它。虽然看上去孩子只愿意和自己的家长在一起,不接纳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可是心理上,他正在逐渐地建构对环境和老师的安全感,像坐在安全岛上静观眼前海面上航行的船只,当对海和船都不再感到陌生的时候,离开小岛才不会让他恐惧。

如果家长不陪园,孩子一下子莫明其妙地被扔到一个新环境里,当他恐惧地大叫妈妈的时候,妈妈却把他扔到陌生人怀里离开了,这时的恐惧是无法形容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在一艘船上航行,船上的人朝夕相处,已经像亲人一样,当这条船离开一个小岛时,自己却被一个人留在岛上。当船离开的那一瞬间,会有什么样的心情?那种心态估计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会成为内心深处永远的伤痛。我们可能从此害怕离开熟悉的人群,不敢到新的地域去探索,害怕被遗弃。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人以后的生活经验可能会消除这种恐惧,并对自己当时的恐惧自嘲。但儿童不同,他们还没有这样的思考能力和自嘲能力,由于生存的本能,他们极其害怕被抛弃。入园的第一天家人就离开,会被儿童误解为自己被遗弃了。所以三岁前的儿童入园,需要家人陪伴。

陪园是入园期的第一阶段,我们叫“消除陌生恐惧”。陪园是否成功,取决于陪园人员的行为是否得当、心理是否健康,大体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09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平静耐心



陪园是一件艰苦的工作。老师们都在工作,家长想帮帮忙,可是由于不懂得幼儿园规则,经常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干扰。有时候,当家长参与不当被老师指出错误时,也会感到心里不舒服,觉得自己碍手碍脚。如果老师在工作中无暇顾及陪园人员,他们就会有被冷落的感觉,再加上成天无事可做,就会挑幼儿园和老师的毛病,这更加剧了陪园人员的不快。所以陪园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带着良好平静的心态陪伴孩子,使之对新的环境有一种基本的熟识感,这时陪园期就可以结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10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不干涉孩子




陪园人员在陪园时期尽量不要干涉孩子,在老师不要求的情况下,不要要求孩子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不要要求孩子主动地向老师问好,更不要反复地劝孩子去参与到小朋友的游戏,这样都会造成孩子的紧张感,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如果不干涉孩子,孩子会慢慢地放松紧张的情绪,虽然身体还靠在家人的怀里,但心已经被老师和其他孩子们的有趣活动吸引了。这时,他们会将眼前看到的景象组织成自己的经验,慢慢吸纳,不再感到陌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10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配合老师工作



在陪园期间,先不要急着挑幼儿园的问题。不论幼儿园有多么好,如果有人专门注意她的不是,都会发现很多不对的地方。这样做不利于陪园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入园适应。因此,陪园的家长最好带着良好的心理去理解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发现不当之处也要平和地和老师沟通。

当老师要求孩子去参与活动,而孩子又不愿意离开你身边的时候,你可以先陪着他走到群体中去,等他安定下来,然后告诉他:我不会离开你,就在那边的小凳子上等你。然后让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待一会儿,让他发现自己离开了家人也没有什么危险。这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如果老师不要求孩子参与活动,那么就随孩子的意,孩子愿意离开就离开,不愿离开就让他呆在家人的怀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一直坐在你的身上,要让孩子面朝活动区,敞开你的双臂,使他可以随时走动,选择离开与否。如果不这样做,你紧紧地抱着他,让孩子贴着你的身体坐在怀里,他就看不到其他孩子的活动场面,而只能体验到你身体给他的愉悦感,只追求这种舒适。这种陪园方式会增加孩子对新环境的接纳的困难,也就失去了陪园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10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观 察



孩子身边的所有成人都应该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决定如何去帮助他,孩子的生命就是人类发展的展示品,观察了孩子的生命轨迹,也就了解了人类的发展。他的生命轨迹是苍天赋予孩子的,完全属于自然。如果我们不顺应孩子的发展,就会破坏自然。自然生命状态被破坏的孩子无法获得很好地生存。

孩子的入园期是孩子生命中的大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陪园人员是唯一能够身临其境看到孩子这一转折特征的人。由于陪园人员了解孩子在家的状态,也了解孩子目前在幼儿园的状态,更容易在比较中发现孩子,判断出自己用什么样的行为帮助孩子,因此在陪园要对孩子作细致地观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11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用心灵去感受



孩子像大自然中的一棵树,立于天地之间,风来了,树会晃动,雨来了,树会被打湿。树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人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树的时候,才会产生了种种对树的体验。我们对孩子的观察类似于对树的观察,我们只有将内心繁杂的想法和意图全部赶出去,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心灵。这种真实的感受会带领我们寻找到帮助孩子的途径。

牛牛的姥姥和奶奶一起送牛牛到幼儿园,老师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其中的一位老人离开。陪园期间,两位老人不断地在一边交头接耳议论幼儿园的不是。牛牛入学的第二天就可以自己在幼儿园走动了,第三天结束后,老师说明天可以不用陪园了,要求她们第四天送孩子到幼儿园后与孩子果断地道别,然后离开。由于三天来两个老人挑了幼儿园许多毛病,不放心离开后老师对牛牛的照顾,要求再陪一天。

第四天,两位老人每隔十来分钟就冲上去,给正在观察别人工作的牛牛喂水、擦鼻涕、脱衣服、穿衣服,大概是想示范给老师看,她们是怎样照顾牛牛的。她们的行为一次次地把牛牛从观察别人工作并被吸引的状态中拉出,使他又扑进她们的怀里。这时,老人极为伤感,更显出生离死别的状态,这种煽情的表现立刻让牛牛敏感地觉察出了事态的变化。到了下午,孩子便紧紧地拉着其中一位老人的衣襟,一遍遍地说:“婆婆不要离开。”这时,两位老人竟然蹲下来对着孩子抑止不住地抹眼泪,孩子的情绪也变得很坏,再也不去看小朋友工作了,只焦虑地拉着姥姥的衣服,害怕她们突然离开。

这两位老人只注意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观察孩子,如果她们观察到孩子已经进入了接纳环境的状态,就应该悄悄地坐在墙角,在孩子回望的时候,抱以轻松的微笑。她们的行为正好阻碍了孩子发展自己的工作。

然后,她们又只顾着抒发自己的伤感情绪,而不顾及对孩子的影响,使孩子状态更加不好。这就是许多幼儿园不允许家长陪园的原因。

如果家长都能懂得观察孩子,就应该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幼儿园更应该积极地要求家长陪伴孩子渡过幼儿园适应前期。

牛牛的姥姥做的更遭的一件事是,在第五天早晨,当她们好不容易离开牛牛走到户外之后,却没有真正离开,而是藏在牛牛教室窗外的小树丛后面,一会儿伸出头来看一下,还不停地抹着眼泪。这些终于被走到窗边的牛牛看到了,好不容易停止哭泣的牛牛又开始大哭。老师没有办法,只好让老人把牛牛暂时带回家。之后,虽然姥姥和奶奶在老师劝说下不再躲在树丛后了,但牛牛每天仍然在窗边对着树丛声嘶力竭地大哭,试图唤回姥姥。

这两位老人的行为给牛牛的入园适应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她们的行为实际上是爱自己而不是爱孩子,因为受不了离开孩子的伤痛,才会对孩子采用那样的行动安抚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39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理解孩子的每一个行为




孩子在入园期的行为会变得比较反常,我们理解了这些反常的行为就不会使自己心情不安。

慧慧在入园期是一个非常爱哭的孩子,哭的时候非常用力,长时间停不下来。有时候,哭的累了,还会去拿起卫生纸擦一下眼泪,自己拿起杯子喝一口水,然后走到老师身边拉起老师的手,指着门口,要老师带她出去。老师带她出去后,她又会指着别的方向要求老师带她去。老师带她走过去,她又会指着另外一个方向。每天都要这样转好几圈。

慧慧在家里哭时,有可能家里人会让她自己擦擦眼泪,喝口水,如果她这样做了,家人就会夸奖她。慧慧也认为哭是件不好的事情,不被大人喜欢。于是哭过之后为了让那个还不熟悉的成人满意,就自动地去擦擦眼泪喝喝水,做完这两件事之后,她认为成人应该对她满意了,于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去找自己熟悉的地方——回到自己家里。但她不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如何找到自己的家,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感觉指着某个方向让老师带她去。走了几步以后,她发现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就又指另外一个方向。

理解了慧慧的行为目的后,我们就能够知道怎样帮助她了。当慧慧提出要求的时候,老师带着她一起去寻找,使她对老师产生安全感,从而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于是消除了无助感。由于对依抚老师 建立起安全感,慧慧会将这种安全感进一步扩散到新环境中的其它因素。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浩浩的。他已经不再哭了,但是却有一些莫明其妙的行为。他会无缘无故地踩别人的脚,然后仰起头来看着那个人,如果那人没有反应,就蹲下来用手撕人家的鞋子,一直到把鞋子脱下来,然后提着鞋子找到一个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藏起来。

有一天小朋友们在玩“大龙”游戏,每个人都拉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襟,大家组成一条长龙,随着音乐舞动。依附老师将浩浩拉到自己身后,让他拉着自己的衣襟。后来老师觉得有点不对劲,回头一看,只见浩浩正用嘴咬着老师的衣服。老师蹲下来劝他松口,但浩浩又撕又打,老师刚站起来,浩浩马上跑到老师后面用嘴咬着老师的衣服不放。整个下午,不管老师走到那里,浩浩都用嘴巴紧紧咬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老师怕他太累了,就坐了下来。浩浩又开始扒老师的衣服,老师说:“那是老师的衣服,我还要穿,不然会冷。”可是不管怎样劝说,浩浩都不肯松手。最后老师只好把衣服脱了下来,浩浩马上抱着老师的衣服藏了起来。

浩浩的行为乍一看不可思议,其实是通过这种行为建立安全感。他用脚踩着老师的脚,眼睛看着老师,如果老师没有激烈的反应,那说明老师是安全的,他就会由此开始信任老师。将老师的鞋子脱掉,是出于自己需要保护的心理,出于把自己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的需要。他将这种需要移情给了鞋子,将鞋子藏到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把自己藏起来了。后来他用嘴叨老师的衣服,是因为他认为用手抓不紧,用牙齿咬着比较保险。正如前面的鞋子,这时,他把对安全的需要投射到了衣服上。

理解了孩子的这些“奇怪”行为,我们就不再迷茫。浩浩虽然不再哭闹,但他还没有真正适应幼儿园。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老师需要耐心的等待,在他向老师望去的时候,回以微笑。

浩浩用这样的方式,探索哪个老师是安全的。当他发现所有的老师都是安全的后,就不会这样做了。这个时期成人如果不理解孩子,以为这是一种怪异行为或一种坏习惯,感到紧张,或者试图去消除这种坏毛病,就会破坏孩子对安全感的建构。



注:依附老师——好的幼儿园都会为新来的孩子安排一个专门的老师,在孩子入园适应期内,这个老师负责与他熟悉起来,并专门照顾这个孩子,叫作依附老师。这样的幼儿园一般在一个时间段内只接收一个孩子,不会让众多新生一起入园。依附老师会在家长陪园期间负责与孩子混熟,家长离开后,就暂时代替家长,一天中任何时候都和孩子在一起,直到他能够离开老师找其他小朋友玩为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40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倾 听



倾听是一种艺术。每一个做父母的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一对父母的重要目标,看到孩子幸福快乐是老师和家长的最大愿望。但是正如天有阴晴雨雪一样,孩子经常有闹情绪、发脾气、大哭大闹、不合作不讲道理的时候,这时,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对。父母们常抱怨说:“我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了,刚才还很好,突然就闹起别扭来了,怎么哄也不行。”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就感到困惑、沮丧,感到抚养子女简直是件痛苦的事情。

美国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帕蒂•惠芙乐写过一本书,叫做《倾听孩子》,她认为孩子不正常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如果处理得当,就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孩子每一个不正常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用这些行为宣泄心里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所以当孩子有不正常表现时,父母应当通过倾听给孩子以最好的关注。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做父母的不但要保持态度可亲,还要耐着性子关注孩子,帮助他发泄不良情绪,这个过程就是倾听的过程。

友友的爸爸妈妈都非常忙,爸爸常年在外出差,妈妈属于紧张型性格,下班回到家里,总是紧张地担心孩子零食吃多了,担心他不能按时睡觉,又给他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每晚奔波于各班之间。友友表现出对零食病态的爱好,每当有人在吃零食时,就会像梦游一样凑到人家面前盯着别人手中的零食。每次妈妈带着他参加聚会,都会因为食物的问题让妈妈感到非常尴尬。家人使用了许多满足零食、控制零食的方法都无法解决他的问题。

经过分析,专家认为友友可能是属于严重的情感缺失,造成用零食填补内心的情感需要,表现为对零食极大的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倾听。孩子的状况得到了缓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41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平静安详地倾听孩子的哭闹



像友友这种情况,除了在哭闹时对他进行倾听外,平常妈妈要跟他一起做游戏,找机会抚摸他的身体,使他快乐,将他搂到怀中平静地一起读书。每天安排一段专门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一时间段内,妈妈一定要注意不要经常接电话,不要想着赶快结束这一活动去做自己的事。这也是倾听。有时孩子会选择那种你觉得最无聊的游戏要求和你一起玩,你可能要你学滑旱冰、玩电子游戏、或者往厨房的水池里倒水。他们会一遍遍地要求你做这样的事,你可能做到第三遍或第四遍的时候就厌烦不堪,试图劝说孩子放弃,去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而倾听的原则是,你一定要忍着自己的厌烦去做每一件事,只到孩子放弃为止。孩子是通过让家长这样的事来试探家长对他的爱,通过这样的行为,孩子确定你是爱他的,并消除了被遗弃感。情感获得了满足,就不会出现专门做坏事、搞破坏、或拼命吃零食来寻找情感的行为。

我们所说的倾听并不像成人与成人那样,两个人坐下来,一个人平静地倾听另一个说话,而是要采取地一个有效的行为过程帮助孩子抚平内心的创伤。

有一天友友的家里来了六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小朋友提出想吃蛋糕。友友的妈妈马上要阿姨到街上买了一个小蛋糕,上面有三朵漂亮的奶油花。友友看到了,马上就紧张起来,要求妈妈一定要单独分给他一朵完整的奶油花。妈妈觉得这个要求太霸道了,便对他说:“这个蛋糕是买给大家的,要公平地分,谁分到了就是谁的。”妈妈这样说的时候,友友只是注意到了“谁分到的就是谁的”,认为自己肯定能分到一朵,于是高兴地坐到桌边等待。妈妈将蛋糕平均切成六块,按顺序轮流分给小朋友,分到友友时正好是一块没有奶油花的蛋糕。友友马上跳起来,威胁妈妈说自己不吃饭了。

此时,妈妈已经接受了专家指导,准备对他进行倾听。

妈妈告诉他:“你可以选择不吃饭,但奶油花的确轮到你就没有了。”

友友大哭起来,开始在地上打滚。妈妈将他抱起,对他说:“我知道你没分到奶油花非常伤心。”

友友哭得更伤心了。妈妈平静地看着他。

哭了一会儿,友友说:“要是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就能得到一朵完整的奶油花。”

妈妈同意地说:“是,如果是你的生日,你是寿星,大家一定同意将一朵完整的奶油花分给你。”

友友这时发出苦尽甘来的哭声,接着说:“如果有房子那么大的奶油花就好了,每一个人都可以分到。”

妈妈说:“是啊,如果真有房子那么大的奶油花,每个人分到就好了。”妈妈又问:“如果没有房子那么大的奶油花我们应该怎么办?”

友友又伤心欲绝地哭起来。这时,妈妈说:“要不然,给你一半可以吗?”友友边哭边说:“如果你一开始就这样分,就好了。”

妈妈立刻和孩子道歉,说:“对不起。妈妈做的不对。”

又是一阵痛哭之后。友友说:“你经常发脾气。”(在哭的过程中,妈妈对他的认可和道歉使孩子对妈妈产生信任,开始收集自己内心的伤痛,并把它表述出来。)

这时妈妈赶快对友友说:“对不起,妈妈再也不发脾气了。”

又是一阵伤心的哭泣之后,友友说:“你还打我。”(我们看到,只要成人平静耐心地倾听孩子,孩子就会将曾经的伤痛表述出来。友友由于奶油花引发的不快在妈妈有效的倾听后,转变为对以前积压下来的伤痛的梳理。)

这时,妈妈说:“妈妈打你是不对的,以后妈妈再也不打你了。”
友友抽噎了一会儿,突然止住哭泣,含着眼泪,提议说:“我们可以用鲜花代替奶油花。”

妈妈拥抱他,说:“这个主意太美了。”

友友搂着妈妈的脖子亲吻了一下,说:“咱们吃蛋糕吧。吃完了,我带小朋友们到公园里去,他们不知道公园的门怎样进,我会带他们进去。”

我们看到,孩子在消除了不良情绪后,会变得温柔体贴,并充满了爱意,此时正是修复亲子关系的时候。妈妈要营造美好的氛围满足孩子的愿望,使孩子的身上唤发出人性的光辉。当我们看到孩子这些美好的人性时,刚才倾听过程的苦难和厌烦也会一扫而光。孩子反馈给我们的爱会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心中也充满了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43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与孩子共情



在孩子忧伤或者生气的时候,成人及时的共情可以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绪,恢复平静。共情就是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孩子此刻的心情,用身体语言和表情,再加上简洁的语言表述使孩子发现自己的烦恼是能够被我们理解的。此时,孩子就会产生感激的情感,觉得成人是他的知己,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下面的故事是一所幼儿园的老师记录的观察笔记,详细叙述了与孩子共情的过程——



我把淘贝儿抱上班车,让他和踢踢坐在一起。踢踢手里拿着两根棒棒糖,满怀关切地看着淘贝儿说:“我要分享一个棒棒糖给我的好朋友淘贝儿。”可是淘贝儿哭得太伤心了,他顾不上理会踢踢的好意。

“宝贝,你为什么哭呢?”我坐在淘贝儿的面前,轻轻地握着他的小手问道。淘贝儿没有理我,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哭泣。两三分钟之后我又问:“宝贝,我觉得你哭得特别伤心,发生什么事了吗?”

淘贝儿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说:“妈妈……妈妈……”

听他这样说,我想一定是在家里妈妈说了什么或者做什么,让他伤心了。

“请告诉我,妈妈怎么了?”

“妈妈没有跟我说……”

“妈妈没跟你说什么呀?”

“妈妈没有跟我说她就走了。”

“哦,原来这样啊。我想那是因为妈妈早晨上班太早,走的时候没有来得及告诉淘贝儿,所以就伤心了,对吗?”

淘贝儿点点头,渐渐平静下来。

我继续说:“你想让妈妈早上送你,是吧?”

“是。”

“那,你看这样好不好——咱们跟妈妈说一声,下次走时一定要告诉淘贝儿‘妈妈上班去了’;如果妈妈不忙,就让她来送陶贝儿,如果妈妈很忙,就让她去上班?”

听了我的建议,淘贝儿点了点头,停止了哭泣。

这时,踢踢见好朋友已经雨过天晴,又拿出自己的棒棒糖与他分享,这一次淘贝儿欣然接受了。他们一边听我讲故事,一边吃着棒棒糖,心情愉快地来到幼儿园。

淘贝儿请老师帮他解开安全带,并带他下车。有所幼儿园的大门开着,但他并没有进去,而是用手抓住门上的疙瘩,站在门的旁边。那天是星期一,孩子们的包很多,我要等孩子们都进屋了才能把所有的包都拿进去。在这个过程中淘贝儿一直站在那里。等我把孩子们的包都拿进去了,他还站着。我突然想起把一样东西忘在了车上,便返回来取。

陶贝儿扬起他的脸,看了看我,开口问道:“海老师,你的东西拿完了吗?”

“拿完了。”

“那现在我可以和你一起进屋吗?”

“当然可以,宝贝。”

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过来,原来淘贝儿一直在等我。他从下车的那一刻开始就在等待和我一起进屋。我真的好感动啊。

让我感动的还有——在我提包的时候,淘贝儿并没有像有的孩子那样哭着要老师抱。他看见我正在工作,所以没有来打扰。他静静地站在铁门边等待我干完了所有的事情之后才过来问:“老师,拿完了吗?”虽然只是一句话,却让我感动了很久,直到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着这件事。

接下来的两周,每一天淘贝儿来园后都会站在铁门旁边,等我工作完了,牵着我的手一起进屋。有几次我特别想抱一抱他,想到这只是我的需要,就忍住了。淘贝儿以一个高尚的状态在帮助我,这时我如果把他抱在怀里,就是不尊重他,就是以成人自居,就是以他的身体来衡量他,就是仍然把他当作孩子……因为在精神上,他与我是平等的。

进了门厅,淘贝儿很快就换好了鞋,自豪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自己换好鞋了。”(淘贝儿以前换鞋都会磨蹭到最后)进屋之后赶紧洗手,洗完了便跑到我的面前说:“老师,你看,我的手洗干净了。”每来园上校车时他总是小眼睛一眯,嘿嘿笑着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今天带了什么好吃的!”虽然没有说好多的话,但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对我的信任。我真的特别感谢淘贝儿,是他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给予孩子的同时,孩子会回馈你更多的爱。

与爱他的人相比,孩子更喜欢那个能够理解他的人。就因为那次的共情,我和淘贝儿成了知己,我俩也因此获得了成长。



这位老师在淘贝儿伤心的时候,对孩子进行了共情,她做得很到位。她不是在没有线索的情况下自己乱猜,如果那样,就会搅乱孩子对自己情感的认知。她是在孩子已经表达出部分内容之后,判断出孩子伤心的原因,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孩子的心灵,以达到共情的目的。共情需要一种能力,就是能够感受对方并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表达的过程中与孩子恰当地互动,使其成为宣泄情感的畅通渠道。

老师对孩子的一次倾听和共情,赢得了孩子全部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孩子就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和知已,愿意和老师分享他的每一份快乐和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44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游戏倾听——疏导孩子的焦虑和恐惧



在孩子感到焦虑害怕和担心时,对孩子进行游戏倾听可能是最好的方式,“游戏式倾听”确保孩子在游戏中担任强有力的角色,以此来体现家长期望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的诚意。当家长让自己扮演弱小无能的角色时,孩子就会感到有足够的自信表露他在重要问题上的想法和感受。作为倾听者,家长要抓住时机,在玩耍中帮助孩子通过大笑来缓解某种特定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

例如:一个孩子想给父亲打针(孩子最近刚挨过一针),他已经向父亲提出了这个要求。假如父亲一反平日里矜持的常态,样子可笑地扭转身子假装逃跑,或者滑稽地叫喊,戏剧性地对孩子说:“不!不要打针!求求你了!”那么孩子就会笑起来,坚持要父亲接受他自己曾被迫接受的打针。如果在游戏中成年人能放松地扮演弱小角色,让孩子扮演强者,孩子很可能会一边起劲地玩,一边放声大笑。

这种有趣的角色颠倒会使孩子在游戏中持续主导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决定是否袒露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感受和理解。大笑能化解他的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紧张情绪。假如成年人能坚持玩下去,孩子可以不停地笑上半个小时或更久。比如,游戏开始时是孩子要给父亲打针,而父亲佯装逃跑,引起大笑,后来孩子可能会向父亲大叫,父亲则夸张地跳着脚表示害怕。然后游戏逐渐变成孩子向父亲扔枕头,每当父亲四肢挣扎着要爬起来时,就再次被打倒,从而引出孩子更多的欢笑。

开始做“游戏式倾听”时要注意是什么让孩子发笑,以便能做更多令他发笑的事。好的“游戏式倾听者”要扮演一个毫无威胁性的但又很有趣的弱者。他要保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对游戏的反应上。比如,如果孩子要你追赶他,不要以为你该装成妖怪去追他。(我们成年人总想去改变孩子的游戏的全部内容,使之符合我们的意图。)假如孩子要玩追人,你就只管弄出点追人的声势,但不要让自己追上他。你可以让自己偶尔揪住他的后衣襟,或者抱住他,但最后总让他逃脱。假如孩子要你装成妖怪,那么你装的妖怪应该是迷迷糊糊、愚笨无能的,不应是强大的、可怕的。

如果孩子很小,成人就应扮作非常孤弱无力的角色,以引发孩子大笑。但是,一个正在长力气、长自信心的孩子,则往往战胜较强的抵抗者或竞争者时才会朗朗大笑。如果游戏中你太强大,孩子会由于恐惧而狂喊,因为恐惧使他怀疑你是否对他友善。如果孩子不是高兴地笑,而是吓得直叫,你就要放慢动作,适可而止,使孩子重新兴奋起来。孩子需要有充分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松弛他在有关问题上的紧张情绪。还有个问题要注意:不要胳肢孩子,胳肢孩子会使你在无意中占孩子的上风。

父母有时会担心自己扮演无能的角色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尊重。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当然,孩子会因为有机会对家长说明自己的问题并能以愉快的方式与你打斗一番而感到很兴奋,有可能要求安排更多的“游戏式倾听”的时间,大大超过你的“时间预算”。共享一段笑声不断的游戏时间后,孩子会明显地对你更有感情,更亲近,不抱戒心。有时他会让更深层的感情自由地流露出来。一次欢快的游戏之后,一些小麻烦可能会引出孩子长时间的伤心哭泣。游戏和笑声已经让孩子对你们的关系有了完全的信心。他现在可以让你更多地了解自己内心的痛苦了。

对我们大多数成人来说,投入地与孩子一起做游戏而又只能做输家是件不容易的事。一般来说,我们小时候,父母工作得太辛苦,承受着太多的压力,不能以这种方式与我们玩。我们很少遇到能抛开自己的烦恼、玩的时候不一定非得占上风的成年人。假如你感到“游戏式倾听”太困难,你可以试着找个人谈谈你的困难所在,花些时间谈谈妨碍你做这种游戏的烦躁不安和忧虑,这样你即使感到不舒服,也还是能把这项试验做下去。(引自帕蒂•惠夫乐《倾听孩子》,7页)

在《倾听孩子》这本书中,介绍了很多倾听的方式,许多妈妈看了这本书,使用其中的方法来消除孩子的恐惧和焦虑,效果非常好。家长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建立起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44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避免暗示



家长在对孩子倾听和共情时要避免暗示,分清孩子的哭闹是由于真的有焦虑或悲伤的情绪、还是已经养成了用哭来威胁妈妈的手段。家长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时使用的方式经常过于煽情或夸张,就会使他习惯于在非常细小的事件上故意寻找不快,以便引起妈妈的注意。这时妈妈采用共情的方式,就会造成暗示,孩子的哭闹本来是没有目的,可是你的安慰话语使他寻找伤感因素,结果真的闹起情绪来。

聪聪从小每次睡觉醒来都要大哭,他只要带着哭腔喊一声妈妈,家庭所有成员都会在第一时间用百米赛跑的速度跑到他的身边。后来,他解决任何问题都采用哭的方法。妈妈看过《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书上说:如果孩子伤心的时候,应该这样说——

我感觉到你很伤心。

这件事一定使你感觉到害怕。

那一定是很让人生气的……

这些都是书上介绍的共情时使用的语言。方法本身是非常有效的,可是如果妈妈不能很好地分析孩子的状况,抓住他哭闹和伤心背后的原因,把方法当成教条,就会在孩子并不伤心时暗示出伤心,起到反效果。

聪聪的妈妈就是这样。聪聪从一岁多就这样哭,现在四岁了,还是经常用哭泣解决问题。几个月前,妈妈看了这本书后,学会了使用共情语言,于是一有机会就拿出来使用。一天,我和中央电视台去他家拍摄《七巧板》的育儿节目。当时聪聪刚午睡醒来,正坐在床上大声哭着,姥姥和妈妈都围在他身边。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们在旁边站了一会儿,和他熟悉了以后,就准备开始拍摄。聪聪大哭着说要出去,妈妈将他抱在怀里,坐在床上,说:“妈妈知道你很伤心。”聪聪看了摄像师一眼,又靠在妈妈身上哭起来。

妈妈说:“聪聪害怕了是吗,家里来了这么多人。”聪聪又看了我们一眼,眼中马上露出害怕的神情,将头深深地埋在妈妈怀中,做出非常恐惧的样子。妈妈赶紧说:“聪聪不怕,他们是来拍摄的叔叔阿姨,妈妈知道聪聪很害怕。”这时再看聪聪,他趴在妈妈的肩上,连头都不敢抬了,一副遇见了鬼的样子。

没办法,摄制组的人员只好暂时离开他家到院子里去。过了一会儿,聪聪下楼骑滑板车,扭头看到了我们,像见到最恐怖的东西一样,发疯似的朝妈妈的怀中扑去。他真的害怕了。回去的时候,我在电梯里让他看了一下我脖子上挂的项链,和他讨论了一下项链上面漂亮的小珠子,他的情绪开始平静下来了。进了屋,聪聪开始在摄制组的面前又跳又唱,满屋子又跳又笑地表演着。这说明,他刚才的害怕情绪完全是妈妈暗示出来的,而不是真的害怕。成人也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有人提示我们周围某项事物很可怕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在上面寻找可怕的因素。所以,在还没有搞清孩子的状况之前,千万不能使用公式化的共情语言,这时,语言就会成为暗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45 | 只看该作者

Re: [转]李跃儿:怎样帮助孩子选择和适应幼儿园

恰当给予正向引导



孩子在入园期,情绪会波动得非常厉害,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家长一方面进行倾听,一方面与孩子共情,共情时一定要恰当地进行正向引导。可以跟孩子讲:“告诉妈妈,你为什么生气?”或“我感觉到你很生气。”一般孩子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哭起来,也不能条理清楚地告诉你他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很不舒服,幼儿园那里让他感到不适应,当他想上卫生间的时候不知该找哪个老师……今天有很多很多的伤心事,所以现在回到家里想哭一会儿。孩子没有这样的表达能力,无法找出自己情绪不好的原因,并用恰当的方式陈述。如果他没有在幼儿园发泄,那么就会在回到家以后,因为当下一件不快的事将所有的情绪发泄出去。家长了解这一点,就没有必要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这个饼干不是圆的,是因为你在幼儿园积压下来的不良情绪在作怪,并不是真的因为饼干不圆。”孩子还没有能力将不同因素综合在一起,判断出自己的情绪结果。所以家长只针对当下的情况处理情绪就可以了。

入园期的雨枫也属于经常在家闹情绪的孩子。一天,爷爷洗完桃子递给她时,不小心将桃子掉到了地上。雨枫马上躺到地上开始打滚,显得痛苦不堪。爷爷将她抱起来,她不断地用拳头捶打爷爷,一遍一遍地说:“给我洗——给我洗——”。爷爷按她的要求洗了三遍,她还是说同一句话:“给我洗,给我洗!”实际上,孩子并不是要求爷爷给她洗桃子,而是用“给我洗”这三个字发泄情绪。这时,爷爷只要蹲下来平静地看着她,等她发完脾气,把她抱在怀里安抚一下,并说;“桃子掉到地上,你很生气,现在我们一起去洗桃子吧。”这时,孩子就会顺从地去做大人建议的事,在洗桃子的时候,被洗桃子的工作吸引,从而忘记了不良情绪。

工作会使孩子的情绪恢复,所以在孩子发完脾气后,要引领孩子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10-30 21:38 , Processed in 0.1136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