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5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12 2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闲来无事,无聊,无灌水,无赚膏。

疲、乏、困、顿,于是漫翻报纸。

[M2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23:20 | 只看该作者

Re: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想象人文港大
南方周末   2005-04-07 15:28:47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407/wh/whzl/200504070067.asp

  龙应台专栏
  沙湾径25号
  
  这个厅,其实很小,最多容600人吧。一个扎马尾的女生抓起一张椅子,正要收拾。一个衣裤垮垮的男学生,探头进来,又匆匆走过。秋天的阳光从窗户流入,照亮了地板,空气里有一种无所事事的慵懒。

  没有一块牌子告诉我,这个闲散的厅,曾经发生过这样意义重大的演讲:

  1923年2月20日,一个毕业了31年的老校友回母校,被年轻热烈的港大学生用藤椅簇拥上了讲台。他用英语回答一个问题:"我于何时、如何获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

  1883年,17岁的广东香山少年孙文来到香港求学,除了其间在广州一年,他在香港读了8年的书,毕业时26岁,人格的成熟和思想格局的定型,都在这山城发生。香山少年和长他几岁的康有为同样被殖民地的"秩序整齐,建筑闳美"所震撼,回想家乡的落后和混乱,开始思索一个纠缠中国知识分子几个世纪的问题:"香山、香港相距仅50英里,何以如此不同?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上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

  青年康有为目睹香港"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而发愤西学,从读书和学问着手。香山少年的抉择却令人意外,他竟然选择动手。学校放假,他回家去劝家乡父老修桥造路,父老苦说没钱,少年就自己劳动,挖土推石,准备修路。没想到邻村反对,引出了土地纠纷。

  少年固执不弃,紧接着直接找上了县长,请县长协助他在假期中去义务劳动;县长答应了,但是假期开始,县长也换了,县长的位子被别人用5万元给"买"走了。

  "我无复希望,只得回香港,由市政之研究进而为政治之研究。"

  他以为乡村固然政治腐败,上层结构却未必。于是试诸省政府,发现省政府比乡政府更腐败;"最后至北京,则见满清政治下之龌龊,更百倍于广州,于是觉悟乡村政治乃中国政治中之最清洁者,愈高则愈龌龊。"

  从不忍家乡的落后而回乡挑石铺路,到不甘民族的落后而四海鼓吹革命,香山少年那关键的八年心路就在上环的老街山径里辗转铺陈;31年后,他回到他当年出发的地点,无比清晰地对下一代的少年交代了历史深藏幽微之处。两年之后,老了的香山少年去世。

  也是在这个大厅,萧伯纳对学生"谆谆"告诫:大学里教你的东西,太多是会让你"误入歧途"的,在校时必须记住,不记住毕不了业,但是最好一毕业就忘个干净,重新开始。

  也是在这个大厅,胡适在1936年春天接受了荣誉博士的学位。在胡适的推荐下,许地山来到这里,很艰难地,试图把人文的学风带进港大。许地山去世之后,陈寅恪暂接他的工作,在公开讲座里谈魏晋史,讲《秦妇吟》。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在甲午战争时支持唐景崧和刘永福的抗日作战,台湾割日以后绝望而北渡福建,带着三岁大的许地山。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晚年不忍或不甘见日本的侵略,绝食而死。寅恪之妻是唐景崧的孙女。

  离开陆佑堂,往山上走。山径从一株巨大的老樟开始,林木葱茏,野生九重葛在浓绿之中惊红骇紫。这是1920年代朱光潜每天要走的山径。多少年后,这山径,朱光潜说,"最使我留恋。"再滑过20年,女生张爱玲提着皮箱来到这里,但是"一个炸弹掉在我们宿舍的隔壁……我们聚集在宿舍的最下层,黑漆漆的箱子间里,只听见机关枪'忒拉拉拍拍'像荷叶上的雨"。

  站在山腰望远,秋晚的天空清澄如洗,百年前想必是一样颜色照人。历史,像这眼前的山间小径,深林里千重回旋,不知所之,不经意间却又在某个转弯的地方蓦然交会,青草更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23:47 | 只看该作者

Re: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读到这里,颇多感触了。。。

纵观今日,国门已开,往来人员交流不息,和各位兄弟姐妹交流时候,也不无叹息。

看曾经的我,小城镇之时,逍遥自得,那时年幼,竟然也常有如此逍遥度余生之感。
后来一点点来到稍大点随父母游历四方。哦,方知世间也有这等光景。
出来读书,觉得所在城市也算海阔天空。
然后工作,回首看读书的城市,竟然才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觉得现在所处大气随和。8错。
没有想到,出去瞧瞧,方知其实人家才是次序井然,文化繁茂,上通下达。
回想原来所受的宣传,顿时为之气结。

想来自己仅出没于方寸之间,就平生如此感慨。也是叹息偶才看到的多大的井口呢。

觉得有比较才有奋进之心。如此才造就了中山有为若干人等不是。

中国发展,当于民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欺偶呀。

胡言乱语,不知说谓,看官将就,将就。 [M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23:55 | 只看该作者

Re: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陈丹青:我为什么辞职

南方周末   2005-04-07 15:18:15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407/wh/whxw/200504070053.asp

  "陈丹青辞职事件"令教育领域一些鲜有机会公开讨论的问题成为一时热点。(图片由陈丹青提供)

  "辞职报告"已被陈丹青收录于新书《退步集》。(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英
        
  作为"陈丹青辞职事件"导火索的"辞职信"写于去年10月,被陈丹青收入2005年1月出版的新书《退步集》。由于春节的关系,该书在3月初才上市。

  200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并。这是清华大学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试图恢复人文艺术学科的重要举措之一。同年,经工艺美院老教授袁运甫、副院长刘巨德及美术系系主任杜大恺举荐,作为"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员,远在美国纽约的陈丹青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之后不久,美术学院开设了美术专业博士生课程,成立4个教研室,分别由吴冠中、张仃、袁运甫、陈丹青负责。

  陈丹青所在第四教研室研究方向为"当代架上绘画与图像文化比较研究",此外他还兼任本科生教学及每年春秋两季给各系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到今年为止,陈丹青的教学实践已经历时5年,然而他始终无法认同现行考试制度,尤其不能容忍在研究生、博士生的录取标准中,政治与外语分数绝对优先专业成绩———2000年,24名博士生考生投考他的研究室,其中5名入围,外语全部不过关。考虑到这是陈丹青首次招生,5名落榜考生被校方转为"博士课程访问学者",为期1年。当他们完成博士论文选题后,为转成正式博士生学籍,再考外语,再度失利,陈丹青归国教学的第一回合全部作废,学生结业离校。

  2001年,第四研究室的22名博士生考生,录取2名;硕士研究生考生8人,无一通过政治、外语考试。2002年,博士生考生20名,录取1名;硕士生考生19人,全部落榜。其中一名女生专业分达到90分,政治、外语各差1分,仍然落榜。2003年博士生考试18名学生报考,录取1名。硕士研究生19人报考,全部落榜。上年度落榜女生在京租房,攻读政治、外语一年,二度报考,专业分仍居前列,政治分数过线,但外语仍未过线,再次落榜。

  长达4年,陈丹青无法招到一名硕士生。"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虽便于管理,但与'人',与'文化',处处发生尖锐而深刻的冲突。我不相信现行考试制度,不相信教学大纲,不相信目前的排课方式,不相信艺术学生的品质能以'课时'与'学分'计算,但是我不得不服从规定。"陈丹青如是说。

  以书面形式和口头方式,陈丹青数次向清华书记、校长和美术学院领导坦率陈述自己的意见。但由于种种原因,招生与教学现状不但没有任何改变,而且变本加厉。至2004年,硕士考生被规定必须通过政治与外语考试后才有资格进入业务考试,他发现,只有3名通过所谓"两课考试"的考生进入办公室面试,其他各地来京,但未通过两课考试的考生,既无法见到导师,更不能展示绘画的能力。

  陈丹青一再强调,这类招生怪事实在太普遍了,5年来他与落榜考生的遭遇根本不值一提。而最近两周的舆论更使他惊讶:原来如此长期而普遍的问题,竟鲜有在媒体与社会上公开讨论的机会。

  因为忙于教学,陈丹青在回国5年期间仅完成一件大幅创作《国学研究院》。为了描绘70年前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吴宓,陈丹青走访清华校史馆,馆员不清楚研究院故址所在。在王国维自沉纪念碑周围,他询问几位白发教授,无一知道清华曾经有过国学研究院。"清华的传统与精神,一则,是中央草坪'行胜于言'碑;一则,乃王国维自沉纪念碑后陈寅恪所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全国大学生必须人人过关的所谓'两课考试',是对清华历史的莫大讽刺与背逆。"这就是陈丹青发出的感慨。

  2004年10月15日,陈丹青提出辞职报告。他写道:"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5年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个体艺术家。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我的离去,将终止对教学的浪费。"这份辞职报告另有附件5份,《退步集》收入其中两份:致学院外事办及北京外办的述职报告;应美院研究所教学改革会议所写的教学感想《教条和功利》。

  在本报与陈丹青的长篇访谈中,院校领导的挽留,陈丹青的续签,均有交代。总之,两年后期满,陈丹青正式离开清华,重做画家。据有关媒体报道说,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铁林曾邀请陈丹青出任美术系学科带头人,并表示院长位置也可让给他。张铁林证实了这一传闻,陈丹青也笑称确有此事,但他没有答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4-13 00:01 | 只看该作者

Re: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行胜于言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文章不必细细读,读来都是讲中国教育之纠缠。 [M13]

反正偶认为中国教育的诸多毒瘤,不独是教育界的错,也不是教育界独自可以解决的。

凡事不深究,深究就如推断哲学般谈及根本,最后总成了名词解释,什么是什么呀。生命如此缤纷,为何要溯本追元呢。 [M05] [M12]

反正,偶要记住和品味这两句话,瞧,人家说的多好呀。 [M08]

行胜于言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4-13 00:09 | 只看该作者

Re: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退步集》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http://book.sina.com.cn/nzt/his/1112261144_tuibuji/index.shtml

给自己留个链接,有空去翻翻。 [M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4-13 00:12 | 只看该作者

Re: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M13] 南方周末的对上面文章的总标题起的实在高---《一格一格降人才》


我们常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可是表格发下来,一格一格。全是格呀!

                  --- 陈丹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5-4-13 00:16 | 只看该作者

Re: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在介绍法国电影人雷奥·卡拉克斯的时候,读到一个小故事。笑 [M02]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407/wh/dyyy/200504070060.asp






。。。

  《新桥恋人》的一位制片人曾经透露,最初这部影片导演只是想用廉价的超8摄影机很快拍完,怎料最终变成了一部巨片。卡拉克斯自然被问到:究竟是怎么造就了这样的转变?

  他却讲了一个阿拉伯传说:一个阿拉伯富豪的儿子早晨醒来,对父亲说:"爸爸,我做了一个大美梦!"父亲说:"那就讲给我听。"儿子答道:"不行。我不能告诉您,但它真的非常美妙。"父亲恼了,剥夺了儿子的继承权,把他卖去奴隶市场。

  儿子被卖给一个农场主。他对农活一无所知,但十分刻苦地学习。几年过去,他得到农场主的赏识。主人赠他一笔财产,并让他做了奴隶主。一天农场主问他:"我始终不明白,你是个聪明、有教养又英俊的孩子,怎么会被送到奴隶市场?"少年回答:"有一天,我做了一个美梦……"主人问:"是个什么梦?"少年又说:"我不能告诉你。"不用说,主人也恼了,收回了他的财产,把他送去充军。

  少年于是成了军人,被送上最前线打仗。他屡建战功,终于成为国家军队的将领,将入侵者逐出国土。国王召见他,对他说:"爱将,你是国家的英雄。作为奖赏,我将两个女儿许配与你。"往昔少年如今已至而立,他见到了两个美艳绝伦的姑娘,这一夜爱意缱绻、妙不可言。次日清早,二娇妻缠着他:"你从哪儿来?给我们讲讲你的过去。"

  "我还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做了一个梦……"他从父亲开始一路讲来,最后说:"我梦见自己和两个姑娘共度春宵。"

  "这绝对就是《新桥之恋》的历史,"卡拉克斯说,"要是你太早讲出自己的梦,便看不见它实现。"

。。。

[M02] [M02] [M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4-13 00:22 | 只看该作者

Re: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M10] 其他好像没有读出什么味道了。汗。也许是兴趣局限。

[M04] 不过南方周末,虽然近年总觉得它相对以前是更加流于形势,常顾左右而言他,不过,毕竟是一介大报,偶尔读之还是令人开怀的。

[M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4-13 00:28 | 只看该作者

Re: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还是来转帖来看看丹青老先生的粪笔急书吧。。。 [M01]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his/1112261144_tuibuji/32.shtml


附二:教条与功利

  今日艺术教育及本院教学感触

  归国教学三年,承院方与同侪善待扶持,本人虽不胜任而能相处愉快。今国家富强,大环境空前良好,唯教育现状与大环境差异甚巨。走访南北各校,兼以教学四期,初识国中当代艺术教育套路,其间有所为,有所难为,希望大,问题亦大,是故,每在会议桌上直陈所想,意见峻急,念院方雅量,以礼听之。今遵嘱书面议论教学端绪,试以"考试政策"为面,"本院教学"为点,陈述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功利主义"与"教条主义"——我自知以下意见无非空谈,故仅谓之为"感触"而已。

  考试政策

  春夏之交,永善老师与我被叫到校部开会,是清华前书记贺女士恳切听取人文艺术学院意见陈述。我仅提一条:"两课"考试制伤害人文艺术教育甚巨,不废不改,"人文艺术"一词,形同虚设。我对贺书记说:清华的传统与精神,一则,是中央草坪"行胜于言" 碑,一则,乃王国维自沉纪念碑后陈寅恪所撰"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也。今全国大学生必须人人过关的所谓"政治考试",是对清华历史的莫大讽刺与背逆。

  "政治考试"置人格品德于不顾,其后果,仅述极端个案,即发生清华高才生以化学药水攻击动物园狗熊奇案。此案虽属例外,然为清华九十年所无有。该生学业优良,必通过"政治考试",但不知怎样"做人"——"教育"而一至于此,尚复何言。

  据《北京青年报》载,国家决定以西城区小学做试点,废除"政治"课(据此而知,连小学生也要学"政治"),改以"品德"取试见教,此正本清源之举,善莫大矣。大学考试怎么办?具体意见,我已在本院"教学前瞻"会议发言稿有所阐述。要之,大学是葆蓄人文传统,承续文化命脉的场所,此乃常识。故政治考试不废,中国人文艺术教育无非摆设,休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

  再就是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制。去年我已在上海《艺术世界》为文细数其谬,痛陈其弊,若学院同意,愿再发表。要言之:一、艺术学生掌握外语有益国际交流者,纯属神话。二、今日大学生国文水准每况愈下,思之令人惊心,今欲起救,追之晚矣。盖国文者,国之文化命脉所系,国文不通,学生知识水准、文化修养、人格品质必混沌衰蔽,国文不良,则外语也必不良,此亦常识而已,我考试政策而竟公然罔顾之。

  但我深知"国情"渊源,非如此,难以维持局面,故"两课" 紧箍咒的实质,乃是"权力",不是"知识",更不是"教育"。兹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

  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

  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三年来,我同全体学生一样,唯屈从而已,不是所谓"责任教授",因无教育之责可负——我对所有考生只关照一句话:好好准备"政治"与"外语",余皆次要。至于"振兴人文传统"、"开拓知识结构"、"与国际接轨"、"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云云,实属梦呓,我不相信。

  另一考试怪圈缘自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史,实亦无以复加的教条主义,即千人一面的"素描考试"。因"前瞻性"会议发言已详谈,不赘。幸本院领导似有考虑之意,唯静待试行新的考试方法。

  本院教学

  工艺美院有自己光荣的历史。合并而转型,院方殚精竭虑,实有诸多大为难在,因领导同样受制于教育部条条框框,又须迎对社会巨变带来的重重问题,今仅就本院上下关心的教学现状,撮要议论三点:教学品质、学院气氛、绘画系前途。

  教学品质——"文革"前及80年代,工美人才辈出,有目共睹。90年代迄今,全国艺术学院教学品质持续下降,此也有目共睹,实非工美一家为然,其中或有以下原委可资探讨:

  一、艺术学生向以才具高低为取舍,招生失利,余皆被动。十年来社会价值观丕变,生源品质日见芜杂,晚近教条盛行,招生过程已成"汰优"之势,而招生政策犹如雪上加霜,催之恶化也。

  二、工美为历史所囿,教学务求其"实用",以合并后办学新要求看,遂有教学品质褊狭滞后之虞。

  三、艺术与设计教学为90年代全社会商品经济意识所裹挟,学生普遍心态是图实利,谋职业,学风学业转趋庸俗化,实用化。

  四、对外开放愈广愈速,西方讯息大量涌入,技艺、观念、媒材、功能,均非昔时,而艺术教育的历史包袱一时难卸,新旧交作,自不免应对失据,教学中的整体知识结构亦必失衡。

  五、世界范围大趋势,乃科技主义实用主义压抑人文主义理想主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科技至上"的国家功利主义因之尤急、尤偏、尤甚。人文艺术及其教育于今日国情仅属装点门面,怠无实质可言,此状,为五四运动近百年来所仅见。

  六、功利心态势成主流,学术腐败弄虚作假乃为常态。其后果,是有效扭曲教育功能,持续败坏学术道德,动摇学院的超然立场,其形态,是教育界权力游戏潜规则与庞大行政势力网。

  七、教育产业化,必致学院公司化。此为大势,无可厚非。然在教育宗旨与学院经营、人文理想与经济效益之间,必起深刻冲突,就现状看,问题丛生,后果堪虞。

  八、或因以上诸因,遂有管理考核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种种政令教条出笼,繁复严厉,不假情面,看似"对症下药",无奈我"国情"者实乃"药"、"症"同体,循环助长,几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势。此一悖论与怪圈,亦见于艺术教育,因其规律在"药、症"之间横遭偷换,兼以强扭硬掰,前述"外语考试"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粗暴侵害人文艺术教育者,即其一端。

  以上,仅第二点受限于本院历史,合并后理应乐观,徐图改善,而一、三、四、五、六、七点,悉因社会大势使然,第八点自上而下,莫可奈何也。

  要之,当今学院是产业,教职是饭碗,凡此种种,均与学问之道无涉,人文状况魂魄离失,伪学术当道,乃属必然,所谓"教学品质",说句实话:要保持工美原有水准于不坠,诚属不易,想要更好,短期内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近期教改种种"药方",如聘用制、学分制、废除画种专业、增添选修课目等等,均移自西方先进经验。然实行易,见效难,因西方体制背后的深层结构——学术自主、教育私立、市场机制等—— 中国无一具备,仅片面引进"教条",一相情愿强求,遂不免效颦画虎,两皆不似。而国中前五十年文化断层、教育滞后、行政结构尾大不掉、知识储备浅薄寡陋等历史包袱,并无本质改换,兼以前述"药、症"同体之效,诸般教条如急火猛药,过犹不及,尤添病源,以致原本针对现实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甚至恶化现实,连国中艺术教育本来那点可怜的经验亦告涸竭见底,就我所知,自然科学教育现状同样弊端百出,其内情,诚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照国家大势,以上状况或许是转型期必须付出的痛苦代价。是故,当代艺术学院承受着学院本身难以承受的难局,要维系教育宗旨及文化艺术的双重纯度,本院自身的操守与挣扎,其效甚微,

  实有待于全社会的转型过程,逐步改良,逐渐完善——平心而论,本院未见公然的腐败混乱,可谓气象澄清。而合并后本应占尽优势,然教学局面何以迄今滞闷难开?

  就本院现状看,校内与社会的整体文化资源,两皆窘迫——我们究竟侧重"专业技艺"的传授?还是更新观念、拓展视野、使学生更其博识?观今之教学,以上二者,无论是有所兼顾还是有所偏重,均不得要领——此题甚大,故长话不能短说。要之:教条与教改所期望者,悬之过高,既迫于文化大势,又昧于文化大势。此亦非工美一家为然。新世纪艺术教学的大是非大方向,各校主事者均难出以鲜明的阐发,宏观的把握,唯竞相改善硬件,扩招创收,取其表面繁华与经济实效而已——故清华校长梅先生名言"大学之谓非大楼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而今日大学唯大楼竞起,"建设"遥遥领先于"教学",其品质的"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早已是公认的事态。

  鉴于此,唯一可资点缀门面的权宜之计,即抓紧"尖子"的培养。然进入21世纪的中国艺术学院,艺术的地位却易主为宾,不伦不类:本院规矩,是"两课"成绩差之一分也必拒绝,表格则公然以"两课"分数居首,业务为最次要。本末倒置一至于此,岂非咄咄怪事?教学则以填表与量化为指归,罔顾学术,形同儿戏,而询之周围,见怪不怪——反观人文艺术教育百年历史,感慨多端:文化得势,即乱世也人才辈出(如军阀时期之北大清华,抗战时期之西南联大,甚至院校关闭的"文革"期间),若教条横行,则盛世也学风荡然(如90
年代迄今)。昔"国学研究院"梁王陈赵诸先贤,昔创建中美浙美徐悲鸿、林风眠诸大师,若其亲临视看,谅必啼笑皆非。

  无奈今日是急功近利的时代,是推行量化不问品质的时代。学分便于划一,管理是为实用,教学核算利润,学府等同公司。凡此种种虽与文化艺术皆反其道,但确乎适应人口众多素质低下等教育国情。故每须提醒自己:认清现实,体念当局苦衷——职称、换届、住房、薪资、解聘、查岗等等才是切实的校务,成绩便于上报、关系必须平衡、学生不能出事、教育不能出格,方为办学的底线。至于培养人才之谓,纯属叶公好龙,殊不可当真是也。

  此所以当今艺术学院不再激扬文化,带动风潮——后"文革" 之初,诚工美黄金时段,人才遍于全国,影响延十数年之久。90年代以来,中国有活力的艺术均在体制之外,偶出人才,其模式也必墙内开花,墙外结果:校园教条捆绑,岂可与校外生机社会大势相较量。文化规律者,柔弱而刚强,教条可使艺术憔悴,而形势可使教条黯然——奈何形者势者,今不在学院矣。

  学院气氛——教学品质与学院气氛互为因果,以上诸因,必致艺术气氛欲振乏力。仍以本院为例,尚可从理工与艺术,行政与教学,学院与学生三组关系扼要议论之:

  一、"艺术教学"与"理工模式"的深刻冲突,全国同业恐怕以本院为最尖锐,其状甚多,兹不一一。昔有"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之叹,今则文科"秀才"面对理科"秀才",学术地位久居其下,"理屈"而"辞卑",彼一"内行"支配此一"内行",其状,犹较"外行领导内行"更其乖谬荒诞,诚"教育国情"一大奇观也。然前有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卓然独立,足可缅怀,今有清华园体育教学的另类政策,足资借鉴——今日体育健儿的体能与政治价值,远远高于艺术家的心灵与精神价值——然据我所知,清华园领导始终理解并呼唤艺术教学的特殊性规律性,关键看本院决策。本院与清华固然是上下级行政关系,然理工与艺术是领导被领导关系还是平行的文化关系?此二者不清不明,何"气氛"之有?

  二、为贯彻前述教条,各校"管理"重于"专业","行政"支配"教学",如此主从易位,则"行政管理"井然有序,"教学气氛" 自亦低抑徘徊——我的教学体验,是"艺术主张"未遇任何干涉,尚称主动,"教学程序"则处处听命于指令,步步被动——教师尚且被动,学生可想而知,何"气氛"之有?

  三、学校的主人,学生也。学生活跃,则气氛活跃,反之亦然。就我所见,本院学生在教学中始终是缺席者,沉默者,唯考试交钱,顺应教条而已。如前述,社会的功利观,应试文化的恶性循环,加上管理教条节节收紧,已长期磨损大学生的朝气、锐气、志气与青春活力,当今艺术学生精神、心理,乃至智能,普遍压抑被动,而其集体性格是实用主义与机会主义。本院因实用美术的长期历史,艺术氛围原已匮乏,今受制于前述劣势,所谓"气氛"者,更是何从谈起。

  平心而论,本院上下对此均有认识,决意起衰振弊,开会不断,然莫不止于书面与桌面。时代不同了。五六十年代深植人心的理想主义与献身精神,80年代全国上下的思考热潮与知识渴求,均使艺术院校教学气氛兴盛于一时。以文化形态学论,相对"疯狂"的"革命"时代,有惠于艺术,相对"理性"的"秩序"时代,有损于艺术。此中得失,或在国家转型与人文艺术之间难以兼顾,难以平衡。我对此现象,远程内抱以有限乐观,其近程与现状,则十二分悲观。

  绘画系前途——工美易名,乃"纯艺术教学"在本院开新纪元之始。此亦远程内可持有限乐观之举。然观以近程,合并后的纯艺术教学远不及预期。具体说来,也有三点可资议论:

  其一,易名易,易性难。本院绘画系师生占全院极少数,而工美办学思维惯性,一时难易,兼以本院教程单方面模拟"清华模式",绘画系尚属草创,即为种种教条抑制阻难,进退失据,莫知所从。去年制定人体课程唯准许一周两天,为全国绘画教学史所无,各校诧怪而传为笑谈,虽即改动,然前述思维惯性宛然俱在。是故,绘画系之开辟仅属添一科目,对外有"清华"大牌,看似强项,对内则名不副实,十足弱项,与其他科系、其他学院相较,差异显著。

  其二,上述情形犹在情理之中,有待渐变,而被强行纳入"清华模式"的纯绘画教学自必先天不良后天失调,更兼中美、国美等名校优势,高品质生源原已稀缺难求,即便来者有意,十九为"清华模式"俨然拒绝,令人望而却步。而院校双方唯以核对"两课" 分数为能事,诚不知所期者何?盖清华向以不拘一格拔取"专才" 为能事,何以新纳美院,本意乃扶持纯艺术教学,而竟出此下策?如此,追赶"世界一流"纯属说梦,即敬陪京都艺术院校之末座,也难上加难。

  其三,归根结底,所谓"纯艺术"者,从概念到形态,日新月异,变化剧烈,在今日世界文化大局中正处于空前融会交叉的暧昧状态。"艺术教育"更无现成固定的指归与标高,兹事体大,不及详说,可说者,是应赶紧全方位解放思想,放手教学,以"无为而治"治之,始为上上策。而本院虚拟之"清华模式",皆反其道,所订教学大纲及课程设置,挂学术之名,行行政之实,徒以名目繁多为快事,诚"伪学术"伎俩是也。


  要之,绘画系教学是本院最为脆弱而扭曲的一环,假以年月,或许有所改观,然而大势不等人,教条不饶人,吾等教学,目前唯和尚敲钟而已。

  结 语

  说破其事:工美之于清华,摆设也;绘画系之于工美,犹摆设之摆设也。清华美意,本院苦心,众人固然领会,本人理应沉默,上焉者超然,下焉者混事。唯无功受禄,中心惭愧,兼受理想年代教育,耿介成性,实在不会敷衍。今决意不做应景之谈,专从问题处着笔。三年来违心听从教条摆布,无异做戏。目前心情,适可以两句话作结,谨供上下左右一笑:

  敬功利远之,恪尽己能。

  与教条共舞,维持现状。

  2002年9月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4-13 00:29 | 只看该作者

Re: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M13] 细读,方不枉丹青先生拳拳爱国之心呀。 [M05] [M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4-13 00:34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blue][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color]

[M02] 扯完了,扯呼吧。 [M18] [M41] [M41] [M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5-4-13 08:46 | 只看该作者

Re: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现在读书,总有种读了也白读之感。老了,记不住啊。可是又断没有兴趣再读二遍。[M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4-13 09:35 | 只看该作者

Re: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QUOTE Created By 桔梗花 At 2005-4-13
现在读书,总有种读了也白读之感。老了,记不住啊。可是又断没有兴趣再读二遍。[M10]


[M29] [M29] [M29] MM不如读后写点心得啦!
一则诉之笔端,自娱自乐;
二则全当纪录,虽没有记住,却不担心忘却嘛;
三则写下来好像好像会找辅助资料多一点,好过仅仅看过。

[M08] 同MM一样,早有且读且忘之感。真老了。 [M42] [M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5-4-13 14:09 | 只看该作者

Re: [闲扯]小喇叭漫读南方周末

[M36] 阅,陈丹青 [M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1-1 16:28 , Processed in 0.1301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