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魔笛音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魔笛音乐”钢琴培训

[复制链接]
1591#
发表于 2010-7-30 10:59 | 只看该作者
路过,随便进来听听音乐。[M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2#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22:11 | 只看该作者
[M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3#
 楼主| 发表于 2010-8-4 10: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LZ介绍的音乐家
亲钦 发表于 2010-7-30 10:36



    谢谢您帮忙顶帖![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4#
 楼主| 发表于 2010-8-4 10:14 | 只看该作者
沈心工

    (1870~1947)

中国音乐教育家。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1947年9月5日病逝于上海。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年底中秀才。1895年执教于上海约翰书院。1897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年4月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在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制作,并编写出第1首乐歌《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1903年2月回国后,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任教师,创设唱歌课。从1911年起任该校主事(即校长),1922年兼任大学部训育主任,同时受聘于务本女塾、南洋中学、龙门师范和沪学会等处教授乐歌。 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从1904年起,他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1911)和《民国唱歌集》(4集,1912)。1937年重新修订,精选出歌82首,忙编出版了《心工唱歌集》。此外,他还翻译编辑出版了《小学唱歌教授法》一书。

沈心工的乐歌题材较为广泛: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黄河》、《从军歌》、《爱国》等;有直接鼓吹国民革命、歌颂共和新政的《革命军》、《美哉中华》等,有提倡男女平权,重视科学的《女学歌》、《电报》《纺织》等。他所编乐歌,多数是儿童歌曲。由于他长期担任教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唱歌要求有较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因而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所接融到的一些事物,使儿童感到亲切。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所作歌词浅而不俗,简明易解。他选用曲调比较注意音乐语言的生动性和儿童特点。如他所编的《体操─兵操》、《赛船》、《竹马》、《铁匠》等乐歌,在学生中广为梳传。

由他作曲的乐歌还有:《黄河》、《革命必先格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和《辍悼歌》等6首,以《黄河》一曲影响最大,此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真挚感情,黄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对此歌作了高度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5#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0:13 | 只看该作者
[M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6#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10:06 | 只看该作者
师旷

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名旷,字子野。其主要活动时间在公元前558~前532的30多年间。事迹散见于先秦两汉的多种文献中,与音乐有关的主要有:《逸周书·太子晋解》:师旷对太子晋自称“暝臣”,即盲人,并说只有靠耳朵辨别一切。他的听觉敏锐,辨别音律十分准确,因此常和视觉敏锐的离朱并提,认为他俩是稀世的人才。《吕氏春秋·长见》记述:晋平公铸造大钟,乐工们都说音已调准,“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这些都记载了师旷的音准感极佳。《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述:晋国听说楚国要来进友,师旷说不用害怕,我吹响律管,从声律中听吉凶。知道楚国打不了胜仗。吹律听声预知吉凶,据说是当时最高乐师的职责之一(《周礼》)。《韩非子·十过》中记载:晋平公宴请卫灵公时,师涓演奏“新声”师旷指出这是师延为殷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亦称“清商”,并说到师延投身于濮水等历史情况。接着为晋平公弹奏了“清徵”、“清角”等情调高尚的美妙琴曲。师旷认为靡靡之乐是“亡国之音”,不能听,“清徵”“清角”,德薄的人不能听,可见他是把音乐和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国语·晋语》还记载了他对音乐的议论。他批评晋平公爱好新兴的音乐,认为这反映了晋平公聪明才智的衰歇,因而会影响到公室沒落;同时议论音乐的作用,说音乐是通过各地风谣的交流传播德行的,应该使音乐传播的教化无处不到,使德行传播得既广且远,用诗来咏唱它,用礼来节制它,才能使远近各处无不归化。这是正统音乐观点的最早反映。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为师旷所作,当属依托之辞,但可见后世对他的推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7#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1:26 | 只看该作者
[M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8#
发表于 2010-8-10 18:22 | 只看该作者
很久没来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9#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0:09 | 只看该作者
王宾鲁

      (1867~192l)

中国古琴家。字燕卿,山东诸城人,出身于古琴世家。幼年从诸城著名琴师王冷泉学琴。后广游四方,结交琴友,切磋琴艺近30年,先后在诸城、济南以教琴为生。他技艺精妙,见称于世。其演奏风格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进复幅度较大,多用轮指,在诸城琴派中别具一格。他不拘传统琴道,风格迥异。1917年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传授琴艺。1921年5月25日病故于南京。

王宾鲁为改革琴艺曾著《龙吟观琴谱》。未及完成,后由其弟子徐卓、邵大苏等,据其残稿订述,以王宾鲁教琴之地“梅庵”名谱,改署《梅庵琴谱》,于1931年石印出版。该谱集简明易解,可作为初学弹琴的教材。该谱集分上下两卷。上卷为琴学概说,下卷收有《长门怨》《捣衣》《秋风词》等中小琴曲14首。其中部分琴曲取自王冷泉所辑《琴谱正律》抄本。所传《关山月》一曲,原是民间小调《骂情人》,1901年由济南业余音乐组织鸣盛社移植为琴歌,王宾鲁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删去唱词,改名《关山月》,遂广为流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0#
发表于 2010-8-12 12:42 | 只看该作者
[M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1#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23:12 | 只看该作者
冼星海

      (Xianxinghai 1905-1945)作曲家。

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与海员家庭。出生前父亲已逝世,随母亲去南洋靠母亲作佣人度日。自幼酷爱音乐。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和大学半工半读,参加乐队拉小提琴,吹单簧管并任指挥。1926年到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到上海考入国立音乐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在上海学习期间,结识了田汉等人,参加了“南国社”戏剧工作。1930年初到法国,生活穷困,边工作边学习。先后从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学小提琴,从作曲家保罗·杜卡等学理论作曲。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学作曲和指挥,在肖拉·摩托鲁姆作曲班学习。此间创作歌曲《风》、《游子吟》和《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1935夏回国到上海,不久,投入救亡活动及歌曲创作。1935年回国后,积极多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队,赴内地宣传。1938年春到武汉,在郭沫若主持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与张曙共同负责音乐工作,这时他创作了大量的抗战歌曲。1938年11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此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优秀作品并编写了《民歌研究》等教材,写有《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论文。1940年为参加电影配乐抵苏联莫斯科。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取道蒙古回国,受阻被迫回乌兰巴托。1942年返回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生活艰苦,疾病缠身,但始终学习、工作和创作。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为其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作品有:歌曲《救国军歌》、《我们要抵抗》、《战歌》、《黄河之恋》、《拉犁歌》、《热血》、《夜半歌声》、《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做棉衣》、《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三八妇女歌》、《打倒汪精卫》、《路是我们开》等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会唱》等四部;歌剧《军民进行曲》、交响曲《民族解放战争》和《神圣之战》两部;交响组曲《漓江红》等四部;管弦乐《中国狂想曲》、《谐謔曲》;小提琴与钢琴的合奏曲《阿曼盖尔达》、《郭治尔·比戴》及独唱、独奏曲等数十首。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2#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23:28 | 只看该作者
[M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11:18 | 只看该作者
杨时百

       (1863~1931)

中国古琴家。原名宗稷,湖南宁远人。1908年从黄勉之学琴。他很敬仰南北朝传承《幽兰》古谱的丘明,丘氏晚年隐居九嶷山,故自号“九嶷山人”,并以“九嶷琴社”名义在北京授琴。1922年7月赴山西太原育才馆任教。杨时百自述:他虽早年学琴,但自得黄勉之的教授,才自认为“得吟猱之法”(《琴粹》),这种讲究吟猱合拍的琴艺,成为“九嶷派”的特色。他又认为“以琴传声,如镜临物然”,故将其所编琴谱取名《琴镜》,各谱订有节拍,并附工尺谱。他最先将唐代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译为减字谱,其他如《广陵散》《流水》《胡笳十八拍》等传统名曲,也都忙集资料,加以探讨,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条件。杨时百好收藏古琴,平生收购古琴53张,并辑成《藏琴录》专册,现部分藏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杨时百著有《琴学丛书》,包括《琴粹》《琴话》《琴学漫录》《琴学随笔》《琴学问答》《琴镜》等共43卷,约70万字(1911~1931年陆续出版)。书中汇集了32首琴曲,并附有工尺谱及他的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0:23 | 只看该作者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5#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22:4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音乐家介绍

杨荫浏

      (1899~1984)

中国音乐学家。1899年l1月10日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职员家庭,1984年2月25日病逝于北京。幼年在家庭和私塾中接受经、史和诗词教育。6岁向邻里学习丝竹类乐器的演奏。青少年时期先后在无锡受小学和师范教育。1911年师从吴畹卿在无锡天韵社学习唱昆曲及琵琶、三弦的演奏,从而崭露头角,为这一著名清曲社的最后一代传人。与此同时又随美国女传教士L.S.哈曼德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知识。1921年毕业于无锡第三师范学校。1923~1925年,杨荫浏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与光华大学接受高等教育。1926年辍学,在无锡、宜兴任中学教师,此后曾从事基督教圣经、圣咏的编辑工作达10年之久。1936~1937年,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音乐研究员。40年代任国立音乐院国乐系与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授及礼乐馆编纂、乐典组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荫浏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及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80年以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

杨荫浏在对中国音乐史、乐律学与民族音乐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以毕生精力用于民族音乐遗产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致力于沟通中西音乐学术的隔阂和解决民族音乐的古今脱节现象。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多年的音乐研究与教学活动中,整理了多种民族音乐书谱,如《雅音集》(1、2集,1923~1929)《笛谱》《箫谱》《文板十二曲线谱》等,完成了《国乐概论》与《中国音乐史纲》的写作;并从心理学家刘廷芳博士、物理学家丁燮林教授精研音乐声学,在民族乐器与乐律研究方面开创了多方面的研究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荫浏在思想观点及方法等方面得到许多新的启示,获得民族音乐调查与综合研究的优异条件和潜心著述的可能,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对中国音乐的史、论、乐律、音韵、古谱研究、乐器改革与传统音乐的整理工作等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著述甚丰。他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1982),是继旧作《中国音乐史纲》的一部力作,进一步突破了音乐史写作脱胎于音乐文学史的局限。此外,引起国际注目的尚有:宋姜白石词谱的译解工作,推行传统音乐的普查与重点深入调研工作,创立“语言音乐学”的研究工作,以及与同辈、后辈学者共同创导的古乐器考古与测音研究工作等。他在晚年总结平生所学而写出的《管律辨讹》与《三律考》,对律学问题提出了全新的学术见解。

杨荫浏的主要著述还有:《中国音乐史新旧音阶的相互影响》(1945)、《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与阴法鲁合著,1957)、《如何对待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同时存在的历史情况》(1959)、《语言音乐学初探》(1963)《律学的目的性与倾向性》(缪天瑞著《律学》序言,1965)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1-13 10:18 , Processed in 0.0668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