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nole 于 2010-12-30 09:21 编辑
《让子弹飞》说是一部商业娱乐搞笑片,不过其中种种隐喻却看得让人有点喘不过气的感觉。看的时候周围观众笑声不断,我却感觉不到有多么轻松——有人说,心境决定一切;这部电影,仁者见仁、色者见色;大概我心理阴暗,总是看到一些压抑的事。
我想这是一个只能作为现在生活在和谐天朝的观众才能看得懂的电影——还得具备一点中国历史知识。
张麻子,一个有正义感的土匪。进入鹅城的初衷是为了财富、后来为了给兄弟报仇、最后为了给鹅城人民带来公平——最后一点是出于极其朴素的阶级感情,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在做什么。
黄四郎,一个恶霸,把持一方、鱼肉乡里,连当官的都不放在眼内——请客、斩首、收来当狗。可见,对官员准备的是软硬兼施的手段,最终目的,是为自己狂吠。
汤师爷,一个标准的官僚,暂且不细究是那个年代的了,总之为了赚钱怎么都行?没有骨气没有自尊没有原则什么都没有。
再看看其中的几个事件,想一下,是不是觉得有些东西过于巧合:
一、官商合伙赚钱
官出名义、商出幌子(捐钱)、要老百姓的捐钱。收到钱后,商的钱原银奉还,老百姓的钱官和商一起分掉。至于名义上要做的事,管它完成不完成,对官商而言,赚钱最要紧。
二、买官卖官
自从汉朝出现这种“公器私售”的事件后,历朝历代败落在这桩事上的比比皆是。在公权力都可以当成一种生意的前提下,期望当官的上任后不捞钱,简直就不符合逻辑。随之而来的就是公权力更加的腐化堕落,导致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动荡不安。
三、冷漠的民众和充满激情的暴民
张麻子发银子发枪后,去打黄家碉楼,大群民众无一尾随,最后只有张麻子四人跑去对着大门开枪。后来张麻子耍了个手段,带回黄四郎的替身当众斩首示众,消除了民众对黄四郎长期形成的恐惧。广大民众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变成了充满激情的暴民,转瞬之间山呼海啸般的打下了碉楼,把黄家的东西一抢而光。上下五千年,中国百姓是最驯服最麻木的一个群体,非是被逼上了绝境,罕有铤而走险。然而一旦爆发的话,就犹如熔岩一样毁灭面前的一切,无论好坏美丑。
四、卖凉粉的
卖凉粉的被逼做伪证,间接害死了六子,最后却被黄四郎砍了。大家难道认为他罪有应得?只是一个可怜人,看他被武状元打的满头是血还不断自认是自己的错,看他接受黄四郎伪证安排时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的主意时的不甘,真是有了冤屈都无法出声的情形。不知怎地,想起了鲁迅笔下麻木的国人,现在就不麻木了吗?
五、杀替身
杀替身这事对鼓舞民众,最后打进黄家碉楼起了决定作用。但是细想一下,替身难道就真的有取死之道?难道为了革命的名义,就得牺牲一个不相干的人?有人说,去他妈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死个把人算什么。但革命的目的又是什么?难道不是张麻子说的“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
黄四郎威慑之下,整个鹅城人民都敢怒不敢言,然而在一个极其可笑的把戏(杀替身)之下,整个威慑立即土崩瓦解,坍塌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由此可见,有些东西一旦外强中干,摧毁它时,有时只需要小小的一个触动而已。
想起穿越神作《篡清》对辛亥革命及大清王朝的一段评述,不尽心有戚戚焉,见括号内文字。
(多说几句:历史也是如此,1900年前后,慈禧和昏聩的满洲权贵做最后一搏,居然脑子坏掉向十一国宣战。试图利用义和团对洋鬼子来打胜一两仗,恢复中央威权。可以继续操控地方,结果北京城丢掉,慈禧光绪逃西安。最后一条裤衩扒掉,满清所谓中枢威权赤裸裸的坦荡在风中。如果说庚子以前,满清中枢还想垂死挣扎有点作为,什么洋务强兵水师的,还有点老大帝国的样子。庚子之后,就彻底不要脸了。地方也管不动,对洋人也是彻底躺倒挨锤。后来那些年,慈禧是等死,满清也是在等死,只有一些不知死活的所谓贵胄还在扑腾,可是谁又当他们是一回事儿了?就这样情况满清还挨了十一年,只能说革命党人本事太次了一点儿。辛亥一声枪响的由头实在有些哭笑不得,因为各地为保路起事,四川尤甚,都围了成都了。武昌不得不调兵取镇压,武昌空虚,几百人就变了天。为什么要保路呢?盛宣怀要卖铁路筹钱。为什么要筹钱?盛宣怀想张之洞那个大学士的位置。张之洞的条件是他在湖北办工厂欠的几百万亏空要盛宣怀填补,盛宣怀不想掏自己腰包儿。就张罗着卖路拿回扣填亏空。真是一个官场变动地小蝴蝶扇翅膀,就把满清扇垮了,也可见当时大清虚弱到了什么地步。这么个满清,中山先生还要辛辛苦苦十次革命…………不加以评论了。---奥斯卡注)
《让子弹飞》的结局很迷茫,张麻子的兄弟和花姐一起去浦东了,剩下他一人在的铁轨道上漫无目的行走。黄四郎给杀了,黄家财产给分了,似乎目的都达到了,但却让人觉得不怎么踏实。回首上下五千年历史,从商汤到周武、从汉高祖斩蛇到唐高祖誓师、从淮上布衣起事到辛亥革命的枪声(这两件都是以“驱除鞑虏”为名)。每一次都给人们带来的希望,但过不了多久,就又步入到“治乱循环”的怪圈。是不是一切都不会改变?
真是很佩服卢梭,追寻一个“把权力锁入牢笼”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