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银行理财产品正遭到信任危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27 0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文伏工作室

从2005年开始,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大牛市,也成就了理财产品的辉煌。

2007年,各大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都剧增。工商银行200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为1000多亿元,而2007年这个数字是2500亿元,增加约150%。招商银行在2006年发行理财产品规模只有300多亿元,2007年即将突破1000亿元,增长达230%。

  牛市为中国理财产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也掩盖了相关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财产品的设计缺陷,正是在这种设计缺陷下,银行成了包赚不赔的受益者。

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银行一家来操作,它的背后是一些投资信托公司或者是基金公司等理财团队。通过银行这一平台,资本方获得了巨额资金进行资本运作。根据双方的约定,银行只要完成了理财产品销售就可得到不菲的管理费。而根据客户和银行的协议,如果最终收益在基准收益内,银行仅收取固定管理费;如果收益率超过基准,银行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浮动管理费。收益率越高,提成比例越高,有的银行提成比例高达40%。倘若理财亏损,根据理财产品中的“免责条款”,银行则平安无事,而由客户自认倒霉。

  许多理财产品的市场表现最终取决于这个产品的设计结构和风险收益的平衡取舍,并非完全取决于市场波动。比如,某挂钩港股的理财产品,在挂钩的4只股票中3只上涨幅度达到30%-100%的情况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为零。原因在于,该理财产品在设计时就已经严重向银行倾斜:只有这4只挂钩股票同时上涨,并且涨幅一样时,投资者才能获得最大收益!投资者如果事先知道真相,他们还会购买这些理财产品吗?

并且,如果投资者提前退出,还将缴纳3%的手续费。这等于变相蚕食投资者的利益。在信息不透明的理财产品营销中,一些投资者在某种程度上被“忽悠”了。

  一些银行为了推销理财产品,刻意强调收益率而忽略风险提示,许多理财产品依托的是银行信用,在给投资者造成损失之后,银行的信用也难免会受到损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4-9 18:14 , Processed in 0.0836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