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难言收手增长更重质量——写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把保增长作为最重要的大事来抓。一年下来,成绩是显著的:保八已经胜利在望,各种促进发展的手段作用明显。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之下,不少人关心:各种“救市”的措施是否需要调整甚至“收回”?新的政策取向将会如何?
推荐阅读
组图:迪拜世界 [专题]主权债务危机重挫全球股市 中国平安减仓百亿
4万亿计划近九成项目发现问题 低碳政策密集出台可期(附股) 美元走低 外汇储备缩水担忧加剧 “城市更新”引地产界集体躁动 贫困县女检察长配百万豪华公车 各路机构混战年底ST股重组 从国际国内的经济大势看,虽然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虽然出现了种种回暖的迹象,但是经济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的种种隐患并没有完全消除,一些最重要的经济指标,特别是就业率,无论美国、西欧还是日本,依然不令人满意;中国的就业率没有覆盖面更广、更权威的数字,但从各地的情况和大学生、农民工的就业现状看,很难说已经有了根本性好转。刚刚发布的中美峰会声明显示,两国都坚持对“救市”政策不能“收手”———“双方注意到彼此强有力和及时的政策措施有助于遏制全球产出下降和稳定金融市场。双方同意延续现有举措以确保强健、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体系。双方重申继续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加强对话与合作”———由此推断,未来中国以保增长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政策要延续,同时又要根据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对经济政策作适度调整。
不可否认,“是药三分毒”,中国救市的重拳出击,必然会有一些副作用和消极结果。比如,政府投入大部分向“铁公基”集中,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限,对竞争性领域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信贷增长过猛,适度宽松变成了“极度”宽松,形成通胀预期;地方经济过分依赖房地产业“保增长”,导致泡沫严重,等等。今后政策应致力于消除或缓解这些副作用和消极结果,以求获得一个更可持续、更有助于民生改善、更有助于结构优化、更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型的增长。概括起来,就是,在保证一定“量”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发展“质”的提升。
展望未来,调结构、促转型将被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从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看,结构问题十分突出,增长方式转型愈加迫切。这次金融危机后,有些深层次的结构问题非但没有缓解,反而由于大力保增长而进一步深化。比较突出的是产能过剩问题,以及能耗高、资源消耗大、对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畸形发展问题。新的政策导向,显然会更注重在产业选择上的优胜劣汰。同时,政策将大力鼓励积极开发新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适当保外需、大力促内需应该是政策的着力点。由于国际市场前景尚不十分明朗,外需近期很难有重大突破;一方面,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为企业保住和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把更大的精力放在扩大内需、促进国内消费上。要鼓励企业开发更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要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国内市场环境。
而真正扩大内需,还是要在增加居民收入上下功夫。我们期望,资金不能仅仅青睐“铁公基”,更要支持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多的产业领域要打破垄断,降低准入门槛;更多的投入要直接面向民生,特别是投向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让人们花钱再无后顾之忧。而重中之重是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之本,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之本。扩大就业应该成为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前了。从习惯上的12月改到11月底,虽然在时间上并无本质差别,但会议能够提前召开,需要一些基础。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决策层对明年的经济政策,已有基本共识,即调结构、防通胀;而对当下经济情况,尤其是积极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的冲击,以及宽松货币政策下资产泡沫隐忧,已经让决策层有些迫不及待了。
银行最近几个月在信贷市场表现波澜不惊,正静静等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宏观政策的定调。在近期不到5天的时间里,央行以及具有央行背景的官员和学者纷纷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当前货币信贷政策的关注,各方矛头直指资产价格高企加剧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专家表示,信贷政策才是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最大的突破,而笼罩在银行头上的信贷迷雾也将在会议之后渐渐驱散。
泡沫激增惹人忧
资产泡沫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的密切关注。在国内,泡沫的幽灵若隐若现于股市、楼市。国内上市公司刚刚披露完毕的三季报显示,国际热钱风向标QFII正在大幅提高金融、地产行业的持股比例。70个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价格10月同比上涨3.9%,前10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8.9%。而素有“热钱桥头堡”之称的香港,如今已经有罕见的5000多亿港元进驻,导致豪宅价格飙升,新股也相继录得巨额认购。
巴黎银行中国与香港证券研究部门主管ErwinSanft昨日提前示警:我们已迈入一个阶段,中国恐历经类似上世纪8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的窘境。中国若持续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这些问题将应运而生。
“只有当价格跌得非常厉害时,才能判断泡沫被挤破,因此目前泡沫有多大还不好说。”巴克莱银行中国研究主管彭文生则对记者表示。
通胀近忧远虑夹杂
“今年上半年,贷款投放比较多,虽然近几个月贷款增速有所下降,但流动性仍非常充裕。存量会不会对资产价格造成很大冲击,利率水平很关键。”彭文生说。他向记者解释,名义利率不变,导致实际利率下降,其结果就是投资者从低流动性、低回报的投资转向高流动性、较高风险以及较高回报的资产,从而对资产价格产生压力。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例如,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和资产(地产、股票、大宗商品等)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达到保值或对冲通胀的目的。
因此,未来央行不仅要考虑对冲外部资金流入,将新增贷款维持在较低增长率,还要考虑实际利率的高低,随着通胀预期不断增加,未来还要重点考虑加息,特别是提高存款的基准利率,能够让投资者愿意持有银行存款,而不是去购买资产。
信贷政策已悄然“缩量”
“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就像坐了一回过山车大落大起,无疑是强刺激计划以及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但多年经济结构的失衡没有改变,泛滥的流动性也为将来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一位中国国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指出,在我国,货币政策效力远远大于财政调节,这一根本的政策指导失衡在本轮经济恢复中得到强化,并且恶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认为,明年中国如果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助长泡沫的形成。但如果过早地收紧,又担心经济二次探底,所以需要宏观调控政策的转换。
其实,随着经济的回升,政策已经出现“缩量”的趋势。今年10月份的信贷总额就自9月份的5167亿元大幅下降至2530亿元,这预示外松内紧的调控已经开始。但也有专家指出,这种“缩量”更多的是银行自我调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策变向,一切要等到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更为清晰信贷政策才会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