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作者 天文数字 于 2007-10-15发表的原文
武志红在天涯开了一个超长帖,我一直在跟。又跑去买了两本他的书,还按他的推荐买了些心理学类书籍,都挺不错的。
引用作者 童之友 于 2007-10-15发表的原文
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最关键的关键就是我们的家长,我们嘴上常说重视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其实内心还是倾向于孩子的文化知识培养。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玩泥巴和机器人时,五六岁的孩子想象力强过8-9岁的孩子,而孩子的想象力往往又好过成年人,我自己偏向鼓励孩子大胆想象,比较重视我儿子的创造力培养。
引用作者 小蜂子 于 2007-10-15发表的原文
弄成这样的大字好像看起来更困难,因为长篇啊 [M13]
真是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任何后果一旦发生,都是家长们无法承受的。 [M42]
引用作者 小蜂子 于 2007-10-15发表的原文
弄成这样的大字好像看起来更困难,因为长篇啊 [M13]
真是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任何后果一旦发生,都是家长们无法承受的。 [M42]
引用作者 回眸一笑 于 2007-10-15发表的原文
然而,究竟有多少家长懂得“关系”这个词的真谛呢?
许多家长说,他们看了我的文章后,做了很深的反省,发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的确存在着问题。
于是,他们会想,如果改变了自己,这个关系就改变了,而孩子也发生了改变。
这个反思很好。但是,这个反思常隐藏着这样一个逻辑——家长是这个关系中的决定者,他们怎么做,孩子就会有什么结果。
当持有这个逻辑时,一个家长必然是将自己当成了孩子的塑造者。他会想当然地以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他怎么在这张白纸上书写,孩子就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这种塑造论,在我们这个国家非常流行,不仅在家中,也在教育界占据着主流地位。
然而,一旦你持有这个潜在的逻辑,作为一个家长,你就彻底忽略了你与孩子的关系的真谛。
这个真谛就是,关系的双方,即孩子与家长,都是独立的人,他们在这个关系中占据着同样的分量。
可以说,在亲子关系中,孩子的精神分量,与家长一样重。
并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比家长更重要。他的主动探索,比家长的安排和指导更重要。一个孩子必须通过他自己的独立探索,他才能成为自己,才会拥有强大的独立意志和高度的创造力。
只有尊重这一点,一个家庭或一所学校才不会变成“养鸡场”。
引用作者 童之友 于 2007-10-16发表的原文
我有时也不知如何做,只是无奈的说:"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当然好,我尊重你的想法,但凭我的经验......",有时我自己都不知道,这样教孩子能有什么好处,不过,自己感觉没过多干涉孩子的思维!
引用作者 童之友 于 2007-10-16发表的原文
不过真的做到比较难,有时孩子也会说我:你不是常说给我自己发挥的空间吗?
引用作者 小蜂子 于 2007-10-16发表的原文
认真看了,一边看一边想,想着反驳的东西多一点
其实,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巨型的“养鸡场”,因为都有很多很多的条条框框,不要说孩子,即便是我们现在都不得不屈服于、摸索于其中,否则可能面对着不小的制裁和困难
只有在很多很多矛盾聚集到一定程度,才能有力量突破这些原有既定的条条框框
这些孩子不经过学校家庭的养鸡场驯养,出来社会就一定可以接受大社会大养鸡场的环境么?
我还是认为孩子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一个空瓶子,看谁往上写东西还是谁往里面放东西而已,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对就往上写往里装,有些家长让孩子去摸索确认后自己写自己装罢了
[本帖由小蜂子修改于2007-10-16 16:45:27]
引用作者 小蜂子 于 2007-10-16发表的原文
适度的自由,适度的空间吧
如果可以,降低一下父母的高度,从他们的高度去看世界,可能是不一样的
或者面对那样的困惑时,是不是也要空白自己,与他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呐? [M11]
引用作者 wangwang 于 2007-10-16发表的原文
今晚我正好遇到问题在思考,正好看到你的帖子。
今晚我问闹闹中午有没有看电视,他很警觉地问我,为什么要问他,他说了我会不会生气。我跟他说不会的,但我心理真的不舒服。闹闹睡了以后,我在想这个问题,如果我去控制他是控制不了的,只会让他更加防范我,我累他也累.我该怎么办,能让他主动不看电视。
引用作者 回眸一笑 于 2007-10-17发表的原文
[quote]引用作者 wangwang 于 2007-10-16发表的原文
今晚我正好遇到问题在思考,正好看到你的帖子。
今晚我问闹闹中午有没有看电视,他很警觉地问我,为什么要问他,他说了我会不会生气。我跟他说不会的,但我心理真的不舒服。闹闹睡了以后,我在想这个问题,如果我去控制他是控制不了的,只会让他更加防范我,我累他也累.我该怎么办,能让他主动不看电视。
引用作者 小蜂子 于 2007-10-17发表的原文
[quote]引用作者 回眸一笑 于 2007-10-17发表的原文
[quote]引用作者 wangwang 于 2007-10-16发表的原文
今晚我正好遇到问题在思考,正好看到你的帖子。
今晚我问闹闹中午有没有看电视,他很警觉地问我,为什么要问他,他说了我会不会生气。我跟他说不会的,但我心理真的不舒服。闹闹睡了以后,我在想这个问题,如果我去控制他是控制不了的,只会让他更加防范我,我累他也累.我该怎么办,能让他主动不看电视。
引用作者 童之友 于 2007-10-17发表的原文
在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方面,目前,我还是做的比较成功的!我是让我儿子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其实,这些都是我教他的),关键是家长引导,我儿子一人在家的机会多,但我相信他,而实际上他这方面做得很好!要信任孩子!
引用作者 小蜂子 于 2007-10-17发表的原文
[M29] TO:童之友 如果可以一个帖子说完的话不要分几个帖子吧,看起来费劲。
比如说看电视吧,回眸说大人也会控制不住要一直一直看,可是想想明天还要上班还要好好表现保住饭碗等等,所以不得不控制一下了 [M13]
回眸用其他“有趣”(这里我又想问是谁觉得有趣?是孩子主动放弃游戏而选择的吗?)的事情来“中断”孩子继续电脑游戏的事,是谁判断继续电脑游戏不好的?会有不良后果吗?小朋友是否主动的亲身体验这样继续电脑游戏的不良后果?
如果可以,我想可否让孩子体验一下如果一直一直玩下去的后果?比如手痛?眼睛痛?睡不着觉?
人不是总是被绊倒了以后才会小心不在同一个地方被绊么?
像我小学时候都不怕杀田鸡的,而且觉得特别有趣,因为还可以剥出青蛙皮来做小鼓。直到大学了,有次从学校回家,自告奋勇要帮手杀田鸡,突然非常害怕起来,因为血淋淋的,剖膛开肚后还会跳跳的,结果我就没有能完成这个工作,更别说剥皮了。这就是体验后才知道畏惧吧 [M42]
引用作者 回眸一笑 于 2007-10-17发表的原文
这里有一首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摘自《先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渴望生命自身的儿女,
他们经过你来到世上而不是从你而来。
尽管他们与你在一起,但不属于你,
给予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你是一张弓,孩子是飞射出的一支箭,
射手在无尽的路上看到目标,
他用力弯曲你,使箭飞得又快又远,
愿你在射手的力量中快乐地弯曲,
猎人爱飞射的箭,也爱稳固的弓。
最喜欢的是最后一段,特别是最后一句。
引用作者 童之友 于 2007-10-17发表的原文
感觉我们几个参与讨论,不自觉地进入一个误区:为了孩子的能够更有创造力、想象力,家长应多给他们点自由空间,管教,可能束缚了他们的多方面的发展......
引用作者 jjean 于 2007-10-18发表的原文
看《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至深夜
感慨良多
李跃儿式的教育,一切源于“爱”——爱人生,爱世界,所以,咋能不爱孩子啊 [M29]
好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推荐,强烈推荐 [M29]
引用作者 wangwang 于 2007-10-18发表的原文
最近我又开始翻以前买的书,自从孩子离开蒙式幼儿园没人在后面敲打我,我开始一退再退,好在有周老师时不时提醒我一下。
引用作者 回眸一笑 于 2007-10-17发表的原文
在自我成长的修炼中,纪伯伦的这首诗也很让我震撼
《先知·论婚姻》
你们一同出生,而且永远相伴。
当死亡白色的羽翼掠过你们的生命时,你们将会合一。
是的,甚至在神静默的记忆中,你们也在一起。
但要在你们的依偎里留有余地,
让天堂的风儿在你们中间舞蹈。
彼此相爱,却不要让爱成为束缚:
让它成为涌动在你们魂灵岸间的大海。
要斟满每个人的杯盏却不是从一只中啜饮。
将你的面包送给另外一个,而不是从同一片上分食。
一起快乐的唱歌跳舞,但要让你们中的每个人都能独立。
即使是竖琴上的琴弦也是独立的,尽管它们在同一首乐曲中震颤。
给出你的心灵,但不是要交给对方保留。
因为只有生活之手才能容纳你们的心灵。
要站在一起却不能靠得太近:
因为庙堂里的廊柱是分开而立,
而橡树和松柏也不能在彼此的树荫里生长。
‘让天堂的风儿在你们中间舞蹈’ [M26]
[本帖由回眸一笑修改于2007-10-17 11:54:55]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120.76.133.63/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