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68|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鲁甸地震导致22座水库受损出险而引发的对西南水电开发热潮的强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15 0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知道有多少人买了第七期的《中国国家地理》,其中一篇《岷江,即将消失的河流》配的大香格里拉地区水电开发插图中,那星罗棋布的红色标识的水库让人看的触目惊心。

而这里,
这里是世界水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更是中国最活跃的地震带,
这里是中国最富饶的生态宝库,但也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区。
这里是母亲河长江的发源地,金沙江,岷江,怒江。澜沧江。。。。。。

我们来一起关注和探讨西南水电。

这一辈已经破坏的太多了,难道不能留下一点吗。。。。 [M27]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00:57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red][b]由鲁甸地震导致22座水库受损出险而引发的对西南水电开发热潮的

云南鲁甸地震22座水库有险

据新华社电 记者12日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云南鲁甸地震已造成鲁甸、昭阳等地部分水利工程设施受损,其中22座水库出现大坝裂缝、坝坡渗水以及部分泄洪及管理设施震裂等险情,水库下游约有4.7万人受到威胁。目前,出险水库蓄水位均控制在汛限水位以下,险情基本稳定。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出险水库均为土坝,其中1座为中型水坝,其余21座为小型水坝,坝高一般在10米到20米;蓄水量超过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有4座,蓄水量小于50万立方米的有17座,蓄水量最多的是永丰水库。目前,22座水库中只有3座有入流,且来水量不大。

目前采取的措施:一是降低水库水位;二是密切监视险情动态,对主要险情进行处理;三是做好水库下游受威胁群众的转移准备,确保人员安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01:09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red][b]由鲁甸地震导致22座水库受损出险而引发的对西南水电开发热潮的

"云南大众流域"是通过发出种种声音反对在怒江上建设大坝的中坚民间组织之一,于晓刚是其组织者;戴抗则是在今年2月份的云南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发言质询怒江工程的人,他的这次发言被评价为"(针对怒江工程)云南省地方政府内部的第一次出现的不同声音"。实际上,戴抗的态度直接受到了反对怒江工程的民间环保人士的强烈影响。

  在反对怒江大坝工程的民间力量中,最核心的力量是北京的"绿家园"和"云南大众流域"这两个民间环保组织,而前者的负责人汪永晨可以说是整个事件的始作甬者、灵魂人物。因为汪永晨的"绿家园"、于晓刚的"云南大众流域"这些NGO(非政府组织)的呼吁和推动,中央领导人批示,暂时搁置了一度如箭在弦的怒江大坝工程。民间组织的活动和声音极大地影响了中央政府的决策,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甚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其实,关于怒江流域是否应该开发水电、怒江上是否应该建大坝,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经济》也并不认为环保NGO们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反对工程上马的观点就一定"正确"。《经济》之所以关注此事件,并认定这一事件的意义,只是因为它是中国NGO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更重要的,它折射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跃升。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传统社会"是一个由"全能政府"决策一切、包办一切、负责一切的社会。一个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则应该是一个NGO充分活跃、发挥巨大作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政府与NGO保持顺畅的沟通、交流与具有建设性的协调、互动。这是一个中国目前正致力追求的社会。中国的社会转型正在艰难行进中。

  这个事件本身涉及的范域也许是局促的,但它喻示的未来图景却是十分宏大的。

(一)   在怒江问题上,纯粹的民间组织质疑并最终改变了政府的决策,这是一个飞跃,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怒江的民间保卫战   

2004年2月18日下午三点,从怒江丙中洛到贡山的路上,十几个人默默地走着,每个人的情绪都非常低落,十几分钟里没有一句话,山路上只有怒江水在一旁咆哮而过。忽然一个人的手机响起来了,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被吸引了过去。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的脸色开始慢慢转变:从忧色到欢喜。在挂掉电话的一刹那,她突然大叫:"中央批示了,怒江不用修水电站了!"随后,声音慢慢低落了下来:"怎么为了保护一个怒江这么难呢?"她开始掩面大哭!

  她——汪永晨,50岁,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的负责人。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寂静的大峡谷开始沸腾起来,来自北京和云南的十几名环保志愿者和专家学者,第一次开始开怀大笑,一直压抑在大峡谷中的凝重忧虑在一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兴奋的声音在峡谷中激荡——"我们胜利了!"
  "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这句中央领导人的批示使得争论了半年的怒江十三级水坝终于暂时搁置起来了。中国民间环保NGO(非政府组织)的力量第一次在与一个大坝的斗争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我想这在中国环保史上,中国环保NGO(非政府组织)史上,都是第一次,都值得浓墨重彩地写一笔。"一位民间环保NGO人士自豪地说。

谁要建怒江大坝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河在滇西北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行政区内并流而行,人们称之为"三江并流区"。2003年7月3日,"三江并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传来另外一条消息——怒江要修水电站,而且是两库十三级!   2003年8月12日至14日,国家发展与改委员会在北京主持召开《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审查会。会议通过了怒江中下游两库十三级梯级(松塔、丙中洛、马吉、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赛格、岩桑树和光坡)开发方案,全级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029.6亿千瓦时。
  该《报告》认为,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全长742千米,天然落差1578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与另外12大水电基地相比,其技术可开发容量居第6位,待开发的可开发容量居第2位。如果建成,经济效益显而易见,比三峡工程规模1820万千瓦还要大,是三峡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的1.215倍,而工程静态总投资才896.46亿元。
  2004年4月12日,云南,昆明。虽然在"114"电话查询台上登记了中国华电集团云南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具体地址,可是真正找起来却很难,因为根本没有这个公司的牌子。最终一个门卫告诉记者,该公司在"云南电力集团水电建设有限公司"的三楼、四楼办公。
  华电集团云南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新见到《经济》杂志的第一句话就是:网络等媒体上流传的消息很多都是不准确的,目前怒江整个开发从宏观层面上还在按照国家政策,按法定程序认真地进行施工准备。张建新告诉《经济》,"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怒江开发)已经开始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根据他的了解,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能源普查的时候,1989年怒江流域的水电开发已经进入当时的普查范围,规划了相应的梯级。
  《经济》记者所拿到能源部水电开发司1991年编制的《中国水力资源图集》关于"云南省大中型水电站位置图"中,怒江流域设计了6个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090万千瓦。1999年,国家发改委"根据我国的能源现状,根据有关人大代表的呼吁,决定用合乎程序的办法对怒江进行开发"。于是拨出一定的资金,由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牵头,用招标的方式确定了两家设计单位——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由这两家设计院对怒江中下游的云南境内的水电进行规划。最终,"提出的方案就是'两库十三级'"!因此,张建新认为怒江流域的水电开发的规划"并不是现在才想起来的"。
  据张建新的介绍,华电集团参与到怒江流域水电开发中来是在2003年春节后。当时华电集团总经理贺恭与云南省主要领导交换了意见,从整个水电开发的形式——"水火并举,优先发展水电"着眼,特别是怒江上游已经建有水电站的前提下,才决定开发怒江水电的。
  "当时云南很多老领导都同意怒江水电开发,再说贺恭在云南呆了那么久(张建新称贺恭在云南工作长达14年之久,曾担任云南省电力局副局长),参与了云南省第一个百万千瓦水电站漫湾电站的建设,非常熟悉云南的情况。"2003年3月14日,华电集团与云南省政府签署了《关于促进云南电力发展的合作意向书》,云南省政府支持华电集团开发云南电力资源,支持怒江开发。随后,2003年6月14日,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组建,7月10日正式注册。"我也就是云南华电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后才调过来的。"张建新说。
  本来按照规划,2003年内将开工建设六库电站,同时启动马吉、碧江、亚碧罗、泸水、赛格和岩桑树电站的设计工作。但是因为随之而来的一连串"舆论攻势"——专家辩论、民间力量的参与、公众要求知道真相,所有的设想开始搁浅,到2004年便有了中央领导的批示。   怒江州外宣办科长杨宏斌为难地告诉《经济》说,"专家有专家的说法,媒体有媒体的说法,现在只要提到怒江水电开发我就头痛,一拨一拨记者来!"
  不过,张建新似乎比较乐观,"现在不是还没有挂牌吗,等六库电站环(保)评(估)下来,我们就挂牌!"

怒江保卫战第一枪
  "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很清楚地记得,她是在2003年8月16日获知云南怒江州要修建十三级水坝的。当时汪在南水北调的丹江口采访,途中忽然接到在环保总局的一个朋友电话,朋友急匆匆地告诉汪永晨,怒江要修十三级水电站了。   "以前我对水坝关注得并不多,2001年去泰国的时候,遇到当地的一个反坝村,至此我开始觉得反坝是环保的一项内容,但是从内心来说依然觉得与中国没有多大关系,可就在听到怒江的时候,我的心头一震。"汪永晨说。
   环保总局的朋友告诉她怒江是中国最后的生态江之一时,汪说从那一刻起,觉得这辈子反水坝的生涯要开始了。
  "我的朋友说,他在国家发改委开会,孤军奋战,'环保总局一定要守住',并且非常急需她帮忙找一些熟悉怒江的专家学者,他要反击!"汪现在要为这位环保总局的朋友输送"援军"。在丹江口船上乱糟糟的环境,一个个名字闪过汪永晨的脑海,忽然"何大明"这个名字蹦了出来。
  何大明,云南大学教授,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主任,著名河流专家。汪永晨10年前认识何大明,但是后来一直没有联系过。2003年7月汪去云南采访时碰到云南的一个朋友,谈到修水库事情的时候,获知何大明有关于怒江的大量、详细的资料。没有犹豫,何大明的电话马上就被汪永晨送到她环保总局的朋友手中。
  如此,就有了何大明在2003年9月3日,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北京市主持召开的"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活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上对怒江建坝的激烈抗议。而何大明的这些言论后来成为国家环保总局以及北京的专家们向怒江"发难"的基础。何大明成为最先反对开发怒江、呼吁"为子孙保留一条生态江"的专家,也是站出来反对怒江建坝的惟一的云南当地专家。
  就此,也挑起了全国关于对于怒江大坝的争论。   2004年3月下旬,《经济》杂志联系过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希望通过何大明了解当时"北京会议"的情况。该中心的一位人士称,何现在可能不会接受记者采访,"太多媒体采访了"。而记者从其他渠道获知,云南有关方面曾专门找过何大明"谈话"。
  2003年9月份北京这个会议汪永晨也列席参加,"当时我叫了绿家园记者沙龙十几家媒体的记者前去",由于这场会议请来的专家大多数是反对建坝的,所以局面呈现"一面倒"。
  环保NGO人士、环保官员都称这次会议是"打响怒江保卫战的第一枪"。   在云南本地,同样有一个环保NGO——"云南大众流域"在密切注视着怒江流域的水电开发,他们一度甚至促成了云南政府内部的第一个不同声音的出现。   2004年4月14日,"云南大众流域"负责人于晓刚在昆明接受《经济》杂志采访时说,在2003年初,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怒江要建水电站,不过当时只是风言风语,很难确定。随着消息明朗,在香港乐施会和亚洲开发银行会议上,于晓刚反复提出,怒江作为生态江应该保护。
  "直到2003年7月份,'三江并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我的心才放下来,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事态急转,8月份便听说《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审查会举行。太惊讶了,他们怎么能这样呢?"直到现在,于晓刚对于去年发生的一幕幕都感觉费解。
  眼看着怒江水电开发逐渐浮出水面,绿家园、大众流域、自然之友等环保NGO的急迫之情与日俱增,他们通过讲座、论坛(比如记者沙龙、水之声论坛)等形式开始积极宣传怒江大坝的相关事宜。汪永晨、沈孝辉(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多家环保NGO成员)也不断替环保总局的一些官员呼吁、"打气",希望他们能够挺住。
  随后全国的多家媒体开始报道怒江问题,"很多都是绿家园的记者沙龙的记者"。华电集团云南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新称,也就是因为舆论的影响,怒江十三级水电站开始拖了,"并由此影响到六库电站"。


争取民间的话语权
  2003年10月25日,绿家园组织发起了一项很有影响力的行动。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62位科学、文化艺术、新闻、民间环保界的人士联合签名,反对怒江大坝。
  "当时,副会长郁钧剑提出请保留最后的生态河。郁说,目前在世界上保持原始生态的江河几乎没有了,在中国也剩两条:雅鲁藏布江和怒江。可是最近怒江流域也要进行水电开发了,为此我们心急如焚。"
  汪永晨听到这话后马上灵机一动,可以利用这些知名人士的影响力来保护怒江。于是她找到一张纸,就用铅笔请当时正在开会的各位"名人"联合签名呼吁:请保留最后的生态江——怒江。
  2004年4月9日晚,在汪永晨的家中,《经济》杂志记者见到了这份联名呼吁信。"第一个是张抗抗、第二个是……"这张普通纸上的铅笔签名后来通过媒体的传播,引起了很大的舆论效应。   汪说,也正是这份签名给很多人惹了一些麻烦。"别人都反驳我们这些签名的人,'你知道当地的老百姓的生活有多名苦,多么难吗?'"
  华电集团云南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新对这种签名就比较反感,"你问问他们对怒江了解多少?怎么能对情况不甚了了就说东道西呢?"怒江州委宣传部部长段斌称,这些专家学者是脱离实际,凭想象说话,"极端片面地理解环保"。
  曾经到过怒江州徒步旅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的一位博士后也对《经济》表示过这种态度:"抽象地说,我也拥护环保。可是我到了怒江一看才知道,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有多原始、多闭塞、多贫困。怒江搞水电开发可能是他们通往现代社会的唯一通道了。搞环保也应该问一句:谁需要这样的'环境'?是衣食无忧的北京人,还是当地老百姓?"
  也许是当地人更能感同身受,在云南省环保局分别于2003年9月29日、10月10日召开的两次研讨会上,对于"保留一条原生态河流"问题,云南的专家出现了"一边倒"——开发。
  2003年10月1日,"云南大众流域"开始对怒江流域进行考察。"那次考察就是要获得真实的情况!"于晓刚说,"我们希望能以NGO的名义说服当地政府。"
  "我们把漫湾电站建成后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告诉当地政府,我们赠送他们《世界水坝委员会公民指南》,我们与沿途各县领导交流,希望他们能够了解水坝建成后在移民、泥石流、生态方面造成的损害!"
  "我非常惊讶的是,当地很多政府官员竟然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他们很惊讶我们提出的想法!"于对此非常感慨。
  也正是这个时候,国家环保总局前来怒江调研,云南省政府有关领导陪同。"我们已经联系好了环保总局的官员,希望向他们表达一个环保民间机构的想法,但是他们临时回昆明,我们只好在半路等着,眼睁睁看着车子从我们的身旁走过!"于回忆说。
  2003年11月,"第三届中美环境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盛会,与会者全部是民间环保组织——包括绿家园、自然之友、绿岛、地球村等。据参加论坛的人士讲,凡是当时在全国比较活跃的NGO都参加了,200人左右。而最后的议题在绿家园等组织的扭转下,转向了如何保护中国最后的生态江——怒江。   "该想的招儿都想了,甚至准备让自然之友搞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公室的电话,我们轮流给其打电话,希望'烦'他们,引起对怒江的注意。"汪永晨说。
  据了解,这次会议在环保NGO内部也有激烈的争论。有人称如果不修水坝、电站,当地老百姓究竟怎么脱贫,怎么致富?而很多NGO人士激烈反驳:电站建成之后,给老百姓的用电可能比城里还昂贵,移民土地都没有了,怎么生产?   不管怎么说,"这次会议让环保NGO对水坝说'不'的声音被广泛传播"。同时,中国环保NGO在国际社会赢得了支持。
  2003年11月底,世界河流与人民反坝会议在泰国举行,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参加的有绿家园、自然之友、绿岛、云南大众流域等。在这会议上,中国民间环保NGO为宣传保护怒江在众多场合奔走游说。最终60多个国家的NGO以大会的名义联合为保护怒江签名,此联合签名最后递交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专门回信,称其"关注怒江"。
  随后,泰国的80多个民间NGO也就怒江问题联合写信,并递交给了中国驻泰国使馆。因为怒江的下游流经泰国。
  2004年3月26日-29日,环保NGO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绿家园志愿者的四位代表在韩国济州岛参加了第五届联合国公民社论坛,这是为联合国环境署第八届部长环境论坛举办的。
  会上,绿家园代表作了《情系怒江》的专题讲演。会议期间,各国代表纷纷签名表示支持保留最后的生态江河怒江。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托普费尔看了怒江的照片后,提笔写下:"多美的江啊!水一直是全世界人民最重要的需求。"联合国亚太地区执行主任索拉塔也在"情系怒江"摄影展首日封上签名,并专门观看了"情系怒江"网上的照片。
  2004年4月9日晚,在汪永晨家中,记者看到了那些首日封上的签名,"当时我们还义卖了很多怒江摄影展的照片,很多国家代表非常喜欢这些照片。"

9天怒江之行
  2004年2月16日至24日,来自北京和云南的20名新闻工作者、环保志愿者和专家学者,一起走进怒江,进行了为期9天的采风和考察。
  之所以有此次考察,一是受了《大坝经济学》作者麦卡利的影响,二是针对支持怒江大坝上马的人的指责——环保人士连怒江都没有去过。
  此次考察全程路线设置由云南大众流域负责,基本按照十三级水电站规划的路线进行的,不过进入怒江流域的时候,他们的身份却是"旅游者"。汪永晨、沈孝辉等其他环保NGO的人员都说,这是万不得已的做法,"如果不这样,我们的报道、节目很可能要夭折。"
  "我们是和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在斗争,如果我们以记者的身份前去,他们会找到媒体单位阻挠节目报道的播出、刊载,这在以前怒江的追踪报道中,我们是经常遇到的。"
  在9天的采访考察中,他们跋山涉水走村串寨,了解到许多真实的情况,大批关于怒江两岸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报道出现在媒体上。   很多听众、读者纷纷专门询问有关怒江的情况,"这让我们很感动!"云南大众流域的于音说,有时候大伙9点还在车上,10点就要在电台上直播,"很刺激!"
  怒江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怒江22个民族多样的生活方式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没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怒江两岸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也将难以留存。
  2004年4月16日下午,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踏着泥泞的小路,经过十多分钟的攀行,《经济》杂志记者踏入了怒族集聚地——怒江福贡县匹河乡瓦娃村,匹河乡党委书记彭虎生说,这里有十三级水电站中一个电站的选址。
  村里正在召开会议,大伙在村公所的门前,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很多话不好理解。"我们都喜欢开会的时候喝酒,你别介意啊!"38岁普大益怀着歉意说。普大益是瓦娃村的医生。指着不远处,普大益说,"自从开始打洞(注:设计院勘测)那天起,我们就提心吊胆!"
  根据国家电力公司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和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所完成的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推荐的开发方案,十三级水电站建成,水库移民安置人口为48979人,是三峡电站(约110余万人)的4.89%。
  普大益和他的乡亲们担心的就是这个移民。   望着窗外的绵绵细雨,普大益心事重重。"我们是最小的世界(注:怒族村),谁也不妨碍谁,谁也不侵扰谁,平平淡淡地生活,吃得饱穿得暖,我们能说得清什么时间下雨,什么时间天晴,我们有自己的生活、风俗、节日,搬了怎么办呢?"
  直爽的村主任桑益普说:"我自己不想搬,但又不是我们说了算!"   "从我出生,我就在这里,我也不知道这里是什么时候有的。穷就穷在这里,富也就富在这里,不是吗?"普大益的目光灼人,"不过,国家如果确实要我们搬,我们也无法违背政策。"
  2004年2月18日,这或许是任何一个为怒江付出劳动的环保NGO都能记住的时间,就在这一天中央领导人对怒江做出了批示,这个批示消除了志愿者的顾虑,他们放心的恢复成记者的身份,开始光明正大的采访。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筹划回京后的摄影展,"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怒江!"。"当时每个人都拍了很多照片,本来我们说赶路的时候不拍照的,可是确实太被周围的景色、老百姓的生活吸引了,几乎无法克制。"
  从2月25日至3月21日,这些环保志愿者没日没夜地开始筹备北京怒江摄影展。没有钱自己先垫,汪永晨把家里的存折都用上了。没有时间就拼命地挤时间。
  3月14日是世界江河日,"情系怒江"的中英文网站做出来了。3月21日"情系怒江"摄影展终于正式开幕。单是场地就辗转了好几个地方才好不容易确定下来。展地在北京站附近的邮局。
  "这么大的展览就是林业局出面搞也要花很长时间,没想到这么快就搞好了!" 国家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沈孝辉说。
  3月31日这天,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上午来参观了一趟摄影展,下午又带着自己的老伴再次前来参观,并希望环保志愿者们组织去怒江时带上他们。中国探险协会的王方辰在摄影展后留言:"独有的江,独有的民族,独有的资源,留住它的原有风貌,为了今后。看了它才知道什么是原生环境!"   3月下旬在摄影展上,《经济》杂志记者碰到沈孝辉,他说要用镜头记录一个坐在轮椅上白发苍苍的老人——她是那么仔细地看着每一张照片。


北京"上书"与云南质询
  在云南怒江流域考察期间,沈孝辉就开始酝酿写作自己的提案,他想在全国两会期间将自己的议案找途径提交上去。在返京途中,经过环保志愿者反复讨论,两份提案脱胎而出。
  两会期间,沈孝辉终于成功地将议案提交给了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这个渠道来自于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梁告诉沈孝辉说,"我的提案我没有报,把你的提案全报上去了!"在沈孝辉那间拥挤的房间内的昏暗灯光下,沈说,他听到这个话真的很感动。
  这两份议案是沉甸甸的。一份为《保护天然大河怒江,停止水电梯级开发》,一份为《关于分类规划江河流域,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的提案》。   在提案《保护天然大河怒江,停止水电梯级开发》中,沈提议:必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否决《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

  而在云南同样有一种力量开始滋生。
  2004年2月13日,云南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副主委戴抗,代表民盟云南省委在民主党派、无党派界别联组会议上发言,对怒江流域的开发提出质询,认为水电开发应与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统筹起来,未经统筹规划的水电开发,将会对怒江流域的生态和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这是第一次在云南省地方政府内部出现的不同声音!"有人评价说。
  据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士说,当时省委有关领导很尴尬,一位省委领导当即表态说:"可持续发展重点在发展、生存与生态,重点在生存!" [M09] 这个表态让当时很多与会者很难接受。
  而在这次会议后一周,云南省领导即进京学习中央的"科学发展观"。   这次会议的发言于2月14日出现在《云南政协报》一份影响并不大的《经济周刊》上,全部的书面发言直到2004年3月31日才在《云南政协报》上出现。   2004年4月13日,戴抗接受《经济》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提案是在环保组织云南大众流域的影响下形成的,"专家被很多人认为是一面之词,可是无党派人士可以发言,可以质询政府,也应该得到政府的关注!"
  据了解,云南大众流域内部本身就有很多民盟人士,水之声论坛民盟也经常参加。云南大众流域的黄光成在提案形成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黄光成对怒江有10多年的研究,他在我们怒江的调研中相当于军师。"戴抗说。
  直到现在戴抗还记得发言结束之后,于晓刚兴奋地对她说,他们民间组织的声音终于可以通过民盟来发出了。戴抗说,"他们环保NGO非常执着,于晓刚、黄光成,一见面就讲怒江,讲水坝!"

拖在胜利背后的阴影
  2004年2月份中央领导的批文,让每个关注怒江环保的人都感到一种欣慰,但是这个胜利有一个拖得很长的阴影——贫困,当地政府时时提起的话题灼痛着每个人。
  2004年4月15日,怒江州委宣传部部长段斌这样形容怒江的贫困:怒江是100%的贫困,是刻骨入髓的贫困。
  2003年9月29日,怒江州委书记解毅在怒江开发与环境保护专家研讨会上,作了《中共怒江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怒江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意见》的报告。在该报告中,解毅用数字描述怒江州的贫困情况:在怒江州49.2万人口中,2002年年末,还有22万人处于贫困线下,占农业人口的50%以上,年人均纯收入在560元以下的极端贫困人口有7万人,年人均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有13万。
  华电集团云南怒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新激动地告诉《经济》杂志说,贫穷与美丽我们选择什么?我们怎样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我们不能光着屁股搞环保。他还想不通的是,自己搞了30多年水电,经历了那么多水电工程,怎么一下子在怒江就成为"不保护环境的人"了?
  怒江州外宣办科长杨宏斌也倾诉着他们的难处,宣传部每年只有8万元办公经费。"怒江州每年一个多亿财政收入的概念是什么?不要说北京,还不到昆明一个村公所一年的收入!而今年,怒江州已经建州50年了!"
  在解毅的《意见》中称,2002年怒江州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4.7%。2003年上半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3.1%,经济增长幅度仅为5.9%。从1953年建州到1995年,国家对怒江州的投入累计9.7亿元,占云南总投入的不到1%。
  怒江州委宣传部部长段斌的一个逻辑是,只要水电开发了,老百姓就可以搬迁,也就可以脱贫,同时有了钱,有了钱什么就好做,可以搞旅游,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淹没了谷底以后,以前山腰中的风景就可以形成新的旅游景观。据《怒江报》2003年10月22日报道,2003年1至7月份,怒江州全州接待国内游客26.23万人次,海外游客524人次,旅游收入9825万元。
  段斌甚至认为,十三级水电站的建成其实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他的理由是水电站的建成可以搬迁移民,从而退耕还林。而对于搬迁移民的补偿,怎么搬,目前只有大体的说法,还没有明确的方案。
  据了解,怒江州境内有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干流及其183条一级支流,水资源总量达955.91亿立方米,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占全省可开发量的19.9%。
  地方政府毫不怀疑一个判断:水电开发可以脱贫,水电开发是怒江的最好出路,"全州各族人民齐心开发!"
  环保NGO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东奔西走,发起各种活动,让怒江州"处境很难"。怒江州外宣办科长杨宏斌说,现在他们很被动,上面要求"少说多做"。对"多做"的解释就是积极向中央反映怒江的实际情况,争取得到支持。段斌也称,目前状况下,上级要求怎么办,他们就怎么办。
  云南大众流域负责人于晓刚说,当地政府称,既然环保组织反对水电站的兴建,就应该找出解决当地老百姓贫困生活的解决方案。"你们政府可是拿纳税人的钱,替老百姓着想这是本职工作,怎么能让一个民间的环保NGO来解决?"于晓刚对这种说辞非常生气。
  但是即使如此,于晓刚他们还是积极为怒江寻求项目,帮助怒江当地百姓。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告诉《经济》,他们也在积极地筹备钱,"起码给当地小学建一些图书室"。为此,汪与她的同伴们到处义卖照片,到处游说,寻求国外基金,"我们都快成乞丐了!"

刚上场的新生社会力量
  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在保护怒江行动中,中国民间环保NGO表现出了让人钦佩的意志,展示了不容忽视的生命力,有理由相信,将来他们在中国社会中将有越来越大影响力。
  但目前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还一直在夹缝中游走,步履蹒跚,声音微弱。   去年在云南召开的几次环保专家会议,昆明云南大众流域作为民间环保组织要求列席参加,得到的答复却是,首先要让他们明确立场:反对还是赞成怒江水电工程。如果反对,连列席的机会都没有。于晓刚感慨,与政府打交道太难了。   沈孝辉认为,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经过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这个阶段,已经有了质的提高和量的发展,政府应该给环保NGO应有的地位。"政府应该和NGO沟通、协调,政府应该认识到民间的力量!"
  "当环保NGO还没有兴起的时候,政府老是在说公众环境意识怎么这么差;当NGO真正发展起来了以后,又害怕与政府作对,以致无法控制。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政府应该学会怎么引导民间环保力量的发展,让其成为一支推动环保发展的力量,而不是做一些徒劳地担忧!"
  令NGO感动的是,他们越来越不孤独了,公众开始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这比十几年以前要好多了!"   "我发觉我们的公众是最可爱的。"公众的声援、支持,一直是环保NGO们最大的鼓励。对此沈孝辉一直感激在心,沈从世界反坝会议回来后,在北京图书馆做了一个关于水坝的报告,当时有位50多岁的老同志参加会议后,马上提笔给中央领导写信反映怒江的情况。
  对于怒江十三级水电站,一位云南专家对沈说,"我是学者,关键的时候还会投反对票的,你需要什么,我给你提供炮弹!"沈的《怒江十问》,也就是在这样支持背景下产生的。
  尽管怒江大坝暂时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对于民间环保NGO们来说,这只是个阶段性的胜利,他们面对的是比他们强大的多的利益集团,怒江依然充满变数。   2004年年初,怒江州州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怒江发展的战略目标:两个国家级基地(水电基地、有色金属基地)、一个世界品牌(三江并流旅游区)。   华电集团张建新也认为,六库电站的环境评估报告估计还会批复的。   "不管怎么说,这在中国环保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以前中国的环保NGO都只是停留在'教育'的阶段,观鸟、种树、拣垃圾,就这'老三样',现在在怒江问题上却可以影响政府决策!这是一种飞跃!"一位观察人士评价认为。
  2004年4月9日,夜色沉沉,汪永晨家中。对于怒江的前景,汪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她的神情有一些悲壮。
  "即使怒江上最终还是建了十三级水电站,我们还是要告诉公众,告诉子孙,曾经的怒江是一个什么样子!"


沉重

地方上从上到下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宣传环境,就是开发水利就是发展,就是致富。

灾难呀,在这样一个地震壳活动频繁发生的地区,这样一个生态脆弱的地区。。。这样搞开发,简直是灾难呀!!!


[M09] [M09] [M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01:17 | 只看该作者

[color=red][b]谁来决定怒江命运?[/b][/color]

2003年7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谁应该在怒江开发中获益?谁又有权参与决定怒江的命运?

  对怒江工程的态度,已被上升到关于学者操守的高度。

  一度成为学界众矢之的党承林,坚称在怒江论争中,其立场对得起良心。但他并不否认,在其他一些场合未必这样坦荡。"开始参加一些评审会时,我也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后来一些人不高兴了,我就成了'另类'。"

  党承林认为,问题的根本在现有的工程决策和环评体制。据他介绍,当前大型工程的规划、可行性评价或环境影响评价,多数是政府或业主出钱,他们自然会倾向于邀请自己熟悉的科研单位来做规划设计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然后邀请自己熟悉的专家评审。

  按照全国人大代表、环资委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何少苓的说法,环评单位往往是受雇于业主,何以保持独立性?

  科学决策与学术操守

  在这样的体制下,"异议人士"往往被排除在决策和评价程序之外。

  清华大学李木盾教授称,他本人有多次经历,在头一次会议上发出"杂音",下次会议即被排除在外。

  何大明也承认压力的存在。"怒江是个重大问题,基于学者的良心、道德和责任,不说不行。但是也不能放开了讲。"

  一个大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往往有数十万元或更多的经费,这对一些科研单位有相当的吸引力。"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谁会拿了钱还说不好听的话?"党承林说。

  "人格都独立不了,何以能观点独立?"何大明感叹,这样的体制下,难以保证产生真正科学客观的环评报告,所谓的专家论证,仅是走过场的道具。作为怒江环评的参与者,他对此前环评报告的评语是,"太粗糙,很多数据不准确。正面效应夸大其辞,负面效应一笔带过。"

  不过,多位参与怒江环评的学者也指出,相比过去,目前已有很大进步。虽然持续发出不同声音,何大明仍然被云南省领导点名参加新一轮环评论证,他和其他学者的不同意见也被写入了环评报告。

  在"叫停"怒江开发之后,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国家环保局一位官员也表示,新的《环评法》对工程决策的诸多环节已有改善,如明文规定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他还透露,国家环保局正在建设一个专家库,包括各个领域的专家,参加环评的专家,将从该库里随机抽取,这将使得利益的相关者很难"做工作"。

  何大明认为更为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改革现有的环评体制。比如,环评费用应按工程投资的一定比例,由业主交给政府或中介机构,然后公开招标,委托有资质的机构来完成,同时,应对参与环评的单位和学者,以及政府决策部门实施责任追溯制。

  怒江开发的利益分配

  5月16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二年级学生和玲受邀参加由北京环保组织举办的讨论会,作为从怒江大山中走出的傈僳族姑娘——该民族占怒江总人口的90%,她的发言显然使一些环保人士感到吃惊甚至失望。

  "我了解的多数怒江人的想法,就是能过上好日子。"和玲和另两位来自怒江的同学说,"而移民补偿,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应该说搬迁问题不会遇到太大阻力。"


  这种说法显然与环保人士此前的预估不一致。他们担心,如同此前的诸多大型水利工程一样,怒江涉及的4万多移民,将是一个问题。

  争论的双方都试图担当49万怒江人的利益代言人,虽然他们举出的论据大相径庭。

  这场论争的实质,是关于怒江开发的利益分配问题。资料显示,按原有13级大坝方案建成发电,怒江上的水电站每年产值将达到360亿元,为国家贡献利税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将增加27亿元,仅怒江州每年地方财政就将增加10亿元。与此相对应的数据是,2003年怒江全州GDP为14亿元。

  但这一连串预期的数字,对当地居民直接受益的部分没有提及。


  在现有的法律和水电开发模式下,资源属于国家,开发权被授予企业。何大明说:"建水电站的最大受益者,当然是电力公司,地方政府也能够脱贫,但这些钱最后能否用到老百姓身上就不得而知了。"

  原住民——他们在法律上并不拥有怒江,但生长于此却是千百年来的既成事实,应当如何从成果中受益,常常被忽略。

  但是,怒江州委书记解毅否认这种说法,他说,"现在争取项目时,我们政府和投资商连在一块。但一旦项目拿到了,我们就要代表老百姓的利益与投资商谈判了。"

  解毅说,为了使民众的利益从法律上得到保障,他们正将一项《怒江水资源保护条例》提请州人大审议。其中一条要求投资商每发一度电留一分钱给地方,作为生态保护基金,1000亿度电每年将是1000万元。第二是建议国家在开发出的电力中5%,以成本价或比成本价略高一点售给地方,以解决农民的烧柴问题。如果仍有多余的电,地方政府可以卖出去,将钱用于民众福利。

  有钱才能搞环保,解毅举例说,目前州环保局每年只有两万块钱工作经费,真正能用于环保的钱只有几千元,有时买个垃圾桶都没钱。同时,当地百姓一直以柴为原料,对环境破坏很大,如果以电代柴,一年可以少砍树40多万立方米。

  他还计划借助电站建设,把十几万住在高山上的农民搬下山来——在山高坡陡的怒江峡谷,山民们甚至不得不在70度以上的山坡上种地,被称为"大字报地","大字报地"只能种出玉米和苦荞,10亩地往往才能养活一个人。和玲的老家就位于怒江东侧海拔2800米的怒山深处,她和她的同学说,"山民搬迁后的生活,无论如何都会比原来好"。

  "脱贫的惟一出路就是下山,移民每人可望得到5万元的搬家费,可以修一幢房、造一亩田,还可以修路办教育。"解毅说。此前,国家每年给予当地的搬迁名额有限,每人只能得到4000元搬家费,只够买油毛毡和瓦片。

  解毅指责一些环保人士是"吃饱了饭永远不知道饿着肚子的人想的啥"。

  怒江州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49万人中,贫困人口占了一半。解毅披露的数据是,去年全州财政收入1亿多,而支出超过7亿,缺口全靠国家补贴。

  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车志敏分析说,受经济结构和国家政策所限,这里拥有的丰富资源没有变成经济优势,是怒江贫穷的重要原因。"搞水电怒江是跨越式发展,不搞水电这里永远是穷山沟。"

  1000亿元,是怒江50年来获得国家投资总数的100倍。

  但环保人士和非政府组织不相信地方政府能代言民众。于晓刚说,在现有体制下,工程建设所涉及的民众,包括移民更广泛的受影响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的安排,他们无法参与到工程的决策中,并在利益搏奕中表达自己的意见。

  于晓刚引用其翻译的《世界水坝委员会公民指南》说;"由于经构性不公平,文化差异和歧视,及经济、政治上的边缘化,水坝常常忽视土著和部落居民的要求,他们也无足够能力争取公平对待,因而承受水坝更多的负面影响,却享受不到水坝的利益。"

  这项指南建议,水坝的建设者应向受影响者充分披露信息,并且获得其明确同意后方能建设,而受影响者有权参与共同协商(谈判),以确认可执行的补偿、补救和分享利益条款。

  这是于晓刚们所努力的目标,在他看来,怒江既是中国人的怒江,也是怒江人的怒江,在政府、开发商和电力享用者受益的同时,怒江人不仅不应该受损,还应该从中分享利益。

  在2003年10月由国家环保局召集的研讨会上,专家也公开表示,基于公平的考虑,中央政府应该承担保护自然河流的成本,根据放弃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给予怒江州等受影响地区合理的财政补偿。

  怒江前景仍悬而未决

  温家宝批示后,怒江总体规划和环评均未获国家认可。

  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车志敏表示,他急切地呼吁政府尽快决策,怒江工程早日上马。

  据中国华电集团副总经理程念高称,按国家环保局要求,怒江调整后的规划已进入评审程序,13级电站规划可能会去掉两级,包括丙中洛和光坡,前者可能造成该江段怒江河道脱水,后者可能部分淹没珍贵的野生稻资源,同时,一些水坝的高度可能被调整。

  程念高还透露,对于整个怒江开发的规划环评也正在进行中。这将是《环评法》实施后,中国第一次对一条江河的流域开发进行规划环评。

  何大明也承认,怒江上修电站很难最终被阻止。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怒江争论都将是中国水电开发和环境保护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01:19 | 只看该作者

[color=red][b]大型水利工程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12个理由!![/b][/color]

大型水利工程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12个理由!!
翻译:崔萌萌

这篇文章在61个国家被247个组织使用。减少能源使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并保证能源安全的资金应该被用于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最重要的几个新型可再生能源包括:沼气,地热,风力,太阳能,海洋能量和小型水利工程(小于10万千瓦并在世界水坝协会的指导下完成)。

以下是大型水利工程不应属于新型可再生能源范畴的12个主要原因:

大型水利工程在减少贫困方面没有其他可再生能源所有的优势
大型水利是一种集中化的需要大量资金,大量需求和长距离输送的工程。与此相比,新型可再生能源则可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建立分散的工程点,从而达到减少输送费用和输送过程中的损失并分享开发成果。而且如果要做到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没有通电地区的人们输送电力,我们真的需要在这种分散式的新型可再生能源上下很大的功夫。

将大型水利工程包括到新型可再生能源会占用大量资金
大型水利工程是最贵的基础设施之一。而这些工程将会用掉发展可再生能源资金的大部分,留给新型可再生能源很少的钱。

大型水利工程的倡导者们通常低估成本高估受益
大坝的倡导者们习惯性的低估水坝的经济成本,搬迁人数,补偿金额以及损失的土地,家园和生活环境。然而当成本往往远高于预算时,很多水坝的发电量却比承诺的少很多。

大型水利工程会使我们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变得更脆弱
大型水利工程的开发商们直到现在还是没有把气候变化对水文的影响考虑进去。这就是说,大坝的设计中没有考虑由于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极端的干旱或洪涝等。这却对水坝的功用起到致命的影响,尤其是干旱,会使水坝的发电量急剧下降,与此同时,还会影响水坝安全。

在大型水利工程中没有技术分享带来的收益
全球可再生能源基金和二氧化碳交易机制都应该是为从北半球向南半球传递新科技和提供扩大生产及减少单位成本所需的支持而设立的。而大型水利工程则不属于这个范畴。因为大型水利工程的技术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了。

大型水利工程对社会和生态有很大影响
世界水坝协会表示,大型水利工程要对4000至8000万不得不离开家园的人负责,这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得到或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还有成千万失去土地的人不得不生活在河流下游并忍受着水坝带来的各种影响。同时,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河流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减少大型水利不利影响的办法往往都是失败的
有很多大型水利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不知道也很难估计的,而我们用以阻止和减少这些影响的方法又常常失败。就连那些被承认的水库移民也很少能够重新找到从前的生活。

大型水利的倡导者反对"防止建设毁坏性水利工程标准"
世界水坝协会已经整理出了一套水利工程标准。这些标准可以用来防止毁坏性水坝的建设,减少负面影响并鼓励寻找替代品。但是由于遵守规则意味着少建水坝,水坝支持者,比如说世界银行和国际水利协会对世界水坝协会的标准群起而攻之,同时还阻止这些标准的实施。

大型水坝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水库中腐烂的有机物会产生大量沼气和炭氧化物。科学上对如何测量水库产生的温室效应仍有争议,如果将水库发电和燃料发电相比较的话,在热带的水库则比燃料电站释放多很多的温室气体。

大型水利工程既慢,又很粗笨,不灵活,造价也越来越高
由于它们的规模很大,又对地点有特殊要求,大型水利比其它电力工程时间长,造价高。大型水利工程的平均建筑时间为6年,而风力电站和太阳能电站则在建成后几个月内就可开始收益并偿还贷款。世界银行发现水利工程的造价再逐渐上升,这是由于大多数合适的地点已经被用光了。

很多国家已经过于依赖水利发电
有63个国家一半以上的电力都是依赖水利的,这些国家大多集中在南半球和前苏联国家。这些依靠水利的国家大多已经领教过了干旱,还包括能源短缺和停电,这个问题更被认为会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而加剧。然而,正是在这些国家,大型水利工程还在不断的上马。

水利发电经常由于水库泥沙沉积而变成不可再生能源
随着沉积物越来越多,水库的容量也日渐下降而导致最终失去发电能力。每年的汛期期间都会有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水库。气候变化使得洪水变得更加频繁也使泥沙沉积的速度变得更快,当然也使水库的寿命变得更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01:22 | 只看该作者

[color=red][b]输不起的地区 放不下的话题!!![/b][/color]

输不起的地区 放不下的话题!!!
首都专家学者研讨西部大开发及区域经济问题
http://old.ruc.edu.cn/zygx/_private/1067/211.htm


  李强教授:两个月前受国家环保局委托,到四川考察论证紫萍铺水利枢纽工程项目,这是西部开发的十大项目之一,就缺盖环保一个章了。这项工程是在泯江建一个大坝,中央计划拨款70亿元,还有外资支持,当地已经成立了紫萍铺水利枢纽工程投资公司。我们了解到,泯江泥沙倾泻量非常巨大,泯江上游几次修建水坝都是因为完全淤死而炸掉了,这个大坝建成后,完全淤死时间是100年,而且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会因库区淤死而完全毁掉。为了拿到国家投资而不惜毁坏我们的民族遗产 [M09] [M09] [M09] ,这使我想到西部大开发应特别重视人文环境的问题。我们的西部开发与美国的西部开发是不一样的。美国西部当年人迹罕至,基本上是一张白纸,我国的西部孕育了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文化遗存,许多人文宝藏在这个地区。事实是在开发中许多古迹被毁掉了,我们到四川阆中市当年张飞驻守的地方,那里有许多古迹正在被人们逐个拆毁,我们痛心地劝告他们:千万别再拆了。开发西部不能完全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只管赚钱不管别的,北京城区就是被开发商破坏掉的。所以西部大开发,在人文环境方面要有制度保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01:39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red][b]由鲁甸地震导致22座水库受损出险而引发的对西南水电开发热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01:40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red][b]由鲁甸地震导致22座水库受损出险而引发的对西南水电开发热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01:41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red][b]由鲁甸地震导致22座水库受损出险而引发的对西南水电开发热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01:42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red][b]由鲁甸地震导致22座水库受损出险而引发的对西南水电开发热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01:42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red][b]由鲁甸地震导致22座水库受损出险而引发的对西南水电开发热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8-16 00:15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red][b]由鲁甸地震导致22座水库受损出险而引发的对西南水电开发热潮的

[M08] [M08] [M08] [M07] 咬牙死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4-8-16 00:31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red][b]由鲁甸地震导致22座水库受损出险而引发的对西南水电开发热潮的

[M34] [M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4-8-16 11:18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red][b]由鲁甸地震导致22座水库受损出险而引发的对西南水电开发热潮的

来自电力系统,我早知道这回事.
但不能我辈能力范围,能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4-8-16 13:01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red][b]由鲁甸地震导致22座水库受损出险而引发的对西南水电开发热潮的

这个问题难以说开发还是不开发好。
开发了你会说破坏生态环境,破坏世界自然遗产,可是不开发怎么办?那里的条件那么艰苦,那么贫穷,中央也没有能力给他们解决贫困,地方也就只好靠开发水电来造福一方。 [M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1-14 03:49 , Processed in 0.0966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