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旧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3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第五集 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
高适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很有相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他在《别韦参军》中说自己"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掼取公卿"。盛唐即是出狂人的时代,自然不会只出李白一个。他才气没有李白大,但有实际政治才干。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的,官司也做的最大的就数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抢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出飞瀚海,单于烈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加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
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行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3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写妻子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是从三车时期以后人人套用的老诗题。高适这一首虽然也还是写了"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但冲破了这一传统题材的限制,从战士出征时的心态、战事的紧急、战争的残酷、到军中甘乐不均、征人思归与对和平的向往等等,都一坏扣一坏组织在一起。这首诗就像用打击乐器伴奏的进行曲,节奏强劲而双沉着,声势浩大,使人听了由不得会精神振奋起来。
高适擅长写七言古诗,气势壮阔,开合动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七绝不多,但有几首也能于小中见大,具有丰富的内蕴,境界高远。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先极力渲染分手时环境的残淡凄凉: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北风吹雪,大雁南归。在这各气候中与朋友分手,心情自然更觉沉重。但第三、四句突然一振,在这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色,使气氛一下变得轻松了。这正显示出盛唐人开阔的胸襟气度。"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更多出几分豪迈,多出几分自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4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岑参是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在八世纪五十年代,他曾经两次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他边塞诗的特点,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他是一个好奇的人,正如杜甫说的"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陵行》)。早年他喜欢从出人意表的角度去发现诗。有了边塞生活的体验以后,他的好奇天性也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第二,岑参诗人中的一股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慨,这也是其他边塞诗人所无法比拟的。他赞叹别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自己就是这样作为戎装的少年英雄驰骋在西北战场上的。他出塞时,才三十出头,正是充满锐气的年龄。王昌龄、高适等年稍长的诗人,随着开元盛世的逐渐萎缩,朝政的日益腐败,已经开始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非正义性的一面时,岑参却还在战阵上高呼驰骋显示英雄气慨。这种心态和思想境界,就使他的诗和高适有较明显的区别。高适观察比较深入,更多的看到战士 的艰苦,因而诗的色彩要淡一些。岑参则用绮丽的笔调来凸显西北地区冰天,雪地,火山,热海的异域风光,歌颂保卫边疆的战争,歌颂将士们不屈不挠,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有一种感人的厅情异彩。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少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弋相拔,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铧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写"汉家大将西出师",在"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恶劣气候中行军。光从这种气氛的渲染就能使人感觉到,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铁军,所以诗人信心十足地断定,"虏骑闻之应胆慑"因而要在"车师西门伫献捷"。这种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在其他边塞诗人的诗里很难找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4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白雪歌送武判关归京》是诗人又一重要作品。这首诗,一开始就使人感到新奇。"胡天八月即飞雪",按常情说,这种气候应当使人感到"愁云惨淡万里凝"才对。然而,作为盛唐时期一个好奇的年轻人,岑参却忽发奇想,认为压在枝头上的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至今还经常有人引用的诗句往这里一搁,就使阴暗的天空突然有了亮色,空气突然变暖了,从而也奠定了全诗豪迈乐观的基调。"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展现出一派异域情调。诗人眼尖,还特别注意到辕门上面那高擎的红旗,色彩对比是那么强烈。红旗应当是在风中飘动的,只不过偶然风停了,才垂挂着不动。这一特殊情况使诗人又设想入奇:似乎不是风逼着旗子一动也不动地展开,而是旗子冻僵了大风也吹不动。由于用好奇的目光来取景,用入奇的笔调来绘景,就使非常平常的送别场面,被描绘的那么绮丽豪放,使人百读不厌: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


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动荡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还应当提一提也以写古诗著名的崔颢。有人甚至说,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也就是八世纪上半叶,知名度最高的诗人就数他和王维。这至少说明他在当时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战斗,时时醉向酒家眠"。(《雁门胡人歌》)这首诗写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真是有声有色。不过,他的名字是和《黄鹤楼》这首不朽的七律诗联系在一起的,还不如径直来读这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4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第六集 山水诗人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以前对山水诗评价过低,认为是远离时代的。其实不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山水诗,只因为是在乱世,诗人才那么心情沉重。那么,在太平时期,王维歌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也正符合时代的要求么!
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致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
三十七岁时,王维曾出使凉州——今天甘肃中部,途中做了一首〈〈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堠骑,都护在燕然。
"谓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系〉〉),这首当时就有人谱曲,称为〈〈阳关三叠〉〉,成为流传广远的送别歌词,用最普通的词组成最普通的句子,一看就懂。但是情意又那么深长,音调又那么响亮,使人感到正是自己要说的话,只是没有说出来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5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开元末年,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四十年代初,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开始得势,把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著名宰相张九龄挤出朝廷,这意味着政治局势即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王维为了逃避可能会有的意外,就开始过一种半隐半仕的生活。这是政治局势变化对他的影响。其实,王维在封闭状态的生活中越陷越深,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造成的。他母亲长期奉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王维在封闭状态的生活中越陷越深,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造成的。他母亲长期奉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来说自然是不可抗拒的。中年丧妻以后,他就没有再娶,一直过着长斋奉佛的独身生活。这时正是后来对祖国诗歌有深刻影响的禅宗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对禅宗的哲理兴趣越来越大。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全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把捉的禅理。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邻叟,谈笑无还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5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抒怀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及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
孟浩然和王维是好朋友,在赠王维 的诗(<留别王维>)中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想假!知间世所稀"。可见他是把王维当知音的。
孟浩然的生平事迹非常简单: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 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了江浙一代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盛唐的大诗人,没有谁一生像他那么平淡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去梦泽,波撼岳阳楼。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憎张九龄的,。八世纪三十年代末,张九龄从宰相的官位上被贬到荆州。由于欣赏孟浩然的诗,就把他请到荆州,并给他小官做。还从来没做过官的孟浩然非常高兴,写下了这首境界雄阔的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写洞庭湖的云雾迷朦,波涛浩渺,写得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盛唐气象。孟浩然所以要把洞庭湖写的这么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是因为他要有湖来象征人间吧。在人世间他无依无靠,没有得力的人物来提拔他,就如同"欲济无舟楫"――想过洞庭却找不到船一样。现在当过宰相的张九龄来了,给他官做,终于使他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坐观垂钓者",也想到湖边来钓上一条大鱼,也就是想趁此机会来干一番事业。只是很可惜,一生只活了五十二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是四十八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5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从初唐到盛唐,孟浩然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他的山水诗,不困情造景,既有了某种情然后再找出某种相应的景作衬托,也不光是借景抒情,即由于某种景而生发出某种情来。他在山水诗中,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中写出来的。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气忆游。还将两行泪,遥寄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或者说,这是营造出来的一种背景,根本无法说清究竟是写景还是抒情。在此之前,山水诗达到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的,不能说没有。但只有到孟浩然,才懂得有意识地去营业员造这样的境界,提高山水诗的表现能力。再以他另一首表现田园生活的名诗为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声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孟浩然所做的诗中传诵最广的是《春晓》这首诗,乍看只不过是叹息春天的花朵容易凋谢,有一片淡淡的惜春之情。但细一想,不是不可以说,这是暗示在社会的风雨声中,青春容易消逝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想起这首诗,人们总是能想起许多失落的惆怅,其实诗的意蕴远不止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6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他父亲叫李客。"客"可能是是对外地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据李白自己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后人据此推断,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表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的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7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李白所以有那种天上地下独往的来的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的远,但也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此外,李白还"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从这此诗句就可以看出来,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是水;必须奔向大海的去扬起海上狂涛。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7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 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他曾当过道士,一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得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有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争,被关进了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纪已六十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8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他能写高适,岑参那种大气磅礴的边塞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湾,由来征战,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关山月>>).
王维的诗境界幽静,但又充满了生机.这种诗李白也有.
对酒不觉螟,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王维诗中有一种禅悦的境界,这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但李白这首诗另有一种沉着潇洒.
床前明月光,颖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这大概是汉语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游子思乡,是小农社会永远写不够的题材.这首诗把"床前","明月光""地上霜",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说"疑是地上霜"
就说明抒情主人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霜,知道不是霜偏生又这么联想,正好透露出他心里有一层霜,有一股思乡的冷气,国人心里都郁结束这样一股思乡的冷气.所以离开家一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这首诗来.
孟浩然的诗将田园生活写的那么有滋有味.李白也有一首田园诗,但意趣大不相同.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云媪家>>)这个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人,并没有摆出一幅悲天悯人的架势去同情农民,只是作为一个极普通的旅游者,端起老妇人那碗菰米饭,眼里噙着泪水,想吃却又吃不下去。有几个诗人能具有这样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至于他的《将进酒》》等等许多独绝古今的诗篇。别的诗人不要说没写过,首先在思想境界上就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8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黄色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刀,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就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必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诗人站在黄河边上看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忽然心情一激动,想到这黄河之水就像人类的生命系列,一代一代去不复返,但依旧滔滔滚滚而来。然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明镜中的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转眼就是一次生老病死的轮回!面对这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人活着为什么不尽情享受生活!"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如此自信。正由于这首诗强烈地呼唤真实的人生,才使多少被强行压缩的灵魂都到诗里来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9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李白的诗名越来越大,不但尺动诗坛,而且惊动了许多达官贵人,最后甚至惊动了对艺术有深厚造诣的唐玄宗。于是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进,唐玄宗听从亲信的荐引,下诏征聘他到长安,给予隆重的礼遇。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自以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实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栩栩然得意,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一厢情愿地以为,这回真的能大展鸿图了,唐玄宗这位明君,就要把他召到身边,请教他该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使天下太平。然而他错了,他是完全生活在梦想中的诗人,梦一旦醒来,留下的就只有失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6 16:29 | 只看该作者

Re: 电视记录片《唐之韵》解说词(ZT)

第八集 一代诗仙(下)


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嘉宾,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唯一的一个。诗人能受到这样的礼遇,也真算黄恩浩荡了。然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是何等人物,岂能把这种过眼云烟的荣耀看眼里,是醉了还是疲惫了?
兴庆公园这里的沉香亭,就是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的地方。卧在这里的李白正闭目养神,等待着喷发灵感。唐玄宗赏牡丹来了。名话盛开,美人相伴,当然需要有音乐助兴。玄宗嫌旧词听腻了没意思,一时高兴,就颁下圣旨叫李白创作新词。李白不是醉卧在这里吗!快起来吧!于是他被人用凉水激醒了,于是一挥而就写成了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三首说:"名花清国两相欢,长使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这样的诗,有高度艺术修养的唐玄宗能不欣赏吗?皇帝一声喝彩,意识终生迎合、于是众生应和,都来助兴。可是对李白来说,陪着皇帝寻欢作乐,干这种御用文人干的事,那是卑屈的。他不明白,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断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的。他就是不肯明白这番道理,才永远都是那个"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不可一世的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4-6-17 20:20 , Processed in 0.2743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