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专家’们能否回答3个基本问题
1.
关于技术剥削的问题——
现代科技、社会的大发展,旧的资本主义原始剥削方式已逐步退后(除了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似乎已能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是,现代的发达国家,实质上却在使用另一种更文明、更隐蔽的方式——技术剥削。本来,发明一项新技术,对人类社会是一件好事,如果这项新技术被有序地推广到社会生产中去,那么这项技术的社会价值将完全得到体现,但现实却是:只有极少数生产者才能使用,也只有少数消费者才能享受其成果;而且,最重要的,新技术的使用在创造社会新价值的同时,实际上也对社会总价值造成了损害——使旧技术生产者的劳动价值无法得到社会实现,使其劳动价值被贬值,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劳动、资源的浪费 ……‘自由竞争’的结果,使得部分企业或行业的劳动价值越来越低,劳动者间的劳动价值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生产交换无法顺利进行……
这种‘自由竞争’的本质是一种浪费、不公的竞争,也是造成各种危机和资源能源等各类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自由竞争的普遍原则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所以,现实的规律是:高附加值行业榨取低附加值行业的劳动价值;工业榨取农业的劳动价值(假如ZF不补贴干预的话);‘沿海’榨取‘内地’的劳动价值;发达国家榨取不发达国家的劳动价值(假如联合国不干预或发展中国家不能独立自主、联合抗争的话);人类无限制榨取自然环境的资源、能源,直至破坏生态平衡(假如人类不够清醒、节制、合作的话)……
此外,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商品价值得以顺利实现,其中间过程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如销售风险、金融投资风险等,这些风险,正是目前资本家们所承担或创造的价值所在,但在一种合理规范的社会生产状态下,这些‘劳动’本身是多余的(也属于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不建立在‘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需求价值’(满足无尽的物欲)基础上的价值体系,或是空洞的‘交换创造价值’理论体系,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这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 ……
要使技术进步对社会有益,就必须让技术在人类可控的步骤和规律下前行。
提问:当今世界‘技术剥削’的弊端是否现实?国内厂商、工人承受的国外‘技术剥削’问题是否现实?
2.
关于“纳什均衡”的困惑——
“纳什均衡”(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
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效用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在这一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以回应对手的战略。也就是说,所有人的个人战略都是最优的。但是,这种个人最优化战略,最终的结局却是导致集体受害。它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是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囚徒困境’模型是对“纳什均衡”的最好注解。
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这种理论动摇了传统社会学、经济学理论基础,这是经济学的重大革命。数学家纳什也为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囚徒困境”本身就已推翻了自由经济主义存在的理论基础,正式宣告所谓的“无形之手”是不存在的。‘困境’揭示了个体理性的选择与群体理性选择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揭示了市场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从个体理性出发的行为最终不一定能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甚至会得到最差的结果。它也证明了亚当斯密200年前提出的每个人自私自利就可以实现社会最大福利的假设的不可实现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人们在多次交往或者重复博弈后发现,遵循公平合作规则要比通过欺诈、竞争获得少数不义之财更有利。如果一直按照工业社会的传统规则博弈下去,人类很可能面临现实中的“世界末日”……
试问:“囚徒困境”模型揭示出了‘集体战略’优于‘个人战略’的原理,那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不正体现了未来社会的最优发展方向吗?
3.
关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问题——
新中国建设时期路线矛盾的焦点,是在农业合作化与私有化、个人承包单干
上…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证明‘合作化’的坚持应该是正确的(1999年,香港《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100部世界华文小说,1949至1979年间中国大陆小说中,只有浩然的《艳阳天》和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榜上有名。看完《艳阳天》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自然能看清当时矛盾焦点的实质…;而且,老一辈人当时良好的精神风貌也可以证明一切…)。别总拿‘物质’说事,几十年物质发展是很正常的,但人变成物质金钱的‘奴隶’就是不正常的。资本主义环境,技术发展更新可能会更快,但人会成为‘物质世界的奴隶’,所以污染浪费、资源能源消耗会很疯狂;社会主义环境,技术更新可能会更慢,但人是可以控制‘物质世界’可持续、健康、科学地发展的,人的精神也会更加充实,绝不至于陷于‘物欲横流’中... 劳动价值也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不像资本主义环境下,劳动价值是在不断地被打破、否定和浪费中(所以经济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说,几十年前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尚有‘超前’的嫌疑:中国和中国人尚未经历完整的‘资本主义教育’;国民经济体系尚未成熟;信息网络沟通技术尚不通畅…,那么,在中国人已经历了现实的‘资本主义’磨练,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空前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与中国国情基本相符了……
问:是否中国能够抓住这种历史机遇,从基础民生需求行业开始,逐步向社会主义方向过渡(类似我国儿童免疫规划的模式,先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计划内’基础性的民生保障由国家统一规划调控,‘计划外’的由市场调节…),以早日摆脱‘危机’的怪圈,还世界一个新的奇迹,而不是‘随波逐流’,在无尽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中摸索、迷失?(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的思维,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源头)……
zensword.blog.sohu.com
2008.4~2009.1
* 2004年美国经济学家谢尔曼在其文章《演化的政治经济学——在获得凡勃伦-康芒斯经济学奖时的讲话》中提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声称资本主义别无替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这个早期文化时期哲学家同食人族国王的对话。哲学家问,吃其他族的人是否道德败坏?国王回答说:吃其他族的人是人类的天性,所以科学分析表明,食人主义是惟一可行的社会,别无替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