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8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股市生态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2 1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股市生态学

原作:端宏斌

股市是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在这儿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动物,有食草的,也有食肉的,每一种动物都有自身特殊的习性,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各种动物的生存历史和生活方式,拨开迷雾,露出其本来的面目。

经纪人、券商

在以前的股市里,经纪人是最常见的股市从业人员,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一切交易的操作都要靠经纪人手工来完成。我们现在炒股都是面对着电脑,当年就要面对着经纪人,由他帮你买进或者卖出。然而随着最近十多年来互联网的普及,经纪人这一职业开始越来越走下坡路,其影响力远不如以前那样巨大了。

最早的股市就是由一群经纪人所组成的,在1792年的美国纽约,有24个经纪人在一棵大树下签署了一个协定,该协定主要规定了两条,第一:大家只能互相之间作交易,不能和其他人进行交易,这确保了这些人的垄断地位;第二:规定了收取的佣金不能低于某个标准,这确保了大家互相之间不会打价格战。该协定被称为《梧桐树协议》,之所以要在树下签署,完全是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很穷,租不起房子,股票的买卖很多都是在大街上完成的,其地位和路边小贩近似。

过了好多年,他们终于有钱租了一间咖啡馆进行股票交易。到了1817年这些人规定了一个交易的章程,每天早上由人宣读各种可供交易的股票,然后大家就分别报出买盘价和卖盘价,只有坐在场内座位上的人才有资格报价,而这些座位是固定数量的,于是大家就要花钱买座位,这便是交易所“席位”一词的由来。事实上此后的经纪人大多数时间都是站着交易的,但“席位”一词还是保留了下来。

我们现在要去炒股不用找经纪人了,我们到券商那里登记一下,然后领取帐号密码,回家下载个软件就行,这个交易软件代替了经纪人的功能,通过中央服务器自动帮我们进行交易,但我们仍然要支付佣金,对象便是券商。券商本是经纪人之间成立的公司,原本这些钱是由券商和经纪人之间瓜分的(因为经纪人虽然有独立的,但通常都依附于券商),现在则由券商自己独占。

说到这里,你便明白经纪人或券商的收入来源就是他帮人买卖股票后收取的“佣金”,为此他不得不花大价钱去购买交易资格(席位),如果大多数投资者都是所谓的长期价值投资者,很少做买卖,那这些人就要饿死了。因此,股民们不停的买进卖出才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

有个50年前的华尔街笑话,很好的说明了经纪人们的本质。
话说某股民来到他经纪人的办公室,开口说:“我想问一下关于IBM股票的事情,我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了。”
他的经纪人听完很开心,立刻说:“你的想法完全正确,我们确实应该做点什么,IBM公司的成长性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强烈推荐你即刻买进。”经纪人滔滔不绝的诉说了一大段买进IBM股票的理由。
但这位股民感觉很不自在,最后终于开口说:“其实我是想问你,我是否应该卖出IBM的股票。”
“你是想卖出?”经纪人稍微愣了一下,但马上又充满信心的说:“你的决定完全正确,IBM的股价已经被严重高估了……”

这个笑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经纪人总是不停的鼓动你进行交易,至于你是否能赚到钱,倒在其次。经纪人就像是房产中介一样,虽然你明知道他要赚你钱,但你只能让他赚,因为他能干的某些事,你是不能做的。


证券分析师、股评家

最初的股市是没有分析师和股评家的,道理很简单,那时的老百姓很少知道股票,更别说要去炒股了,因此报纸上也不可能刊登股票的报价和文章。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投资的行列,特别是那些完全的外行们,他们需要有人告诉他应该买什么、应该卖什么。由于股价的波动很大程度上是随机的,于是各种各样的人都能站出来预测一番,也总会有不少人能够预测正确,但此时的证券分析还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土方。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为证券分析的学术化铺平了道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高级证券分析》课程,此后格雷厄姆和他的伙伴多德教授陆续写了不少书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在1942年,格雷厄姆联合了一群华尔街的精英人士共同组建了“纽约证券分析员协会”。当年的美国股市也是“黑嘴”满天飞,因此格雷厄姆觉得有必要搞一个全国性质的评审委员会和授权机构,用来树立行业的声誉,向公众传递这样一个意思,此人拿到了证券分析师的资格,因此是受过训练、有知识、可以信任的。但他遇到的阻力大得难以想象,为此他一直努力了20年,才在1962年成功的推出了证券分析师的第一次考试。有史以来第一次,证券分析师也像律师和会计师那样有了自己的组织和认证授权系统了。中国那些证券分析师,同样也是需要注册和考试的。

由此我们知道了,证券分析师和股评家其实是一回事,区别是前者经过了考试,拿到了证书,而后者则没有这些,换句话说,前者是正规军,后者是土八路。但身份是什么总是次要的,关键是说的话到底有没有道理?能不能让人相信?

几年前美国的网络股泡沫使得证券分析师们面临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因为这帮人在此前的所有建议都是“买入”,稍微差一点是“持有”,几乎没人告诉你应该“卖出”。随着网络股的崩盘,很多股票的价格跌到了此前的1%,那些套牢的人可以说是血本无归。于是证券分析师的信誉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商业周刊》的调查也证明了以上的事实。说是瑞士信贷银行的分析师在2001年4月一共跟踪了全球范围内的1328家上市公司,在这1328支股票中,他们建议卖出的只有11支。随后的调查更加令人大跌眼镜,这11支被建议卖出的股票在随后的一年里平均上涨11%,而此时正是大熊市,指数一直在跌。这些研究资料使得那些分析师们连最后一块遮羞布也被揭开了。这里有个关于分析师的笑话:

如果分析师告诉你“强烈建议买进”,那他其实是在说,你可以买这个股票;
如果分析师告诉你“买进”,那他其实是在说,你应该“持有”;
如果分析师告诉你“持有”,那他其实是在说,你应该“观望”;
如果分析师告诉你“观望”,那他其实是在说,你应该“卖出”;
如果分析师告诉你“卖出”,那他肯定是个新分析师,因为老分析师不会说这个词。

文章看到这里的朋友,你可以留心看各种媒体上的分析师讲话,你就会发现,他们极少会建议你“卖出”,他们总是建议你买这个买那个,买个不停。为什么会这样呢?设身处地想一下,假设你自己也是个分析师,你建议老百姓买某某股票的时候,这支股票肯定是在上升期中,让别人买一支正在上涨的股票是很容易的事情,于是听你话的人越多,买的人也越多,接着这支股票涨得也越多,这是个正反馈循环,最终大家就会记得你,说你预测很准。但你要是建议别人卖出,就不可能造成以上这个反馈循环,让老百姓卖出正在亏损中的股票是很难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被连续套牢好几年的原因,他们不想认赔。

这段文字对分析师和股评家似乎有些不敬,其实他们也没办法,他们不得不考虑到大众的偏好,然后投其所好的说一些好听的话。除去分析师们告诉你具体应该怎么做,他们的那些分析方法还是可以听的,你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些人的分析思路是怎么样的,到底有没有道理。最重要的是,你需要自己独立去思考,可以听别人在说什么,但决定权一定是在自己手里。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具体应该怎么操作,但你需要别人告诉你其中的道理都是哪些。

公募基金、基金经理和经济学家

公募基金在中国是最近几年的产物,在美国,公募基金大发展的历史也不算很长。基金这东西简而言之,就是代客理财的公司,别人把钱交给他,他帮着去做投资,如果赚了钱,他就要抽走一部分利润;但要是亏钱,他是不会赔给你的,他也没钱赔你;同时,不管是赚还是亏,你都要向他交纳管理费,因此对他来说这是旱涝保收的买卖。

基金的前身叫做“投资信托”,“信托”这个词很容易记,意思就是你信任他,于是把钱托付给他。在英国早在19世纪就有“信托”了,因为那时候伦敦才是世界金融中心,在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大小报刊都纷纷介绍这一先进成果,慢慢地在美国也开始推广信托,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快“信托”在美国就超过了在英国的规模。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中国人也纷纷向国人推荐“基金”理财方式,说这是先进的成果,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国的理财方式,于是最近几年中国基金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1929年是美国“投资信托”最为辉煌的时候。这种公司和传统公司有个根本的区别,它没有实际的产品卖给你,它只是告诉你将来会给你很多回报,因此对于这种公司来说,其外在形象就非常重要了,这意味着,他要看上去能让老百姓觉得有能力赚到钱。“信托”的老板们很清楚这一点,于是他们马上去各个大学的经济学系,找著名教授来充门面,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经济学”成为了一种直接面向老百姓的学问。“信托”公司有了著名经济学教授作顾问,一下子可信度上升了不少;而这些著名经济学教授在华尔街兼职,其收入远远高于在大学当穷教授,因此这种合作完全符合两者的经济利益。但最惨的莫过于老百姓了,他们听到经济学家们满口学术术语,完全听不懂在说什么,于是觉得他们很了不起、很聪明,由此便觉得这个“信托”也很可信。

1929年也是华尔街股票大崩盘的日子。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欧文?费雪教授,他是货币研究专家,计量经济学的先驱,美国第一位数理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曾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被一家“信托”请去当“托”,在1929年多次发表了关于市场的看法,诸如“股票将永远维持现在这样的高价”、“现在的股市并没有被高估”,他说完这一切不久股市就崩盘了,但即使崩盘了他还发表言论说“股价马上就会恢复”。结果在随后的大萧条中,他自己也赔了个精光,连妻子、妹妹和其他亲属的储蓄都赔进去了。耶鲁大学只好把他的房子买下,再租给他住,以免被债主赶出家门。晚年,费雪基本上是靠其妻姐的周济度日,他一共欠下别人75万美元,直到死也没有能力偿还。

后来费雪的儿子透露说,他老爸在1929年鼎盛时期,其总资产达到了10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几个亿的美金。文章看到这里的朋友,建议您起身去倒一杯茶,然后回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研究了一辈子“货币”的顶级经济学家,曾经也是最富裕的经济学家,竟然直到死都还不出亏欠别人的“货币”。这个世界真是微妙呀。

从此以后“信托”在老百姓心中的声望急转直下,他们觉得“信托”不可信,其股价也是一样,很多“信托”的股票在其后的几年里跌去99%。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老百姓们再也不敢涉足股市。一直过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到了上世纪60年代,情况才有变化,那时“基金”开始流行,原因也很简单,新一代的投资者已经没人知道当初“信托”的故事了。

据说当时发行基金的时候,那位基金经理对一无所知的老百姓打了这么个比方,他说:基金就是穷人的公共汽车,穷人要坐车出门,但不会开车也买不起自己的小轿车,怎么办呢?那就来坐我们的公共汽车吧。

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人也终于引进了美国人的先进金融工具——“基金”。

以上就是基金的历史,下面再来说说更为重要的——基金经理,毕竟是基金经理在操作基金。

要认识基金经理就要首先把自己想象成他。现在你是一家大公司的基金经理了,刚刚和公司签了用工合同,你是好不容易才混到这个位子的,那些巴望着这个位子的同事多的是,你的压力非常大,如果你今年干得不好,那你下一年的合同估计就拿不到手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不可能坚持价值投资的,因为如果是价值投资,那现在的回报可能不很高,以后的回报将非常高,但那是以后的事情了,要是今年干不好,你就没有第二年了。于是你会发现,在中国,公募基金就是最大的庄家,他们做的只是短线投机,每年的换手率极高。在世界范围内,能超过指数收益的基金家数不到20%,现在你应该会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了,因为这些收益都被当作佣金和印花税上缴了。

在中国,一个特殊的丑恶现象就是所谓的“老鼠仓”,这是基金经理“贪污公款”的巧妙办法。他先用自己的钱去买一支股票,然后用老百姓的钱去把这支股票拉高,拉高之后他就把自己帐户的股票售出。这样一来二去,老百姓的钱就到他自己口袋里去了。对这种人现在只是简单的开除了事,但我觉得这种行为和“偷窃”、“诈骗”完全没有区别。那些马路骗子,骗别人几万块钱就被抓进去,而基金经理用“老鼠仓”骗了老百姓几百万,竟然不用坐牢,这样一来大家都去开设老鼠仓了。之所以老百姓们没有对老鼠仓深恶痛绝,主要是这个办法很巧妙,一般不会被发现,而且“基民”们损失的钱是大家平摊的,也没人愿意帮大家出头。这么看来,老鼠仓还将困扰我们很长一段时间。


私募基金和其经理

私募基金的历史就长的多了。几个朋友之间要是觉得某人的炒股水平不错,大家把钱交给他打理,这就算是私募基金了,所以私募基金和它的经理就是一回事情。

对于私募基金经理来说,他同其客户之间的互相信任至关重要。客户要相信经理的人品和能力,而经理则要做到不能辜负客户的信赖。巴菲特早年也搞过私募,虽然几经变故,他的那些客户和他的关系从最初一直维持到现在,看来只有“死亡”才能把他们分开,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信赖之情。巴菲特本人多次表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他的“诚信”,从长远看,诚信的人会给他自己和客户带来丰厚的回报。

诚信的私募基金经理如果能坚持价值投资的话,不用多久就会给他本人和他的客户带来持续而稳定的回报,而且风险非常低。然而这些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太遥远,因为通常私募基金的资金门槛很高,少说也要几十万,好一些的已经把门槛提高到几百万。同时,一个人是否诚实,在一开始也是看不出来的,日久才能见人心。


对冲基金和其经理


对冲基金看上去是个很高深的名词,它的广为人知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最著名的对冲基金就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

要解释对冲基金,必须先知道一些特殊的金融知识。

假设小甲觉得某股票肯定要涨,但他苦于手头没钱,这时候他怎么办呢?他可以去问别人借钱来买股票,等到股票涨了,他抛掉,还钱之后,多余的钱就是他的利润了。他借钱的行为称之为“融资”,他的操作称为“做多”。

又假设小甲觉得某股票肯定要跌,但他苦于手头没有该股,这时候他怎么办呢?他可以去问别人借来这支股票,先卖掉,等股票真的跌了,他再买回同样数量的,然后把这些股票还给那人,多余的钱就是他的利润了。他借股票的行为称之为“融券”,他的操作称为“做空”或者“卖空”。

一般的基金都是采取做多的办法投资,而对冲基金则没这些限制,不管什么操作,只要能赚钱它都干。它会对市面上的股票同时进行“做多”和“做空”操作,那些感觉低估的就做多,高估的就做空,这样一来不管大盘涨跌都有的赚,相当于把风险“对冲”了。但在中国是不能做空的,所以对冲基金在中国还没有。不过股指期货可以卖空,说不定那时候就有对冲基金了。

对冲基金对操作技巧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这完全是聪明人的游戏,世界上所有的对冲基金里,索罗斯管理的“量子基金”最为出名。索罗斯是个大器晚成的人,在他年轻的时候一心只想当一个哲学家,他老师是著名的哲学家波普尔,写过《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和《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但在现代社会,做哲学家是没有“钱”途的,在多次努力没有成果之后,他终于决定要把自己的哲学思想用在“投资”和“投机”上面。想不到这个改变使他成了最为成功的大投机家。

索罗斯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这个基金的命名上,“量子基金”的名字来自量子力学。索罗斯认为经济学的所有理论没有一条能用在投资上面,但物理学上某些理论却能派上用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量子力学”,请放心,这东西其实也是很简单的。

量子力学描述的是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原子世界)发生的事情,在这么小的空间内,很多经典物理学观念已经不管用了。就拿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为例,他说你永远无法同时知道一个电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你只能知道两者其一。这个现象并不复杂,我们用以观察客观世界最主要的手段是去“看”,所谓的“看”是指通过光线的反射将客观对象的性质告诉我们,一般来说物体A不管你“看”它多少次它总是物体A,其性质不会改变,但到了量子的世界就不同了,电子或更小的微粒一旦被“看”过,它原有的性质就被改变,因为光子相对于它来说已经太大了。当你看到一个电子的位置的时候,你用来看的“光”已经改变了电子的运行轨迹,于是你就不知道它此时的速度。反之亦然。如果你能顺利地理解以上这些,那你就比爱因斯坦还高明了,因为爱因斯坦的下半辈子就在反对量子力学,而最终证明,爱因斯坦是错的。

索罗斯从量子力学所体会到的观点是,股市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原因正是我们自己,我们不可能置身事外地去看股价的波动,因为股价的任何波动都是我们自己引发的。就好比最近的530大跌,股民们痛骂政府和“政策市”,但“政策市”能起作用的原因完全是因为我们相信他能起作用,如果股民认为政府要打压股市,那政府的行为都看上去是在打压股市;如果股民都认为政府要托市,那政府的所有行为都看上去是在托市。一切的一切,都在我们自己心中。因此索罗斯把他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投资者和股价互相作用的关系上,于是,他就总能比大众更早的知道大众将如何影响股市了。

如果你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以上这些,问题也不大,毕竟我们不需要人人都像索罗斯那么聪明,我们只需要赚到我们能够赚到的钱就可以了。

股市技术分析的鼻祖是查尔斯?H?道的道氏理论,现在的道琼斯指数的命名就来自这个人,著名的《华尔街日报》也是由他创建的。道氏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指明了股市的三种趋势,分别是基本趋势(长期趋势)、次级趋势(中期趋势)和日常趋势(短期扰动)。基本趋势将持续好几年,等同于牛市熊市的交替,预测起来相对简单;次级趋势可以看作是中期调整,会持续几个月,预测相对较难;而日常趋势(短期扰动)则完全无法预料,即使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无法保证自己能预测短期扰动,如果某人说自己能预测,那他百分百是胡说八道,短期扰动最难预测,而且波动速率又最大,因此风险极大。

任何时候的股价变化都是以上三种趋势调和在一起的结果,下面就按照这三种趋势把股民们分个类。

基本趋势——投资家

众所周知,投资家们总是更关注长期趋势,对他们喜爱的股票也是进行长期持有。长期趋势是波动幅度最剧烈的一种趋势,因此所能对应的获利也最为可观,常常会有近十倍的获利,唯一的麻烦是需要的时间可能较多,对急于求成的人不适用。针对长期趋势进行投资的人就被称作是“投资家”,这些人在所有股民中所承受的风险最低,因为这三种趋势中,长期趋势的预测是最为容易的,却有最高的收益,因为其波幅最大。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投资者,那就是:他们在熊市买股票,在牛市卖股票,保证能赚钱,而且是赚大钱。

最为著名的投资家就是巴菲特了,时下已经有无数关于他的书籍和文章,在此不再赘述。只是要提到两点别人可能忽视的地方,其一:巴菲特的寿命长,而且身体健康,这对他最终能积累到多少财富极端重要,因为“时间是好投资的朋友,是坏投资的敌人”,十多年前巴菲特的财富还不到100亿美元,现在已经翻了几倍。坚持价值投资、长线投资的人会发现,赚钱越来越容易。如果他是个英年早逝的人,那估计现在没人会知道他。其二:巴菲特在很早的时候就花钱买了几个保险公司,这些公司的资金成了他源源不断的金库,他自己的投资心态是,绝对不会因为股价的波动而患得患失,于是这些资金在他手里发挥出了最大的效用。

除了巴菲特,另一个不得不提的著名投资家就是吉姆?罗杰斯了,他称得上是当今世界上对超长期趋势把握最好的人,他也是笔者本人最喜欢的投资家。不过在中国股民心中这个老头似乎名声不好,主要是之前他唱空过中国A股,但你要是去看他原文的话,你并不会看出他有唱空的意思,反而是坚决做多中国。他女儿(似乎刚上小学)现在中文讲得比英文还要好。如此看来,媒体报道全是胡说八道,对于媒体来说,弄个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远比传达理性思想更重要。罗杰斯最近常来中国,因为他看出来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将非常的了不起,看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进行中。

最初罗杰斯在华尔街一家小公司做分析员,后来碰到了索罗斯,两人立刻觉得相见恨晚,于是决定两人要独立出来干。他们在远离华尔街的地方租了个办公场地,之所以要远离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罗杰斯觉得华尔街的人想法都是错的,因此要远离错误思想;第二,远一点租房子似乎租金也便宜点。一开始公司总共就两个人,索罗斯负责具体的操作,罗杰斯负责做研究分析,后来又加了个管理杂事的行政秘书。这两人的办公风格也是极为休闲的,比如罗杰斯竟然骑着自行车上班。但在办公室里这两人都是典型的工作狂,以至于在事业越来越顺的时候他们各自不停的离婚。按照罗杰斯的话说:“当你关注市场上铜短缺的时候,你是不会注意到家里沙发的短缺的。”于是那些可怜的女人们都选择了离开。

随着三次失败的婚姻,可能罗杰斯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他37岁的时候选择了退休,然后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接下来他骑着摩托车和开着奔驰车分别两次环游世界,这两次旅行成功的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罗杰斯最近对长期趋势的预测是,美元将越来越贬值,人民币将越来越升值,另外我们正处在商品牛市大潮中,这一原因正是中国的崛起,因此长线持有中国股票,或者长线持有原材料期货都是很好的投资手段。罗杰斯还对自己的女儿进行了超长线投资——让她从小说中文。虽然中国的发展并不会一帆风顺,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会没有曲折道路,重要的是这并不影响到长期趋势的发展。

次级趋势——投机客

投机客不会选择买完股票就长期拿着,他们就像是猎犬,不停的在市场上嗅着什么,看准机会就全力出击,因此在短期内就可能积累很大的一笔财富,但也可能在短期内就输得倾家荡产。任何一个大的投机客,在他成名之前,都破产过,很多人还不止破产过一次。在这里打算提一提杰西?利文莫尔。

利文莫尔是个很酷的帅哥,非常讨女孩子喜欢,他本人至少破产过三次。他初中毕业就去投机号子里做跑堂的,所谓投机号子就是个赌博公司,专门赌股票的涨跌。在他15岁那年就赚到了1000美元,要知道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也就1000美元。他拿到钱就大手大脚的花天酒地,花光了就再去赌股票涨跌,有趣的是他总能赚到钱。在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赢得了“少年投机客”的名声。

别人都对股票暴跌惊慌失措,但利文莫尔就喜欢股票暴跌,因为这时候就可以做卖空的操作了,每一次股票大跌他都要尽其全力卖空。以至于人们都称他为华尔街最大的空头,于是他也就成了股票暴跌的替罪羊。在1929年的华尔街大崩盘中,别人都是倾家荡产以至于要跳楼自杀,可利文莫尔竟然通过卖空赚了1亿美元,成为了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但也并不是每次操作都正确,有时候卖空不久就暴涨,再卖空再暴涨,没几天工夫就弄得破产了。但他破产之后东山再起的速度很快,用不了几年就比之前还要富裕了。

利文莫尔一直过着奢华的生活,自己就有好几艘游艇,其中最大一艘竟有三百英尺长。不过投机客的结局总是非常凄惨的,我们已经看到过太多富甲一时的投机客,最终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不过利文莫尔的结局还算好,他在1940年于一家酒店用手枪自杀了。凄惨的是他的遗书:
“亲爱的Nina(其妻):我忍受不了了,事情对我来说越来越糟,我已经厌倦了战斗,再也无法继续了,这是唯一的出路。我根本不值得你爱。我就是个失败者,我实在抱歉,但这对我来说是唯一的出路。爱你的Laurie(利文莫尔)”

如果说利文莫尔是因为破产而自杀,那就错了,他破产无数次,每次都活得好好的,而且在他死的时候,其资产还有500万美元。我们只能说,投机客在经历了一贫如洗和超级暴富两个极端之后,终于厌倦了投机生涯,继而觉得他的一生就是个失败,于是就寻求自杀这一解脱了。

下面说说此人的投机方式。

曾经有人问利文莫尔如何才能从市场上赚钱,他开始还不停的和别人解释各种股市基本原理,但发问的人明显很不耐烦,以为是他在搪塞自己,这些人期待的答案是直接告诉他应该买这个卖那个,然后就肯定发财了。这把利文莫尔弄得很生气,后来他就直接回答“不知道”,然后扬长而去。对此,利文莫尔打了这么个比喻。说那些希望别人告诉他买这个卖那个的人,为什么不去问外科手术大夫,在这儿砍一刀在那儿砍一刀,然后就把病人的病看好了,就赚大钱了,因为你看上去外科大夫确实就在拿刀砍。即使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告诉你应该从哪儿把病人切开,你照做了,你还是看不好病,赚不到钱。

简而言之,利文莫尔对股票的预测并不是非常的准确,也不需如此,他能做到的是,在自己猜对的情况下,能赚很多,而在猜错的情况下,则亏损有限。这便是股市名言: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另外,他和索罗斯一样,时时刻刻在猜测大众的反应,在大众惊慌失措的情况下,立马采取能够更加令他们惊慌失措的举动——卖空,然后股价就像雪崩一样不可收拾。

短期扰动——中小投资者

注:本段内容可能会引起若干不适,此非笔者本意,望读者明鉴。

最后,我们不得不开始讨论人数最多的一个种群——中小投资者们的情况了,可以这么说,以上所说这么多人,他们之所以能够赚钱,是因为很大一部分的利润就是中小投资者们贡献出来的。中小投资者们有个最大的特点:赚钱的时候他们赚得不多,而亏钱的时候他们却能亏很多。他们对大的趋势视而不见,反而对那些日常扰动(噪音)非常感兴趣,总是想着预测明天后天股市会如何个走势。

在中国中小投资者又被称之为“散户”,然而散户向来是“形散而神不散”,因为他们虽然人数众多,但思考问题的方式却非常类似,乐观的时候大家都无比的乐观,悲观的时候大家又无比的悲观。曾有研究指出,散户们在股价最高的时候,他们的净卖出很低;而在股价最低的时候,他们的净买入很低。言下之意就是,很多人在做“低抛高吸”的事情,而不是低价买入,高价卖出。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

下面我们来设想一个股民老张的情况。本轮牛市将诞生上百万个类似老张的人物,因此希望本文的读者在读完本文之后,可以从此和老张绝缘,那么笔者就幸甚至哉了。

话说老张开始炒股了,他之所以开始炒股,是因为他周边所有人都开始炒股了。于是他也狠狠心,把银行里的积蓄都拿了出来。最初的一两次尝试极为成功,老张随便在电视上看到某个分析师讲得似乎有道理,就跟着买,还真赚到钱了。老张很开心,想不到赚钱的速度可以这么快,而且赚钱可以这么容易,这真是要比上班好得多的买卖呀。于是老张再接再厉,又发现一个人人都说好的牛股,于是全力买入。买入当天就涨停,但收盘时竟然跌停,老张实在是经受不了这种折腾,急得团团转。第二天一早,老张就赶紧把这破股抛了,没想到这股票就一飞冲天,连续十个涨停。把老张气得天天想抽自己耳光。

老张觉得自己水平还有些欠缺,开始买各类炒股必胜大法的书看起来了,可结果是越看越迷糊,完全不知道这些书在说什么,而且那些个理论也非常复杂,写书的人往往把一两次获胜的经历大书特书,但实在看不出这少数几次经历就能总结出这么多道理。老张终于放弃了看书学习,他想既然别人比自己聪明,那自己只要跟着那些高手干就行了。于是老张开始到处打听消息,他什么消息都听,从来不肯错过一个。

忽然有一天老张发现了目标,某股票似乎一直在涨,很多周围的人都从中赚到钱了,老张对它研究了半天,怎么看都是要涨的意思,老张心想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于是满仓买入。买完了他还到处宣扬这个股票如何如何好,以至于连他老婆也觉得这是个好股,同她的小姐妹们宣传去了。可是刚买完不久,这股就开始下跌。老张有了之前那十个涨停板的教训,决定持股不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张的亏损越来越大,他逐渐丧失了能短期获利的信心,此时的老张内心极为痛苦,晚上连睡觉都不踏实。于是他开始尝试自己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原本就不应该追求短期利益,应该学习巴菲特搞长线投资,可他不知道的是,巴菲特绝不会长期持有一个200倍市盈率的股票。

又过了一段时间,媒体上开始大肆暴露这支股票的超级利空消息,这对老张来说又是个打击,于是老张选择“不听,不看,不想”,他选择和那些都套牢的朋友进行交流,互相打气,互相给信心,看报纸的时候故意忽略利空消息,只关注利好消息。但此时,熊市已经开始了。

熊市开始后的日子是特别难耐的,以前门庭若市的交易大厅,现在人开始越来越少了,当初的热闹场景也不再出现。与此同时,他老婆对他的不满也越来越大,一有机会她就要对老张冷嘲热讽,因为他们大部分积蓄都被套牢在股市了。老张对此的反应是:一声不吭。心里想着:女人能知道什么。

现在的股市,成交量极小,股票每天跌也不会跌很多,就是那么慢慢的跌。老张感觉就像是一把钝刀架在自己脖子上,一点一点地要杀死他。但老张实在是不愿意止损出局,因为这意味着他不仅把赚到的钱全部拱手而出,连本钱都要损失大半。但与此同时,他老婆对他的“迫害”也升级了,因为他们常常碰到一些要用钱的地方,他老婆一想到钱都套在股市,这火就往上撞。现在老张想在床上碰他老婆,可以说是极难。

就这样时间慢慢的流逝,老张也开始逐渐习惯了被套的生活,毕竟日子总要过下去的,老张对炒股赚钱也已经彻底没有任何奢望了。经过了一番痛苦挣扎般的内心斗争,老张决定这辈子永远离开股市。也不知道他哪来的如此巨大的勇气,骑着自行车跑去证券公司,把股票都抛售一空,回家也不敢告诉老婆。而此时,正是熊市的底部。老张成功的做了一会高吸低抛,他损失的钱,自然都跑到那些大鳄们口袋里了。

本轮牛市中“股民老张”将会有成千上万,只是希望你不是其中的一员。老张的问题出在,他竟然在熊市里长线持有,还记得上面提到的名言:“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么?老张正好相反,他是“截断利润,让亏损奔跑”。牛市唯一的策略就是持有,而老张成天想着买来卖去;熊市里应该远离股市,该干嘛干嘛,而老张却选择了长线持有。

人类都是感性的动物,他们做出的任何决定并不是理性的选择,而是出于贪婪和恐惧,或者说是人们的本能情感。只要这一点不改变,那么这些股民就永远只能:别人吃肉我喝汤,别人生病我死亡。

[本帖由yanmok修改于2009-08-12 10:17:35]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9-8-12 17:34 | 只看该作者

Re: 【转】股市生态学

S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8-12 17:34 | 只看该作者

Re: 【转】股市生态学

传说中的SF,被我坐了?其实我还没看完呢 [M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8-13 07:25 | 只看该作者

Re: 【转】股市生态学

sf


EAGGELL 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11:09 | 只看该作者

Re: 【转】股市生态学

多谢各位支持。。。。

我自己也顶一下,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4-9 19:34 , Processed in 0.0894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