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4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8 1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50年我国人均月薪1300美元
2003年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世界第60
50年需完成两次转型
本世纪末预计进入世界前20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11:51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促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3个战略重点和10条建议:

·3个战略重点分别是:

生活质量、社会转型和国民素质

·10条建议分别是:

组织研制和实施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

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模式的两次转变,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建设信用管理社会;

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建设没有"绝对贫困"的国家;

实施社会福利化战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

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

实施社会信息化战略,实现生活方式的两次转变,建设信息化社会;

实施社会知识化战略,实现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知识化社会;

普及免费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推进卫生体系现代化,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建设健康长寿型国家;

消灭信息鸿沟,提倡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11:53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中国社会距离现代化有多远?

新华网 北京2月7日电(记者 李斌)中国社会距离现代化有多远?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在对大量数据、图表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中国等61个国家仍然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根据城市化、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等指标计算的社会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和法国5国的差距超过80年。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国际差距略小于经济现代化。研究者发现,根据人均GDP、农业劳动力比重等指标计算的经济水平综合年代差,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差距超过100年。

  2003年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73分,排世界109个国家的第57位;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8分,排名第59位;综合社会现代化指数为25分,排名第60位。中国社会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非常明显。

  "2003年的中国处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期,大约为城市化的中期。中国社会现代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说。

  在反映社会现代化水平的90个指标中,中国有人口增长率、死亡率、抚养比、小学入学率、青年识字率、失业率等8个指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当,平均预期寿命等17个指标与世界中等水平大体相当,其他指标的国际差距较大。在过去50年里,多数时期中国社会现代化快于经济现代化。

  专家预计,按照1980年至2003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测算,中国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大约需要15年。

  研究同时发现,2003年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排名世界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挪威、瑞典、美国、丹麦、英国、芬兰、日本、荷兰、瑞士和澳大利亚。根据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分组,挪威等20个国家属于社会发达国家,西班牙等33个国家属于社会中等发达国家,泰国等17个国家属于社会初等发达国家。

  课题组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11:54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2-8 11:56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江苏、辽宁能排在广东前面?一派胡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11:58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中科院:50年完成两次社会转型 最低月薪$1300

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未来50年里,中国社会现代化需要完成两次社会转型,一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二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城市社会向城乡动态平衡社会转型。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7日发布,这份以社会现代化研究为主题的报告说,这两次转型,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五千年形成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社会利益和社会角色的重新洗牌。

专家们在报告中提出,与两次社会转型相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在推进新型城市化、推进社会信息化、推进社会知识化等三个方面,未来50年均需完成两次转变。

推进新型城市化方面,中国人口空间结构将先后有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和从城市社会向信息化、知识化的城乡动态平衡社会两次转变,基本任务是到2050年,城市化率提高至80%左右,郊区化率提高至50%左右。

推进社会信息化方面是中国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要先后发生两次转变,一是从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转变,二是从城市生活方式向信息化、知识化、国际化生活方式转变,基本任务包括:到2050年,信息化率达80%左右;出国旅游率达50%左右;汽车普及率达50%左右;预期受教育年数超过17年。

推进社会知识化需加速中国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变,一是工业劳动力比重超过农业劳动力,实现就业结构工业化(非农业化),二是知识性职业比重超过生产性职业,实现职业结构知识化(非物质化),基本任务是在未来50年,农业劳动力、生产性职业比重分别年下降5%和2%左右,知识性职业比重年上升3%左右。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描绘的前景是:2050年的中国将是一个中等发达社会,人均预期寿命逾八十岁,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百分之百,人们可以自由合理流动,按2002年价格最低月薪超过1300美元,绝对贫困和童工率下降到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12:02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报告解读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对于21世纪中国社会做出蓝图规划。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两次现代化在中国可同时进行

报告摘要: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图基本思路是采用综合社会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加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型。

解读:中国到底应该走何种现代化的模式,我们先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说起。这条道路的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化,第二个阶段是郊区化、信息化、绿色化、理性化等。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老路,但是,过去的经验证明,欠发达国家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追赶发达国家的实现概率只有0.2%到1%,可以说是小概率事件。联系到中国拥有13亿人口这个因素,如果还是沿着发达国家的老路去建设现代化,成功的几率基本等于零。因此,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必须走一条新路。1997年,前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在香山会议上提出中国应该走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通过8年的研究,我们证明了这个判断是成立的。

我们在发布的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运河路径(目标已明确,路径可选择,模式和方法可随时间变化)图,按照这个路径图,我们要在21世纪末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如果我们还是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的老路,那么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只有6%,在过去的40年中,全球从欠发达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的也只有三到四个国家。

因此,我们提出的现代化运河路径图是借鉴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也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在我们的理论中,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不同,在我国,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可以同时进行,这样可以大大节省现代化建设的时间,同时可以开辟新的现代化路径。

新型城市化战略2010年启动

报告摘要:2010年起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

解读:我们的报告只是政策建议,而非具体的操作方案。我们的观点是应从2010年起实施新型的城市化战略。因为我们再也不能走传统城市化的老路子。如果再按传统的城市化模式,代价巨大。因为,在未来的五年,我们将有5亿农民进入城市,然后又有6亿城市居民进入郊区。

根据我们的建议,新型的城市化战略将实现10个协调发展,目标是使人口与空间实现两次转变,即第一次转变是从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第二次转变是城市人口变为郊区人口,实现城乡平衡。我们认为,理想的新型城市化的模式是以郊区化为主,即郊区人口占50%,中心城区人口占30%,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20%,人口在三个区域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取消户籍限制,建立信用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12:03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 有关课题组提十条建议


新华网 北京2月7日电(记者 李斌)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7日在此间提出了促进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3个战略重点和10条建议。

  3个战略重点分别是生活质量、社会转型和国民素质。课题组认为,21世纪前50年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协调推进社会和经济现代化。要以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现代化为重点,以生活质量现代化为重中之重,同时要促进社会转型和提高国民素质。

  10条建议分别是:组织研制
和实施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地区社会现代化的路径图;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模式的两次转变(从"城市优先型"向"全面发展型",从"全面发展型"向"生活质量型"),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建设信用管理社会;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建设没有"绝对贫困"(按联合国标准)的国家;实施社会福利化战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实施社会信息化战略,实现生活方式的两次转变,建设信息化社会;实施社会知识化战略,实现劳动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知识化社会;普及免费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卫生体系现代化,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建设健康长寿型国家;消灭信息鸿沟,提倡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如果我们全面完成上述任务,2050年的中国社会将是一个中等发达社会。"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说,届时,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将超过80岁;大学普及率、城市化率和信息化率超过80%;人们可以自由合理流动,出国旅游率超过50%;最低月工资超过1300美元(2002年价格)。

 何传启着重指出,未来20年,是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第一次转型时期。这次转型,至少需要做好5件事情:一是建立社会信用管理制度,促进人口理性流动。包括采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全民信用管理制度,为全民建立"数字化户口",10年内以现代"信用管理制度"取代传统"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公民自由选择居住地;二是普及免费义务教育,保证义务教育公平;三是建立普遍社会福利制度,保证社会基本公平;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消灭绝对贫困;五是加速新型城市化,建立城乡平衡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12:30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我们的社会将变成怎样?社会现代化存在30大趋势

在对15个国家进行历史研究、对131个国家进行横向对比后,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现代化存在30个长期趋势。

  课题组的研究分析范围,涉及社会领域的三个分领域——人口与健康,学习与工作,休闲与福利,以及四个方面——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

  人口与健康领域的10个长期趋势分别是:
18世纪以来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在延长;18世纪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上升到下降;19世纪以来人口与婴儿死亡率在稳步下降;19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18世纪以来社会流动与分化在持续进行;19世纪以来家庭日益小型化和多样化;18世纪以来从城市化、郊区化到城乡平衡;19世纪以来公共卫生在持续改善;19世纪以来家庭设施在持续改善;20世纪公共卫生和人均卫生费用在增长。

  学习与工作领域的10个长期趋势分别是:
19世纪以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20世纪以来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20世纪以来公共教育和人均教育经费在增长;19世纪以来劳动时间在缩短;18世纪以来劳动力结构在持续变化;18世纪以来职业结构在持续变化;19世纪以来失业率在不断波动;18世纪以来社会生产力和人均收入在提高;18世纪以来收入分配公平性在变化;20世纪以来绝对贫困人口比例在下降。

  休闲与福利领域的10个长期趋势分别是:
19世纪以来休闲时间在延长;20世纪以来娱乐休闲多样化和网络化;18世纪以来交通运输在不断发展;19世纪以来通信技术在不断发展;20世纪末以来电脑和因特网普及率在提高;20世纪信息费用和人均信息费用在上升;18世纪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福利改革4个阶段;20世纪末1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社会保障和福利的费用在上升;20世纪犯罪和自杀现象普遍存在并长期波动。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说,30个趋势只是世界社会现代化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其他事实还包括社会生活、结构、制度和观念在持续变化,社会变迁是高度不平衡和不同步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国际差距在扩大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12:36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12:52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何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

新华网 北京2月7日电(记者 李斌)经过多年研究和探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研究员提出了广义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理论。他认为,广义社会现代化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包括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型、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增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社会先进水平的国际竞赛。

 广义社会现代化包括12个分
领域:人口、家庭、家居、卫生、教育、工作、收入、贫困、休闲娱乐、交通通信、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

  在18世纪到21世纪的400年里,广义社会现代化过程可分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两大阶段。

  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内涵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特点包括: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专业化、理性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技术化、标准化、公平性、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大众传播等。

  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内涵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郊区化、城乡平衡、绿色化、生态化、自然化、创新化、国际化、多样化、休闲化、个性化、妇女儿童权益、普及高等教育、终身学习等。(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12:55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专家访谈:"经济现代化只是手段"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昨日接受了本报采访。

新京报:这次的报告完全不同于去年的报告,与经济现代化相比,社会现代化对百姓的影响和关系到底有多大?

何传启:社会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是完全不同的,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比经济现代化更复杂。

社会现代化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解释,一是社会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迁;二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过程;三是一种持续的国际竞赛;四是从国内和国际两种视角看,这种现代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新京报:缩小社会现代化的差距是否要比缩小经济现代化的差距艰巨得多?

何传启:是的。我们在去年的报告中提出,在本世纪末,我们的经济现代化水平将进入世界前十,而在今年的报告中,我们提出,社会现代化水平尽管综合水平比美、英、德、法等国差距超过80年,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社会现代化水平在世界前列,这个目标确实要比经济现代化困难一些。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只是手段。

新京报: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地区排名中,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也进入前十名,这是什么原因?

何传启:这个排名是按照每年的统计年鉴和国际通行的指标进行排列的。的确,社会现代化程度高的一些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算很高,但是,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是完全不同的,出现这种结果很正常。

新京报:报告认为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具有后发效应,如何解释这个后发效应?

何传启:这是与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相比较而言的。在过去的全球的300年现代化历史中,有先发型现代化国家和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先发型国家就是发达国家,他们具有竞争优势,可以制定游戏规则,而后发国家可以借鉴先发国家的经验,可以减少走不必要的弯路,这就是后发效应。但是,我们也不能对后发效应过高估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6-2-8 14:35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QUOTE Created By tsing At 2006-2-8

2050年我国人均月薪1300美元
2003年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世界第60
50年需完成两次转型
本世纪末预计进入世界前20名


经济只是现代化的一个方面。 [M30]

吃饱穿暖内心不暖,就怕动力不足哇。

同时要达到某种生活水平,也怕世界资源不够消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6-2-8 14:50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QUOTE Created By King Lion At 2006-2-8
江苏、辽宁能排在广东前面?一派胡言



现代化并不能只看经济产值之类的,还要看教育、文化等很多因素。

如果综合考虑,我觉得广东能排第四已经不容易了。只看潮汕地区的生育和女孩受教育程度就可见一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6-2-8 18:46 | 只看该作者

Re: [color=indigo]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color]

[M21] [M29]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7-18 13:56 , Processed in 0.1669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