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 ZT:[b]行侠仗义许志永[/b]
“看到不平的事情就比较愤怒,或者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说。多年来他经常被扮成乞丐的骗子骗走钱财和同情心,次数多了,他的警惕性也大为提高,但碰到乞讨者他仍会慷慨相助,同时会严肃正告对方 “你不能骗我”。在大街上碰到撞人事件,当撞人者和被撞者相持不下时,在一旁默默听了一阵的许志永会掺合进来,做出赔偿多少的裁决。
2001年,辽宁省铁岭市一个村子的土地被征用修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被村干部截留并挥霍一空。许志永从北京孤身一人前往铁岭提供法律援助。正当他召集村民们商讨解决方案时,十辆警车浩浩荡荡地开进村里,来人中有人指着许志永问,“你有什么资格来这里?”
激烈的争论之后,许志永被一帮人推上警车,很多村民见状纷纷横躺在警车前。气氛紧张得一触即发。许志永下车将村民们劝开,然后上车。警车开到当地派出所,许志永继续与对方多人舌战。6个小时后,许志永被释放,他答应马上离开辽宁,但条件是离开前回村里做一下交代。很多村民聚在一户人家等着,看到许志永回来,一些老人哭了。
“我就跟他们简单地说了几句,表示我还会努力的,然后我就走了,挺难过的。我后来找过一些媒体,媒体也没有报道这个事情。村里带头的梁桂林后来被判一年劳教,这是我遭遇过的最大失败。”
四
1998年,许志永没能拿到硕士学位。他写的论文是《论经济法本土化的经济误区》,批判对象是著名法学家朱苏力。朱以反对西化、强调本土价值、主张法治服务大局而著称。戏剧性的是,一年后,朱苏力成为许志永的博士生导师。那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是,“民族传统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它是存在的,但不一定是合理的,在现代化进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变迁,重要的还是向别人学习,本土资源有很多误区,会让经济扭曲”。
论文送到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教授那儿,这位教授写了6页的批判书,给许志永扣上了“虚无主义”、“全盘西化”等六顶大帽子。论文答辩时,他接受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轮番批判。
被传统者视为叛逆分子的许志永,并未放弃进入体制内做事情的努力。2002年在北大读博期间,许志永递交过一份与众不同的入党申请书,“在政府部门从事一些公共服务的事情更方便,我是从这个角度考虑入党的”,入党申请书里他就是这样写的。
从2005年起,许志永开始写作《中国信访报告》一书。这本近二十万字的书已由许志永和几位朋友共同完成,尚未出版。为了更深入地进行调查,他到北京城南的“上访村”住了两个月。十人间的、八人间的、六人间的房间他都住过,不过大部分的时间是住在拥挤的大院中的一个小屋里。
信访局那条胡同里聚集着大量地方政府派来接访的人。“不管什么人经过这儿不被踹几脚就不正常,一个女孩子从那里路过都要被拽几把,完全是那种流氓式的拽,天天如此,都已经疯了,完全是无法无天。”他说。
许志永第一次去那儿,胡同里两边黑压压的都是人,他往里走了二十来米,“有一个人拽住我的胳膊,问哪儿的,我说河南的。一下子就炸开了,河南的河南的。几个人就把我拽过去,说河南哪儿的?我说开封的,几个开封的马上就过来了。这几人你一拳我一脚打,问,你去过市委上访吗?我说没去,没去过就是越级上访。我的衣服上全是鞋印。”而他当时穿的是西装,自认为不太可能被当成上访者。
后来有一次他去那条胡同,见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连云港(4.27,0.04,0.95%,吧)老太太,“我离她大概几米远,眼看着她被挤到了墙角,突然一个家伙一拳就把老太太打倒在地了,几个人围着老太太踹。我一看头就蒙了,照着一个人的脑袋就是一拳,几个人就把我打倒了。简单的几拳头他们就跑了,我起来就追。”
那天许志永终于火了,怒不可遏,“我冲着那些人几乎是指着鼻子骂,我说你们他妈的都是什么东西。这老太太比你妈年纪都大,你们全他妈是人渣!”那些被骂的人,都被震住了,没人敢吭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