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旧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斜阳影微

[复制链接]
256#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3:13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昨日看到这一段,一再回味。。。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7#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3:24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第二十二回

宝玉冷笑道:"他还不还,管谁什么相干。"袭人见这话不是往日的口吻,因又笑道:"这是怎么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们姐妹们都喜喜欢欢的,你又怎么这个形景了?"
宝玉冷笑道:"他们娘儿们姐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袭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袭人见此光景,不肯再说。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逐提笔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个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8#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3:32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再有这一段:(二十九回)

看来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着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那林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3:40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还有:(三十一回)

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道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发表于 2005-7-26 13:42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小声问一句,到底林黛玉到贾府那一年她多大了,我8/9岁,14/15岁地猜,总也不确定,
还有,贾宝玉那一年多大了?
可以肯定,他们一见钟情,是早恋了,但早恋到何种年龄呢? [M18] [M04] [M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3:53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QUOTE Created By os At 2005-7-26
小声问一句,到底林黛玉到贾府那一年她多大了,我8/9岁,14/15岁地猜,总也不确定,
还有,贾宝玉那一年多大了?
可以肯定,他们一见钟情,是早恋了,但早恋到何种年龄呢? [M18] [M04] [M04]



到贾府的那年是14/15岁左右的光景。宝玉比她稍微年长一些,具体多少,没考。我的看法是,他们天生就是类似的人,就是"感觉"走在一起了。他们第一次见面,都觉得怎么在哪里见过,就是缘分了。他们对旁人就没有这样熟悉的感觉。宝玉对她的爱最后不单纯是爱,更多的是怜惜。黛玉对他却是死心塌地的那种。这是我自己的个人看法。


又及:昨晚和你讨论到最后的那句话的出处,我翻查很久,又基本从头到尾看了一次下来,发现真的没有。我看过这句话,但是想不起来,后来又翻查有关的书,最后的结论是,这句话的出处是《西厢记》,只不过周汝昌先生举例子的时候把这话引用了过来比做(更好的理解是推测)黛玉最后的命运。是我弄搅了 ,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最后看法。[M20] [M20] 我愿意这么去看使我会觉得好些,这样的结局是我愿意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走的。(顽固)(汗) [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2#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4:04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很多这样的段落让人回味不止。悲剧似乎一再点明。
我觉得令人觉得悲哀的地方,不仅仅是爱情的悲剧。给我的感觉倒是:一个人,真的不能,也无法让环境去适应、迁就你,只能自己去迁就和适应环境。
最后,那么好、那么真的人儿,竟也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了。
真真是这几句说得好: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4:35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各人有各人的际遇。
然,总跟人性有些关系。红楼里的女孩确实是冤的。叹息的也多。只但看这四个字可见一斑: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她们四人我不熟悉,不去分析,只能叹息。
凤姐我前文说过,她也是冤的,后来要她承担的罪名也实是过了些,其实不至于此。她确实也有些罪恶重重,但一向也是主张宝黛结合,并不是她最后搞的鬼。她做事一向敢作敢为,做了些错事,也只因她的贪小图利;而同时贾琏一直不给她留有地步,另外却立个"新奶奶",以致逼害了尤二姐。后来强加在她的头上的"罪名",却使她充当了"替罪羊"的角色,我不苟同。她不应该是如后文所说的大恶不赦,尽犯"七出"之条的重案罪囚——实际上也是一个屈枉的难以为人尽明而普遭仇视的冤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4:40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叹也罢。惜也罢。至此——红楼梦完。 [M29]

欢迎大家来补充。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4:54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media]http://www.fx.edu.sh.cn/2001tese/2002-12tese/8/music/dbx1.wma[/media]


月光。。。。。。 [M29]

德彪西。。。。。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发表于 2005-7-26 14:55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QUOTE Created By 旧雨 At 2005-7-26
各人有各人的际遇。
凤姐我前文说过,她也是冤的,后来要她承担的罪名也实是过了些,其实不至于此。她确实也有些罪恶重重,但一向也是主张宝黛结合,并不是她最后搞的鬼。她做事一向敢作敢为,做了些错事,也只因她的贪小图利;而同时贾琏一直不给她留有地步,另外却立个"新奶奶",以致逼害了尤二姐。后来强加在她的头上的"罪名",却使她充当了"替罪羊"的角色,我不苟同。她不应该是如后文所说的大恶不赦,尽犯"七出"之条的重案罪囚——实际上也是一个屈枉的难以为人尽明而普遭仇视的冤者

现在每个公司的财务人员都不会是普遍受欢迎的人物,尤其是出纳[M01] .
凤姐的角色也是如此,记得凤姐儿小产倒下来,三个平日里忠厚善良的人儿接了手,但下人们的评价是"刚倒了一个母夜叉,又来了三个巡山太岁"_____探春/李纨和宝钗三人被称为"巡山太岁"呢.
凤姐儿跟她的位置有关,当然,她也贪,所以日后"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就更可理解了_____贾府出事,一事一论,最后都归咎到她的头上,王姓女导致贾府抄家,将她休回王家,王家又何曾是温柔娘家,"两处茫茫偕不见",最后的下场.
凤姐在贾府,大大小小的小姐和姨娘,应该说都善待了,但她出事,只有一个刘姥姥伸出援手,将她的女儿巧姐儿从狼兄狗舅将卖为娼的手上赎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
发表于 2005-7-26 15:03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QUOTE Created By 旧雨 At 2005-7-26
[quote]QUOTE Created By os At 2005-7-26
小声问一句,到底林黛玉到贾府那一年她多大了,我8/9岁,14/15岁地猜,总也不确定,
还有,贾宝玉那一年多大了?
可以肯定,他们一见钟情,是早恋了,但早恋到何种年龄呢? [M18] [M04] [M04]



到贾府的那年是14/15岁左右的光景。宝玉比她稍微年长一些,具体多少,没考。我的看法是,他们天生就是类似的人,就是"感觉"走在一起了。他们第一次见面,都觉得怎么在哪里见过,就是缘分了。他们对旁人就没有这样熟悉的感觉。宝玉对她的爱最后不单纯是爱,更多的是怜惜。黛玉对他却是死心塌地的那种。这是我自己的个人看法。
[/quote]
古代女子16岁及笄,算成年可出嫁.
而后来黛玉丧父,元春封妃,建大观园,等都需要时间错开,还有元春省亲,大件事排在不同年份是写传记式小说家的一般手法.

红楼梦到后来说宝黛两人是自幼嘻笑怒骂,与常人不同.宝钗都要避开,免受2人半玩半真的流弹所伤.这里,"幼"字无解 [M18]
不过,这应该留给那些在红楼梦研究所上班的红学专家们去伤脑筋了 [M04] [M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8#
发表于 2005-7-26 15:21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QUOTE Created By 旧雨 At 2005-7-26
又及:昨晚和你讨论到最后的那句话的出处,我翻查很久,又基本从头到尾看了一次下来,发现真的没有。我看过这句话,但是想不起来,后来又翻查有关的书,最后的结论是,这句话的出处是《西厢记》,只不过周汝昌先生举例子的时候把这话引用了过来比做(更好的理解是推测)黛玉最后的命运。是我弄搅了 ,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最后看法。[M20] [M20] 我愿意这么去看使我会觉得好些,这样的结局是我愿意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走的。(顽固)(汗) [M13]

那句话,我读着也是通俗些,好象不是曹雪芹的风格,他在平ZE方面要讲究得多.

黛玉的最后人生,每个人猜的不一样,你坚持也是对的,这也是一派红学专家的观点呢.

我的观点来自另一派,好象是香港那边的红学家们认同的观点.
为了拆散宝黛,也是为了巩固在宫中/朝中的位置,保证贾家万年长青,黛玉以才女名____毕竟她是官家之女,被选秀女,征教公主们.号称曹大家.
但不幸的是,某天被皇帝撞见,然后欲封为贵妃,到此,宝黛团圆无望,宫中规矩是不能自杀的,否则要连坐的.所以,黛玉暗暗绝食而亡.

关于她的判词"玉带林中挂",我解读为,后来两人见面都难,非常难,只是互相牵挂惦念,这是他们最后的状况.也只有比贾家官大很多____首脑,宝宝才得罪不起,无法把心爱的人儿抢回来,(清代,"抢妻"之风也不是不盛行)_____又唱反调了 [M24]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9#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5:40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QUOTE Created By os At 2005-7-26

那句话,我读着也是通俗些,好象不是曹雪芹的风格,他在平ZE方面要讲究得多.

黛玉的最后人生,每个人猜的不一样,你坚持也是对的,这也是一派红学专家的观点呢.

我的观点来自另一派,好象是香港那边的红学家们认同的观点.
为了拆散宝黛,也是为了巩固在宫中/朝中的位置,保证贾家万年长青,黛玉以才女名____毕竟她是官家之女,被选秀女,征教公主们.号称曹大家.
但不幸的是,某天被皇帝撞见,然后欲封为贵妃,到此,宝黛团圆无望,宫中规矩是不能自杀的,否则要连坐的.所以,黛玉暗暗绝食而亡.

关于她的判词"玉带林中挂",我解读为,后来两人见面都难,非常难,只是互相牵挂惦念,这是他们最后的状况.也只有比贾家官大的,宝宝才得罪不起,无法抢回来,清代,"抢妻"之风也不是不盛行_____又唱反调了 [M24] .




终于找着一个:(汗,找得好苦 [M13] )

第五十回:"芦雪广雪天"即兴作的诗

湘云先道是:野岸回孤倬
宝玉后联道:苇蓑犹泊钓
湘云后接道:池水任浮漂
……
不一一列举,这些字不好打 [M20]
我的理解是,上面的一、二句其实已经暗示了以后宝玉和湘云多年的分散以后,最终重聚的说法,当然这里说他们都当了叫花子,是周派的看法,待考(我也这么认为)。而黛玉的命运"池水任浮漂"就是我说的可能是投河自尽了。[M29]
这里找到一个证据。 [M03] [M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发表于 2005-7-26 15:51 | 只看该作者

Re: 斜阳影微

[M36]
[M29]
[M01] [M01] [M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4-18 19:19 , Processed in 0.3463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