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旧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复制链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45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本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柳州西北隅种柑树》)
柳州的柑树虽多,但都不是柳宗元种的了。只有柳侯祠内这个柑香亭,还在提醒游人他在这里种柑树这件事。"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他是渴望见到细小的白花开满柑树,扁圆的果子缀满柑树,还是因为这将意味着长期贬谪因而不愿看到这样的事实呢?也许两方面都想过吧,"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而是怕待到柑树成林老死在这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46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第十七集 一代诗豪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偿词二首》)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样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浓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穸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46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在巴上楚水这样的凄凉地区补弃置二十三年,回来后成了出土文物一样的老古董,许多朋友都死了。但他却把悲痛凝聚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尽管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内心悲苦,但他把这种悲苦摆到时光流逝的广阔背景上来关照。使悲苦化为透彻的哲理。
刘禹锡不仅心胸比较开阔,遇事能想得开,而且有一股不服气的倔劲儿。他被贬到湖南长德,待了十年。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又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法扶成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如至就戏看花诸君子>)。
这意思是说:如今满朝新贵,像盛开的桃花一样红火,都是我刘郎被赶出长安以后,爬上来的呢。顺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__今天广东北部州和四川奉节,贬来贬去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 下一片乱草。这老先生不怕惹祸,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等于说,满朝新贵,曾经像盛开的桃花一样鲜艳,如今又都默无声息了:可是我这个当年被赶到的刘郎,今天又回到这里,不仅如此,他还在小序中声言要"以俟生游",就是说他以后还要来,看看这玄都观还会变成个什么样子,据记载,就因为他这种不怕惹事的倔劲儿,当时人认为他刻薄不厚道,在古代,只要是以皇帝的名义被惩处的,那就即便有冤情也不敢怨天成就尤人。这就叫臣罪当诛,天王对明,皇帝即便错了也不能算错,刘禹锡心里,确始终有一道拂拭不去的阴影。"二十人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能几人!"(<店园花下酬乐天见赠>)他就这样始终带几分桀骜不驯。"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咏红柿 子>)。连看见一棵漏生在树了的红柿子,他也会想到自己的被排挤。其实,做人说该有这么点倔劲儿,何必厚道得左脸挨了打再把右脸伸过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46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刘禹锡的诗经过反复锤炼,语言简练自然,意象鲜明,内涵浓厚,乍看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特别以得起咀嚼,他的咏史诗,用以过精选的意象。用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又深沉又悲凉,历来为人所称道。像这道<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这座依山修建,以长江为天险的城池,地形险固,曾以是六朝时镇守南京的军事重镇。然而,陈朝灭邙以后石头城终于失去了它的重要意义城垣逐渐颓败,变为一座空需。六代豪华全都消逝了,没留下一点痕迹,只有这四与的青山,长江的波浪和天边的明月,还在寂寞地守候着这座空城,今天,连空城也没有了,只剩下这片遗迹。然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依然醒目地刻在无形状城的历史上。白居易曾以预言,后来的诗人赁吊南京,都无法避开作为一代持豪的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诗的挑战。果然,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写"金陵怀古"词有"怒潮寂寞打孤城"词句,元代颇有名气的诗人萨都刺写"金陵怀古"这首名词也把"怒潮空城寂寞回"的意象节妙地组织在诗里:"蝗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47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朱雀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五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这首诗也许更俗共赏。桥边的衣,野草野花映昭着夕阳,燕子在普通百姓家里飞出飞近,这是人人都能看到眼前实景,说不上有什么新厅的,但第三句诗突然一跌,运实入。睁开幻想的,看到了几百看到了几百年前显赫赫一时的王谢两大家话的烟消云散。其实也是提醒当时那些炙手可热的官不要得意忘形:历史无情,何必那么不可一世!是啊,当年疯狂地弹还劾刘禹锡的那些官僚,都像枯叶一样凋落了。然而,"人间要好诗",一千多年来刘禹锡的诗却永远滋润着后人的审美快感。
刘禹锡贬谪在四川丰节时,模仿当地民歌写的一些七绝,也是后代诗人极力倾倒的。像这组《竹枝词》: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男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白帝城头,白盐山下,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的民歌,日子过的如鱼得水。可是诗人是北方人,还是被赶到这里来的,看着此情此景,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脓愁。
在重男轻女的小农社会里,就连婚姻嫁娶,女子也有一种不安全感。这首有浓厚民歌风味的诗,会使我们想起李白的《白头吟》来,其中四句说:"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增〈白头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47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最后再来读一首他流传最广的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天晴的"晴"与多情的"晴"正好同音,由于借用这种双关隐语,使这首诗显得特别有情致。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47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第十八集 风流才子


从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十世纪初唐朝灭亡这十八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时期。这时,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官僚的党争也愈演愈烈,誓不两立;而藩镇对抗则逐渐向军阀割据过渡,终于把唐王朝灭了。
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淮》),虽然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这种情绪越往后越浓。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他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意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这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他写过政治军事论文,还注译过《孙子兵法》,很以这方面的才能自负。像他的《赤壁》,就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48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字面的意思是说,六百多年后的诗人还在赤壁找到没有锈蚀尽的断戟,可见赤壁之战的激烈。当年周瑜若不是东南风帮忙,用火攻侥幸击败曹操,恐怕东吴的两个美大乔和小乔,也会被曹操捉到铜雀台去。显然,在杜牧看来,战争的胜败决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带有必然性。也可以推想到,这里面有他自负的傲气;要是有我精通兵法的杜牧在,我就能从容不迫的击败曹操,用不着靠东南风帮忙来侥幸取胜了。在《题乌江亭》这首诗中,他也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项羽的垓下之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垓下决战钱军覆没后,自杀是项羽唯一的选择。这一点杜牧不可能不明白。他之所以出语惊人,认为项羽应当"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并不是肯定项羽有这种能力,只不过从军事家的角度来看,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打个败仗就彻底认输罢了(安徽和县霸王祠)。
这里是安徽贵池杏花村。贵池为唐代池州治所在地。杜牧为池州剌史时,曾写下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一般,妙就妙在有人改写成一个独幕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时间和布景。人物则有路上行人和牧童两个。"路上行人欲断魂地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着回答说:"杏花村"。有时间,有布景,有人物,有说话,可以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一个剧本。可以肯定,这是世界上最短的一个独幕剧。杜牧自视甚高,极想有一番作为。可是他并没有脱颖而出的能耐,时代也并不特别照顾他,给他一试身手的机会。加之他秉性刚直,又爱发议论,因而,二十六岁成进士生,有十几年时间一直在节度使手下当幕僚。他本来就是个风流才子,既感到郁郁不得志,于是就放浪形骸之外,干脆连于歌楼酒馆之间,寄情酒色,留下了好些风流故事。"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留的青楼薄幸名!"(《遗怀》)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诗,抒发的就是他这种心情。诗中也流露出悔恨,说明他并不想不过这种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48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杜牧最擅长七言绝句。他的绝句不仅在晚唐,就在整个唐代,也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家。这种成就,自然得力于倔的学识和素养。诗人是生活的导游,应当指给人看一些就在眼前而常人却又不容易发现的美景和险境。杜牧自负有出将入相的才能,还朝这方面做过努力,这就便他进行创作构思时,能视点高,视野大,从而使它的绝句境界特别宽广,并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像这首《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用鸟瞰取景的手法,把千里江南莺啼燕语,绿嫩红肥的明丽春光铺展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的心胸也似乎扩展到能容纳千里的幅度。后两句借南朝迷恋佛教,大建佛寺,导致国力贫弱而终于沦亡的教训,来提醒晚唐统治者不可再蹈覆辙。诗人从眼前的实景切入,但到第三四句却一笔荡开,由实景进入虚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眼前实景,又是想象中的虚境,亦实亦虚,似真似幻,使诗的境界一下就扩展开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48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在《泊秦淮》这首诗中,杜牧更是以政治家的深沉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
烟笼寒岁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一句写暮烟凉月笼罩着寒水荒沙,一片凄凉。第二句视点变换,由远景切换为近景,镜头对准淮河边一家酒家。后两句画面再次切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正在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女,由此引发出诗人对"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深沉感慨。《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灭亡前夕陈后主制作的歌曲,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那个歌女唱的也许真是《玉树后庭花》,也许只是一般的流行歌曲。但由于半价心中有一幅陈后主荒淫 亡国的图象,而且蜻蜒点水一样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叠合点。此情与歌女唱歌的此景一碰,立即爆发出灵感的火花,诗人眼前就展现出一个新天地。他表面上是指责卖唱的歌女不顾国势的日益危机,还在唱这种靡靡之音,实际是指责晚唐士大夫毫无心肝,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刻,还这么醉生梦死地享乐。
他的咏史诗也非常出色,像著名的《过华清宫》第一首:
长安回望乡成堆栈,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就用马队由四川驮运到长安来给她吃。诗人尖锐地讽刺了唐玄宗这种荒唐行为。骊山上的华清宫,在安史之乱中被严重毁坏。如今,远望华清宫又那么金碧辉煌,有如一堆锦绣。第三四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又彩实入虚的手法,有眼前实景跃进历史记载中的虚景。华清宫又修建好了,用马队到四川去驮荔枝的荒唐事是不是也会重演呢?诗人提醒最高统治者,要记住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再不能像唐玄宗那样为所欲为。这种深沉的感慨,大大提高了他诗歌的品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49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由于胸襟开阔,杜牧写的山水风景诗,也显昨特别高朗爽健。像至今还经常有书法家用来写条幅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按国人传统的审美心理,赏秋就一定要带出几分悲秋的情绪来。
这首诗写秋景却一点不衰飒,还这么神气高扬,这是很少见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个包含哲理的诗句,尤其受人赏爱。
杜牧的好朋友许浑,也应当顺便提一笔。他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大概是无人不知的。遇到有迹象表明重大事变即将发生时我们说上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就足以说明一切了。包含这句诗的这首七律就不说了,还是来看看他的《塞下曲》吧: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这样切入诗题来凸现战争的残酷,角度选的非常别致,读了叫人触目惊心。,由此我们自然回想到意境相同的另一首诗,这就是唐末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许浑虽然也在控诉,但感情比较内敛,这首诗的控诉却饱含血泪,直到今天,读起来还使人伤心惨目,潸然泪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49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第十九集 朦胧诗人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
李商隐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七律自初唐定型以后,一直被用作应酬手段,往往都内容贫乏。到杜甫才把这种诗型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杜甫的七律诗句紧缩凝练,气势开合动荡,音调雄浑响亮。后人学杜甫,主要就是学他的七律。李商隐的七律则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某种情绪,而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叫人难于把捉。他喜欢用典,但又只是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调,就是知道了典故的出处,也还是很难搞清他到底想说什么。他这种律诗意象华美,属对精工,缠绵婉转,意味深长,叫人感到不容易读懂而又总觉得像是读出来了一点什么新意。
李商隐步入仕途时,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斗争激烈,几乎势不两立。李商隐先受到李党的赏识,二十五岁就考中了进士。第二年,他不知利害,冒冒失失又做了李党的女婿。牛党得势后,认为他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因而看不起他,使他一辈子沉沦下僚,四十六岁就心情抑郁地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49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李商隐的诗题材相当广泛,政治诗和咏史诗都有很高的成就。当然,既是朦胧诗人,写的诗就都会有几分朦胧,如这首《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据《穆天子传》说,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一天能走三万里。他去打猎时,看见百姓在风雪中挨饿受冻,就写了一首《黄竹》诗表示哀怜。他到瑶池去会见西王母,临别时,西王母约他三年后再来。这首诗看字面的意思是说,老百姓挨饿受冻,到处发出哀歌的时候,瑶池西王母正打开华美的门窗,准备迎接周穆王的到来。既然周穆王的八骏一天能走三万里,又为什么不来赴约呢?到此为止,这首诗我们还没读懂。接下来,我们得进行一点逻辑推理,"穆王何事不重来"呢?很简单,他早已经死了。周穆王既然能会见西王母,自然是神仙一流的人物,他也会死,就说明什么人都得死,谁也逃不过这一关。原来这是讽刺晚唐一些皇帝服丹药,求长生的。皇帝掌握着绝对的权利,都舍不得撒手,于是就叫方士炼丹,想吃了能长生不老。结果却事与愿违,往往一吃就死。这首诗说,老百姓在受苦受难时,皇帝却在服食丹药求长生。可是就连周穆王这样的神仙皇帝,不是也死了吗?绕个大弯才知道,原来这是政治讽刺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50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这自然界是朦胧诗。不过,最能够代表他的风格,最令后人击节叹赏的,还是他那些无题诗。那些七律,也可能是写爱情的,也可能是感叹身世的,也可能是兼而有之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难于捉摸,叫人怎么读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了。他最难读懂的诗大概就数《锦瑟》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用第一句的头两个字做标题,实际上还是无题诗。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用庄周做梦变为蝴蝶的故事:"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古代蜀国国王望帝变成杜鹃,每到春天就悲啼,直到嘴里流血为止的故事:"沧海月明珠有泪",用海中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的故事:"蓝田日暖玉生烟",用蓝田出产美玉的故事。典故好说,一查就查清了,但诗人在这首情绪哀伤的诗里到底是在诉说什么,却还是叫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后人纷纷猜测,或说是写爱情,或说是悼亡,或说是自伤身世,等等,等等,但怎么说也有说不圆的地方。这里最棘手的,就是"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赏析,都难过这一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50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看来这应当是悼亡诗。妻子死时,李商隐三十九岁,正在长安做官。从其他诗里看得出来,他妻子是在长安死的。当时长安埋葬死人,都是在终南山,而终南山的余脉就是蓝田山。因此他妻子必定是埋在终南山,甚至可能就是蓝田山。这是夏秋之间的事。这年冬,他就到四川去给人当幕僚。这首诗,就是第二年春在四川怀念亡妻时写的。锦瑟应当是他妻子弹奏过的,如今人亡物在,睹物思人,因此借以起兴。锦瑟为什么是二十五根弦,二十五个弦柱呢?这五十弦柱妻子都曾摸过,都会使人想起逝去的美好年华。然而,夫妻相处的岁月像庄子说的蝴蝶梦一样短暂而又空虚。如今诗人远在四川,寄人篱下,身世凄凉,只能像望帝化作杜鹃那样惨叫,却无法回到长安去守着妻子的坟墓。由于自己不得志,总是东奔西走,不能和妻子长年相守,致使妻子经常对月伤心哭泣,泪珠儿流成沧海,终于抑郁地死去,像一块玉一样埋在蓝田山,终究会化作烟尘。这种伤感的心情,岂是死别以后去回忆时才产生的,当年生离之时就早已存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4-6-17 22:32 , Processed in 0.1069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