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秋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农历的天空下

[复制链接]
226#
发表于 2010-10-29 21:21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寒露一过,接下来就该立冬了
农历的天空下,秋风正在扫落叶,
秋叶落尽秋虫歇,一场秋雨一场寒,冬天就在眼前了
秋天 发表于 2010-10-28 16:22



    恩,秋光虽美,却很快就要进入肃杀深寂的冬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发表于 2010-11-17 23:20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雪 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此诗太有名了,以梅雪竞赛展开诗思,看似梅雪平分秋色,实则梅花更胜一筹:那一段香,正是梅花内蕴的体现,灵魂的芬芳,岂是单纯的颜色所能胜得?所谓花之格,常在其清香,何况是百花开尽后在冰天雪地中开放的寒梅?
秋水 发表于 2010-1-19 14:06
lingerie
老诗句。。。。。我乍一看题目,以为是“在农民的天空下”。。。。嗬嗬嗬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发表于 2010-11-20 10:57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发表于 2010-11-20 11:16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北方的天空或许要用彤云密布朔气透骨大雪飘一类的词语了,但这南国的节气总温吞得很,明媚阳光下还是一派的姹紫嫣红,依旧行走的裙袂飘飘人群。
今年广州的秋光比往年持续得久一点,对于漫长夏日来说,这时光也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宜人时节了[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发表于 2010-12-17 13:42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真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1#
发表于 2010-12-17 14:39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真冷
秋天 发表于 2010-12-17 13:42


确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发表于 2010-12-17 22:54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不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1:03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今天冬至,这帖子开了也快一年了。惭愧,后面基本没怎么更新。
请朋友帮我打印了九九消寒图,今天可以开始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发表于 2010-12-22 14:52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今天是冬至,回到原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发表于 2010-12-22 21:04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本帖最后由 jjean 于 2010-12-22 21:10 编辑


临摹手绘九九消寒图

“夏至入伏,冬至数九”。

我到去年才晓得,原来冬至我国民间传统有“数九”“画九”的习俗。所谓“数九”,就是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一九、二九、三九乃至九九,每个“九”都有民谚描述天气寒冷程度与周遭的景物变化,如北方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据网上资料,记载“数九”文字最早的书,是公元550年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书中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之句。

我以上临摹描画的是一幅经典的“九九消寒图”,据说起缘了文天祥当年因抗元被囚禁时,自画凌霜傲雪梅花图,图中九朵梅花,每朵九瓣,数九计算被囚时日。并以此表达自己傲雪的英雄气概,寒消之日,不惜慷慨就义。民间处于纪念,据此意趣,慢慢流传出多种版本的消寒图。

“《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云:“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图” [7] 。更有韵致的是,斯时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所以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这句正是我临摹的消寒图上的题词。今天回家,就让从开始点染花瓣,咱们也来怀旧一下,数九消寒,画梅盼春。

在我的家乡,冬至称为冬节,颇有古风。冬至前夜,家家以糯米搓圆,小孩子盼着吃这晚上的汤圆,这圆吃了“就又大一岁了”!

我记得住在外婆家的日子,当晚,小桌子上摆出一个大大的竹匾,里面撒满了雪白的糯米粉,我们这些孩子围坐在桌子旁的小板凳,开始兴奋地等搓圆。另一边,妈妈在等着水开,水一开就用滚烫的热水冲入脸盆里的大堆糯米粉,并用力地揉面团。等糯米面团揉好了,妈妈笑呵呵地端着面盆,用手揪出的一小块一小块面团,扔在匾里的糯米粉堆里,顺势裹上干粉,我们就赶紧拣起来搓呀搓,刚好就是几乎同样大小的一个个小汤圆,大概是大人的姆指头大小吧。我们老家的汤圆是不包任何馅的,就是这么糯米团子搓圆了就行。等全搓好了,外婆就端到厨房,放在一个底深肚圆的粗陶钵里煮,那时家里还是煮煤球的时候,煮到汤圆都浮起来了就成了。端出来可不能马上给我们这帮小谗猫吃,得等零点拜神,敬了神仙后才轮到我们解馋呢。

那钵汤圆好像能吃个十来天,每天要文火熬一次保证在不冷的南方天气里汤圆不坏。文火熬,一边要专工候火,本人经常领到这差事,一边要用长长的铜勺搅动不使汤圆粘底。第一天煮的汤圆我记得不是最好吃的时候,得等到三四天后,汤越熬越粘稠,甜而总有点焦香,非常美味。而汤圆越来越小,越来越韧,送到口中,很有嚼口香糖的口腔运动乐趣。我在放学回家的时候喜欢一放下书包就拿起铜勺捞吃冷汤圆,那时的汤更稠粘。一口3、4个,甜糯+焦香+细滑+柔韧,往往让我不能停口。

煮汤圆的时候可以用红糖水或者白糖水,前者居多。老妈最近获得全新煮汤圆秘诀,今日特意电话告知,说是汤圆要煮得一浮一沉,那时的汤圆最好吃。“哎呀,我们一直都是把汤圆煮浮了就吃了,今年终于知道这样煮才真是好吃!”老妈在电话里得意地说。她估计不晓得我早就摸索出来更好吃的吃法——就是假以时日越熬越香。自从外婆去世后,我们很少有煮一大钵汤圆可以吃十来天的时候了。

我在北京懒得搓汤圆,也没老妈那等本事用开水揉面,于是就跑到稻香村,买了一包“冬至捏耳朵”,也即“羊肉白菜饺”,味道就那样。又买了12个杂锦汤圆,五仁、黑芝麻和山楂桂花馅,omg,只能说啊,实在吃不惯啊吃不惯,现在还有共计7个在锅里呢。

很多年不在老家过冬至了。每逢佳节,又想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35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36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又是小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发表于 2011-1-26 10:48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小寒大寒都过了,春天是否已在悄悄地从远方走来呢?

裹得紧紧厚厚的我们,能听得到春天的脚步声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发表于 2011-1-26 10:52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对我家来说,太阳又能照到我家了,对太阳回归的感受是更强烈了[M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0:53 | 只看该作者

RE: 在农历的天空下

据说一年中最冷的是三九、四九。今天刚描完了第四朵梅花,四九已过,天气将越来越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1-13 13:07 , Processed in 0.07365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