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月初一龙舟大赛照片合辑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08-6-8 12:06 | 只看该作者

Re: 五月初一龙舟大赛照片合辑

激情四溢,鼓舞人心,很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6-8 12:09 | 只看该作者

Re: 五月初一龙舟大赛照片合辑

[M29] 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6-8 14:15 | 只看该作者

Re: 五月初一龙舟大赛照片合辑

有几张真不错,劲力十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6-8 16:08 | 只看该作者

Re: 五月初一龙舟大赛照片合辑

在端午节能看到龙舟赛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8-6-8 16:09 | 只看该作者

Re: 五月初一龙舟大赛照片合辑

不过,有LZ发的照片也可以满足一下。
希望明年可以去看现场的龙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7:51 | 只看该作者

Re: 五月初一龙舟大赛照片合辑

呵呵,我老家不是电白的,我是金利的,6月8号的广州日报曾介绍过我们的镇子,说南海龙舟是好看,金利龙舟是最快。一直以来,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广州看花市,金利看龙舟。
金利在行政上属于肇庆管理,但地方风俗,甚至说的方言,和肇庆那边有很大的区别。一直以来,全镇子都是说的是南海话。估计我们是离三水很近,和白坭、金本隔江相望,所以连说话都是南海话,甚至几百年来,传统一直和南海相同。据人说,我们大部分祖先都是从南海那边过来的,而南海那边的祖先,又是从中原地带过来的。。。总之,很复杂。但是,不管什么,我们镇子将古有的文化传统保持得很好。。。这个,是值得我比较自豪和欣慰的。

[本帖由黄昏的地平线修改于2008-06-08 17:52: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7:54 | 只看该作者

Re: 五月初一龙舟大赛照片合辑

盐步龙最老 金利龙最快 礼乐龙最够气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6-0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陈 杰、邓柱峰、于敢勇、李直建、龙成通、卢政
▲肇庆金利龙舟竞渡,热闹非凡。
盐步老龙年年端午到省城“探亲”。
奋勇争先。

  【开篇语】

  中流击水,龙舟竞渡。南粤大地多水乡,河流纵横交错,乡民“水居善舟”,赛龙舟习俗绵延已久,每到端午时节,各地乡民升起龙舟,挥楫江河,竞渡之风比比皆是,届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引来万名乡人驻足欣赏。

  今年,端午节被确定为法定节日,端午时节的龙舟、龙舟赛作为传统文化重要体现,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其内在的文化和意义。记者深入广东民间采访,为您发掘南粤大地关于“扒龙舟”的有趣故事,将各处乡间的特色龙舟为您娓娓道来。

  盐步龙舟

  576岁高龄长老级龙舟

  南海盐步老龙长近40米,最大的特点就是“老”。据盐步老龙“监护人”邵巨熙介绍,根据记载,盐步老龙今年已经576岁了,而且至今依然可以使用,堪称珠三角各地龙舟的长老。邵巨熙向记者透露了老龙长寿的秘诀:“首先当然是木材选用得好,从诞生开始老龙就用上等的坤甸木制造,之后每隔20~30年就会大修一次。”邵巨熙说。

  老龙另外一个特色就是身上的“行当”和“头衔”都很多。邵巨熙说,一般的龙舟身上只有1~4个罗伞,而盐步老龙却有5个,而且中间一个一定是白色的。

  盐步老龙与泮塘小龙“父子情”

  邵巨熙告诉记者,盐步老龙与泮塘小龙在470年前曾经结下一段“父子情”。话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年端午珠江龙舟赛,广州及四乡有几十只龙舟踊跃参赛,盛况空前。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争夺,最后已经100多岁的盐步龙舟和泮塘龙舟进入决赛。决赛当日,临近终点,盐步“老龙”眼看夺标在即,不料泮塘龙舟站龙头的人一个鱼跃扑下水去夺了锦旗,随后以冠军名义领了奖品烧猪。

  泮塘龙舟队回家乡时,泮塘父老得知详情,觉得夺标应是盐步“老龙”,便派人把烧猪送回盐步。盐步人不肯收下,你送来,我送去,彼此推让数次,情景令人感动。最后,一位老人出来说:你们别争了,这样吧,盐步老龙有须,泮塘的没须,一个做契爷,一个做契仔。双方一听欣然答应,从此世代交好。此后每年的端午,盐步老龙就会穿上全部“行当”,在两条“护龙”的陪伴下到广州荔湾探望 “契仔”泮塘龙舟。而端午次日小龙就会到盐步探望老龙,两龙再次在盐步的水道上“操水”。根据传统,泮塘龙舟陪伴老龙来回巡游的时候,泮塘龙舟的龙头必定比老龙龙头稍微落后,以示老龙地位尊崇。

  礼乐龙舟

  水上“马拉松”60多公里

  江门礼乐四面环水,域内河流状如蛛网,因有9个河口进入,历史上有“九龙入洞”之称。据史料记载,早年的礼乐无舟寸步难行,就连乡民农田耕作,也是以舟代步,泛舟江河成了礼乐人一大专长,久而久之,形成“礼乐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至今300多年。

  “礼乐的赛龙舟是‘水上马拉松’,国内少有。”记者在乡民的帮助下,找到参加了几十年比赛并拿过冠军的邓叔,据邓叔介绍,每年的端午,乡民都会从龙舟坞中扒出龙舟,洗去淤泥并举行“升水”仪式。而端午当天,“扒节龙”活动在各坊展开,龙舟划到庙宇前“贺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更重要的比赛是‘出大标’,称‘出科’,寓意如同参加科举考试。”邓叔说,“出大标”的赛道长5公里,来来回回6个多回合,整个赛程60多公里,从“放龙”到“收龙”,耗时4个多小时,相当于跑了一场“马拉松”。

  邓叔说,礼乐赛龙舟,船上71个“扒丁”全程站着扒,体力消耗特别大,所以“扒丁”的选择很严格,要先经过7天的训练,由“龙舟头”站在岸边观察,直到第五天确定最终选手,所以有“水上扒龙舟,岸上有眼看”的民谚。一旦被选中“扒丁”,犹如中了大奖。

  赛前忌讳称“尾叔”

  “七叔、尾叔在比赛前是千万不能叫的。”邓叔说,礼乐人最讲究“意头”,按照坊间的说法,“圣地出飞龙”,只有出了大人物的坊才能拿到第一,因此,礼乐人都希望拿第一,奖金多少倒无所谓。“总共8条龙舟竞渡,如果你称人家‘七叔、尾叔’,听起来像叫‘尾数’,那意思不就是说比赛结果是‘第七’、‘第八 ’?”邓叔笑着说。

  与称呼一样,龙舟的制作上也特重视“意头”的选择。据邓叔介绍,传统的大龙舟全长35~36米,约为十一丈一尺一;而在龙舟“升水”和比赛的时间上,也要择好吉日良辰,尾数必定是“一”,如8时05分(广东习俗:八点一)。这些都以“一”作为尾数,寓意拿到第一。

  一夜成舟号称“过天星”

  东莞32个镇区中,只有中堂镇有龙舟制造厂,并享有“中国龙舟之乡”的美誉。中堂镇生产的龙舟除了供应本市之外,还供应增城、博罗一带甚至珠三角其他地区。

  龙舟制作手艺家族传承

  凿子、斧子、锯子、墨斗……记者在中堂镇斗朗村霍灼兴师傅的龙舟制造作坊里,见到的都是传统的木匠工具,因为现在造船的都是些年龄偏高的村民。而这门手工技术的传承也是采取传统的方式,家族式继承。

  在斗朗村甚至是中堂镇,只要谈起龙舟作坊,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霍灼兴师傅。在龙舟制作作坊里,记者找到了霍师傅,也就是这个作坊的“总设计师”,此时他正在汗流浃背地用墨斗测量“龙”大旁(舟两侧,也称钉花旁)的斜度。

  霍师傅告诉记者,造舟这门手艺,他们也只知道是世代相传。龙舟制作的工序,各家作坊都大同小异,但是具体操作起来,也有一些自己的秘诀。同样,中堂镇年龄更大的东向村冯师傅也表示,他的手艺需要由他的子孙来继承。他的厂里面不收徒弟,工人都是他的亲人,有女婿、孙子、侄子……

  制作工具:传统木工器具做主打

  现在,龙舟制作偶尔会掺杂“现代”元素。早前在石龙龙舟赛上24条“标准龙”的图纸,都是霍师傅儿子嘉辉用电脑绘图软件绘制的,使龙舟制作更为标准化。但除此之外,工棚里除了电刨、电推等少数几个带“电”的工具,记者还看到,有一两个工人正在很小心地为已经成形的龙舟作加工修理,还是使用手动推板,老把式凿子、斧子、锯子、锛。开板、刨料等重体力工序,还是靠人手。调墨时,也是传统的角尺、墨斗。

  记者看到,将两棵树连接成龙骨,对于他们来说却是那样的简单。4个师傅口叼着烟,划线的划线,凿孔的凿孔,10多分钟的时间,就大功告成。

  谈起祖辈们造船的传奇故事,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当年斗朗村造船师傅“一夜成舟”的故事。霍师傅向记者介绍说,还是民国时期,一个买主到斗朗村重金求船,要第二天交货。当时斗朗村还没有专门的龙舟制造厂,有生意来了造船师傅才聚到一块。于是,当晚斗朗村紧急召集所有师傅,分工合作,彻夜不眠,“第二天保质交船,那只船日后多次夺冠,被称作‘过天星’(快如流星的意思)”。斗朗村一夜时间做好一条龙船的故事成为了中堂的一个标志性典范。

  中堂龙舟

  金利龙舟

  800米只需区区3分钟

  “广州看花市,金利看龙舟”。肇庆金利是远近闻名的“龙舟之乡”,这里的龙舟已有200多年历史,全镇有龙舟150多条,平均每个自然村的龙舟有一条以上。碰上端午赛龙舟,村民们纷纷回到家乡参与,其乐融融,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以致有“春节是自己家的节日,龙舟节是村里的节日”的说法。

  因为赛龙舟的传统,这里的乡民形成了“凡事争先”的传统,以致镇里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肇庆的名镇。

  “南海斗靓金利斗快”

  说起龙舟,当地又有一句话,叫“南海斗靓,金利斗快”。说佛山南海一带的龙舟一大特点是外形漂亮,金利龙舟的看点是“快”。据村民介绍,金利龙舟龙头小,和平常人的脑袋大小差不多;龙颈细,也不很长,这就减轻了一些重量,但龙身长,能坐50多人,人多力量大,龙舟自然跑得快。据赛事的比赛裁判介绍,快的龙舟,划完800米的赛程只需要3分钟多,最快速度达到每秒钟6米左右。

  “以前的龙舟是用坤甸木制做,但是坤甸木龙舟有一个缺点就是较重,与‘竞速’为主的金利龙舟精神不符。”村民朱志华说,这种龙船的特点是特别结实,平日用泥土掩埋沉入水底,龙舟赛时起出,清洗干净,涂上一层油,保存上百年也不会坏。因此坤甸木龙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以更轻巧的杉木龙舟。

  “发龙” 期盼“突飞猛进”

  比赛前,每条龙舟都要举行“发龙”仪式,每个村子选好各自的良辰吉日,并在龙头点燃香烛,龙尾插上写有村子名称的三角形彩旗。记者6月5日凌晨零时在珠江村看到,发龙仪式开始时,村民们先在龙头处上香燃烛,龙尾处挂上一捆柚子叶,以祈福辟邪,祝愿村子里和谐太平,村民健康长寿。

  在锣鼓声中,村民朱志华拿着沾满“龙舟水”的凤尾草束先从船头到船尾前后左右清扫一遍,并高声大喊“顺风顺水”,“突飞猛进”。扫完后一青年人拿来一束一米多长的茅草点燃,背后还有一人不断向上面撒硫磺粉,火苗会“轰”的一声骤然蹿起,两人和埠头上的村民一起用金利话高喊“赢呀”等,希望赢得比赛胜利。这时还有人朝水里倾倒水酒和大米,寓意龙舟吃饱了,喝足了,比赛时奋力前行,力压对手,一举夺魁。

  专家:龙舟体现“南越(粤)文化”

  中山大学教授、文化学家黄伟宗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出于对龙的图腾崇拜,赛龙舟除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外,也象征着民族文化的传承。而在广东,除了上述的文化内涵外,赛龙舟也是岭南文化的一种体现。黄教授说,广东的岭南文化应属百越文化中的南越文化(也称“南粤文化”),而百越族文化是广东本土文化的源头之一。在黄教授看来,百越族的“越人”具有“水居善舟”的特质,古代福建、广东、广西都属“越人”,广东江河交织、江海一体,赛龙舟盛行,实则是岭南本地民俗的延伸与传承,也是民族特质和南粤文化的重要体现。

  策 划:黄开鹏

  统 筹:陈 杰

  文/图 :陈 杰、邓柱峰、于敢勇、李直建、龙成通、卢政 通讯员刘春林、吴文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8:13 | 只看该作者

Re: 五月初一龙舟大赛照片合辑

广州日报记载有错误,全镇可是有2百多艘啊~~而且,今年比赛的赛道,好像是1200米。。。因为这次大赛是乡下的一个朋友策划的。。比较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8-6-8 22:53 | 只看该作者

Re: 五月初一龙舟大赛照片合辑

好威武啊,这阵势和F1有得一比呢. [M04]

喜欢这样的传统节日. [M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8-6-9 09:32 | 只看该作者

Re: 五月初一龙舟大赛照片合辑

[M21]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8-14 17:44 , Processed in 0.0595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