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345|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0-19 1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看到南方都市报的这个主题。觉得有点意思,就来把这个争论的命题中的焦点文章刨出来哈,也顺便自己看看。

我现在的观点到是:读。

为什么呢,一则我从小比较好读古文,虽然没有发展到找古文书去读的程度 [M20] 。但是古文经书中的用词的简约美丽能为我带来许多意外的阅读愉悦的感觉。[M29]
现在觉得,小时候专读课本,杂书读的太少,常常觉得有点点点遗憾。 [M13]

不过,待一起慢慢看下去,看看观点会否以为争论而改变。

话回主题,据说所有的争论是从TA开始的。
《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斥当代"大儒"蒋庆
来源:南方周末 薛涌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0708/xw/sd/200407080031.as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9 19:56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

南方周末   2004-07-08 15:49:56
□薛涌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0708/xw/sd/200407080031.asp

  
  "我不是不想学中文,只是一见中文老师心里就烦。跟英文老师读书,人家循循善诱,双方平等讨论。中文老师上来就说你要记住这个,背诵那个,连为什么也不解释。谁有那个耐心?"

  由当代"大儒"蒋庆先生编纂的12册"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即将问世。蒋先生在后记中称:"近世以降,斯文见黜;经书之厄,甚于秦火。"本来以为他讲的是"文革"。但他似乎生怕别人搞错,特别申明他所指的是1912年。那年"蔡元培上台担任教育总长,一上任就废除了小学'读经科'。从此,这个教育体系中没有了经典教育。中华民族成了抛弃自己经典的民族,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种教育的后果:'礼崩乐坏','学绝道丧'"。
  众所周知,蔡元培先生以兼容并包的精神主持北大,开创了近代中国为数不多的优良学术与文化传统。他当教育总长废了读经,却并没有去焚书,如何能与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相比?如此厚诬前贤,不知道蒋先生守的是哪路"道统"?
  那么,蔡元培是否应该废除读经呢?看看蒋先生搞的名堂就明白。蒋先生编的这套"诵本",从《诗经》、《孝经》,到王阳明的《传习录》,共19部儒家经典,洋洋15万字,832课。对象是3到12岁的孩子。而且,这些内容是要求孩子们背诵的!蒋先生称:"蒙学教育就是背诵教育。孩子12岁以前背诵能力强,称为'语言模仿期',12岁以后接受能力强,是'理性理解期'。背诵经典就是在儿童记忆力强时记住经典,长大后就逐渐会理解经典的义理内容。"一句话,他所提倡的读经,就是要强迫孩子在3-12岁期间背15万字自己并不懂的东西。
  这套东西不该废除吗?笔者有幸早生几十年,没有赶上蒋先生读经运动的洗礼。不过,当年为了高考背某课标准答案的记忆还是有的。其实那时的死记硬背,比蒋先生的读经教育还人道些。因为当时对背的东西信不信、喜欢不喜欢是一回事,至少对内容还是理解的,知道哪里简单化,哪里荒唐,有时一边背一边心里暗笑,甚至嘴上骂娘,聊作一番娱乐。可是蒋先生提倡的儿童读经,那些可怜的孩子连背的东西是什么意思都不明白,如此死背9年书,活生生的孩子也成了呆子。
  再说,如今当个孩子不容易,学校里除了语文外,还有各种功课。这15万字一背,你还指望孩子有空读别的东西吗?如果这就是读经的话,蔡元培先生将之废除,不愧为英明之举。至少他捍卫了少年儿童的人权,也保证了孩子们有精力来接触多元的文化。
  不过,蔡元培先生废了读经,却没有禁止读经。那些千古流传下来的经典,自有其价值。但是,如何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下一代所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广泛探讨的问题。在海外养过孩子的中国人大多理解我们真正的文化困境是什么。我们希望孩子接受中国文化,坚持和孩子讲中文。但是,孩子一旦能够读书,麻烦就来了。中文里没有孩子可读的东西。和英文读物竞争,怎么也竞争不过。孩子的心一下子就被英文世界吸引过去,你怎么引导也不行。比如E.B.White和语言大师William Strunk,写过一本仅80多页的小书The Elements of Style,讲英文写作的基本规则,大概是最重要的一本英语写作的读物了,对英语的影响,也许可以和韦氏大字典相比。可是人家这么一位大师,还专门给孩子写书,讲一头猪和一个蜘蛛生死友谊的童话,读得孩子也哭,大人也哭。里面有忠诚,有信赖,有超越生死的友情和爱。你要拿蒋先生编的12册经书和人家竞争吗?GOOD LUCK!(祝你好运!)
  一位友人在新加坡碰到一个华裔的孩子,那孩子直言不讳地说:"我不是不想学中文,只是一见中文老师心里就烦。跟英文老师读书,人家循循善诱,双方平等讨论。中文老师上来就说你要记住这个,背诵那个,连为什么也不解释。谁有那个耐心?"
  如今儿童心理学已经相当发达,学者们作了许多调查、实验。不知道蒋先生观察了多少孩子,有多少数据,凭什么就说12岁以前是"语言模仿期",就得死记硬背,12岁以后是"理性理解期",会逐渐理解经典的义理内容?笔者自己5岁的孩子在美国的幼儿园长大,从来没有背过什么,甚至没有读书识字。但是,她3岁就在问:"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那么谁创造了上帝?""哪里是世界的尽头?"笔者鼓励她读书识字,说知识都是从书上来的。她马上反问:"写第一本书的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孩子4岁时老师告诉她"黄金定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同样的话,儒家的经典中和基督教的经典中全讲了。但不幸的是,我们这里这一定律一般不被当作孩子所需要学的第一道德戒律,而且即使传授给孩子也是蒋先生那样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可是在我孩子所在的幼儿园里,老师把这句话告诉孩子后,马上在孩子们玩耍时的各种冲突中活生生地演义出来:你抢了人家的玩具吗?难道你希望自己的玩具被人家抢吗?孩子回到家,小小年纪就知道要等做饭的妈妈来一起吃饭,否则就不公平,就不合黄金定律。她可从来没有背过什么"孝经",她在"语言模仿期"也会思想,会挑战大人的说法。
  看蒋先生的工程,笔者觉得难以达到振兴中华文化的目的。相反,以笔者看来,以蒋先生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如果得势,我们就会有回到蒙昧之虞。
  (作者系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9 20:04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 感想]
"但是,如何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下一代所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广泛探讨的问题。在海外养过孩子的中国人大多理解我们真正的文化困境是什么。我们希望孩子接受中国文化,坚持和孩子讲中文。但是,孩子一旦能够读书,麻烦就来了。中文里没有孩子可读的东西。和英文读物竞争,怎么也竞争不过。孩子的心一下子就被英文世界吸引过去,你怎么引导也不行。"

[M13] 读到这段,还是相当汗的。同事中很多香港人,新加坡人,都说的一口流利的汉语,但是真正言语上一旦涉及些典故,面对的很快就是茫然看着你的眼睛,老是在大汗淋漓的解释中有些悲哀。想,他们中文课本里面学的是什么东东呢。

当然,汗的有时也是我自己,因为若是人家张口说起英语,或者外面的典故。张口结舌的就是我了,也许人家也在想,大陆的教育教育了些啥呢。 [M13] [M13] [M13]

我们还是来看下一篇反方意见去吧。 [M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9 20:08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现代化外衣下的蒙昧主义

秋风 出自 南方都市 7月13日

当代儒家思想人物蒋庆先生编辑了一套《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引来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薛涌先生的强烈批评(《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评蒋庆的读经运动》,见《南方周末》,2004年7月8日),他形容蒋先生的努力是"一场以'文化保守主义'为旗帜的愚民运动似乎正在开始",他径直将这称为一种"文化蒙昧主义"。

这样的评论倒也没有什么,因为,一个人总有对一件公共问题表达意见的自由。蒋庆先生既然倡导儿童诵读中国古典经典,那么,自然也应当接受别人的批评。但是,网络论坛却出现了一种舆论一律,薛涌先生的批评博得了广泛的喝彩,在世纪沙龙上,网友们评论说,"倒也不必怕,这种倒行逆施的东东是得势不了的!""好,不能虐待儿童!""如此愚昧的东西为何能形成"运动"?""文化承传乃自然选择过程,无须'大师'们奔走呼号!"等等。

就在同时,各个论坛上也有一个热门贴子,不少网友对各地政府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极为愤慨,对一些专家呼吁停止改建旧鼓楼大街、保护北京城市风貌的意见表示同情。然而,看到薛涌和网友们在读经事件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彻底地、绝对地反传统的心态,我知道,各地政府破坏旧城风貌,其实是有深厚的社会心理支持的。

今天的那些稍微有点头脑、也乐于思考的中国人,通常都是无可救药的进步主义者、唯理主义者、启蒙运动的崇拜者。启蒙时代的欧洲大陆知识分子把整个人类历史描述成一个进步的历史,相应地,中世纪则是一团漆黑;今人比古人聪明、幸福、明智、理性、善良;我们今天生活在历史的尽头,文明在我们这里达到了迄今为止的颠峰。

同样,现代以来的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也相信了这种天真的进步主义,但这却导致了一场进步的悲剧。他们看到了现代化在西方的成就,回过头来,他们发现,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国家、社会、文化、文明、道德等等,是如此地落后、愚昧、无知、丑恶。不摧毁这些东西,就无从建立新社会、新国家、新道德、新人生。因此,他们发起了一场讨伐传统的知识、社会、甚至政治运动。

这场运动从20世纪初一直延续至今,全盘反传统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本能的意识形态。当年有人呐喊不读中国书,因为中国书所教导的都是愚昧和无知。过了近百年后,这个声音依然清晰地回响在我们耳旁。在这种心态下,主导城市建设的政府官员为了现代化,为了城市的社会、经济进步,而对城市连根推倒,全盘重建。这种做法,跟学者鼓动扔掉中国古书,其实完全相得益彰。

当然,在一个文化、知识和思想多元的时代,没有人可以强制要求所有家长必须督促孩子阅读中国典籍。但是,同样地,责骂一个学者发出的阅读中国古典的号召为"愚民运动"、为"文化蒙昧主义",恐怕也有失粗暴。这些人士觉得,他们可以对传统、对中国的典籍作出终极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质疑的。这反映的是一种一元论、唯理主义的独断论的心态,而这种理性的自负和自我中心,恰恰是蒙昧主义的典型特征。——很多时候,很多人是以追求现代化开始,而以彻底的蒙昧主义告终。这样悖谬的事情,中国人百多年来经历过不少了。

让我们还是理性一点,宽容一点,尤其是对自己的传统、对自己的祖先、对自己的文化,多一些同情的理解,而少一些刻薄、猜疑、鄙视和仇恨。毕竟,薛涌博士和他的孩子生活在美国,当然不一定非得读中国古典。但是,生活在中国本土、并且注定了将一直生活在这里的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说汉语、写中文,那么,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似乎就有理由去读一些中国经典,我们的教育体系也似乎应当多拿出一些时间进行汉语和中文的训练,学习那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而阅读、精读古典,乃是进行语言训练最重要的途径,不管那个民族,恐怕都是如此。

不光是语言,我们恐怕也需要通过阅读中国典籍来进行思想训练。如果我们将继续说汉语、写中文,那么,我们就该学会用汉语思考。而这就需要我们去揣摩,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思考的,进而了解他们都思考了那些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在中国人的思考传统的边际上去进行创新。如果未来中国人还可能会有一些思想的创见,那么,这样的创见注定了不可能出自一个从来不阅读中国古典的人的头脑。

西方人让他们的孩子阅读荷马史诗、阅读圣经,然而,中国的孩子为什么就一定必须忘记诗经、论语,然后才能做一个现代的、文明的、理性的中国人,我实在不能明白这其中奇怪的逻辑——我只能说,追求现代而走到了这种地步,也许是因为心灵过于狭隘而智力上希望偷懒而已,毕竟,全盘拒绝传统只需要一点激情就足够了。

南方都市报,2004-7-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9 20:08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M13] [M41] 打球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10-20 09:19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读!

工作先... [M13] [M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10-20 09:22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当然要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0 09:48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来,正方主辩手薛先生的发言。

什么是蒙昧?
——再评读经,兼答秋风
□薛涌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40126.html

  笔者写了一篇《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发表于《南方周末》),批评蒋庆先生提倡的读经运动,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也引来了秋风先生的批评(发表于《南方都市报》)。


  可惜,秋风先生一会儿把笔者描绘成启蒙主义的崇拜者,一会儿暗示笔者要破坏旧城,捕风捉影,就是不肯面对笔者提出的问题。


  笔者对蒋庆的主要批评,是他编了洋洋十几万字的经书,要3到12岁的孩子在意思都没搞懂的情况下背诵。这就是笔者所谓的蒙昧教育。这就好比一个老子训孩子:"我说的话,懂也要听,不懂也要听,反正我的话是对的,长大你就会明白。"


  笔者的看法恰恰相反。大人从来都是可能错的。我们要鼓励孩子向大人挑战。再顶一次"全盘西化"之恶名吧。笔者以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苏格拉底式的,不应是蒋先生所界定的读经式的。苏格拉底自称他什么也不懂,他惟一比人们多懂一点的,就是他懂得自己不懂。所以,他在雅典的街头巷尾和人们讨论,对那些自以为懂许多东西的人提出质疑,最后把对方搞糊涂,使之终于认识到自己并不懂为止。


  知识就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


  其实,这样的方法,在先秦儒家乃至诸子的著作中并不是没有。遗憾的是,当代的"儒家"在这方面并没有多少留意。蒋庆等人的问题是,他们认为自己对传统、经典有一个终极解读,自己很懂,别人不懂,于是为别人定下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觉得孩子年龄小,就不具备理解、质疑、挑战的资格。只能先背诵,后理解。


  在笔者看来,这正是用自以为是的"知识"(即未经苏格拉底式的质疑的知识),让别人停止思想,进入蒙昧。


  教育是质疑而非背诵的过程。如笔者曾经提及,为鼓励女儿读书,笔者在考虑欠周的情况下告诉她"知识都是从书里来的"。4岁的女儿马上问:"写第一本书的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笔者答:"这个问题爸爸没有想清楚,看,还是你比爸爸聪明。"于是我们一起讨论起知识的起源来。实际上,大人的心态要平等的话,你就会发现,孩子在和你对话时常常扮演苏格拉底的角色。回答孩子简单的问题,是对我们的知识最大的挑战。因为这些最简单的问题,需要最大的智慧才能回应。孔子、苏格拉底等先哲的伟大,就在于他们能够面对、而不是逃避这些最简单的问题。


  后来的腐儒不让孩子提问,只让他们背书,实际上是以他们那些陈腐的"人之末",压制孩子充满创造力的"人之初"。


  读经派对孩子的态度,实际上也是他们对待老百姓态度的一个投影。他们觉得自己是权威,别人要等着他们教导。不读他们开的书单,就会如蒋庆所说,不配做"有文化意义的中国人"。请问古往今来有多少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他们可能在大部分时间都占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难道都不配做"有文化意义的中国人"吗?


  笔者对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的一个主要批评,就是这种启蒙主义有一个基本的设定:少数几个读书多一点的人,不仅在知识上优越,甚至在道德、价值方面,也有垄断性的权威。他们可以替别人作出决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甚至动不动就说你如果没有这种或那种意识,就不配做一个现代人等等。读经派虽然批评五四的传统,却和五四启蒙主义分享着同样一种专制心态:似乎世界上只有几个人可以思想,其他人只配按他们的指定来背书。这实际上全是来源于传统士大夫对文化的垄断。笔者则认为,这种文化垄断需要打破。世界上人人有思想的权利,只需要记住那些自己认为值得记住的东西。


  秋风以传统的捍卫者煞有介事地问:西方人让他们的孩子读荷马,我们让自己的孩子读什么?坦率地说,笔者在美国住了九年,并没有见到有哪家的孩子在读荷马。秋风的口气,恰恰说明读经派的可笑之处。他们口口声声捍卫传统,但一切以西方人的马首是瞻。动不动西方人如何如何了,我们就应该如何如何。蒋庆提倡读经,自称一个重大理由是要回答"亨廷顿的问号"。因为据说亨廷顿搞不清楚中国文化的存在状态了。其实亨廷顿算老几呢?他不懂中文,搞不明白中国文化的生存状态有什么好大惊小怪?这就是读经读出来的迷信权威的扭曲心态。以笔者之见,蒋先生要真是关心中国,"亨廷顿的问号"就不值得那么认真,倒是三五岁孩子的问题,值得你好好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0 10:03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感想]
  "在笔者看来,这正是用自以为是的"知识"(即未经苏格拉底式的质疑的知识),让别人停止思想,进入蒙昧。"
  "笔者对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的一个主要批评,就是这种启蒙主义有一个基本的设定:少数几个读书多一点的人,不仅在知识上优越,甚至在道德、价值方面,也有垄断性的权威。他们可以替别人作出决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甚至动不动就说你如果没有这种或那种意识,就不配做一个现代人等等。读经派虽然批评五四的传统,却和五四启蒙主义分享着同样一种专制心态:似乎世界上只有几个人可以思想,其他人只配按他们的指定来背书。这实际上全是来源于传统士大夫对文化的垄断。笔者则认为,这种文化垄断需要打破。世界上人人有思想的权利,只需要记住那些自己认为值得记住的东西。"

文章及此,已经开始充满论战的味道了。
薛生的关于教育的观点也是相当精辟的。
但是有个小小的疑惑,教育真的就是一昧的挑战和创新和置疑吗?人类文化源远流长这多年。难道延续下来的第一步不是继承嘛?对于教育,窃以为不能脱离指导和灌输。前人摸索了这么久的路,若是充耳不闻,自顾自的重新去闯,会浪费多少时间还无法小窥门径,更不要说登堂入室了?
为什么说书香门第呢,想来不是因为书香,而是因为有门第的指引吧。汗。。。阶级论了。。。闪。。。 [M41]

"苏格拉底自称他什么也不懂,他惟一比人们多懂一点的,就是他懂得自己不懂。"还是忍不住,尤其不喜欢苏的这句话,若不是杜撰就是持才自傲了。藐视人民群众的智慧哈哈哈哈,这个不符合三个代表的精神哈。 [M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0 10:05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M04] 有兴趣读的同学不妨也来侃评几句,膏膏款待。 [M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0 10:09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来,反方一辨秋风二度呈词

  为什么不能读经?
  □秋风


  当反传统、反儒家的信念已经融入到中国大多数受过大学以上现代教育人士的血液中之后,有人出来提倡读经,当然会引起普遍的反对;在毋须承担责任的网络论坛上,甚至不乏恶毒的咒骂。
  然而,为什么不能读"经"呢?


  有人之所以反对读经,主要是反对背诵的方式。据说,中国传统经典教育只强调背诵,而不管孩子是否理解。而源于西方、比如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育,要优越于这种教育模式。


  可能确实如此吧。不过,这仅仅只是一种意见,即便是一种普遍被接受的意见,也仍然只是一种意见而已。而且,强调背诵,似乎并非仅仅读经的专利,目前的语文、政治、英语、历史等等各门课程教育中,似乎都强调背诵。因此,如果断言这种教育方式就是"蒙昧主义",那么,我们的学校就早已进入"蒙昧状态",多一个读经,似乎也蒙昧不到哪儿去。也就是说,因为读经强调背诵,并不能构成反对它的有力理由。


  当然,大多数人反对读经,主要担心的是经书的思想内容会毒害青少年,或者更具体地说,经书中的古老内容无益于培育现代公民。近一个世纪前有人主张把中国古书扔进茅厕,似乎就是这样的理由。这理由已经成了现代读书人的一种常识:中国的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跟专制制度、与压抑个人自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没有人能否认经书、经典、经学与君主政体之间的关联。但是,这种关系究竟是什么,却是一个存在学术争议的问题。儒家正统学说和儒生群体,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限制君主权力、驯服暴力统治的功能?同样地,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纪除了赋予世俗统治以正当性之外,是否也发挥了约束世俗权力的功能?


  假如人们具有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为健全的政治哲学思考方式,则对于儒家与君主的关系,当会有更为健全的理解。事实上,至少从阿克顿爵士以来,西方即开始打破近代启蒙主义者所编造的中世纪一片黑暗的神话,而对基督教教会与中世纪文明、政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准确地理解。在经历了近一百多年的全盘反传统之后,中国部分学者似乎也已以更为客观、理性的态度重新考察中国古代的制度与思想,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即便人们不同意这样的学术结论,而仅从现实角度考虑,读经也早就不再具有反读经者所担心的那种危险了。经,在传统社会中,确实具有"正统"的含义。经常有人希望借助于国家的权力,确立一种一元的意识形态,以此控制人们的思想。


  然而,今天一些人士所倡导的读经,基本上不过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意见而已。他们没有权力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公立、私立学校体系,或强加于家长和父母。他们仅仅通过自己的理论和激情,说服人们去阅读中国经典。


  对于这样的意见,见仁见智,原是很正常的。那些坚定的唯理主义者、启蒙主义者、现代化主义者,以及西方文化的崇拜者,当然拥有不读中国经典或不让他们的孩子阅读、背诵中国经典的自由。他们可以通过辩论,驳斥倡导读经者的说法。


  但是,他们也应当尊重别人倡导读经的自由,只要这些人士并没有诉诸强制。他们也可以告诉那些"守旧"的父母,让孩子读经是不明智的、"愚昧的"。但假如这些父母不接受,他们就应当尊重父母的选择。归根到底,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是父母的自由,而不是他人或政府的权力。


  不幸的是,在最近有关读经的辩论中,那些反对读经者的语言却充斥着阴谋论的猜疑和唯理主义的独断论精神。理性是宝贵的,进步是可欲的,而唯理主义者相信,理性就是要怀疑一切,当然包括传统和经典,只有通过怀疑,才能取得进步。但是,唯独理性、进步本身是不可被怀疑的,因而,被尊奉为至高无上的价值,成为一种拜物教——法国大革命中间就曾经出现过一种"理性宗教"。由此,那些唯理主义者和进步主义者,便在不知不觉间堕入了他们声称正在反对的"蒙昧主义"之中。他们宣布自己就是历史和文化的主人,已经居于历史的终点,因而可以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一切不能经受他们的理性审判的东西,都应当被抛弃;而一切据认为妨碍他们所追求的进步事业的东西,都应当无情地予以摧毁,好让今人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这是近代以来思想史上最大的悖谬:启蒙主义者从怀疑主义走向了独断论。正是基于这种哲学精神,反读经者确信,他们完全有理由对儒家经典作出不容置疑的判断:这些经典是过时的、落后的、反动的,不管是其内容,还是其教学形式,均有害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他们同时也患上了自由主义的神经过敏症:一切主张读经者,都是试图奴役人们的心灵,因而绝对不能容忍。


  如果说,启蒙运动确实产生了什么可欲的后果的话,那就是发展出了宽容这种美德。但是,如果惟独不对理性和进步本身保持怀疑,或者说,不对怀疑精神本身保持怀疑,则在启蒙之后的今天,人的心灵同样会走向闭塞,形成一种理性和进步的蒙昧主义。这种态度看似悖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某些人的心灵。


  我们暂且不谈论中华文化复兴这个理想。但是,假如我们确实热爱理性,那么,对于传统,对于经典,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应当具有一种宽和的胸怀,且以同情的理解态度去对待它。假如有人热心于倡导读经,假如有一些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读经,甚至,假如有一些学校选择让学生读经,那就应当平和地接受这一事实。可以辩论,但不应以"理性"、"进步",或以"个性自由"和"现代化"为名,怀疑他人的动机,甚至贬斥他人的选择。因为,关于读经的利弊,似乎不像人类对偷窃或舍己救人那样,已形成公认的判断标准。而在一个文化、思想趋于多元化的时代,有人倡导和选择读经,完全属于教育自由的范畴,过激地反对他人读经,显示的不过是心灵的狭隘和理性的自负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0 10:26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阿哈,青年时报这篇文章就写的麻麻了,太偏颇,肯定一堆争论。估计作者取名"潘多拉"也是这个意思。

"读经"是谁的一厢情愿?
来源:青年时报
潘多拉


  一个被称为"当代大儒"的学者,编纂了一套"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包括了从《诗经》、《孝经》到王阳明《传习录》在内的19部儒家经典,专供3岁至12岁的孩子朗读背诵。消息一出,立即引来在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的薛涌先生的口诛笔伐,紧接着又有一些
学人挺身而出,为"当代大儒"辩护喝彩(《南方周末》7月22日)。读经派与反读经派一来一往,互不相让,情势好不热闹。

  "当代大儒"在该套丛书的后记中说,1912年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废除小学"读经科",使得中华民族成了抛弃自己经典的民族,从此"礼崩乐坏","学绝道丧"。在"大儒"眼里,蔡元培废除"读经科",简直比秦始皇焚书坑儒还要罪孽深重("经书之厄,甚于秦火")。"大儒"对开创"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风气之先的蔡元培先生如何不敬,对儒家文化传统之"厄"如何痛心疾首,反读经派也许都还可以不予计较,但读经派企图把洋洋15万字、赫赫832课的一套中华文化经典一古脑儿压在3岁至12岁的孩子头上,孩子们无论是似懂非懂,还是根本就一窍不通,都必须像当年三味书屋里的小鲁迅那样,摇头晃脑一本正经地诵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反读经派站在伸张公民权利的角度,其中包括伸张孩子的权利,对读经派强迫孩子读经的做法,自然是不能容忍的。

  就这一点看,反读经派似乎多虑了。读经派能给每个中国孩子都摊派一套"诵本",并强迫他们像背语文和英语那样背《孝经》吗?"当代大儒" 皓首穷经编纂"诵本",不排除寄托了他对日渐式微的中国传统经典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他对经典文化在子孙后代那里发扬光大的殷切希望,但就眼下的现实而论,同样不能排除的,一定还有他和出版社通力合作,将"诵本"做成畅销不衰的品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坚定信念。"大儒"和出版社不遗余力推广"诵本",也许可以做成一场"文化复兴运动",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行为。熟悉图书市场的人都很清楚,除非出版社违规操作,与教育部门或学校合谋,像卖教材那样把"诵本"卖给孩子,否则"诵本"的市场前景将很不看好。学校的老师和孩子的家长都是明白人,无论是出于应试的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多种才艺,他们也会首先给孩子推荐或购买作文、英语、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图书,"诵本"之类的读物,很遗憾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诵本"既已隆重出版,虽不可能令中国孩子人手一册,有些孩子要成为读经运动的俘虏则是一定的,但这也并非十足可怕。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其不朽之精髓就保存在《诗经》、《论语》(孔子)、《出师表》(诸葛亮)、《岳阳楼记》(范仲淹)、《过零丁洋》(文天祥)、《少年中国说》(梁启超)等经典之中。一个人对传统经典多一些了解,多吸收一些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可以提高他的人文修养,使他言行雅致,内心充盈,人格丰富,塑造坚韧的品质,追求高远的人生目标。也必须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另有不少糟粕与毒素,集中表现为教人做臣民而不是做公民,做奴隶而不是做主人。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激进的思想先驱痛感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疴太重,积弊太深,认定传统文化是导致国家贫弱和政治腐败的罪魁祸首,呼吁"砸烂孔家店",重估一切价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思想先驱们的进步观念虽然看起来十分过火,但在整体上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当时反对专制主义和反对殖民主义的大势所趋。

  今日之中国,已经不再有传统经典生生不息的文化土壤,即便有一些孩子在语言模仿期通过背诵记住了许多经典,待长大成人进入理性理解期,在理解经典的义理内容之后,他们也应当能够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先生诵读经典无数,却并没有妨碍他认清传统文化的"吃人"本质,在1925年的一篇文章中,他甚至建议青年"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而今信息发达,资讯丰富,受教育的渠道和形式日趋多样化,以为经典上怎么说,孩子们就会怎么信,以为大人现在怎么灌输,孩子将来就会怎么发展,那是"当代大儒"或"德育教授"一类人的一厢情愿。更多的情形是,经典仅仅成为一种史料或文本,具有研究或欣赏的价值,而失去了塑造人、支配人的功用,那就更不用担心诵读者可能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了。

  要教育孩子做公民而不是做臣民,做主人而不是做奴隶,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开阔胸襟和开放眼光的一代新人,只能用崭新的、与世界接轨的教育,而不要指望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什么灵丹妙药。大约十年前,有九位"中国文化界耆宿",痛感"目前我们一代人的古典学科基础已远不如上一代人之深厚,继我们而起的青年一代则更无起码的古典基础可言",中国文化长河"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于是提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要求国家采取果断措施,从学生的幼年时期开始,着手培养经史子集专门研究的预备人才。据我所知,九位耆宿紧急呼吁的结果,不过是在几所中学和大学建立了几个文科实验班,搞了一两年后也就偃旗息鼓不了了之。与九位耆宿相比,"当代大儒"的影响力无疑要逊色许多,耆宿呼吁的幼年古典学校没能形成气候,那么"大儒"编纂的中华文化经典"诵本",读经派发起的读经运动,又能搞成多大的名堂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0 10:28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M02] [M02] [M02]

看看苦大仇深的学生哥的意见:

wangkai9999 于 2004-8-30 10:58:14写道:
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
看看现在的语文教科书 大段大段的背诵
美名曰:经典教育
我看不是
其实是要我们中学生在背诵当中把思维钝化,把我们的宝贵时间浪费在背诵之中。
背那些死人的东西有什么用处?读都觉得烦还想要背?背了有什么用?英语的背诵有助于培养语感,将来英语是用得上的。但是背诵古文有什么屁用!!!谁会跟你用文言说话?
以我看来背诵古文只是教育者想用古代的腐朽思想来奴役学生的思想!这和文革时候背诵毛泽东的语录和文章的用意差不多。
我不想看到中国科技振兴的希望就毁在了朗朗背书声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0 10:37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还是南方周末的辩论四文之三。。。纪录下传统教育思路。。。以后的小孩教育偶们应该走哪一条呢,真的非此即比吗?

蒙昧的教育理念与传统观
  ——评薛涌先生的反读经观点
  □刘海波(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


  蒋庆先生编纂了12册《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被薛涌先生称为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


  笔者有个看法:自称所谓启蒙者,往往致人于最深的愚昧中。在政治史中,鼓吹解放和权利的漂亮词句,比对秩序与权威的严峻强调,更容易走向专制的道路。在教育中,对儿童自主选择、怀疑一切的讨好,比之强调服从、控制顽劣,更具有煽惑力,但却更愚昧而不自知。


  吾国传统经典的价值和能否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要求儿童背诵,开明如薛涌先生的反对观点,竟建立在3-12岁儿童的喜好与否的基础上。薛的观点,其实只是美国自由派左翼的政治正确,或可远追溯至卢梭的理论。但这种见解,又有什么坚实的基础?薛涌文中所说的蔑视父母权威和厌恶背诵的儿童,还没有成年,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造就。但是,经验和历史却告诉我们,道德习惯和修养,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教化的结果。正确的是非观念,良好的习惯,不是儿童的天性,而是日积月累的灌输甚至适度惩戒的结果。要培养孩子成为有用的、品行良好的社会成员,不是使他从小就怀疑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成为裁量一切的尺度,而是不加怀疑地学习和继承一个源远流长的伟大传统。只有在传统中,才有进行边际批评的资格和可能。知识的获得不是起始于怀疑,而是相信。不一定是理解了才相信,也是相信了才有可能理解。


  教育儿童是父母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是我国先贤的古训。在教育中,儿童没有完全自主的能力和资格,服从和权威、规训和惩罚(反用福柯的术语)是必要的,是良好的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以前英国的公学多培养出来真正的绅士;我家乡父老至今流传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话糙理不糙的。薛涌先生赞成的那种教育方式,其成绩又如何呢,有什么经验证据告诉我们效果良好?怕是以放纵开始,以浅薄甚至野蛮告终。


  我同意,没有人可以强制要求所有家长必须督促孩子阅读中国典籍。但是,儿童的家长和被家长所托付的私塾先生,可以压制儿童看动画片、打游戏的自然喜好,而诱导且并不排除强迫儿童背诵经典,引导孩子们走入正道。为达此目的,笔者甚至赞成家长和家长的代理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实施必要的惩戒,只要惩戒只是产生了暂时的疼痛而没有造成永久的伤害。


  蒋庆先生编辑的"诵本",并非独出心裁,而是基于历史的经验,取我国古圣前贤的成法而已,这不是什么专制心态。对历史和前人的尊重,恰恰是对思想专制的抵制,终极的权威恰恰在编书者之外。至于薛涌的看法"世界上人人有思想的权利,只需要记住那些自己认为值得记住的东西",则极为独断,没有坚实的根据,并将客观真理降低为人的主观欲望,从而走向他批评的"蒙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0 10:37 | 只看该作者

Re: [争鸣] 读经还是不读。

还是南方周末的辩论四文之三。。。纪录下传统教育思路。。。以后的小孩教育偶们应该走哪一条呢,真的非此即比吗?

蒙昧的教育理念与传统观
  ——评薛涌先生的反读经观点
  □刘海波(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


  蒋庆先生编纂了12册《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被薛涌先生称为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


  笔者有个看法:自称所谓启蒙者,往往致人于最深的愚昧中。在政治史中,鼓吹解放和权利的漂亮词句,比对秩序与权威的严峻强调,更容易走向专制的道路。在教育中,对儿童自主选择、怀疑一切的讨好,比之强调服从、控制顽劣,更具有煽惑力,但却更愚昧而不自知。


  吾国传统经典的价值和能否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要求儿童背诵,开明如薛涌先生的反对观点,竟建立在3-12岁儿童的喜好与否的基础上。薛的观点,其实只是美国自由派左翼的政治正确,或可远追溯至卢梭的理论。但这种见解,又有什么坚实的基础?薛涌文中所说的蔑视父母权威和厌恶背诵的儿童,还没有成年,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造就。但是,经验和历史却告诉我们,道德习惯和修养,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教化的结果。正确的是非观念,良好的习惯,不是儿童的天性,而是日积月累的灌输甚至适度惩戒的结果。要培养孩子成为有用的、品行良好的社会成员,不是使他从小就怀疑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成为裁量一切的尺度,而是不加怀疑地学习和继承一个源远流长的伟大传统。只有在传统中,才有进行边际批评的资格和可能。知识的获得不是起始于怀疑,而是相信。不一定是理解了才相信,也是相信了才有可能理解。


  教育儿童是父母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是我国先贤的古训。在教育中,儿童没有完全自主的能力和资格,服从和权威、规训和惩罚(反用福柯的术语)是必要的,是良好的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以前英国的公学多培养出来真正的绅士;我家乡父老至今流传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话糙理不糙的。薛涌先生赞成的那种教育方式,其成绩又如何呢,有什么经验证据告诉我们效果良好?怕是以放纵开始,以浅薄甚至野蛮告终。


  我同意,没有人可以强制要求所有家长必须督促孩子阅读中国典籍。但是,儿童的家长和被家长所托付的私塾先生,可以压制儿童看动画片、打游戏的自然喜好,而诱导且并不排除强迫儿童背诵经典,引导孩子们走入正道。为达此目的,笔者甚至赞成家长和家长的代理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实施必要的惩戒,只要惩戒只是产生了暂时的疼痛而没有造成永久的伤害。


  蒋庆先生编辑的"诵本",并非独出心裁,而是基于历史的经验,取我国古圣前贤的成法而已,这不是什么专制心态。对历史和前人的尊重,恰恰是对思想专制的抵制,终极的权威恰恰在编书者之外。至于薛涌的看法"世界上人人有思想的权利,只需要记住那些自己认为值得记住的东西",则极为独断,没有坚实的根据,并将客观真理降低为人的主观欲望,从而走向他批评的"蒙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5-7-14 20:29 , Processed in 0.1162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