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期待广告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杰诺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杰诺思”0-6岁全脑开发早教中心】(早教班)(半天班)

[复制链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如果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为了向人们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会报复性地作出一些过激行为,如欺负小朋友,作出格的事。如果能让这些孩子体会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那些让人发愁的行为也会停止。因为这会使他们变得心里充实、性格稳定,使他们学会爱别人,体谅别人。


孩子们心理上的恐怖与不安的情绪也是源于存在感的缺乏,因此,为了消除这些现象,母亲给予足够的爱抚是非常必要的,母亲可以经常用深情的拥抱来迎接孩子。母亲的爱抚能让孩子重新找回自己的存在感,开启孩子心灵深处的大门.可以想像,一个让人头疼的孩子,在母亲真切的爱抚中,温柔的母爱里,所有的问题行为都会一去不复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6-2-15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2 通过教育开启孩子的心灵
●心灵教育的基础——肯定、赞扬和爱
儿童的问题行为有程度上的轻重之分,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如经常哭、不听话、任性、欺负小朋友、敲打东西、咬人、不爱学习、不听大人讲图画书、不和小朋友玩耍,等等。母亲在育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认为是儿童的问题行为。

如果不能在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改正这些问题行为,以后就很难对其产生积极影响。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把重点放在儿童心理上

可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发现,家长们总是不愿意把精力投向孩子的心理,往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是针对孩的问题行为,希望孩子直接改掉坏习惯。家长们试图通过体罚、训斥,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教导,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但结果往往是,这些做法对孩子没有任何作用。

不仅如此,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还可能恶化,家长自己则陷入一种自责的情绪中。一切都源于母亲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因此,母亲们应该做的不是去试图改变孩子,而是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看法、与孩子的接触方法。如果做到了这些,孩子就会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所以,重要的不是去如何改变孩子,而是母亲自己的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6-2-1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为此,母亲必须扔掉原来为孩子设定的一系列的标准,丢掉那些负面的衡量尺度,找到当初孩子刚出生时的那种喜悦的感觉。这样,就能回到当初的那种心理状态,,回到那种"只要有你,爸爸、妈妈就很幸福"的状态之中。

同时,母亲还应该改变看待自己的标准。"这样怕来不及了,必须做那件事,不这样不行",母亲应该从这种义务感中解脱出来,解放自己。如果孩子不愿听讲故事,做母亲的也没有必要念给他听;如果孩子不想去背单词,母亲也不必勉强他,不要硬逼着孩子背单词、写单词。

再重复一遍,家长心中都有自己育儿的标准。由于受到这个标准的束缚,家长自然会用一种负面的眼光来看侍自己的孩子,从而造成家长无视儿童心理,一味地向其灌输的填鸭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家长和孩子感到无比沉重的压力。

这种教育,不能称为心灵教育,它对家长和孩子共同培育梦想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因此要放弃这种灌输式的、用分数来评价的、压力多多的做法,回到教育的原点——用肯定、赞扬和爱来对待孩子,这才是"心灵教育"首先要达到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6-2-17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在训斥中学到的只是死的知识
前面已多次说过,幼儿教育的出发点是心灵教育,是肯定、赞扬和爱。但在现实中,采用训斥方法进行教育的母亲不在少数。

母亲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有很多时候孩子因为达不到母亲的标准而被批评。可是,如果孩子总是被责骂,他们就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恐怖的想法,并将他们的思想状况用问题行为加以体现。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明白自己挨骂的真实原因,他们只会在内心深处、在潜意识中认为"只要自己作出什么决定就会挨骂",认为"自己想法会被否定"。

这样,将来孩子容易过于看重别人的意见,或者采取完全相反的叛逆态度。长期以往,当他们成年后,本来应该对人生充满向往,却被一种消极情绪所影响,甚至害怕进入社会的大环境中。

而且,不管他们学了多少东西,只要是在责骂中学习的内容,都不可能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成长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学的内容全部都是他人的东西,没有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相反,如果用肯定、赞扬和爱来对待孩子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孩子得到了家长给予的存在感,为自己"在家长的爱中体会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感到欣喜,从不会为受到家长的责骂而苦恼。
因为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家长的肯定、赞扬,总是处于家长的爱的包围中,从而树立信心,成长为懂事的、能认真听取家长意见的好孩子。他们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信心,相对于在责骂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成长为积极的、正直的人。


依赖型的话语——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在母亲的语言中,与责骂型的语言同样频繁出现的是"给我去做好----"、"把这个弄好"、"不许"等命令性的禁止性的语言。而这些语言与训斥的语言具有同样的作用,会使孩子紧闭心扉。如果孩子每天听到的都是这样的语言,渐渐地他们就会将自己的心灵之门紧紧地关闭起来。

另一方面,有些语言能让孩子紧闭的心灵之门重新开启,这就是依赖型的语言。只要家长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不使用命令型语言,而使用依赖型的语言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QUOTE Created By 喜之郎 At 2006-2-20
试听,试听
本周有么?


请问MM的宝宝月龄?本周可以,我们周一到周五上下午都有开课,需要提前一天预约。

谢谢关注和垂询! [M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例如,一个孩子在玩爸爸的打火机,他可能会被烧伤或者造成家里的火灾。通常在这种场合,母亲脱口而出的话是这样的:"不是跟你说过不要玩打火机吗?要是把自己烧伤了,或是把定里点着了,看你怎么办!快给我把打火机放好!"全部是命令语气和禁止语气。

当孩子接收到这种具有强烈的禁止语气、命令语气的语言时,他们会头脑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想,把自己心灵之门紧紧关上。

那么让我们尝试一下和孩子这样说,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很烫,对吧?要是烧伤了或是起火了,多可怕呀!还是把打火机放好吧。"

首先,母亲要用关心孩子身心的话语。其次,母亲要注意在说话时运用平稳的依赖型语气。这样才能帮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才不会让孩子关起自己的心灵之门。孩子本以为会被家长批评,没想到却得到如此细致的关心,还听到家长温柔的依赖型语气,这样母亲的话语就会一下子钻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6-2-2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孩子会认识到,自己玩打火机的行为真的可能会使自己烧伤,还可能造成火灾,就会认真反省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大家带来了麻烦。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为他人考虑。

命令语气、禁止语气会让孩子紧闭紧锁心灵,产生反抗心理,而依赖语气则能打开了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

在让孩子帮忙做事的时候,妈妈也可以用依赖语气,"乖乖,来给妈妈帮个忙,好吗?"这种依赖语气会使平日里命令语言都指挥不动的孩子作出让人欣喜的表现。由于这种语气出于对对方的尊敬,所以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具有同样的效果。

当孩子对这些请求有所回应的时候,妈妈也应该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孩仓所做的事情表示感谢。妈妈可以抱住孩子,这样对他说:"谢谢你来帮妈妈,妈妈真喜欢懂事的宝宝。"

这样,即使是曾经存在问题的母子关系,也会在这一刻修复如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妈妈可以让孩子帮忙做更多的事情,而且不要忘记在孩子帮忙后,表示谢意,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个拥抱来表达妈妈的感谢和爱。孩子会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认可",在"妈妈的爱和感谢中"感到很充实。通过帮妈妈做事,孩子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确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心灵教育"对学习能力的作用

我们说:"心灵教育是一切育儿活动的根本。"但总有家长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心灵教育是很重要的,但这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有什么帮助吗?我们可以只注重心灵教育,而对学习能力坐视不管吗?"

事实上,我并没有说不过学习能力不重要的话,我甚至还强调在幼儿期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合适的一种教育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从培养学习能力的时期来看,我们知道,着手越晚,孩子的记忆力等等能力丧失得越多。当然,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后,由于记忆力等能力比别人差,给孩子和家长都形成一种压力。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为了培养孩子良好学习能力,宝贵的幼儿期是一个关健时期

其次,虽说幼儿期教育十分重要,但是我们绝不能无视儿童的心理进行填鸭式教育,不能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迫他们学习。用"心灵教育"的理念认真对待儿童的心理,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孩子。只有使孩子产生渴望学习的想法,才有可能培养出他们良好的学习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心灵教育",战无不胜
每次当我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讲到"心灵教育"的优越之处,总会有人对此抱怀疑态度。他们会问:"心灵教育从来就没有失败的经验吗?"我可以断言,"心灵教育"是不会失败的。这并不是夸大其辞,因为这种教育方法是把儿童心理作为重点,所以它具有这种能力。

如果有什么失败之处,那就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是,虽有"心灵教育"之名,实际上却成为一味的追求提高学习能力的充满压力的教育。

如果家长能及时注意到这个问题,能认识到"不知不觉间又偏到注重学习能力的方向,要注意重新把'心灵'作为教育的重心",进而改变对孩子的看法与做法,就立刻可以在孩子的身上看到变化。其结果是,原来成绩总也没法提高的孩子,突然变成了一个资质极佳的孩子。所以说,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母亲自身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母亲能够改变过去的做法,失败的经历会在不知不觉间转化为成功的喜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6-2-2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第一章 所有的孩子都是好样的------孩子是家长塑造出来的

1.孩子按照母亲的想法成长

母亲的消极态度塑造出消极的孩子

在序中我们提到过"心灵式幼儿教育法则",按照"孩子会成长为母亲想像中的样子"的法则,可以提出下面这个主题——母亲们要停止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如果母亲认为"这个孩子发育太慢"、"没有任何才能"、"没有一点长处",现实中孩子就会忠实地按照母亲的这种想法成长起来。也就是说,孩子现在有出息也好,没有出息也罢,其原因不在别处,而是在于他们的母亲,他们呈现出的状态正是母亲教育的结果。

恐怕所有的家长都会在教育时无意中对自己的孩子采取了消极态度,使用了负面的语言。所以,家长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想法。没有一个孩子从一开始就是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任何一个孩子在出生时都被赋予了一颗美好的心灵。

心灵原本的作用是表现人的想法,每一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自己相应的才能,这是人的内在心灵的作用体现。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心灵不发挥作用,他就不可能发挥更大的能力。

虽然孩子与生俱来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但是在母亲消极的语言与态度的影响下,却无法更好地运用他们内在的心灵。所以,只要家长采取积极的态度,就可以改变孩子目前的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6-2-27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在肉体之上,人类还拥有精神,并且人的精神可以对肉体施加影响,我们在后面将会对"大脑"的作用进行详细的说明,在这里先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每天生活在忍耐与厌恶中,会使大脑受到牵连处于疲劳状态,于是间脑会将这一状态反映出来,会导致自律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絮乱,还会造成副肾皮质激素分泌不良,持久力的丧失。

反之,如果心情开朗地度过每一天,副肾到质激素分泌良好,它们进入血管与内脏中,可以使器官政党工作,具有旺盛的持久力。
如上所述,心理的变化会引起肉体上的变化,这意味着要改变一个人是非常简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孩子会按照母亲的想法成长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发自心灵,产生于心灵。因此,母亲心中怎样想,孩子就会变成母亲所想的样子。这种影响,对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就越明显。比如胎儿期的表现是最为显著的,如果胎儿感受不到孕妇的爱,就会表现出不安。

如果孕妇因为别的事情心绪不宁时,这种不安的情绪也会传达给胎儿,使胎儿不安。像这样在胎儿期就感受到压力的孩子在出生后也无法与母亲建立起心灵上的纽带。所以,如果孩子从一出生起就在潜意识中存有不安,这种不安的情绪将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经常性的压力。

反之,如果母亲在怀孕时每天都能和胎儿讲一些充满爱心的话,胎儿会在母体内产生与母亲共有的一体感。这样,胎儿在母体内已经具有了在出生时才可以获得的与母亲共有的统一感,当他们出生时就已经是一个心灵充实、接受能力强的孩子了。

这种母子一心的统一感是孩子心灵和智力发育的必要条件。如果胎儿在孕期感受到母亲消极的态度和压力影响,出生后的孩子可能有心智不能顺利发育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幼儿教育的目的
我们进行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正如上一章所提到的犹太人教育育孩子的例子一样,使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才可以培养出有作为的人才。

如果家长只注重孩子背会了什么,背会多少,考试成绩多少,这些智力上的长进,只看到眼前的一些成长,忘记培养孩子的梦想,忽视了重于一切的"心灵教育",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可能拥有多么远大的理想。

当今的日本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达不到塑造符合21世纪要求的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家长们没有把孩子培养成为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才当做教育的目标,没有努力去培养孩子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更进一步的来看,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对孩子智力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孩子认清人生的意义,明白人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要让我们教育培养出生活的强者,这个强者不是物质上的强者,而是道德上的强者。

众所周知,IQ是指人的智力指数,而这里的EQ,按照这个词的发明者丹尼尔.高曼的说法,也可以称作"情感智力"。高曼说,一个人的儿童时代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情感学习决定了他的EQ,这种学习可以培养一个人控制冲动情绪的能力,即控制任性的能力,和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那种听之任之的教育方法果真能达到上面两种能力的要求吗?恰恰相反,我认为这种教育会把社会社会带向一个更糟糕的境地。

●只有下面这三种场合才有必要训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快乐父母营---杰诺思育儿专栏

前面我一直强调不要训斥孩子,强调赞扬对教育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批评孩子。可现实中,有些母亲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她们从不批评孩子,不管他们做了什么。让人难以相信的是,有的母亲居然在自己的孩子欺负别的孩子时,还能装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样子,一副漠不关心的表情。当别人问:"你的孩子做了坏事,为什么不批评他呢?"这些母亲们挺起胸膛、理直气状地说:"因为我非常重视儿童的心理,我们家的方针是绝对不要批评孩子。"

无庸质疑,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有原则。在孩子做了不可原谅的的错事时一定要严加管教,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掌握一个尺度,不要不分青红皂白。
以下三点是我批评孩子的三项原则,如果他们违反了其中一项,我一定会严厉地进行批评。
*不许伤害别人
*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中第三条是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进屋后要把自己的鞋子摆放整齐之类的小事。通过这样的小事,孩子会学会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养成事后回想自己行为习惯。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目的,才能使孩子在事后对自己所有的行为一一回想,进而采取更负责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 粤ICP备2021144690号-2  

GMT+8, 2024-6-2 22:12 , Processed in 0.3885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