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8|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纨绔张学良的糊涂和昏庸(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19 1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国共两党;而研究国共两党史,离不开西安事变,因它是两党关系的转折点;但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活到101岁,就是不肯说出事变内幕,直到10月14日去世,把他知道的秘密带进了坟墓。

自1936年西安事变至今65年中,海内外出版了很多关于这一事件的书籍,截止1991年底,仅中国大陆就已出版了23种;另外还有张学良接受各种媒体采访的谈话。但海峡两岸对张学良的评价却像黑、白那样两极:大陆把他誉为“民族英雄”,台湾定他为“历史罪人”(解除党 禁报 禁后,台湾已有不同声音)。

到底怎样给张学良盖棺论定?要回答它,就必须弄清楚七个关键性问题:第一,日 本侵占东三省,张学良为什么不抵 抗?第二,蒋介石为何不同意“抗 日”?第三,张学良为什么发动兵 谏?第四,西安事变造成什么后果?第五,谁应该对西安事变负责?第六,张学良为何近一生被囚禁?第七,张学良怎样看待中国那段历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6:29 | 只看该作者

Re: 纨绔张学良的糊涂和昏庸(转贴)

第一,张学良为什么在东北不抵抗?

1991年5月,在张学良被软禁50多年后首次获准来美国那次,在东北同乡会的安排下,我和李勇、徐松林、刘宾雁等八个东北人在纽约以老乡的名义去看望了他。在长达150多分钟的聚谈中,张学良有意无意地解释了很多问题。

对于日 本入侵东三省,东北军不予抵抗,世间广泛流传是因为蒋介石曾有一手谕给张学良,不让其抵抗。我问张学良“到底有没有这个手谕呢?”张学良明确回答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 本人不可能要占领全中国,我想尽量避免刺激日 本人,不给他们借口扩大战事。我们采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最后不能‘杀不出血’。杀到全中国来了,我们只能拼死一搏。”

1990年12月9日,张学良在台湾软禁几十年后首次接受记者采访(日 本NHK电视)时也是这样解释:“当时的中央不是蒋总统,是孙科(蒋那段时间下野,国民政府主席是林森,行政院长是孙科),当时中央给我的指示是,相应处理。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承认那时判断错误。我下令不抵抗是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除了所谓“错估局势”,张学良可能还有不愿直说的原因,那就是东北军根本不是日 本关 东军的对手,如果抵抗就是全军覆没。包括张学良在内的中国军阀们,都是靠部队多少而存在的,没有了东北军,就没有了张学良的地位。东北深山老林多,盛产土匪。张作霖的东北军其实就是最大宗的土匪,在小股土匪眼里它是“正规军”,但碰上装备精良受过训练的日 本关东军,东北军就露出土匪本色。张学良曾为争夺铁路权率东北军和苏俄军队交过手,结果大败,被迫签订屈辱条约。那次惨败,等于向日 本展示了东北军不是东北虎,而是纸老虎。1933年3月热河一战,日军仅用128名先头骑兵,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热河省会承德,可想而知东北军的战力和张学良的指挥能力。
汪精卫虽然后来成为汉◎◎,但在918事变时,他是主张抗 日的,他继孙科后出任行政院长,曾多次给张学良发电报,催促他出兵抵抗,责备张学良“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十万土地,陷于敌手……”但张学良总是推诿说粮饷不足,拒不行动,并还暗指汪精卫无权指挥东北军,结果气得汪精卫辞职出洋,认为这个行政院长没法干了。 在日 本关东军攻打热河之前,中国有识之士都认为张学良这个当时吸毒成性、沉缅女色的公子哥根本没有能力指挥整个华北的抗 日,军政老将宋哲元、商震、庞炳勋等都要求蒋介石亲自北上,指挥抗 日。著名知识份子胡适、丁文江、翁文灏三人当时曾联名致电蒋介石,指出华北抗 日,不是张学良能够领导的,热河如果再轻易失守,政府责任难逃,吁请蒋介石速来华北亲自指挥。 蒋介石接到胡适等人电报后覆电说,他第二天就北上。然而当天夜里,热河全境就被日军占领。蒋介石后来感叹说:“我估计日 本要用六个师团的人,日 本国内和台湾(当时在日 本手里)都得动员兵力。我们每日都有情报,知道日 本没有动员,故料日 本不过虚声吓人而已。不料日 本对汤玉麟、张学良的军队(能力的了解)比我们知道得多。”

当时进攻东北的日 本军队只有几万人,而仅张学良的东北军就有30万部队,但热河就这样轻易失守,对此胡适非常悲愤,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了“全国震惊之后”一文,认为热河失守,张学良罪责难逃。胡适毫不客气地指出:“张学良的体力与精神,知识与训练,都不是能够担当这种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

地质学家丁文江也在同期《独立评论》发表了“给张学良的公开信”,批评张学良既无指挥能力,又不亲赴前线督师,但却恋权不放,陷东北百姓于水火,贻误国家。
虽然张学良在纽约聚谈时澄清,当时没有蒋介石“不予抵抗”的一纸手谕,但从整个抗战背景来看,蒋介石对张学良在东北不抵抗基本是持某种默许态度的,主要原因是蒋对当时中国和日 本的军事实力悬殊有比较清醒的认知,倾向于忍让、不扩大事端,以争取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学良采取不抵抗,在策略上也不完全是错,它可以为国民政府保存一定军事实力,以后从长计议。因此可以说,东北不抵抗是张、蒋两人的共识。史学家争论到底是张不抵抗,还是蒋下手谕,并无实质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2-19 16:29 | 只看该作者

Re: 纨绔张学良的糊涂和昏庸(转贴)

小马,你又来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6:29 | 只看该作者

Re: 纨绔张学良的糊涂和昏庸(转贴)

第二,蒋介石为何不同意“抗 日”?

东北失守之后,蒋介石为什么不同意张学良要抗 日的主张,最后激发出西安事变?从常识和逻辑来说,当时连一般老百姓都无法容忍日 本侵略,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中国领导人,蒋介石怎么可能就不准备抗 日呢?从蒋介石的一生可以看出,尽管他和毛泽东有很多不同,但有一点非常相似,他们都是强烈的民族主义份子,这点从后来他和毛泽东都无论如何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看出。蒋介石宁肯中 华民 国忍辱退出联合国,也绝不放弃大陆版图,更不走台 独。
而且八年抗 战的历史事实已证明,蒋介石不仅坚定抗 日,而且领导了整个抗 战(国民党部队承担了主要战场,共产党军队仅是敌后打打游击)。 据香港学者李谷城的研究统计,八年抗 战,国民党军队伤亡340万人,共产党军队伤亡61万人。从牺牲的人数大小也可以看出谁在承担主要的战场和责任。

从台海两岸出版的史料都可以证实,蒋介石并不是不抗 日,而是在抗 日的时机上和张学良有严重分歧,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即抗 日之前,先统一内部,清剿红军。这种政策主要出于两个考量:

一是当时中国虽结束了军阀割据,但政令难以统一,尤其是共产党不仅仍拥有军队,并割据陕北一方。蒋介石和张学良的最大不同之处是,蒋对共产党的本性有相当的了解,深知如果不铲除红军,它会利用抗 日之机得以发展而后患无穷(后来的历史正是这样演变的!)。
蒋介石苦心经营的五次围 剿红军和共产党,虽然前四次失败,但第五次获得成功,红军被迫进行所谓“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溃退。溃退到陕北的红军仅剩下几万人,蒋介石多年的艰苦剿 共,终于有了眉目,他怎么让它功亏一篑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6:29 | 只看该作者

Re: 纨绔张学良的糊涂和昏庸(转贴)

二是以当时中国的国力无法与日 本匹敌,必须尽量争取时间,以储备力量。史学家黄仁宇在《从大历史读“蒋介石日记”》一书中说,当时蒋介石“深知两方的实力,如即此仓卒应战,只有自取败亡。”因此蒋的策略是,尽量避免全面抗 日的爆发,以争取时间组建更多师团,建造兵工企业,构筑能够对日作战的国家能力。
1934年,蒋介石就把为抗 日而建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直属蒋直接领导的“军事委员会”,在湖南、四川、湖北等大后方创建军工厂和重工业。西安事变时落到张学良手里的蒋介石日记中对这些国防设计有详细描述(这也是促成张学良醒悟的原因之一)。在西安事变前一年,蒋介石还坚持“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

但蒋介石为什么不把他的想法告诉群情激昂要求抗 日的中国民众呢?“918”之后,日 本内部对是否攻占整个中国也有分歧,当时日 本政府向“国联”(国际联盟)提出的对华五项条款,其中主要有“有效保护日 本臣民在满洲之一切和平业务,尊重日 本在满洲之条约利益”,日 本“尊重中国土地之保全”。虽然这种条款是完全不合理的,但中国仍有可能和日 本周旋,拖延日 本全面入侵中国的时间,以积蓄自己的力量,从长计议。因此如果作为当时中国领袖的蒋介石公开这种战略部署,等于告诉日 本人,中国正卧薪尝胆,准备全面抗 日,会刺激日 本鹰派提前全面侵 华。因此国人当时多 不知蒋介石的这种国防设计。日 本占领东三省后,中国人慷慨激昂,誓言抗 日,尤其是大学生和小知识份子们,更是游 行示 威。在高喊“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文化背景下,很容易热血沸腾,难以听进去理性的声音。
当时中国知识界对此保持清醒头脑的是胡适和他的弟子傅斯年等人,胡适发表“华北保存的重要”一文,主张“停战谋和”,指出以中国之国情“不足以对日言战”;“战则必大败,而和则未必大乱”。胡适后来还提出,“日 本倘能自华撤兵停战,中国不惜承认满洲国”。胡适为文解释说,当年比利时曾被德国占领,法国割两省给普鲁士,都是由于实力悬殊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后来有实力又收回。

但胡适的见解不仅无法成为主流声音,而且被指责为“汉◎◎”“卖 国贼”。胡适当年曾感慨:中国有古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应该再加一条“时髦不能跟”。胡适和汪精卫的本质不同是,一旦所有谋和手段失败,日 本进攻全中国,胡适则坚决主张全民血战,直至最后一寸土,最后一个人。这也是后来他为什么打破不做官的自律,在蒋介石的几次恳请后同意到美国做“中国大使”争取美国援助的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6:30 | 只看该作者

Re: 纨绔张学良的糊涂和昏庸(转贴)

第三,张学良为什么发动兵谏?

热河失守后,全国舆论沸腾,责骂政府无能、不抗 日。据大陆作家王朝柱的《张学良和蒋介石》一书(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93年出版)中引用的张学良秘书王卓然当年的日记,热河失守后,蒋介石曾和张学良密谈,蒋说,现在全国群情沸腾,我们两人(指蒋张)同乘一条小船,现在风浪太大,必须下去一人,否则船沉;将来局势平稳,下船的人再上来。张学良表示:“我身体不好,精神萎靡,东北失守……这次热河失守,我更是责无旁贷。愿引咎辞职。”随后张学良下野,去欧洲“考察”。

从此张学良被人骂为“不抵抗将军”,连他的弟弟都因此被人羞辱。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曾任解放军海军参谋长,文革时被红卫兵批 斗打死。据1996年6月1日上海《文汇读书周刊》发表的刘永路整理张学思档案发现的材料,918后张学思的内衣曾被同学用墨汁涂写“不抵抗将军之弟”,张学思感到羞辱难忍,闯进张学良的北平顺承王府,拿著那件内衣,面责大哥为什么不抗 日。本来是张、蒋的共识□□为避免扩大事端而不抵抗,最后责任落在张学良一个人身上。张学良的痛苦、压力可想而知。

但在这种情况下,从欧洲考察回来后,张学良不仅没有被派去抗 日,反而被委任为西北剿共副总司令,负责攻打红军。张学良本想通过抗 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污名,现在不仅无法实现,而且东北军和红军交手两次,两次大败,张的两个师被歼灭。蒋介石不但不给兵员补充,还把两个师的建制取消了。这使张学良疑心,蒋可能在一箭双雕:剿匪成功,红军被消灭;不成功的话,东北军被削弱,而蒋的中央军则保全实力,因此更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抵触。
张学良是在父亲被暗杀后匆促继承父业,成为东北军最高长官。他从小不爱读书,喜欢的是毒品、女人,他的知识水平,可能都不如那些上 街游 行空喊抗 日的学生,更谈不上对中国当时的国情认知到胡适那种水平;而且他对蒋介石的战略部署根本不知情(后来看到蒋的日记醒悟,说明原来他并不了解蒋不仅要抗 日,有周密国防计划,而且还要重用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6:30 | 只看该作者

Re: 纨绔张学良的糊涂和昏庸(转贴)

除此之外,张学良还有一个隐秘的动机,那就是利用兵谏逼蒋抗 日之后,他就可以在西北联合红军和西北军而割据,不仅洗刷不抗 日的污名,而且可与蒋分庭抗礼。

事变之后张向蒋提出的条件,不仅有停止剿共立即抗 日,还有成立西北联军和西北抗 日联合政府等政治要求。张学良提出这样的条款,是因为他在共产党人周恩来等秘密接触谈判中,周已表示要在西北建立以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主、西北军和红军为辅的“三位一体”的西北联军,成立和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西北抗 日联合政府”。据大陆新公布的史料,张学良在首次和周恩来密谈时,就给了“见面礼”两万大洋和20万法币,完全是按照土匪之间的规矩做的,显示张学良对共产党的性质根本缺乏了解,他把红军当成西北军一样的地方武装;而周恩来对张学良彬彬有礼,一口一个“张将军”地推崇,也使张学良产生红军和西北军都要推举他为“西北王”的幻想。

张学良当时已经看到回东北无望,因此联合红军和西北军建成“西北联军”,并成立以他为首的“西北抗 日联合政府”,就可以得到苏联和斯大林的军事援助,而在西北割据和称王。当时东北军有近20万部队,西北军3万人,再加上经过长征剩下的2万红军,这支25万人的“西北联军”是蒋介石难以对付的。因此纽约州罗彻斯特理工大学中国历史教授朱永德在提交给西安的“西安事变60周年研讨会”论文中就置疑说,“张学良事先真的仍准备一旦蒋答应终止内战一同抗 日就会将蒋释放?从今日的资料来看,当时的计划是在组织西北联军,发动西北大联合,筹划西北抗 日联合政府。”

但张学良即使有这样的认知局限和隐秘动机,如果没有另两个条件,西安事变也不会发生:一个是他权倾一时。张学良从他的军阀父亲张作霖的所谓军事学校“讲武堂”一毕业,就被任命为旅长,那年他才19岁;而当年底就被晋升为陆军少将(全世界哪有这么个军事升级法的)。发动西安事变那年张学良才36岁,就已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是除了蒋之外,全中国最高军事领袖;另一个是他的东北人性格,在纽约见到张学良聚谈那次,他描述自己说,“东北人有优点,但毛病也很多,鲁莽,好冲动,捅漏子,我正是这种性格,而且人家让我捅一个娄子,我一定捅俩。”这样的知识水平,这么大的军权,又加上这样的鲁莽性格,不出西安事变才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6:31 | 只看该作者

Re: 纨绔张学良的糊涂和昏庸(转贴)

关于918不抵抗的真相 张学良在自己的回忆录里面已经亲口承认 并不是当时中央政府下的命令 他还承认 老蒋从来也没有下达过不抵抗的命令 不抵抗是他自己的主意

还为自己开脱说什么误判了形势 更为恶劣的是 在日本军队的步步进逼下 张学良退守锦州 时老蒋、中央政府看到了形势之严峻 数次严令张学良:若日寇攻击锦州 务必全力抵抗 张学良不但置若罔闻 而且还背着中央私自和日本领事秘密谈判 愚蠢的与虎谋皮做交易 希望日本人可以让他的一部分军力从沈阳撤出 时

顾维钧 宋子文等以私人名义数次电告张学良: 兄为国家计 为个人计 务必极力抵抗日寇 而这个张学良是怎么回复中央的?嘿嘿 他的复电是:如若抵抗 是以我东三省之力 以抗全中华之敌 万无幸免之理》

大家看看 这就是一个地方长官在民族危亡之时给中央政府的回答 这就是一个军人面对上级命令时的回答

这就是一个孝顺的张学良给他死在日本人手里的老爸张作霖送去的最好的祭文

这就是一个东北儿郎给东北父老乡亲的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6:31 | 只看该作者

Re: 纨绔张学良的糊涂和昏庸(转贴)

张作霖原来是东北的土匪,在奉天附近的新民屯抢夺富豪赵氏的女儿为妻,1901 年生下了长男张学良。後来张作霖率部归顺了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因为帮助日本军队得到了日本人的赏识,和当时的作战部主任田中义一成为好友。田中义一当首相後不久张作霖就被日本人谋杀,田中也颇为伤心,特地给张学良打电报安慰。

   张学良却是一个放荡公子,张学良接班後,生活更是放荡。在张学良掌权的3年期间里,对政事并不专心,每日沉溺於酒色之中。张学良尤其好色,和父亲张作霖有妻妾6人不同,张学良对女色采取“用完就扔”的方法。张学良的近侧们投其所好,争相进献美女来讨好张学良,朱铁生将自己的姐姐和妹妹献上,晋升为张学良的副官;朱光沐将自己的女儿献上,当上了总务长;渖熊毅提供自己的妻子,当上财务局长;奉天省长翟文选的妹妹被张学良强奸,翟文选敢怒而不敢言,只好出家作了和尚。

   张学良曾说:“自古英雄爱美人,不爱美人不英雄。我虽不是英雄,但在爱美人方面和英雄一样”。1928年底张学良易帜後,经常走访南京。张学良走访南京的目的不是和蒋介石商谈政事,而是爱上了当时外交部长王正廷的妹妹,最後王正廷只好将妹妹进呈。张学良最荒唐的事是将当时的电影明星胡蝶诱拐到北京,电影公司向张学良提出抗议,结果张学良干脆出10万元将胡蝶买了下来,可谓骄横之极。张学良因“九一八”事变後退避不战而被迫辞职出国时,首先做的事却是向他的诸位爱妾一一告别,被当时的报纸责骂为“娇妾重於国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6:32 | 只看该作者

Re: 纨绔张学良的糊涂和昏庸(转贴)

张学良如此挥金如土的生活,当然经常感到钱不够用,除了加收各种苛税外,还通过其它渠道搞钱,特别糟糕的是盗卖故宫的珍宝。张学良掌管北京期间,从故宫搬出数百箱珍宝运到上海拍卖,其中有一些极为珍贵的文物流失海外,比如英国图书馆以12万英镑购入了“王右军快雪时晴图”,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以65万美元购入了“唐寅踏雪寻楼图”。

   谁是故宫宝物的所有者呢?从法律上讲故宫中的一切财物均为末代皇帝溥仪私人所有,这是中华民国政府正式签订的清帝退位条约中所规定的。然而中国人并不重视法律条文,不知什麽时候故宫中属於清帝的私人珍宝已变成国家所有,却忘记了在法律上废除承认清帝财产权的优待条约。

   1930 年张学良在中原大战中加入蒋介石一侧,出兵占领了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但也正是因为张学良把东北军的主力部队都开进了关内,使关外兵力空虚,日本关东军才有机可乘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在一个月内占领东北全境。张学良的关东军没有进行任何抵抗,就将整个东北让给了日本。虽然一些资料说张学良不抵抗是执行蒋介石的命令,但这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当时张学良的东北军并没有必要无条件地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而且张学良本人也从来没有执行蒋介石命令的先例。如果张学良决心向日军开战的话,蒋介石根本不可能阻止。蒋介石下野後,汪精卫曾代表国民党中央多次下令张学良对日出兵,收复东北失地,张学良均拒不执行。可见张学良的不抵抗只不过是为了保存实力,而并不是为了执行国民党中央的命令。另外,当时南京军政府曾开军事委员会,讨论援助东北军的问题,七人开会(何应钦主持),三人支持,四人反对(反对理由是太远,难以支持,当时东北是割据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6:32 | 只看该作者

Re: 纨绔张学良的糊涂和昏庸(转贴)

不过“九一八”事变并不是日本政府策划的,而是日本关东军的少壮派将校独自策划的。少壮派将校们策划“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日本政界高层的受贿。因为当时中国政界行贿成风,中国军政要人也经常向外国政界要人行贿,来换取对自己的支持。一些日军少壮派将校怀疑日本政府的高层被中国行贿收买,才不愿对中国采用强硬政策,因此私自策划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後,关东军从张学良的保险柜中搜出53张日本政界要人的收款单,最巨额的是政友会主要干部床次竹二郎50万元。日本政界要人的腐败受贿丑闻引起了日本国民的极大反感,军人们乘势发起打倒腐败政党政治的军人夺权运动。当时日本社会舆论普遍倾向於军人,声称“宁要清廉的军人,不要腐败的政治家”,这是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开始。当时日本内阁及关东军是反对对华作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太大,日本不可能完全占领.

发动军队的是下关东军下级军官(利用周日司令部休息),由参谋长越权发动,军队是一万关东军加一万日本农民,而关外东北军尚有15万,结果在张学良的下令下一枪没放,(如果抵抗至周一,结果完全不一样) 结果不但丢了东北成了即成事实更把整个中国拖入战争. 后来传出的所谓蒋的不抵抗命令,是从张学良手下的嘴中传出(实际上是想抵赖丢东北的责任),在全国人民的抗议中,当时国会曾要张交出命令文本,结果子虚无有.即使有这种命令,当时的东北王是可以完全不执行的.

但是张一入关内,全国人民指其是奸,结果又演出了一出所谓西安抗日(当时在东北不抗日,跑到西安装什么)

据说.在离开大陆时蒋介石在船上说张学良:山河破碎,党国灭亡,国破,家亡,只在尔一人,你还有脸活着,我从此不愿见你这种背义小人.张学良从此只能躲到教堂.来混一生.

在台湾人眼国,张是大奸(比汪精卫更大的),是他将中国四亿人民拖入战争,四大罪名,卖国毁党,欺负长官,反复无常,欺上瞒下,,,,

你说他敢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9 16:34 | 只看该作者

Re: 纨绔张学良的糊涂和昏庸(转贴)

QUOTE Created By 解放前 At 2006-12-19
小马,你又来啦



解放,又来啦?

不好意思,没沙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6-12-19 16:37 | 只看该作者

Re: 纨绔张学良的糊涂和昏庸(转贴)

又自己占沙发了



我去检举你灌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8-27 09:48 , Processed in 0.0893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