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168|回复: 3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25 1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谢旺霖

评分

参与人数 6GG +6296 收起 理由
深谷幽兰 + 1950 奖励
小马MM + 518 GG
子同 + 1200
Du2神仙 + 250
迷迭香~ + 156 奖励
yama + 2222 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17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年的台湾有两个奇迹,在电影界,《海角七号》火了,在出版圈,《转山》热了。
谢旺霖,这个在我们听来还有些陌生的名字,但在台湾,这个名字已经瞬间蹿红。
他用自己亲身流浪经历写成的《转山:边境流浪者》一书,突然成为全台湾最畅销的励志文学。仅在台湾地区,销量已超6万册。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赞叹:这是近几年最撼动我的本土书。香港文化教父梁文道看过此书评价说:这是一本可以唤醒整代人的书。
   其实,谢旺霖是个普通的台湾小伙子,腼腆、安静且害羞,唯一的爱好就是流浪。23岁因为失恋,到新疆流浪。24岁,一个人单车骑行1800公里,来到拉萨。出发时他说,这趟旅行“可能失败,但至少我应该在失败面前看到自己究竟如何就范的。”抵达终点后,“才发觉这一切无非尽是过程。”
如今,他又打算去印度,用脚步去探索那一条“绅士之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18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第一次:
寻找“没有思念的地方”
《转山》根据谢旺霖流浪经历创作而成。2004年秋,谢旺霖骑单车从云南丽江出发,中间跨过白马、梅里、玉龙等多座雪山,最终到达拉萨,行程约2000公里,全程共用60多天。接下来的几年,谢旺霖用17篇长短不一的文章描述了这60多天的旅程,结集成《转山》一书。书名中的“转山”,是指一种西藏祈福的仪式,即朝圣者绕着大山不间断地行走,以肉体的磨炼还得心灵的平静。
此书在台湾一经出版,瞬间蹿红。年轻的学子说,本想放弃升学,但读完《转山》,就决定给自己继续拼搏的机会;失恋的人说,从这本书中听到了安慰孤独的自己走出来的对话;家庭主妇说,每天都在为孩子为丈夫想,自己却摆在最后了,现在决心放自己一个假去流浪;上班的人说,出了社会一直努力赚钱,却忘了年轻时曾经许诺的梦想,尽管无法放手一搏去“转山”,但已开始筹备骑单车环台湾。
其实,这不是谢旺霖的第一次“壮游”。他最早的流浪经历,即从高中毕业开始,那年他独自环岛旅行,睡的是教室、火车站及面摊。后来去美国,在沙漠里走了四个小时差点丧命……
谢旺霖的第一次远距离流浪,应该要算大三那年。“大三结束那年,我失恋了。别人失恋了可以喝酒、找朋友诉苦、闷在家里几天不见人,可我不行,我知道我必须要出走,走到遥远的地方,逃离那熟悉的生活现场,去寻找一个‘再也没有思念的地方’,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
究竟要跑到多远才能忘记一个忘不掉的人?
“我打开地图,一眼看到新疆的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在台湾土语的发音和‘乱七八糟’很像,我想这个地方可以让我脑子混乱,暂时忘掉自己,所以就直接飞到乌鲁木齐去了。我对新疆没有任何概念和印象,只觉得那是个无法想象的地方。”
那次的流浪持续有2个多月,基本都是靠步行和搭便车,从乌鲁木齐出发,北赴克拉玛依魔鬼城,西往伊犁,穿越天山山脉,转进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最终向西藏的方向走去。曾经在一辆装水泥的卡车上连行三天三夜,一路上与呕吐、流鼻血、头疼、高烧搏斗,跋涉了数千公里,他还是没能找到所谓“没有思念的地方”,直到有一天,走在拉萨的街道上,却赫然发现脑中的记忆竟悉数抽离,“人原来是可以忘掉自己的。”
“就是有那么一天,我想不起我的家乡,想不起我的学校,想不起那个让我逃离的女孩,我只知道我失恋了,但是伤口已经不疼了。我发现,流浪之前是我自己一直在拨弄那个伤口,不让它痊愈,其实它早就该好了,让我痛苦的是我自己,不是别人。那是我第一次好好地认清自己,认真地想了想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谢旺霖说。
   大三那次流浪结束后,谢旺霖做了个让朋友、家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放弃正在攻读的法学、政治双学位,转而从事文学研究。“那次流浪回来,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我是否真的能够按照大家的意愿做个判定人生死的检察官,或者热心于投票选举的政治家,我想我不是,我要做我喜欢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18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第二次:
单车走西藏
2004年,大学毕业的谢旺霖意外入选“云门舞集流浪者计划”,“我唯一符合申请标准的条件就是30岁以下,我没抱什么希望,突发奇想在材料中填了个‘骑铁马到西藏’的‘疯狂’之旅。”(骑铁马是台湾俗语,意思是骑脚踏车)
   “其实,我在很多朋友眼里一直是个挺怪的男孩,我不喜欢跟别人玩。因为大家在一起就必须互相妥协,总要讨论,好麻烦呀。当然也没有人喜欢跟我玩,比如我去旅行,别人问你要去哪儿,住哪儿,我都不知道。我不给自己设定任何计划,即使那次骑车去西藏,也是一样,自然地流浪到另外一个地方,会让我特别放松。”
2004年10月26日到12月26日,只做了一个月单车训练的谢旺霖,开始了他最残酷的一次“流浪”。
   “‘流浪者计划’给了我10万元台币做流浪经费,5万元我给我姐还债了,2万元配置单车,1万元孝敬我妈,我只给自己留了2万元(约人民币5000元)带在路上。其实每次流浪我都会带最少的钱,带太多的话,倒像是去旅游。”
   60天中,谢旺霖的交通工具只有脚踏车,饿了就吃压缩饼干或者到藏民家里吃上口糌粑,喝碗酥油茶,困了就找家十几元的招待所或者干脆就睡在自己的帐篷里,一次在零下18℃的夜里惊醒,便不敢合眼,深怕一闭眼就冻死过去。
   “现在大家常问我害不害怕,怎么能不怕呢,我是怕得要死。在梅里雪山时,我连人带车摔下断崖,前轮死死卡在岩峰下,而后轮和双腿完全悬荡在断崖之外,整个人都没魂了。在西藏波密,估计是吃了生肉造成食物中毒,几天几夜不省人事,我以为自己真的要死了。”谢旺霖说,其实在整个路途中,他几乎分不清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只想彻彻底底过一次人生,彻底为自己活一次。“我可不是个坚强的人,我很胆小,和陌生人说话都觉得畏惧,也怕行程中会被抢,会摔车。但是我更害怕的是,要是我无法完成这趟旅程,我就会被自己认定是无法吃苦的。我一直想看看我的极限在哪儿。”
谢旺霖说,流浪带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如何与贫穷和孤独相处,正是借着走向一些艰难与困顿之处,才能在人生的每个环节上仔细思考着如何让自己存活下来。“你在流浪中,可以认真地和自己对话,发现自己的每一种特质,好的坏的。比如我在八宿的时候,因为打破了一个暖瓶,不愿坦白承认,最终被店家开车追出几十里路,其实仅仅向我索赔20元钱。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原来如此猥琐,连摔坏暖瓶都不敢承认。还有我的懦弱,我一路都在哭,觉得自己很委屈,怪罪为什么没有人来帮我,所有这些我都一并接受,我很坦白,也很真诚,流浪中的这些发现让我变得非常踏实和安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19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第三次:
探索绅士之河
对于很多80后来说,流浪是让人向往却又不敢触及的一件事。向往那种无拘无束、征服自我的探险经历,也害怕因为流浪让自己一度积累的奋斗和努力顿时化为乌有。谢旺霖说,很多读者反映,流浪要有钱,要有时间,但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西方很多的年轻人都一直在流浪,基本上这些流浪的人都是没有钱的,包括他。“钱花完了,就要去打工。”
“我从小就开始不断地寻找自己。这也许跟我的家庭有关吧,上国小的时候爸妈离婚,分开生活,我经常懊恼为什么我跟别人不一样。我开始习惯戴个假面生活,即使同学把爸爸带回家的女人当成我妈妈,并夸耀她有多年轻多漂亮的时候,我也不否认。但之后我会非常痛恨自己,我为什么这么虚伪。上初中时,为了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我几乎变成了个混混,打架、抽烟、喝酒、逃学,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但其实我更加痛苦,因为每次打人都下不了手,我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我,那真正的我到底是什么?”
谢旺霖认为,最真实的流浪其实是在心里———一种心灵流浪。你不必以骑单车的方式,你也不必去新疆或者西藏。其实流浪可以简简单单地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生活在人群当中,人群当中充满了各种妥协和结合,你不妨在你的生活当中,选择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事件,尝试用不一样的方法或者不一样的观点来去过活,我认为这基本上也是一种流浪———在都市里的流浪。你从不同的位置流动转换关系当中,也许会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想法,或者是会探寻更多的为什么,而不是对于周遭的生活或者是那种既定的成规麻痹了,我觉得流浪应该是不断地为我们去制造一种新的向往。”
现在,谢旺霖正在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他说,下一站的流浪目的地是印度,“这回更加缓慢,我会用走的方式,去体味那里的生存与生活,用脚步去探索那一条‘绅士之河’。每一次去流浪,我的人生就有那么一点出其不意的改变,第一次去新疆回来后,我决定放弃法律和政治,第二次从西藏回来,我决定转行攻读文学系研究生。我变得爱说话,也开始喜欢和周围的朋友交流,对身边早已麻木的事情重新产生兴趣。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过去我长期缺乏的自信,好像长出了点什么,或者我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又或者,我在创造另一个新的可能的自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21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大三結束那年,我失戀了。

也許這一切來的過於突然,以致我一時無法採取適切的態度去回應與面對。奮力突圍的結果,我祇想逃離那熟悉的生活現場,去尋找一個「再也沒有思念的地方」。於是那年夏天,在不顧母親的憂慮和反對下,我買了一張單程機票,飛往新疆的烏魯木齊。(五年後的某天談及此事,母親才說,那天送我到機場後,她是一路邊開著車邊流著淚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22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從烏魯木齊出發,北赴克拉馬伊魔鬼城,中俄邊境的喀那斯湖,西往伊犛,塔城,穿越天山山脈,轉進巴音布魯克大草原,南向新疆第二大城喀什,到帕米爾山結上喀什庫爾干的中巴(中國與巴基斯坦)邊境──洪其拉甫陸路口岸,至葉城止。似乎這樣的旅程還不夠遙遠,我繼續貿然地往西藏的方向行去。

我搭著一輛載運水泥的卡車,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上,連行了三天三夜。途中,因高原氣候的緣故,我嘔吐,流鼻血,發高燒,加上無法輕易休息(三位司機會輪番拍打我,怕我睡暈而命喪),幾乎半程的時間裡都失去了清醒的意識。不過,最後仍有驚無險地抵達西藏西北阿里地區的首府──獅泉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22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在那高寒偏遠的地帶,我頭一次體會,身體的狀態原來是可以主宰心靈的。每天,我都必須為了生存而搏鬥,注意力多數花在抵禦間歇的高燒,頭疼,或為了下一餐下一個住宿地點而憂慮,眼前大好的美景似乎永遠是身心俱疲的襯景。有次夜裡,我恍惚間,竟誤喝車上飲料罐裝的汽油,因此更形加重了高原病情。

更險的一次是在岡仁波齊峰參與藏族的轉山儀式,我和同行旅伴,遇上冰雹,仍硬撐走至天黑,她竟體力耗竭失了溫,歇斯底里哭喊著:「我不想死,我要爸爸媽媽,我要回家,救我啊救救我,我不想死啊!」無助哭泣的嘶喊響遍整面漆暗的山谷。幸好不久之後,先行到達營地的隊員,返回尋找我們,即時解救了這場危機。後來這位旅伴經過換裝,烤火,叫喚,餵食紅糖水的狀況下,漸漸甦醒(否則我將罪責一生)。而我似乎也體會了一場死亡的迫近,瑟抖於帳棚一隅,凍得慘白的雙腳,被一位好心的湖南姑娘捧在她的掌心取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23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跋涉了數千公里的路途,我還是找不到那所謂「沒有思念的地方」。有天午間,獨自散步在拉薩的街道,我突然想起學校即將開學,而我卻尚未辦理註冊事宜。正當想起這件事時,腦中關於校園景物的記憶,竟悉數被抽離了。我不禁張徨地蹲在路旁努力追想,又赫然發覺,不祇是校園,連曾熟悉的城市的顯影,也不知在哪一刻裡,悄悄地溶解了。
意外的「失憶」,使我豁然了解,「人原來是可以『忘掉』自己的。」想著想著,隔天一早,我立即背起行囊離開西藏,經青海,甘肅,四川,然後徒步長江三峽的古棧道,結束那場近三個月的漂流旅程。

從西藏歸來,彷彿有個隱約莫名的啟示,將自己看得更加真切且明白一些。雖然我仍不知道我要的是什麼,但至少確認我不要的是什麼了。我決定完成政治與法律雙修課業後,轉往文學的道路。不管這條路是否可行,我想,我已能,也願,承擔人生重新再來過的風險了。然而,不但周遭的師長和親友始終質疑,暗地裡我也反覆地質疑自己,這樣一時轉換的信念和決心,到底可以撐持多久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23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拿到「無用的」高標成績畢業後,我頓時又陷入一片迷茫悵惘的感覺之中,於是我又想將放逐到一處不受干擾的遠方。一場文學的秘密結社裡(學長的作家女友曾「虧」我們是一群「空言」的傢伙,她說:文學不是光說,而是要不斷用寫作去實踐的),中文系學弟向我提起:「『雲門舞集』正有個什麼計畫,反正給人錢去旅行的啦,聽說申請挺簡單,你那麼喜歡流浪,應該去試試才對。」

當晚,我上網查明相關規則,不禁大失所望。雲門「流浪者計畫」所要徵選的是:「三十歲以下從事藝術工作的青年,」我看了一眼,就放棄了。

接下來幾天,忙著準備行李,我卻仍然惦念著這個「免費出國」的計畫。終於我很阿Q地說服自己去申請。理由是:雖然祇符合三十歲以下規定,且不是什麼文藝青年,但去應徵了,不就認可自己是了嗎。「暗爽」之餘,匆促選出幾篇大學時期寫的詩文,草草填完資料表格,並在「流浪目的與行程安排」一欄,突發奇想地擘畫一場「騎鐵馬到西藏」的「瘋狂」之旅。心裡儘管認定不可能會被選上,但下筆「亂寫」的那一瞬間,卻有一種淋漓高潮的快感。投完稿,我便踏上那沒有任何目的地的中國之行了。

拜訪沈從文的「鳳凰」,貴州苗族侗族大小寨子,黃果樹大瀑布,走進雲南昆明,大理,劍川。一個半月後,我輾轉到了麗江,「流浪者計畫」初選的消息才遲遲揭曉,我竟然進入初選。本想繼續前進,但猶豫再三,還是中斷旅程,趕回台灣參加面試。又過了半個月,從報載得知自己獲選的消息,當下的無助與不安遠遠超過了欣喜。因為我以為那織夢般隨便說的寫的流浪計畫,都祇是遙遠的囈語,無聊喊著玩的鬧的而已。如今,它卻即將成真,對我而言,這簡直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一樣「糟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24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

礙於兵役徵調的麻煩,我被迫祇能在二○○四年秋季出發。一個多月的準備期間裡,我所請益過的所有專家們砲口一致反對這項莽撞的規劃。他們大抵的看法是:「找死啊!」「天氣太冷了,你不可能忍受得了西藏酷寒的天氣」「你的經驗不足,準備不夠,無法因應突發的危機。」「你根本沒有長途騎行的經驗,騎單車,可不比登山輕鬆。」(那時我並無真正「練過」每天十個小時卵囊下持續頂著石頭的滋味,不然我可能更審慎考慮放棄也說不定)

出發前,我編了不少謊言,甚至必須小心隱藏自己內心的焦躁。我不敢告訴母親旅途的實情,儘管不說,我卻知道,不論我做或不做什麼,她都還是會一直擔心著,我祇能設法不去想它。住在另一個家中的父親說:「什麼?想玩想瘋啦,騎單車,你腦袋真的壞啦!」他不知是怎麼轉述給他八十多歲的老父親聽的,竟使得阿公有一天問我:「啊你甘有機會拿金牌轉來?!麥漏氣喔~」

當一切再也沒有轉圜的餘地,我似乎感受到這躁進的舉止,或說機會,也許是人生中一環扣著一環,一波推著一波,逐漸連綴成的□□,而非你突然要它,它就來了。說不定未來將發生什麼事早已冥冥注定,總之,與你過去的所為所思無法脫勾,我在相信與懷疑之間擺盪:最後的結果可能失敗,但至少我應該在失敗面前看見自己究竟是如何就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25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兩個月流浪裡,從雲南麗江為始,到虎跳峽,瀘沽湖,折回麗江後,北上中甸,德欽,佛山,進入西藏鹽井,小昌都,芒康,竹卡,左貢,幫達,八宿,然烏,波密,通麥,東久,魯朗,林芝,八一,巴河,八松措聖湖,工布江達,松多,日多,墨竹工卡,達孜,止於聖城拉薩。山是永遠眺望不盡的玉龍,哈巴,白馬,梅里,紅拉,拉烏,覺巴,東達,業拉,安久拉,色季拉,南伽巴瓦,米拉。水是永遠俯瞰不及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礱江,雅魯藏布江,拉薩河。還有更多更多不知名的山脈,流水,湖泊及村落,和最美的人情。

走過那麼多地方,而我卻紀錄那麼少。這段期間裡,生病過,恐懼過,失落過,軟弱過,任何的挫折與不安,孤獨與絕望,幸好都沒有全然阻斷我的行進,追究到底,如果不向前行,種種負面的情緒和現實狀況,也依然會催逼著我的心理與生理,將我撲倒在地。我不過是在一切的試探和比較中,琢磨出一個似乎不得不然的步伐。那麼,那些曾經有過的反覆憂憫,淒寒悵惘,灰心沮喪,似乎現在看來,最終也是凝聚在這趟行腳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我懷疑,這趟旅程根本沒有所謂的「勇敢」在支持自己朝著未知的可能無止無懈地挺進。

十月六日出發,十二月六日歸來,十二月八日的入伍徵召令,幸而被及時的預官報考給延後了。又三個月後,兵單再來,又遭研究所入學考試擋下。並非刻意,且原本打定主意七月就要入伍從軍的我,最後卻幸運進了文學院的殿堂。說不出為什麼,彷彿每到西藏一次,我的人生就有那麼一點出奇不意的改變。
從內向轉外放,從寡言變多話,有些舉止的變化似乎來自西藏旅途裡,向人討吃討喝討住(或騙吃騙喝騙住)學來的,或者,我根本就是這樣一個人,又或者,我在創造另一個新的可能的自我。最明顯的變化是,過去我長期缺乏的自信,好像長出了一點什麼,彷彿緣於「看重」曾經兩個月裡全心投入孤獨和貧困的生活,於是覺得以後對於文學的道路,自己將可以堅持得更久更長一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25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西藏的旅程比想像的遙遠,卻又靠近,它不僅祇是時間和里數的累積,也是纏祟在腦海中的幽靈。兩年多來,我利用課餘和工作之暇,斷斷續續書寫這趟旅程的散文,先是一篇一篇無法連貫的破碎記憶,後來有段時間裡,我竟開始躲避它,畏懼它,因為時空的距離已然把我拉得太遠,以致書寫過程,總遭遇極大的難題:過去的時間,空間,事件,和我過去的觀點,行動,感想;現下的時間,空間,記憶和意識,知識的層層累積;文本本身蘊含另一項透明的時間,空間,穿梭的敘述與跳躍的節奏。有形無形,在在化成一道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儘管我嘗試用現在重返過去,設想回到過去現場,追逐,逼視,重組歷史,事件,人物,地點,時間等等,但實然的距離已留出一片想像的空間,讓我有意無意錯置或忽略了原本的時空和情事的樣貌,而這種種永遠的落後,再落後,便可能遠離了原本的真實。我該如何忍受自己的書寫「失了真」呢?

記得有一次,隨著「雲門舞集」南下高雄做義工。滂沱的雨夜裡,約莫十點多,返回旅館途中,遇到了林懷民老師,他邀我一同吃晚餐。心目中的大師輕鬆地坐在一旁,我卻拘謹危坐著,感到頸臂僵直得像條鐵鋼。我們談了些許西藏和創作的事,他說最喜歡在大昭寺前觀想那些虔誠的芸芸眾生,話鋒一轉,「在西藏,不能不抽菸啊!」我豎起耳朵認真傾聽,心裡暗想著那可能意指抑制肺活量以適應高原缺氧氣候較為舒活的方式之一。他接著一聲長吁,傻在一邊的我當時並未繼續問明「不能不抽菸」的原因,但那無疑是我得默默追究細心體會的問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26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飯畢後,老師從褲子口袋裡,拉出一團團皺得發窘的紅色紙團,一張張攤開,我才辨識出那竟是百元鈔票。我那時的確擔心過──老師雖說要請客,可不會帶不夠錢吧。那樣的情景,讓我不禁又受到一次震撼,堂堂的大師,對於必需的生活事物竟毫無留意,或者他已把多數的心力與財富「揮霍」給我們這批「流浪者」了。

對於寫作,我時常感到焦慮。經過大師「震撼」教育後,我做了些反省,並發現我的焦慮一天比一天巨大。這樣的焦慮也逐漸滲透到不寫作之時,兩相激烈拉扯,終於有一天,我領悟到「不寫」的焦慮竟遠遠超越「寫」的焦慮之後,也祇有去寫了。仔細探求寫與不寫的焦慮原由,這或許表明我已然期許用寫作去關涉或釐清某種的社會意義與責任,而非朝向個人化的虛無妥協。

再次落筆,似乎放得更開了一些。我了解,旅途本身不會再次重複,重複的祇是我對它無盡的想像,還有那些曾遭受旅途影響而已然誕生在我生命裡的意義;往下思索,過去的意識與現在的處境不同,我很可能在有意無意間把現在已變化了的我,拿去頂替從前的自己。這也許才更關乎文學的「真實」吧。有時,經歷一段書寫與對話,似乎同樣的對話或感受也會在我的現實生活中次第展開。到底是我在寫一場旅途,還是旅途來銘刻我,甚至揭發我?曾經,在那遙遠的過去的時空裡,發生過的事件輕得宛若一片雪,彷彿我不再竭力去追憶,探索,和叩問,一切都不曾存在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2:27 | 只看该作者

Re: 推见一本书给大家《转山》

本書包含〈出發〉的十八篇文章,幾乎就在這樣的歲月,不斷地自我懷疑,推翻,憂懼,肯定與失落的狀態下,跳跳接接完成的。開始並無先後組織的安排,有的篇章似乎能一氣呵成,像瀘沽湖,行路難,柔軟的時光;但有的篇章如朝聖,天葬,紅塵的主題,竟使我反覆思索了一年有餘(現實生活可這樣跳接綴補的嗎?)。直到最後一個月,我才知道自己並非在寫一篇一篇的散文,而是寫一大篇長長長長的散文,這也不是寫西藏的文章,而是寫我心底流浪的文章。寫完這本書最後一個字,審閱最後一次,我不禁懷疑,過去的那場失戀是真的嗎?那場流浪的冒險旅途是真的嗎?這些文字果真夠格付印成冊?我懷疑,始終懷疑這都祇不過是一個長長的夢而已。曾以為自己追尋的是某個目的或終點,驀然翻身後,才發覺這一切無非盡是過程。

到現在仍有許多人問我,為什麼要放棄法律的路途,不怕「餓死」嗎?當然怕啊!但也覺得若是什麼事情都肯苦幹的話,真要餓死也不是容易的事。我知道自己斷然選擇了一條可以不計代價,得失,專注以赴的道路。生活種種取捨之間,我才剛跨出了第一步,而這一步卻幸而能有那麼多人的支持與鼓勵才得以促成。

评分

参与人数 1GG +510 收起 理由
深谷幽兰 + 5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4-6-2 12:16 , Processed in 0.15904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