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 [color=blue]乔伟英语-少儿双语"养成教育"试验班-育儿专栏[/color]
有些家长迷信体罚,认为"不打不成才"、"棒打出孝子",这是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说,只有"兴趣成才"、"立志成才",而没有"打骂成才",如果打骂能成才,那培养人才就太容易了。如果说在封建社会"棒打"可以出"孝子"的话,那么在今天的社会里,"棒打"只能打出孩子的逆反心理,因为封建社会人们习惯于逆反顺受,习惯于传统的孝悌观念,可以出一些孝子,而在今天的社会里,"棒打",已与潮流相饽,是出不了孝子的。
也许有人说,马卡连柯也曾打过学生,其实马卡连柯从没把这事当成经验,而是作为教训来总结的,那个学生后来的转变,绝不是"打"出来的,而是多种因素决定的。马卡连柯说:"我深深地感到,这件事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太鲁莽了,从法律上来说也不合法……"他说,"在这件事情里,学生们感到的不是打,他们看大到的只是我的怒火,看见一个人发怒了。他们知道如果我不打人,是可以把札陀罗夫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人退回童犯事务委员会去的….."也就是说,学生之所以服输不是惧怕打,而是看到了马卡连柯的愤怒之情和对学生的热诚之心,看到了马卡连柯竭尽全力,忘记自己而去挽救一个学生的真诚的心。这次打学生的效果完全是偶然的,学生从正面来理解了教师的错误行动,但并不能证明教师和家长打学生是正确的。
打孩子的危害是很大的:
打孩子往往逼得孩子学会说谎。为了不挨打,孩子就要采取对策,进行自我保护,说谎往往是他们避免挨打最主要的方法,于是隐瞒真相、编假话骗家长,有一次说谎免受了皮肉之苦,有了成功的经验就会第二次、第三次说谎。
打孩子会使孩子破罐破摔。孩子挨打多了,就疲了,爱打不打,我就这样了。一首挨打歌很能反映孩子挨打后越来越麻木的心情:
首次挨打战兢兢,
两次挨打哭不停,
十次挨打眉头紧,
百次挨打骨头硬,
千次挨打功夫到,
酣然微笑入梦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