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6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5 0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管你如何分辩,佛教,在世人眼里大抵是避世的。若想在这凡尘间争得一点名头,多享一点富贵,人们总是自不由然的,远离佛教一点;又然,只有那些在世间打拚不出个人样来的,才会视佛教为琪花瑶草,趋之若鹜。这可以说是一种原生的曲解,一个千年的悖误!由此而生出的深一层的误解,更仆难数。

如今,是信仰缺失的时代。尽管,过有宗教的生活,将会是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理性抉择,但多数的人,又往往在未入其门之时,就轻易地因已有的误解与宗教本身难免的负面传说,止步观望。就佛教而言,致令蒙垢的失戒僧尼和螺音狗行之徒,由来不断,这只是纷繁芜杂的人性所结出的异果,而非佛教教义本身就有的问题。但这会使得,人们对佛教舌敝唇焦的致讨,变得更加率性挑剔,披毛索黡。

有关佛教,时下最引人瞩目的一件事,就是少林方丈释永信所遭遇的广泛非议。高调入世的永信大师,恪守着严苛的佛教戒律的同时,正以一种异样的方式延续着佛教的香火。他与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挂钩,将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的文化内核,延宕出不可思议的空间,惊艳无限世界为之触目。在日渐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大师可谓纵横捭合游刃有余。你不能不惊叹,出世的佛教,一旦入世便若风樯阵马,其气灏,其势烈,乃壮哉!

自然,随之而来的是无数的质疑与批评,还有理解与赞扬。当天下人的口水全汇聚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身上之时,人们从旁所看到的,是无数的问号。国内外的无数媒体,对释永信做过数不清的采访,他也从方方面面,对之作了大量无可奈何的回应。不过,老道从大师所说过的话里,听来听去就只记得两个字:“因缘”,此两字背后所蕴含着的意义,也许并非人人可以理解。

佛法是因缘法(就俗谛而言),世间的法则同样是因缘法。按佛教教义,世间本是因缘和合所成,若无因缘和合,世间一切法一概无法成立。在此意义上,永信大师对他以及少林寺今日所历之盛况,明确的表明是因缘所至,绝非人力所能为,更不是他一己之力就可以做到。若按世间的法则,对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加以分析,我们也可能会得到一些所谓科学的结论,但老道认为,无论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它都只是一种马后炮式的忽悠而已。大师深明因果,他只是平静的向世人表明,世间一切事,不出因缘法。

有人曾问过老道一个似乎极其简单的问题:如何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信佛?以老道多年的感悟所知,多的不说,有一个必须要有的条件是:“深信因果”。佛教所指因果,是三世因果,再往前后推算,其实是无数世因果;深信,即是对世间一切事之因、缘、果了无疑惑。我们在世间所得到的任何结果,其先决条件是一定要有因,这个因可能是这一世的,也可能是前一世或前几世的,当因遇到了适合的缘,和合,成果,顺理成章。但问题的重点却是,你若真的做到了“深信因果”,就会有一些自然的推论,你恐怕就不一定可以接受了。比如,“世间一切事全无偶然,人所得到的一切,全是他所应得”,不管这果是好是坏,好的容易接受,坏的呢?则难,但这道理却是真的!中国有句古语说:“大凡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可以看作是这一推论的一个注脚。

有关因缘法,老道曾与一位朋友在广州的大街上做过一次有趣的测试。那天下午的下班高峰时间,下着大雨,老道和她这时却在广州最繁华的城区,冒雨在路边打的。这种时候在这种地方打的几乎没有可能成功,路边很多人在等着,抢着。朋友的建议是换个地方,或走动一下,会不会更容易打到车?老道说,今天我们能否打到车,多久可以打到车,按因缘法其实已经是个定数,站着不动,走来走去或换个地方等,或者是努力去跟人家抢,都不会影响到这个定数,不信可以即时试验。朋友免强同意试一下,就不动地方的在那里等了近二十分钟,很多的士从面前过了,都坐着人,周围也偶尔有车停下落人,但一般都会发生争抢。看此情形,老道澹然待之,她却开始感到绝望,断定今天根本就不可能再打到车了,正要决定另换一种方式等时,一辆的士却一下子稳稳地停在我们的身边,其它人连抢的机会都没有,我们得到了。

对这个测试结果,朋友当时是很信服的,认为确实是因缘法的一次成功的演绎,但过后又一想,不免心犯嘀咕。换一种方式等说不定更快?保持这种方式若等不到会如何?总的还是感觉这个因缘法有太多可疑之处。产生疑惑的原因是她不信佛,不可做到深信因果,所以她只会承认,我们能以这种方式等到车,只是一种可能的结果,而不一定是最好的结果,这只是一种偶然。老道告诉她,信佛的人没有偶然之说,凡果必有因缘,全是必然的结果;而不能深信者,攀缘于种种结果的推测与期待,徒增烦恼而已。这就是信与不信的区别,信者对结果常平静,不信者有结果却烦恼。深明因缘法,不作攀缘求,这是一种近于道的处世态度。
(未完)
[本帖由道弘修改于2007-08-16 02:31:48]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7-8-15 09:59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沙发
看看圣经 [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8-15 10:37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认识自己,觉悟自己。

不要只是搞,那些形式东西,玩弄感性的东西。
没有因缘,
只有,是否认识自己,觉悟自己。

佛教,并非避世也非入世,
而是叫人,认识自己,降伏自己的心。
所有的,什么因缘、因果,都只是,善巧的来对治人的心的法而已,但若执取,则是不对,若是此人心里并无此障碍需要来对治,或者,不需要因缘因果这样的法来对治,那就不必要。

若是执取,而不去搞清楚为什么,为什么这八万四千法门要这么,这八万四千法门对治怎样的心,每一法门又有怎样的局限性,而只是执于用这个法,
则,只会入形而上学,以及,自以为是好心的邪道,引得人们入邪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1:28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不拣择、不谴责、不判断、不比较、不分别、不诠释的觉察或觉知,亦即纯粹的观照。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8-15 13:08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今天,接触佛教知识的机会,陡然增多啊。

身边总是有人,慢慢信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8-15 13:16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顶楼这个因缘测试,感觉有点太简单化了。因是定了,缘却能变。你动一动,难道不会变么?否则岂非变成一切命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8-15 18:04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fo佛教的确在世人的眼中与其本来的面目有正本清源的必要。

上周去了韶关南华寺,与守泉水的一个和尚简单交流了一下,他30多岁才出家,记忆力很不错,引经据典也是恰到好处,于是随意提了2个问题。一个是我感觉如宣传所言,当今主持传正法师“精勇猛进”,的确与其面相很相似。一个寺庙只能有一个方丈,是否在重重选举方面也是同世俗一样,会比较重视人的长相呢?

另一个问题是,在寺庙里诚心修道,专心学习经书,是否是当今最好的悟道和修身的最好方式。因为我感觉,实践和领悟是相辅的,光是学习理论,而不到现实世界中浸淫是不够的,至少不是最有效的方式。虽然当和尚也会云游四方,相互之间也有交流。但是任何的别人的理论都不如自己的实践来的更直接,更丰富。

这2个问题,正好同少林寺方丈的现象都有点关系。刚好他的观点和我算是比较一致的。他认为“境由心生”,赞同不出家悟道。

至于佛家的核心宗旨是“深信因果”,很赞同,也如同“一中各表”一样,我想还有另外一种表述:目前为止,我觉得“与道和谐”是最和现实生活相关的。“顺势而为”,领悟客观规律并且遵循下去,是人最核心的主旨。只要不做违背“道”的事情,就能平安和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18:58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与道和谐",顺势而为",其最后的落脚处都是"深信因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8-15 22:24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轮回因果如何验证,如何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清楚,
这难以做到,
现在所谓的因果轮回的证明,其思维过程有着严重的逻辑缺陷和思维断层。
搞因果的结果只能是,陷入迷信,
陷入感性化的情绪思维里去,
就是要人,产生精神依赖性,使得人无脑性,
让人产生恐惧心理而其精神依赖性。
即使你没这个动机,但是也造成,实际的后果。

所以我说佛法,并不对人说因果,也不要人相信什么,只是要人,认识自己的心罢了。


怀疑每一个人,质疑佛陀乃是任何人
不该神圣化任何人,包括出家人,否则,
这种神圣化,会造成“出家人”自大,为给予“出家”人一种“权力”,这种,“神圣的权力”,只会,造成出家人的腐败和堕落,和,激励更多的人把自己伪装成“出家人”来获得“神圣的权力”以便来欺骗毒害人们。

最危险的人:拥有被赋予不受限制的权力

权力毒害最善良的心灵,有如烈酒迷惑最精明的头脑。没有人是至贤至善而可以被赋予不受限制的权力。
即使使用这权力的人们开始是出于良好的动机,即使他们没有被他们使用的权力所腐蚀,权力也将吸引同时又形成不同类型的人。
从体制上,怀疑每一个人,从体制和思想上,制约管理者,高管,当权者。
公司里,最危险的人是老板,其次是管理者。把老板和管理者关进笼子里。
对于宗教,最危险的人是被尊敬和崇拜的大德高僧,以及,那些自以为是的信徒,管理者,他们的精神崇拜,会把组织搞成邪教的。
造成这些危害的人,是那个建立这样的体制和文化的人。


何谓科学??
  一是科学的范围。在我看来,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所谓确切的知识,就是合乎理性的知识,有事实根据并能由科学方法证明的知识,否则就不是科学,而是神学或哲学。我要提醒你们这些人们,对于一些自我标榜是科学的东西,无论他们吹得多么悬乎,还是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科学的逻辑分析手段判断理论或事物的科学性是人们永远不应丢弃的行为规范。

  二是科学的精神。首先,我以为科学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威。科学的威信“不是统治的威信,而是理智上的威信”,“它在本质上求理性裁断”,“是一种片段不全的威信”,“只对当时似乎已由科学判明的事情表示意见”,“科学的论断却是在盖然性的基础上按尝试的方式提出来的,认为随时难免修正。”其次,科学具有“实事求是”的品质,不作妄断。那种认为只要是科学的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看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那些认为只要是被标榜为“科学”东西就不加思考不许质疑的确信无疑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三是科学的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册讲罗吉尔·培根时谈到了科学试验的意义,(563页)在下册论弗兰克林·培根一章时,罗素讲到了归纳、演绎和数学在科学中的重要性。(65页)另外,他在讲到近代科学家的本色时还特别提到这么一句话:“创立近代科学的那些人有两种不一定并存的长处,作观察时万分耐心,设假说时有大无畏精神。”(下册,46页)


人们的心理上都有脆弱的方面,这种心理可以被人利用,
“相信”,本身就是一种依赖思想,拒绝自己独立的去思考,人类的“相信”,实际上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做某种肯定性的判断而不再去研究事物本身。如果对一个事物了解了,也就不存在“相信”的问题。
人类相信这相信那,也都是在寻找精神寄托而已,相信宗教相信科学相信父母,相信法论工或共党或爱因斯坦或牛顿或某某这些,种种都只是寻找精神寄托的对象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并无本质区别。
那些认为只要是被标榜为“科学”东西就不加思考不许质疑的确信无疑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要人相信,实际就是要扼杀人们自己独立的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思想塑造成绝对正确的唯一的,实际上,就是要加强精神控制,愚昧人们,以便容易控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8-15 22:29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


其实,佛意是什么,结果都是,你的意思,是你所以为的,你所理解的所谓的佛意,是,你认为你理解了佛意,认为你的意思就是佛意,
这在逻辑上本身就是错误的,
所以就不要说什么佛意了,就说,是你自己的意思好了。

等到伟大的人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为伟人的时候,他已经变成傀儡了。
若释迦、老子、孔子、耶酥、马克思等伟人还活着,看到现在的教徒们,不知道会怎样的叹息,所以,假使活着,那些教徒们必然迫害他们。
和尚,释迦之罪人;道士,老子之罪人;秀才,孔子之罪人;教士,耶稣之罪人。


认识你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8-15 22:52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那些认为只要是被标榜为“科学”东西就不加思考不许质疑的确信无疑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到底"科学"还是值得仰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8-16 09:40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没有仰视,
观好自己的心。


http://www.qifuren.cn/bbs/read.php?tid=94110




.
[本帖由周明峰修改于2007-08-16 09:45: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8-16 17:11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http://www.qifuren.cn/bbs/read.php?tid=94110&fpage=0&toread=&page=2


一个错误的方法永远不可能用来表达正确的目标.如果方法是恶的,结果也是恶的.
好并不是坏的反面,好的品质只有在坏完全停歇时才会出现.所以如果我们不了解欲望的重点,而只是尝试着去消除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错误的方式,只会更加的造成危害,造成不好的影响。

你传播所谓的正法,究竟是要实现你自己的呢,满足自己自我实现的目的,还是,为了整个系统,一切的“正”呢?
如果是为一切的“正”,才是真的正,
那你的行为,也要正。

不要急功近利的去贪求什么“快”,我们修行,可以精进,但是,
不可以贪求快速而去做不正的事情,用不正的手段。
我们只管做我们自己,自己努力就是了,至于,是慢是快,就让它自己去好了,拔苗助长,不可。
让人们自己的心,逐步的成长,已有的稳固了,才可再前进。

否则,你的“好心”,只会遭致,“恶果”,当然你未必能认识到这是恶果了。



  我们能真正了解三乘佛法,并且实修实证,是件十分重要的事。通常,一个还未真天深入佛法的人,首先他会想去了解三乘的架构。三乘在外表上看起来彷佛是三样独立分开的东西,当我们初入佛门时,常会对所谓的“小乘”(意为小车或小的交通工具)说:“啊!这所谓的小车或小乘一定比较差、比较低。”由于大乘是比较大的车乘,因此,它看起来也就比小乘独特优越,而且样样都较好。不过,金刚乘更特殊,它远超过前两乘完美得简直难以描述。

  我们若将这些比较物质化,用三种质材做成的镜子来说明:大家一定会认为金镜最顶尖、最高等,是我们所能制作出来的最好东西;银镜稍逊一筹;而红实镜则是三者中最差的。它们明显属于三种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特质,因此在本质上也完全相异。刚开始时,我们也都是这样看待三乘的,认为它们是由三种完全相异的质材所打造出来的三部迥然不同的车子。

  对三乘存著分别心的结果,使得各个车乘的追随者都以为自己所遵循的法道较其他为优;大家不认为自己追循的与另外二者在本质上有相同之处,因而造成互相敌对的心态,这对三乘之间的了解可说相差甚远。事实上,这三乘都融括在佛陀所宣说的一切教法中,它有三种特徵,即意义、精密性、效益。它们都融贯在一个完整的教法中,因此,三者分开的东西是无法称之为一个教法的。

  以三乘之名传法的意义并非代表其身之本质即如此,它仅是为了契合欲修行的众生个别的能力和根器而采取的一种方法。每个人的资质不是较差、中等,就是优异,因此,也各有较适合的法门。

  若依经教传承来说,则应共有小乘、中乘和大乘才对。我们另外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在浏览衣服时,会注意到它的尺寸——衣服有大、中、小三种尺码。为何需要这样呢?因为衣服是要给不同的高矮胖瘦的人穿的。尽管这些衣服款式互异、尺寸不同,却也都还是衣服。当我们再更进一步仔细看时,便会发现它不仅只有大中小而已,它还有特小、中小和大小,以及小中、中中等……,分得十分细微。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再深入细看各个车乘,而旁分出更多不同层次的东西。

  老人想套进一件小孩的衣服,或小孩想穿上一件老人的衣服,都会令人觉得荒谬可笑,因为根本就不合身。这个例子正好用来说明为何不同根器的人适合不同的车乘。但小孩不会永远是小孩,他们会渐渐成熟长大;而年纪较大或较成熟的人,也非一开始就是如此,他们一样由小孩开始,慢慢长大,直到最后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同理,认为只修一乘是最恰当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各乘在适当的阶段和适当的时间都应被修到。 

  在一个像此地这样的国家里,我们可以想像许多在过去生曾累积许多殊胜功德的人来到这世时,已完全准备好要进入大乘或金刚乘。然而就学佛(今生修持的程度)而言,我们绝大部分还是要认定自己是一名初机者。因此,纵使我们具大聪智,能从文字上了解金刚乘的教法,但从基础做起,首先修小乘的法仍是很重要的。

  刚入学的小孩子,纵使心智很敏锐清晰,也只能单由字母开始学,他为基础的小乘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求医生开处方,即使他学偏药剂,但不能读写的话,也没办法写下处方——他必须从头开始学。若我们能了解这个例子的意义,便知道我们必须在三乘上次第而修,因为每一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了解这点后,我们便不会产生这样的心态,认为:“我是个瑜伽士,我的见地最高,在此层次以下的东西我都可以不必修。”因此,在修大乘法时,也不应有此心态:“我是个菩萨,所以不必受小乘出离心的别解脱戒。”——这是一个修持三乘佛法的错误观念。

  婴儿只喝奶水长大,没有其他比此对婴儿更为营养、安全和有益的东西了;同样,以包含个别解脱律仪的小乘观点来看,我们应该由最基础的法门起修才对。婴儿不会永远停留在婴儿阶段,当他慢慢长大时,单单奶水已无法供给他足够的营养,因此必须再添加许多东西;同理,当我们修行日益深入时,便须再学习后继的车乘,而它也在这时更加适合我们。

  小乘在藏文里称为“梭塔”,意为个别解脱。当我们修此法道时,对自己负责,发愿保护自己免堕恶趣——我们寻求个人的利益解脱。再举幼儿为例:大家都知道,小孩子无法养育或照顾他人,而只要他自己愿意让别人保护照顾,那么采取适当的管教便已足够——在此成长阶段要他想到别人是不可能的。当小孩日益长大时,依个别要帮助他人的愿力,便都慢慢能够真正对他人有所助益;同理,藉著别解脱乘的修行,我们学到了照顾自己,其结果更让我们培养出一种利他的能力。

  以此种方式修行,我们才能培养出一种为他人福祉而修的力量,并且发展出真正的利他愿力——这是一种菩萨的修行。当我们更进一步增长利他的愿力,并且越来越开展我们的般若智慧和力量时,便能成为一位真言乘的行者了。这就像一个人有能力驾驶一艘船或一辆车,或某种能带领很多人的交通工具一个样——就是一种那样大的力量;我们成了一个有力量,也愿发心为一切众生的福祉即生且即身成佛的人。以根器或能力的观点而言,虽然它看似三个分开的阶段——首先照顾自己,继之发心帮助他人,最后则发更大的心利益一切众生——我们所谈的实属于同一个人在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至今,世上唯一修持三乘合一无间传承的地方,仍非西藏莫属。依西藏习惯,修证极高的喇嘛,我们称之为“三持金刚持”——这意谓他们是成就者,有力量且已圆满融合三乘之修行。

  如我们在西藏之所行,若能了解并且融合修持三乘佛法的话,便会发现,我们无法单独只修小乘而舍弃另外二乘;而只修真言乘瑜伽层次的法门而不修其他,也根本行不通——任何没有融合三乘的修行,不可能有结果产生。

  当我们研究别解脱乘要如何修时,可能会认为在西藏修行的人一定都出过家当比丘——事实并非如此。不过,当我们谈起别解脱乘时,其中有许多戒律要遵守,共分五种:在家居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

  另有两种别解脱乘戒的传承源自西藏:其中之一称为“著白衣结发髻者”(藏音:勾卡羌洛欠),意即此种人曾受过戒,但著便服、蓄长发、结婚有家室等等;另一则称为“穿黄衣持戒者”(藏音:拉炯歇郡),此指穿法衣、受三转之戒(三种转变指落发、改变穿着与名字)、放弃家庭生活者。

  学佛之人不持别解脱戒是不可能的。行者若缺此,便只是一个学佛之人的镜影而已,并非真实——因为缺乏修行的基础。至于在家居士戒——也就是最根本的戒,总共有五条。从第一至第五条,我们可以任受一条或一条以上。至于要受几条?全依自己的能力且确实能依此奉持而定。我们无法不持五戒中之任何一戒而仍能修此阶段的法。

  若我们只受戒条中唯一最不的一条,却能在法道中严持不堕的话,也绝对可以成就证果。持守这种戒的人称之为在家菩萨。或许你会想:是否有人达此阶段成就而无受此层次的戒律?答案是否定的,没有这种人,这是无法想像的事情。举例来说,我们有一颗种子——一颗会发芽的种子,若我们把它存放起来不下种的话,则什么结果也不会有,因为这样是不可能发芽成长茁壮的;但是若我们将它种入泥土之中,虽然也许只长出一株小苗,但至少有一点东西长出来——因为有了基本要素的泥土的关系。

  同理,受戒并能护持遵循的人,最后一定能接受灌顶,进入金刚乘,并一路在所走的法道上累积功德。我们再一次以种子的例子来说明:若我们能将这颗发芽的种子播入肥沃的土壤中,它便会慢慢成长茁壮,也必定能结出果实来;它所长出来的果实,正代表了藉著许多的功德培养修习真言乘所得获的圆熟解脱。

  我们再以种子的例子更进一步说明:就像种下一颗种子会结出一点点果实一样,我们若在地上播洒下更多种子,便会有更多收成,结出更多果实;这种情形与只受一戒相对于更进一步领受多戒,直至受完比丘或比丘尼的具足戒的情形是相似的。戒受得越多,便越能缩短我们累积菩萨功德的过程,并加速得获此项修果。

  若我们了解佛陀宣说三乘教义的目的即是要契合不同根器众生的修行与成长的话,便会知道它其实具有一整体性之意义。了解了这点,我们便不会由于分别与偏执的心态,而对其中任何一乘产生排斥与偏见。同理,我们也不会对某特定的对象产生执著与偏好,因为我们知道它们均属在不同阶段所代表的意义,而这些,大家都会在适当的时刻修到。

  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将此道场命名为“三乘法轮中心”,意义就是“修持三乘佛法的地方”。此名并非大宝法王随意挑选的,他完全了解藉者三乘融合为一的修行,始能成就道果证悟,而这也是他取这个名字的动机。

  若以人都必须修习三乘佛法的观点来看,则可见实际上它们并没有分别;它们均由同一尊佛所宣说,目的也都想达成证悟。我们知道,虽然三乘被赋予的名称不同,但事实上这只是代表不同法门的名相而已,是每个人都必须修的,这是我们在此要了解的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00:48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呵呵,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8-27 14:02 | 只看该作者

Re: [原创]了佛意,尔后知随顺

好像佛教本来就有大乘小乘之别,也有大乘入世,小乘出世之说吧。

有说佛不是教,是学问。所以叫学佛,不是信佛。因为人人皆可成佛,众生平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4-6-18 08:35 , Processed in 0.2694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