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98|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时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24 2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介是俺地一篇旧作,看着坛子都是风花雪月,想那1000多年前的风情是否也依然如故。。。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凤栖梧》


喜欢宋词多年,时常想写点东西,苦于文采,又懒于动笔,就这么一直搁下了。时值春夏之交,望窗外阴雨连绵悱恻,思绪却已不觉被带到1000多年前那个繁华喧嚣、文运昌盛的宋朝…… 镜头一:

初春,北宋。

在东京繁华热闹的街道上,众多赶考的考生围集在算卦摊旁,摊主正持着一位白衣书生的手,沉吟不语。半晌……

算卦老者:先生才高八斗,那是相当地有才,但可是……40岁前时运不济,穷困潦倒。
秀才不在乎地轻轻一笑:哦?“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那40岁之后呢?
算卦老者:咳。40岁之后?40岁之后您就逐步适应这种生活了啊。

众考生哄笑。

白衣秀才缓缓起身,转向,目炯炯注视镜头,举出中指,一字一顿地说出三个字:“我,不,信!”

是的,这就是今天的主角——柳永,字耆卿,原名:柳三变,又叫“柳七”,后人也叫他“柳屯田”。他是的确有资格不相信的,不仅仅因为在赶考前就和两个哥哥(三复、三接)并称“柳氏三绝”,而且,他自幼精通音律、填词弹唱更是一流,犹如一颗“天皇巨星”正冉冉升起,正待为世人所识。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不但照耀当世,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本帖由寂寞公路修改于2007-10-24 23:28:25]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21:38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是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凡有井水饮处,皆歌柳词”绝非夸张之语,看到这得先明白个问题。

一、为什么唐宋那么多堪称伟大的诗人、词人只柳七能获此殊荣?

这就要先说说当时的大环境。通过赵家三代的努力,到宋仁宗(即“狸猫换太子”的那位皇帝)继位后,通过任用范仲淹、吕夷简、富弼、包拯、韩琦等重臣推行庆历新政,成就卓然,国力达到鼎盛时期。而且此时宋朝的百姓绝对称得上是最幸福的百姓,尤其临安、汴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城市,人口均过百万。”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酒楼盛况云:“凡京师酒楼……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空前繁荣。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21:41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是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喝“花酒”在当时是被认为非常时髦的一项活动,文人骚客成群结队、争先恐后、乐此不疲。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古人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他们很早就知道恋爱和婚姻是两码事儿,深知结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还关系到俩个家族的方方面面,所以,婚姻皆为长辈包办,讲究的不是感情合适,而是门当户对。新郎新娘往往只在洞房一刻才见得对方面,好不好都没挑。这样就出现个问题,摊上好的还行,摊上不合适的怎么办?而且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当时的良家妇女多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荣,大多只会持家、女红之类的过日子本领,和知识分子的老公共同语言甚少。所以,为满足这些士大夫等知识阶层的精神需求,大量的歌舞伎坊就应运而生。

出于竞争的需要,一些有灵性的妓女从小就被挑选出来训练歌舞、诗词曲赋琴棋书画等各项本领,以便与有文化的客人应和,其中有不少还成了当时颇有名气的诗人(比如薛涛)。如果把全宋词里面和妓的词挑出来,那将是灾难性的,因为至少1/强的优秀作品没有了。当时如果你想看最好的歌舞,只能去妓院,加一句,如果想吃最好的饭菜,也只能去妓院(我们现在好些高档酒店也是很有古风的,并且与之发扬光大。),在那个没有剧院、电影院、DVD、互联网的年代,妓院给予古人身心多麽大的安慰呵。如此大量的节目,导致了大量的词、曲的需求,仅有“十八摸”之类的低品位段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更高雅风骚的作品才行,所以,我们的主人公柳永顺世而出了,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据宋朝之最畅销书《你最红——如何成为最红的头牌妓女秘笈》中最重要一条——“想要红,唱柳永!古今填词作曲前三名:柳永、柳永、柳永。”(“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罗烨《醉翁谈录》)。

在这样的温柔乡里悠游还是要去波云诡谲的官场挣扎,恐怕傻子都会做出选择。所以出身官宦之家的柳永开始并不着急做官,直到30岁才开始科考生涯。本以为小菜一碟的事情,要知道,当时的柳永已是举国闻名,无论皇宫夜宴、妓馆歌舞还是至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无处不留“柳词”之痕迹。但,命运总是难于琢磨的,第一次考举居然不中,还好,正好有机会昏天黑地,“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且恁相偎倚。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柳永《玉女摇仙佩》);5年后的第二次要通过殿试时,仁宗一看问这柳三变是who啊?旁边太监说了就柳七啊,他改名了。仁宗想想写了10个字,非常有水平——“且去低吟浅唱,要甚功名?”,柳永又挂了。郁闷到无以复加,再看了评语后,气乐了,再往后填词赋曲的落款就“奉旨填词柳三变”。

其实柳永的仕途注定是坎坷的、多灾多难的,而他自己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到,“只缘身在此山中”罢了。原因有两:一、北宋君臣对南唐荒淫误国、文风浮艳轻靡是非常瞧不起的,并警惕之。仁宗前后都规定猥妓犯法,大小官员只可“以官妓歌舞佐酒,然不得私侍枕席。”(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委巷丛谈》)柳永写词虽高妙,但还是有些流于淫词艳语之列(再加上那些真伪莫辩荒淫之赝作)。想想看,让一个“色情作家”当官这事在古代的中国该有多荒谬。所以即便仁宗本人还是他最大的“粉丝”,也无改于其“不得用”的境地;二、经过多年流连于青楼歌馆的生活,接触众多社会下层的歌妓乐工的真实生活后,柳永对妓女这一特殊群体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与晏殊、苏东坡、陆游等当时文人普遍的“玩味”态度不同,他是怀有“诚挚”之情的。和妓女调情是可以的,但要谈恋爱,而且还大张旗鼓的满世界乱说,那就让人不能接受了,柳永也因此为同时代文人所不容,当然其中被嫉妒的成份也是不容忽视的。【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23:11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是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镜头二:

关于柳永生平事迹的参考实在是难找,少之又少。无奈之下,我也只有亲去汴京找他谈谈了……

一点红。
柳永常去之茶馆。
才发现宋朝的繁荣真是出乎想象,茶楼里面各色小吃、零食真是超全,早上10点还这么多人,难道他们不用上班麽?纳闷中&&%$**(#$^#

只好找小二过来问:“请问柳永先生在麽?”小二狐疑地上下打量了一番:“你是哪位?”“俺远道而来,有急事相谈!”说完我掏出两枚硬币悄悄地放入小二口袋里。晕,忘记留一块了,看来得打车回去了,我暗想。小二用手掂掂口袋:“咳,这个,”用眼神瞥了里面角落靠窗边一下。凝神望去,一位青衣书生正独自饮酒,容貌清瘦,留着络腮胡子,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柳永?我将信将疑,正犹豫是不是该过去招呼。小二拉住我的袖子,悄声说:“兄台,千万别说是我告诉你的,被投诉我可死定了哇!”说罢转身,疾走。

“柳兄,别来无恙”我一抱拳。
“哦?”柳永抬头有些愕然:“兄台绝非凡人,没想到化了妆都能被你看出来,佩服。请坐!”“小姐,加副碗筷!”
“如此春光明媚,柳兄为何独处一隅闷酒啊?”我有些得意,说话也略带调侃。
“兄台有所不知,、上午刚从老晏(晏殊)那回来。他居然瞧我不起,说话还挺刻薄……把我气的。”说罢仰头又是一杯。
“听说您上次骂晏殊和苏轼苏了大人?”
“昂,是啊。”“老晏还不是这几年腐败的成大款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对了好几年,还是由别人说的才对出下句‘似曾相识燕归来’麽?言必称贵族,我顶瞧不上这种人” 柳永气愤难平。“老苏就更可气了,看他平时笑咪咪的挺厚道,私底下居然质问秦观,讽刺他和我学词!先不说我词怎么样,人品绝对比他高!”
“柳兄息怒,息怒……”我只能安抚。
“哦,差点忘了,兄台找我有事?”柳永问道

我大喜,正待细问,从外面急急跑来一小厮,在柳永耳边耳语一番。柳永叹气起身,抱拳,“实在抱歉!今晚‘超级头牌’十六进四之决战,我是主要评委,在翠红院彩排非要过去,改日,改日再聚!”“唉,每天忙死,名人压力大啊!”说罢随小厮而去。

郁闷无奈,只有溜出门外。突然有个留着两撇山羊胡子容貌猥琐地男子拦住去路。“先生,你好!我是‘大宋好相公’大赛组委会汴京分会会长,兄台一表人才、三分憨厚气氛潇洒,实在是难得之好男儿!如若参赛,定拔头筹!这是报名表,只需十五贯!人生机遇……”

我只冲他说了一个字:“滚!!!!!”

注:

附录一: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中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宗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历任要职当时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其词受南唐词人冯延已等的影响颇深,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

宋张舜民《画墁录》卷一: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吳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载:
晏殊赴杭州,路过扬州大眀寺歇息,瞑目徐行,使侍史诵壁间诗板,让他不要说出作者的身份姓名,然而能够
使晏殊听完全篇的很少。一会儿又念道一首:“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仪鳯终沉迹,鸣蛙只沸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一问,原来是江都尉王琪的诗,晏殊召他至,一同用饭,又同步游池上,当时正值晩春,已有落花,晏殊说:“每得句,就写在墙壁间,有的一年都对不上下句来,如‘无可柰何花落去’,至今没有对上来,王琪应声说:“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王琪受到晏殊赏识,仕途一路亨通。

二:

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引东坡《永遇乐》词注:
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坡云:“久别当作文甚胜,都下盛唱公‘山抹 微云’之词。”秦逊谢。坡遽云:“不意别后,公却从柳七学词?”少游曰:“某虽无识,亦不至是,先生之言,勿乃过乎。”坡云:“销魂,当此际,非柳七句法乎?”秦惭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09:37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时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没人喜欢这样题材的麽? [M06]

那不转了。。 [M41] [M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10-25 09:40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时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喜欢呀。我正看着呢。并且打算下午不忙的时候再细细看一遍。

LZ是GG还是MM?说是GG呢,情感又很细腻。说是MM呢,文字间又透着豪气。这样亦秀亦豪的文字真是难得。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0-25 09:43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时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柳永也是我喜欢的词人呢。
年少的时候,是因为“为赋新词强说愁”,喜欢那样惆怅而疏放的意境。
后来,因为自身的经历,逐渐能够真正体味那样的情感了。
到现在,看柳词,心里是惆怅的,可是已经可以微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09:58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时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 [M42] 。。男。。

呵呵,过誉了。。其实写这篇小豆腐块是花了些精力的。。只是喜欢人的不多。。算是有些不合时宜罢。。

OK既然秋水MM喜欢。。我就贴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0:00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时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47岁,柳永开始做官了。

从些零散的史料上可以看出他曾在杭州、苏州、扬州、会稽、建宁、长安等地方做过官。在这里,我们无意探讨他的游宦生涯,就像讨论河秀莉是男是女一样毫无意义。他最大做过屯田外郎(相当于副州级干部),最小做过七品县令;值得庆幸的是,他,绝对是一个好官(注1)。虽然历史上许多人都认为柳永“文品高于人品”,但实际上,除了他“过分”喜欢“狎妓而游”等等不被当时的士大夫们看好的个人作风问题之外,你很难发现他还有与人交恶、纠缠不清之类的事情(如果有的话,相信那些处于极度妒忌中的同时代文人一定会大书而特书的)。即便他与妓女的交往也是非常真诚的,与她们交朋友而不是只把她们当作“尤物”玩味;他给妓女写悼文;以当时他的知名度和社会环境,这些做法无疑都是自毁前程的。可柳永不但做了,而且做的坦坦荡荡并无丝毫顾忌。可以看出,柳永是有着出众的才华、细腻的情感、不为世俗礼数约束的性情中人,而所有这些性格对于官场来说,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啊!

在词的发展史上,柳永是个里程碑。

在柳永之前词坛多小令而极少长调慢词,不过是士大夫们的歌筵舞席之消遣,在宋朝初期的半个多世纪,词几乎是处于停滞状态。据《碧鸡漫志》记载“四五十年间,词作者不过10人,词作仅存33首。”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词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逐渐步入辉煌。

柳永所做最总要的是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这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说,没柳永的创新开拓,后世的苏东坡、辛弃疾等所取得的成就是无法想像的。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现在,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词谱当推清代万树编的《词律》和清代康熙敕撰的《词谱》,每一种中都有这样的说明:
此调唯耆卿有之,他无可考。
此调只有此词,无别词可校。

柳永的词作量大而质量高,其后的词人无不从中获益,但也带来了太多负面的情绪。比如你写的好了,人家顶多评价“有柳七的风韵”,从文人相轻的角度来看,压力之大无法承受。即便洒脱如苏东坡,也竭力避免作品中可能藏匿的“柳词风范”,这也迫使老苏尝试更为阳刚豪迈的作词方法,后世宣扬的所谓“豪放派”即源于此。应该说除去文章单从词来看,苏东坡虽然卓成一家,但对于词的贡献来说,与柳永还是有差距的。

柳永是个迷。

很难想像他这样有着极高知名度的人居然没有个准确的生卒日期(现有的是今人唐圭璋根据史料推断出来的);甚至,他死于何处都有若干种说法。在《宋史》中没有传记;在同期的文人笔记中也鲜有记录。我们无法揣测在1000多年前的那个王朝,柳永曾经遭受过怎样的排挤与抛弃,或许他并不属于那个时代,而只活在词的世界里,因为那里才是他魂魄所系,他,才是巨人!



而今,我们已知的他生平的一些事情,大多,都源于猜测……

【全文完】


注一:
此为柳永在舟山任盐监时所作的一首《鬻海歌》:

鬻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原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轮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盐味加,如灌潮波溜成?。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船载肩擎未皇歇,投入巨灶炎炎。晨烧暮烁堆集高,才得波涛变成雪。自从潴至飞霜,无非假贷充侯粮。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余财罢盐铁,太平相业何唯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史评此词足以与白居易的《新乐府》媲美,《宋元方志》把他列入名宦绝非偶然的。
清朱绪曾也能认为他是名宦(《昌国典咏》卷五),极称这篇《鬻海歌》“洞悉民疾,实仁人之言”,并有诗说:“积雪飞霜韵事添,晓风残月画图兼。耆卿才调关民隐,莫认红腔昔昔盐”。


注二:副题为柳永的《忆帝京》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
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凭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0:08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时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柳永也是我喜欢的词人呢。
年少的时候,是因为“为赋新词强说愁”,喜欢那样惆怅而疏放的意境。
后来,因为自身的经历,逐渐能够真正体味那样的情感了。
到现在,看柳词,心里是惆怅的,可是已经可以微笑了。
==

是,现在看《雨霖铃》和少年时看到的意境已经完全不同。柳词很好,虽然着意于男女情怀,但却总能“更上一层楼”。。高度非凡。。这点可能在柳写词的时候也是没有完全预料到的。。

其实当时想写的还有范仲淹、苏轼等等宋代大词人。。但总是没坚持下去。。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7-10-25 10:28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时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柳永,柳三变是我学生时代最喜欢的一位词人。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10-25 11:28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时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楼主不妨接着写下范仲淹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2:47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时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柳永,柳三变是我学生时代最喜欢的一位词人
==

呵呵,看来“柳丝”在年轻知识分子当中8少啊。。 [M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23:05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时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to梅花,其实还是写了些的。。但有天早上写了一大堆结果电脑DOWN机。。未保存。。把我气的。。哎 [M07]


那时候我们还有柔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搂 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苏幕遮》


镜头一:

香炉,紫烟
一个青年男子,一个中年男子,似乎他们在吵架?

青:我要离婚!
中:不行!我绝不能让你干出这种喜新厌旧、遭天下笑诟的事情。
青:可审美疲劳了,早没共同语言了哇。
中:那也不行。如果皇上离婚,宰相就可以离婚,则百官离婚,百姓也跟着离婚……那天下岂不大乱!!
青:范哥,求你了,感情真的破裂了!实在TM过不下去了啊。
中:皇上该为社稷着想啊!
青(崩溃):Faint,皇帝也是人,朕也有人权哪?!
…… …… 

不错,发出这声呐喊的正是宋仁宗赵祯,而寸步不让的则是我们的主人公——范仲淹。第二天一大早,范仲淹正准备和几个同僚再去敲皇宫大门与皇上理论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太监正守在半路上等他,并获正式通知,他已被贬为睦州知州(今浙江桐庐县附近)。与别人不同是范仲淹每次被贬,都导致其人气值狂增,在百官和百姓的眼里,他俨然成为正义的化身,不畏强权敢于同不良现象做不懈斗争的圣人。此次被贬是范仲淹仕途生涯中三次被贬中的第二次,这时,他44岁。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苏州吴县人(现江苏苏州)。范仲淹一生文成武德,为后世所敬仰,堪称“虽处江湖之远”(《岳阳楼记》),但江湖中总有他的传说……这里,我们仅从词的角度,来探寻他朴素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范仲淹流传下来的词完整的只有三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暮遮》(碧云天,黄叶地)和《御街行》(纷纷坠叶香飘彻)。可以说首首皆精彩,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为后人喜爱。1000多年后的台湾省,有位大姐断章取义了《苏暮遮》中的两句词做为小说名,都成了畅销书——《碧云天》、《寒烟翠》,这位大姐就是琼瑶。

范仲淹符合一切可以成为杰出人物的条件:比如自幼孤寒,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病逝,随母亲改嫁到山东朱家;又比如学习极端刻苦。21岁知道身世后即泣别母亲来到应天书院发奋读书,他5年为曾脱衣睡觉,熟读诸子百家;早期生活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后来,苏州、常熟一带的“白印糕”即由此演变而来,但其中夹有豆沙、枣泥、五仁、芝麻等多种馅料,远非范公当年所品种、食味道可比。成名后的范仲淹还保留着吃“白印糕”的习惯,回首往事他常感慨地对周围的年轻人讲:“生命就像一盒白印糕,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拿到的是什么。”

范仲淹从小吏做到中央大员,无论大小工作他都兢兢业业的做好,是宋朝“五一奖章获得者”加“特级劳模”。就连一向对人苛刻的朱熹也评价他是“第一流之人物”。比如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属于闲差)。他发现当地海堤年久失修,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这样经范仲淹等人的不懈努力坚持,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范县令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包括他每到一处都兴办教育、举荐人才,为大宋输送了许多有用精英栋梁,广受人民群众爱戴……

我们提过,范仲淹一生遭受过三次被贬,前两次是干涉皇帝的生活,第三次是绘制《白官图》图来弹劾宰相,未果,又遭贬。这时候,范仲淹已经五十多岁了,退休后昏昏终老的生活已经向他频频招手,但历史似乎不甘心让他这么早就退到幕后。所以,又一件大事件的发生,使得范仲淹又重新走到了舞台中央——世界的今天在这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10-27 10:04 | 只看该作者

Re: 那时我们不懂风情——柳永

谢谢楼主的美文.
是啊,有时一时兴致大发写下文字,忽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确是让人懊恼.不过楼主还是加油写啊!
另: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可乐",有股气贯长虹的霸气.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真是了不起.

[本帖由梅花修改于2007-10-27 10:07: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4-6-14 18:00 , Processed in 0.1270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