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zt 内涵文写作开头指南 [打印本页]

作者: zhms    时间: 2007-7-24 13:00
标题: zt 内涵文写作开头指南
1. 尼采与佛教 顶楼
2. 傅有德:犹太文化的经验与启示 1
3. 加缪 获得诺贝尔文文学奖的受奖词和发表的演说 3
4. 维克多·E·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6



尼采与佛教


作者:刘元奇
 
  尼采与佛教能有什么关系呢?对此问题,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尼采在批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时对这种悲观主义的部分源头——佛教的批评。这种批评认为,佛教是一种由于对人生痛苦感到恐惧而产生的虚无主义,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除了这一点消极的联系外,尼采的思想与佛教还有更深的因缘,尤其在尼采的早期思想之中。
  尼采在1858-1864年在Pforta高中学习,该校非常重视西方古典语言学的教学。在这个时期,有两位老师影响了尼采,使他重视印度文化。一位是教授希腊语和希伯来语的Au?gustSteinhart,他对东方文化比较肯定,并说,要想真正理解柏拉图的思想,就不能忽视亚洲民族特别是印度哲学。更重要的一位老师是KarlAugustKoberstein,他认为,欧洲文学从古代的史诗开始,一直受到东方的影响。他还科学地、无可辩驳地通过德语和印度语言的类似性,证明了德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密切关系。尼采后来说,他能结识Koberstein是“最大的幸运”。尼采在大学期间,继续主修古典语言学,毕业后在瑞士巴塞尔大学任教,所主讲的也是古典语言学。研究古典语言学,使他有机会接触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能帮助他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精神。另外,尼采和梵文学者、比较哲学家PaulDeussen保持了几乎终生的友谊,尼采在致Deussen的一封信中说:“如你所知,我对你从事的任何工作都深表同情支持,这些工作使我从偏见中解脱出来(有‘超越欧洲的’眼)。”事实上,尼采与佛教还有一种具根本意义的关联:二者在思想上有很多的一致性。
  在佛教诞生之前,婆罗门教是印度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它坚持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当时婆罗门教已陷入腐败和矛盾,于是产生了反对它的六派哲学思想。然而这六派哲学又往往趋于极端:或是纵欲放任,或是禁欲苦行,或是消极地怀疑一切。当时旧的人生之路已是不通,而新路还没有找到,人与社会处于混乱之中。印度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发生的这种人生和社会危机,和尼采所处的19世纪末发生在西方的危机,有着惊人的类似。
  佛教力图结束当时的混乱。佛陀首先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神的权威。婆罗门教所崇拜的太阳、天、雨、空气、火等诸神,甚至梵天,都被佛陀看成仍没有摆脱生死轮回的众生,失去了作为神的神秘与神圣。尼采最重要的主张之一,也就是否定神,宣称上帝已死。
  佛陀进而否定对知性分别之执著。当时,婆罗门教和其它派别哲学的许多论师,耽著辩论,用种种虚构的概念、理论互相攻击。佛陀却不执著于辩论,提出“十四无记”,即对十四个问题,如宇宙是常还是无常,宇宙是有边还是无边,生命与身是一还是异等问题,都不作分别。因为他认为,这些争论没有结果,并且无益于人生。他说,这正如一人中了箭,此时要紧的是把箭拔出来,医好伤。不做这些,却去研究箭的材料,研究箭来自何方,就是不明智。佛教也并不否定所有的思考和理论,其反对的是违背中道,把理论变成一种戏论,把说理变成对真理的遮蔽。佛去之后,部派佛教发生繁琐戏论的倾向。公元1世纪左右,龙树在他著名的《中论》中,提出了“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的“八不”等理论,对戏论进行了最深刻的批评。他指出,名言概念并没有绝对的自性,使用名言概念只是方便设教,应病与药。最终的解脱,是一种和一切相对概念无关的觉悟。佛教这种对名言和知性局限性之深刻认识和防范传统,在中国禅宗那里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
  尼采比佛教更激烈地扫荡在西方积习甚深的对知性、对知性语言的执著。他认为自苏格拉底将道德知识化以来,西方就深陷于逻辑化的知性统治之中。他对西方他能够发现的正在起作用的,诸如实在、真理、个人、存在等等一切概念理论都进行了激烈的攻击和解构。尼采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和佛教之间的一些类似。他称赞佛教具有真正的“哲学清晰”和“高明的智识”,——因为佛教没有采取对世界二元化知性化的教条,佛教远在基督教产生之前,就具有比当时西方“高超得多”的思想。
  这样,尼采在思想成熟阶段,并不是把佛教仅理解为一种悲观厌世主义,他重视佛教也并不是在18世纪以来在欧洲流行的一类对原始纯朴的尊重的继续。尼采对东方对佛教有一种新的识见:佛教在人生智慧的很多方面是优越于西方思想的,具体地说,佛教摆脱了神本主义,却又避免了虚无主义,创立了一种新的人生——一种没有异在的主宰神,没有灵魂、自我实体的虚构,超越关于善恶的戏论,没有怨恨,直接面对人生现实的人生。这是一次从神到人的勇敢转折,只有经过这次转折,人类方能走出孩童期,长大成人。尼采认为,西方直到他那个时代,还没有摆脱孩童期,西方必须走出自筑的神和知性统治着的樊篱,完成与约在2500年前在印度发生的,佛教超越婆罗门教之转折相类似的一次转折。尼采曾说:“我要做欧洲的佛陀。”
  了解尼采对佛教的理解,对于我们摆脱尼采为狂暴虚无之误解,或佛教为消极虚无之误解,都大有裨益。今天,在旧的人生价值已崩溃,以虚无主义为根的放任或残戾势力强大之时,对于人类历史上这两次相距2500多年的转折之理解,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自http://www.guangmingdaily.com.cn/0_ds/1998/19981202/gb/227^DS1405.htm
[本帖由zhms修改于2007-07-29 15:45:07]
[本帖由zhms修改于2007-08-04 21:51:23]
作者: zhms    时间: 2007-7-24 18:46
标题: Re: [zt]尼采与佛教
傅有德:犹太文化的经验与启示

日期:2007-05-28 作者:傅有德 来源:解放日报



  ———傅有德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东方讲坛的演讲———
  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化的狂飙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和命运,也把地球上的大多数族群裹挟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传统。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任何其他文明,不论其历史多么悠久,多么灿烂辉煌,都无法逃脱传统与现代的抉择。犹太、印度、阿拉伯、中国,概莫能外。然而,相比之下,在应对现代化的挑战中,最成功的莫过于犹太人。一方面,犹太人在物质和制度层面上现代化了,另一方面,又在精神上成功地保存了犹太教。正是犹太教作为这个族群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在文化上维系了犹太人的族性(Jewish Identity or Jewishness),使之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神州大地上发生过的一切政治和思想文化大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国民革命、“五四”和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经济改革,等等,莫不与传统与现代的抉择有关。现在看来,在一个半世纪之后,中国在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在历经曲折和磨难后已经走上正途,其光明前景是可以预期的。然而,中国人的精神呢?大多数国人至今仍然没有在文化上自觉“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不知道中华民族的族性(Chinese Identity or Chineseness)何在。现在,是应该在文化上确立这样的族性或民族意识的时候了。

  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民族何以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确立自己的文化族性?对此,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关的论战此起彼伏,大开大合。 “全盘西化”、“国粹主义”、“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以及新儒学、新道家,诸如此类。其立场既有民族主义的,也有世界主义的;既有激进的,也有保守的,不一而足。从比较文化学的路径来看,特别是考虑到犹太教改革和中国当代文化背景的共同性,犹太人现代化和宗教改革的经验可以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 “他山之石”。

  犹太教改革梗概

  传统犹太教规定每一个犹太男孩在出世后第八天施行“割礼”,以表明其为“上帝选民”的特殊身份。19世纪的改革派废弃了这种“野蛮的、血淋淋的行为”。

  1801年,“犹太教改革之父”克布逊在德国哈茨的一个小镇上建立了第一个改革派圣堂,从而拉开了犹太教改革的序幕。此后,在德国的柏林、汉堡、布来斯劳、波恩、海德堡、法兰克福等地相继出现了许多改革派的圣堂。尽管由于王权的干预和传统犹太教的阻挠,改革曾几度遭受挫折,但是,到1846年第一次自由派拉比大会召开之际,犹太教改革派已经从传统犹太教阵营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新兴独立的宗派了。

  犹太教改革的著名理论家是盖革、科罗赫马尔、候德海姆,后来有美国犹太教改革派的代表怀斯等。作为黑格尔和维柯哲学的追随者,科罗赫马尔认为,“绝对精神”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在希腊为艺术和哲学,在罗马为法律和政治,在以色列则为对上帝的宗教探求。每一个民族都受制于形成、成熟和灭亡的规律。但是,犹太人由于从民族形成之初就孜孜不倦地投身于对绝对精神的追求,因而是彻底精神性的、永恒的民族。犹太人存在的意义就是不断引导人类走向绝对精神。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改革派形成了犹太人的使命观:在全世界传播伦理一神教,成为人类信守一神教的榜样。因此,犹太人的散居不是如传统所说的是对犹太人犯罪的惩罚,而是上帝为使其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而做的有意安排。也正是由于这一使命观,犹太教改革派长期拒绝犹太复国主义。改革派认为,犹太教的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犹太教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犹太教的改革主要表现为圣堂礼拜以及习俗的革新。按照传统犹太教,在圣堂礼拜仪式一律用希伯来语。改革派则将礼拜用语改为当地语言,在德国为德语,在法国为法语,在英国即为英语;传统犹太教圣堂礼拜时有歌唱而无合唱和伴奏,改革派引入了基督教的管风琴伴奏与合唱;传统犹太教在圣堂做礼拜时男女分席而坐,女人没有正式席位,改革派则改为男女混坐;传统犹太教规定每一个犹太男孩在出世后第八天施行“割礼”,以表明其为“上帝选民”的特殊身份,19世纪的改革派废弃了这种“野蛮的、血淋淋的行为”;传统犹太教对于犹太人日常的穿衣戴帽也有许多繁琐的律法,这些也都被改革派弃之不用了。

  改革一下子打破了维系了上千年的传统犹太教,改革派从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教派。犹太教改革兴起于19世纪的德国,发展、壮大于20世纪的美国。这是因为随着欧洲反犹主义的肆虐和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日益加剧,大部分犹太人逐渐移居美国。目前,全世界有1200多万犹太人,其中近一半居住在美国。在美国的犹太人中,属于自由派或进步派的犹太人占72%,足见其势力和影响之大。

  犹太文化变革的意蕴

  一个犹太人,既可以是宗教信徒,也同时可以是哲学家或科学家。作为整体的犹太人也是这样,既可以是宗教性的,同时也是现代化了的。

  在法国大革命前夕,作为犹太启蒙运动先驱的门德尔松就提出过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目标:“一方面他试图冲破隔都(ghetto,犹太人聚居区)的禁锢,把犹太人改造成真正的欧洲人;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犹太人继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因此,在犹太人融身于欧洲文化时,他们必须学会如何生活于两个世界———世俗世界和犹太世界,也就是要肩负双重的文化重任。”就是说,一方面使犹太人现代化,另一方面要保住犹太教,从而维系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或宗教共同体的存在。历史表明,犹太教改革就是朝着这两个目标努力的。

  从总体上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检验,犹太教改革可以说是成功的,因为它的两个目标基本上得到了实现。

  首先,犹太人的现代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犹太人的大多数,包括多数正统派都接受了科学,而且在不到100年中培育了1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犹太人可以参与现代化国家的管理,不仅以色列这个现代民主国家是犹太人管理的,就是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从首相、大臣、国务卿、部长、州长到议员和具体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有犹太人置身其中,而且代不乏人。如今犹太人在欧美各国的工业、金融领域坚执牛耳,在思想文化领域大师荟萃,他们在物质财富的占有和生活水平及受教育程度大大高于平均值,就连犹太教的学校、圣堂以及家庭也都装备了现代化的设备。可以说,他们的物质生活现代化的程度比同一国度的非犹太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时,犹太教仍然对犹太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美国为例,根据联合犹太社团2002年10月公布的人口调查,目前美国的犹太人口为520万,他们分布在290万个犹太家庭中。犹太人口的56%归属于某个圣堂,坚持常规的宗教活动。44%的犹太人没有在圣堂注册,不参加常规性的犹太教活动。但是,他们也不同程度地按照犹太习俗生活,例如过安息日以及逾越节、新年和赎罪日等重要的犹太节日。尽管在西方各国都有一些世俗的犹太人,但从总体上看,现代化了的犹太人仍然是一个以犹太教为文化认同的族群。

  由此可见,在传统与现代化的抉择中,犹太人做到了“兼顾彼此”(both/and),既实现了现代化,又保持了犹太教传统。当年门德尔松提出的双重任务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曲折经历后基本上得到了实现。虽然传统犹太教分裂了,但毕竟多数犹太人仍然留在了犹太教的阵营,没有皈依基督教,因而挽救了犹太人的族性。时至今日,犹太人仍然是一个具有统一文化认同即犹太教的族群。

  概括犹太教改革及其后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第一,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本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调和的统一关系。现代化就是凸显理性,就是工业化,就是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就是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物质生活的提高。这些都属于物质文明或器物文明的范畴。器物的改善、物质方面的现代化是人必要的,因为它能够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增加了人类的福祉。但是,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还需要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和精神生活关乎价值,物质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是无能为力的。它需要文化和宗教,而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传统的民族来说,价值和精神就体现在传统中。因此,传统不可以随意抛弃,只可以改造和革新。犹太教改革运动恰好是这样做的。

  第二,理性的科学可以移植到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尽管经过改革的犹太教诸宗派对于神启、神迹,以及律法的变与不变有不同的认识,但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上帝概念和摩西律法的道德约束力。同时,各个宗派都培育出了杰出的人物,不论是政治家、企业家、金融家,还是科学家、思想家。一个犹太人,既可以是宗教信徒,也同时可以是哲学家或科学家。作为整体的犹太人也是这样,既可以是宗教性的,同时也是现代化了的。这表明,现代科技文明完全可以嫁接在传统价值的基础之上,传统价值和现代生活可以并驾齐驱,彼此不仅不对立,而且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第三,传统必须改革。保留传统不等于全盘接纳传统,而是要改造或重建传统,使传统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更好地为当代人服务。因此,传统的去留是根据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传统本身而保留传统。时代不同了,传统必须改革和重建。不改革,传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吸引力,没有信众,因而无法起到犹太教的作用。犹太教之所以至今仍然是犹太人信奉的宗教,就在于它是经过改革的宗教。

  第四,改革是对传统的扬弃,是在犹太教框架内的推陈出新,而不是全盘否定或与传统“彻底决裂”。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批判的继承”。美国的改革派分别于1885、1937、1976、1999年四次发布纲领性文件,其中关于犹太复国主义、饮食律法的条款有所改变,但是其基本信仰和精神没有变,犹太教之于犹太人的作用没有变。1999年,中央拉比大会的文件仍然认为,“改革派犹太教的伟大贡献就是能够使犹太人民得以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进行革新,在确定共同性的同时包容多样性”。正是这种改革了的犹太教成了多数犹太人的精神支柱。

  一言以蔽之,犹太教的改革是对现代性挑战的回应,其回应的方式是传统与现代的兼顾与妥协。事实表明,犹太教的改革是成功的。犹太人成功的宗教改革为类似的族群走出了一条可以通行的路。

  对中国文化改革的启示

  犹太教是一个连续的没有间断的传统,而中国的传统则是间断了的传统。其二是说,犹太传统是典型的宗教传统,中国的传统则不尽然。这两点不同决定了中国的文化建设之路和犹太教的改革方式不完全相同。

  既然犹太人的经验表明,传统和现代化是可以调和的,那么,中国人在传统或现代化的抉择面前的态度也应该是“兼而取之”,而不是“非此即彼”。也就是说,当代中国人既不应该全盘西化,数典忘祖,照搬外国的一切,也不应该盲目排外,故步自封,采取“国粹主义”的态度,而应该在接受现代性的同时,兼顾传统的价值观。

  既然犹太人可以在犹太教的基础上成功地嫁接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那么,中国人也不妨以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为基础来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科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现代科学技术发端、成长于欧美,来自西方,但是不属于西方。它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中国文化传统中虽然不乏科学的因素和成分,但没有系统的科学,更不可能包含现代科技。因此,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有些人那样苦心孤诣地从中国传统中去“开出”什么现代科技或寻找其根源。也许我们应该学习犹太人的态度,把西方现成的现代科技“拿过来”,直接用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哲学家们在这方面尽可以省却脑细胞的耗费,让科学家们放心大胆地引进和创新。人文学者另有使命,那就是创造性的革新和重建传统,为国人确立精神价值,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

  既然犹太人的成功经验在于改革传统,那么,我们也应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行改革。对于价值和文化精神,我们不能采取“拿来主义”,而应该改革和重建。改革传统就是扬弃传统,就是对传统既保留,又摈弃。和犹太人的宗教改革相似,中国传统的改革和重建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运作,而不是“彻底砸烂”后“另起炉灶”;就是要甄别和保留传统中符合时代精神和人性的精华,剔出其不符合现代需要、不符合人性的糟粕。与此同时,还要敞开胸怀,将东西方文化中具有普世意义的优秀成果尽可能吸纳其中。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建立可以作为中华民族之魂的新文化。

  犹太教改革虽然导致传统犹太教分裂成各个宗派,但这些宗派都没有超越犹太教的范畴。“五四”前后,中国学界在对待传统和西方科技的问题上也分为若干学派,例如以陈独秀、胡适等代表的“全盘西化”派,以张之洞等代表的“中体西用”派,以章太炎、刘师培、马叙伦等为代表的“国粹派”。从犹太教改革的经验来看,“全盘西化”论是不足为训的,因为它们的基本取向是拒绝传统,不承认前后相继的民族精神。“国粹派”食古不化,故步自封,不合潮流,没有体现时代精神,因而也不足取。这样看来,在这几种选择当中,“中体西用”是公允可行之论。

  但是,我们的“中体西用”和张之洞等洋务派的主张有所不同。他们的中体西用是在引入西方之科技的同时,原封不动地接受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他们所说的“体”是宋明儒学的体系,他所谓的“用”就是“经世致用”,即对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利用。在这里,“体”具有“根本”、“主要”的意思,“用”则是工具性的、次要的、辅助性的。就其目的而言,仍然没有超越更早的魏源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其根本错误是无视时代的变化,没有认识到“体”也应该与时俱进,应时而变。我们所说的“体”不离中国的传统,尤其不离儒家的传统,但是,“体”指的是以时代精神改革了的传统,是在传统基础上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之精粹后重新建立的新传统,不是那既定的、原封不动的旧传统。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体”,才是可以和科学技术的“用”相结合的“体”;只有这样的“体”,才能满足现代中国人的人性需要,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人的族性,起到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作用。

  如果说中国和犹太的不同,我认为有两点:其一是说,犹太教是一个连续的没有间断的传统,而中国的传统则是间断了的传统。其二是说,犹太传统是典型的宗教传统,中国的传统则不尽然。这两点不同决定了中国的文化建设之路和犹太教的改革方式不完全相同。

  因为犹太教是一个连续的传统,其改革方式就是对现有的一脉相承的犹太教进行革新和改造。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我们的传统在“五四”前后中断了。目前,除了职业哲学家、思想家以外,大多数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不甚了了,传统价值已经失去了人格化的载体。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就不能像犹太人当年的改革那样以革新为主要任务,首当其冲的是传统的接续,即回到传统中断的地方,和原有的传统衔接起来,“然后”再进行革新和改造。

  然而,时间的一维性特征决定了历史不能重演,我们无法在时间上回到过去。因此,不是先用10年或更多的时间恢复传统,然后再用若干年的时间改造传统,创建新文化。从时间上看,接续和革新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在了解传统、接续传统的同时对传统进行改造和重建。但是,接续和革新毕竟是双重任务,因此,较之犹太教的单纯革新更繁重、更复杂。对此,担当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任务的知识分子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和犹太的第二点不同十分重要。犹太人的传统是一个宗教传统。目前,世界上80%以上的人口有宗教信仰,以自己的宗教信仰为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宿。宗教依靠信徒和教会式的组织把信仰化为每个信徒的精神,使之落实在日常的生活和具体的行为中。因此,宗教比哲学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然而,中国的主流传统是儒家。儒家在许多人心目中不是宗教,但如果从功能上着眼,儒家始终是宗教,儒教在中国历史上是多数中国人的精神归宿和生活指南。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经极力提倡“孔教”,力图使之成为中国的“国魂”。美国犹太学者列文森总结了他的看法:“如果没有儒教,中国就像一条无舵的船,随时都会沉没。儒教是中国特有的国性,剥夺了它,国家将会灭亡,民族也不会继续存在……犹太人由于保存了犹太教,所以尽管他们的国家灭亡了,但他们仍能生存下来,而墨西哥人则因西班牙化和放弃了他们自己的宗教,正日益失去活力,成了其他民族的模仿品。”姑且不论康有为变法和保皇的政治成败与功过,在历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路程之后,他关于孔教与国魂的主张,也许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

思想者小传

  傅有德山东青州人,1956年生。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山东省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宗教学会理事、山东省哲学学会会长、国际巴克莱学会理事、《犹太研究》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犹太哲学与宗教、中外哲学与宗教比较、西方哲学史。代表性著作有《巴克莱哲学研究》、《现代犹太哲学》(合著)。
作者: tanya    时间: 2007-7-24 18:49
标题: Re: [zt]尼采与佛教
留个脚印,晚点来细细拜读 [M29]
作者: zhms    时间: 2007-7-24 19:14
标题: Re: [zt]尼采与佛教
加缪 获得诺贝尔文文学奖的受奖词和发表的演说

蒂巴萨的阳光 2006-2-4 23:48

1957年10月17日,加缪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

《授奖词》

"最重要的已经不是追问人生值不值得活,而是必须如何去活,其中包含着承受因生活而来的痛苦。"

"就个人来说,加缪已经远远超越了虚无主义。他那严肃而又严厉的沉思试图重建已被摧毁的东西,使正义在这个没有正义的世界上成为可能,这一切都使他成为人道主义者,并且没有忘记在地中海岸蒂巴萨的夏日耀眼的阳光中呈现出的希腊美与均衡。他被一种真正的道德感激励着,全身心地致力于探讨人生最基本地问题,这种热切的愿望无疑地符合诺贝尔奖为之而设立地理想主义目标。他不断地确认人类出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在他那里,对于事物的这种看法得到一种强有力的命令的补充,即"但是",一种将要反叛荒诞的意志,他因此而创造了一种价值。"

《受奖演说》

"一个人常常因为感到自己与众不同才选择了艺术家的命运,但他很快就明白,他只有承认他于众人相像,才能给予他的艺术,他的不同之处以营养。真正的艺术家什么都不蔑视,他们迫使自己去理解,而不是去评判"

"然而,世界的另一端的一个无名的、饱受屈辱的囚徒的沉默却足以使作家从流亡中出来,只要他在自由的特权中能够不忘记这种沉默,能够通过艺术的方式使之引起反响。"

"无论我们个人的缺陷如何,我们的职业的高尚将永远扎根在两种难于履行的承诺之中:拒绝对众所周知的事情撒谎和抵抗压迫。"

"在一种荒唐的历史的二十多年种,我象所有的一切同龄人一样,孤零零地迷失在时代的动乱种,支持我的使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即写作在今天是一种光荣,因为这一行动承担着义务,不仅仅写作而已。它特别破事我按照我的本来面目并根据我的力量来和经历着同一历史的人们承受我们共有的痛苦和希望。"

"今天,他们得在一个受到核毁灭的世界中教育他们的儿子和从事他们的事业。我想,谁也不能要求他们乐观。我甚至认为我们应当理解(同时也不断地与之进行斗争)那些人的错误,他们因日益加重的绝望而要求自轻自贱的权力,一窝蜂地奔向时代地虚无主义。我们得造就一种在灾难性时代过生活地艺术,以便获得再生,然后公开地对正在我们地历史中起作用地死亡本能进行斗争。"

"那些沉默的人,他们在这世界上只是由于回忆或者重获短暂而自由的幸福才忍受了强加给他们的生活。"

《艺术家及其时代》——1957年12月14日的演说
(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将后在瑞典乌普萨尔大学的一次演说)

"大约一个世纪依赖,我们生活在一种社会里,这种社会甚至连金钱(金钱可以引起有血有肉的情欲)社会都不是,而只是一种金钱的抽象象征的社会。商人社会可以定义为:事物为了符号的利益而消失的社会。当一个领导阶级不再用地亩和金条而用与某种数量的交换活动确切相应的数字来衡量其财富的时候,它就同时把某种类型的神秘化置于它的经验和它的世界的中心了。一个建立在符号之上的社会在本质上被神秘化了。于是,这个社会选择了一种其原则徒具形式的道德作为它的宗教,既可以在它的监狱又可在它的金融庙堂上写下自由和平等的字样,就不令人感到惊讶了。——原则上的自由,为一种事实上的压迫服务。"

"为了做一盘好的摊鸡蛋,不必打破成千上万个鸡蛋,我觉得不能根据碎蛋壳的数量来判定厨师的质量。"

"天才像一切人,而没有人像他"——巴尔扎克

"最上乘的作品永远是那种使真实和人针对这真实而提出的拒绝获得平衡的作品,它们使对方在一种不断的喷涌中活跃起来,而这种喷涌正是快乐而痛苦的生活的喷涌。于是渐渐出现一个新世界,与日常的世界不同,却仍然是用一个世界,既特殊又普遍,充满了无邪的不安全感,它是由天才的力量和不满一时地产生出来的。是这样,又不是这样,世界什么也不是,又什么都是,这就是每个真正的艺术家的双重的不断的呼声,这呼声使他站立,总是睁大双眼渐渐地为那些处在沉睡地世界中心地人们唤醒一种现实的转眼即逝、瞬息万般的形象,这形象我们认识却从未遇见过。"

"美在今天,尤其是在今天,不能为任何政党服务。它只能在或遥远或邻近的日子里为人的痛苦和自由服务。"

"人们今日就像逃避苛求的自由一样逃避这种冒险,以便拥向各式各样的奴役,这至少可以获得灵魂的舒适。"

"只有自由才能使人摆脱孤独,而孤独只能飞翔在孤独的人们的头上。"

"是成千上万的孤独者激起、活跃、保持了这希望,他们的行动和作品每日都在否定历史的边界及其最粗俗的表象,以便让始终受到威胁的真理在一瞬间闪出光辉,而这真理是每个人为了大家树立在各自的痛苦和欢乐之上的。"

转自: http://blog.5d.cn/user8/siegrei/200602/206992.html
作者: 逸杨    时间: 2007-7-24 22:02
标题: Re: [zt]尼采与佛教




















作者: 水深几许许    时间: 2007-7-25 11:59
标题: Re: [zt]尼采与佛教
进来看看。 [M11]
作者: zhms    时间: 2007-7-29 15:42
标题: Re: 一些文章
维克多·E·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 (奥)弗兰克尔
译者: 何忠强 / 杨凤池
ISBN: 9787501162734 [十位: 7501162735]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定价: 12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3-8-1

简介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面对巨大的苦难时,用来拯救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能者多劳们生存的社会所应担负职责的思考。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必不可少的读物。这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任何人都可以从他无比痛苦的经历中,获得拯救自己的经验……高度推荐。

作者简介

  维克多·E·弗兰克尔,维也纳医科大学心理精神病学终身教授, 1997年逝世,一生著有32部著作,曾先后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二战期间因其犹太人身份,遭内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创作这部著作的原因。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营的经历》即作者在集中营的自传性记录;第二部分《意义疗法概观》为理论部分。本书作者通过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极端环境下的客观事实讲述和理论指导阐释了生命的意义。他的态度和口吻具有心理学家/ 精神病学专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其中亦饱含人性的关怀。
  
  在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一些以前一直困惑的问题。它说:
  
  “我们这些曾经生活在集中营中的人都还记得,有些人可以在棚屋中安慰别人,并拿出自己的最后一片面包。他们在数量上可能微乎其微,但是,他们提供了足够的证据证明,可以剥夺人的一切,但是,一件东西除外:人的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方式。”P68
  
  “在囚徒中,只有一些人保持了他们的全部内心自由,并获得了其痛苦赋予的价值,但是,甚至一个这样的例子就足以证明,人的内心力量可能使他超越外部命运。这样的人并不仅仅存在与集中营中。在任何地方人们都要面对着命运,面对着通过痛苦获得一些东西的机会。”P70
  
  “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根本转变。我们不得不向我们自己学习,并且,我们不得不教育失去希望的人,我们能够从生活中得到什么,这并不真正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什么。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生活的意义。并作为那些被生活询问的人,想一想我们自己——每时每刻地。我们的回答必须包括,不是说和思索,而是正确的行动和正确的行为。生活最终意味这担负起发现问题的真正答案,并实现常常向我们每个个体提出的任务。”P80
  
  “可以肯定地说,人对于意义的寻求可能引起内在的紧张而非内在的平衡。然而,这些紧张是精神健康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我敢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中存在着意义更能帮助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尼采的话存在着许多的智慧:‘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106
  
  “人所需要的实际上不是一种无焦虑的状态,而是为了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所作的努力和斗争,一种自由选择的任务。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一切代价排遣焦虑,而是呼唤一种等待他完成的潜在意义。” P107
  
  “人不应该寻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只有通过承担他自己的生活才能向生命做出回答;他只有通过成为负责任的人才能对生活做出反应。因此,意义疗法从责任中看到了人的存在的真正实质。”P111
  
  “根据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1)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2)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到某个人;(3)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态度。”P113
  
  “如果可能的话,人能够改变世界,如果需要的话,人能够改变自己。”P133
  
  在本书的结尾处,他说:
  
  “人并不是一种物品;物品具有相互决定的特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他最终成为的——在才能和条件限度之内——取决于他自己。例如,在集中营,在这一生存实验室和试验场,我们观察并发现了一些难友过着低贱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则像圣徒一样生活。人在内心存在着两种潜在性;哪一种潜在性得到实现将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决定而非环境。
  
  我们这一代人是现实的,因为我们开始按照人的真实面目来了解人。毕竟,人是发明奥斯维辛毒气室的人;然而,他还是带着对于上帝的祈祷昂首走进毒气室的人。”P135
  
  人生真是充满了幸运和偶然。原来,在某一偶然经过的路口,真的会遇到一些充满了智慧的人。他会平静地对你说:“你也可以这样去寻找你的答案。”
作者: Miss Survivor    时间: 2007-7-29 19:28
标题: Re: 一些文章
粗略瀏覽了一下,有些內容很喜歡
最近比較忙,稍后再來看蘇卡的好文推薦!
[M29] [M29]
作者: 云水随缘    时间: 2007-7-29 21:05
标题: Re: 一些文章
似懂非懂.
开心的是可以饶有兴致地读完.
[M29] ......
作者: 水深几许许    时间: 2007-8-2 00:39
标题: Re: 一些文章
读一篇算一篇。

捞起。
作者: 云水随缘    时间: 2007-8-2 00:45
标题: Re: 一些文章
再读.
[M29] ......
作者: zhms    时间: 2007-8-4 21:50
标题: Re: 一些文章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u/561ee475010009xw
内涵文写作开头指南

马伯庸



其实本文最初的题目是《装B文写作指南》,但是“装B”这个词太粗俗了,我更喜欢用“内涵”来代替。同时这也是本指南的第一个启示:“每一个词都有正、负两种属性,当涉及到自己的时候,尽量用正面的说法;当涉及到别人的时候,尽量用负面的说法——尽管两者差不多是一回事。”



比如:“相比起那些装B的影评,我认为深入挖掘影片本身的内涵更为重要。”或者“对不起,我是XX公司驻北京市朝阳区总经办兼大北窑及大望路周边销售专区大销售总监,和那些卑微的推销员不同。”



那么,什么是内涵文呢?它的定义其实很难概括,就好像电影中的CULT一样,不同的内涵文都有不同的特点,彼此的读者群完全不重叠,甚至彼此仇视。如果勉强要将其分类的话,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你看完之后不记得整篇文章说些什么,但会觉得作者很内涵——或者说很装B——进而肃然起敬。许多年后,当你回首往事,会惊愕地发现那位作者已经沦为笑柄。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人向一份电影杂志投稿,在稿子中他评价一位明星“如同农民一般的狡黠”,编辑批评说考虑到读者的口味,不可以这么说,如果你坚持要用农民这个比喻,请写成“普罗旺斯的农民”。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而对于内涵文来说,一个好的开头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时代,语文老师会“哼哼”教导我们说,写议论文一定要开门见山。而在写作内涵文的时候,开门见山在大多数时候并不可取,文章开头迫不及待地点明自己的论点只能显出你的急躁和浅薄,无法赢得读者的尊敬。千万不要试图在第一自然段就摆明自己的立场,高人从来不直说,而是云山雾罩,高深莫测。



这样一来,作者就可以在一开始就建立起对读者的心理优势,从而在随后的论述中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比较流行的作法是引用名人名言。这一招在八、九十年代非常管用,我甚至还收藏了好几本写满了各类名言的小册子。不过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是信息的爆炸,以往那种甩出几句名言就震慑全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于是,我们需要推陈出新。



“知识就是力量”、“如果说我有什么成就的话,那全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之故”、“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这些滥俗的名言已经丧失了新鲜度,广大人民群众已经耳熟能详。如果作者一定坚持要用,颠覆是最好的争取眼球的手段:



“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但这是一句被误传了很久的名言,因为他随后又说:‘这1%的灵感却比那99%的汗水更弥足珍贵’。”(其实这个澄清本身也是伪造的,不过这不妨害内涵文的说服力)



“牛顿谦逊地表示自己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殊不知他说这句话只是为了嘲弄虎克身材矮小。”



这种手法效果奇佳,但需要作者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八卦的嗅觉,如同狗仔队一样追逐隐藏在名人名言后面的秘密。有时候这种联系非常的奇妙,比如奥逊·威尔斯大家都知道是不朽名作《公民凯恩》的导演,但他同时也是1938年美国火星人入侵广播大恐慌的始作俑者。即使这种八卦与接下来的文章主题没什么直接联系,它仍旧可以先声夺人,让读者悚然一惊,乖乖屈服在作者的睿智之下。因为它很内涵。



“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会震惊世界。那么又有多少人知道,拿破仑接下来的一句是:‘那么还是让它一直沉睡好了。’由此我想到了在我珍藏的那瓶83年的杜福尔葡萄酒,它上面的拿破仑酒标还依然清晰,如同一头睡狮般横卧在酒窖。但是我要说的是,真正的品味与收藏并没什么联系……”



“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会震惊世界。那么又有多少人知道,拿破仑接下来的一句是:‘那么还是让它一直沉睡好了。’可见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他们会用各种手段来进行渗透,比如我最近看的一部叫作《变形金刚》的片子……”



你看,只消用一句很简洁的过渡,就可以把八卦与不同风格的主题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如果嫌这种难度过大的话,那么不必理睬这些老家伙,可以转而寻找一些如雷贯耳但是又很冷僻的名人。谈文学时可以引杜拉斯、格拉斯、格瓦斯、大江健三郎;谈论哲学与社会的时候可以引福柯、韦伯;谈经济的时候可以引凯恩斯、萨谬尔森、甚至格林斯潘;谈艺术的时候,可以引爱森斯坦和布努艾尔。必要时连他们的著作名字一起引用。



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很流行,但是又和流行文化有些距离,在“广为人知”与“滥俗”之间有一个巧妙的平衡。流行元素在内涵文中是大忌,每一个流行的名字——郭敬明、张五常、李亚鹏、村上春树、汤姆克兰西、乔治W布什、郭德纲——都会让你内涵文的气势减少一半。这些流行元素唯一的用处是在你需要嘲讽的时候竖立一个靶子,以显示你虽然卓而不群,却并不对现实生活孤陋寡闻,甚至还能取得幽默的效果。幽默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让读者忘掉你要表达的东西,哈哈一笑就掠文而过。



“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追捧,就如同少女们对郭敬明的痴迷一样,他们都同样盲目、狂热而且不分男女。”



你不必真的读过这些名人的书,只要记住其中的一些名句,并在谈论的时候保持从容淡漠就足够了,就象是不经意间提起自己的邻居和朋友一样。如果是在必须要发表评论的场合,也不必惊慌,尽量说的主观点,多谈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书本身。这样非但不会被戳穿,而且会让听众觉得你很感性。



这种技巧的精髓在于,不要涉及到任何细节,不要涉及到任何可能会露馅的说辞。你知道,现在的许多书根本无法捉摸。从实践经验来看,谈论文笔是个相当安全的办法。一本书可能没有情节、没有角色,但绝不会没有文笔,哪怕是《时间简史》和《《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比如这样:“你说《我的名字叫红》?噢,是的,这本书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很优秀,但给我最大的触动作者的文笔,那是一种粗犷和精致彼此蕴涵的奇妙风格。掩卷之余,让我感觉到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颤,如风暴过后的大海,异乎寻常的平静。”



你看,这一段话没有体现出任何信息,也不能证明与《我的名字叫红》有任何联系。“粗犷和精致彼此蕴涵”可以用来形容任何文笔,而且没有人会知道你震颤的到底是心灵还是心脏还是心脏瓣膜——但是很内涵。你可以多准备几段类似的万金油,然后在不同的场合替换成不同的书名。



这一点要向我国的足球解说员们致敬,他们可以把罗马对AC米兰的解说完全放在国安对万达的比赛中来,完全听不出任何破绽。他们是学习的榜样。比如我最喜欢的一段国内足球解说词是这样得:



“他们的三线彼此衔接比较好,因此进攻起来非常流畅,防守时也可以及时收缩。当然边路也很重要,应该象重视中场一样,绝不能放弃。事实上在目前领先/平局/落后的局势下,我想只要他们不急躁,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足球毕竟是一脚一脚踢出来的嘛。”



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体现,可你并不觉得它没用,有时候还可能觉得很有道理。事实上这段话说的确实没有任何错误,这是关键所在。



以上的办法需要平时多作一些积累,作一些资料的搜集。如果我们实在找不到的话,可以选择伪造。



其实古代八股文全是这种“代圣人立言”的东西,考生们需要用圣人的口吻来写自己的文章。同样的原理,我们要作的就是选择合适的名人,并把自己的论点巧妙地安放在他们头上。只要别太离谱儿,不会有人觉察到其中有诈。尽管放心,没人会去费心考证,也根本无可考。



“昆德拉曾经说过:‘爱与和平是人类的两大主题。’这一位写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作家对于人生仍旧存有如此的希冀,这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感动莫明。”



这确实会让读者感动莫明,我的意思是,确实让读者莫明……但是它很内涵。



当然,名人的选择要恰当,要和他的身份相符,伪造也是需要技巧的。



“托马斯艾略特说这个世界需要宽容和理解。”这就很好,艾略特是英国人,又是诗人,说出这样的话并不奇怪。只要你没读过《荒原》和《空心人》,就不会产生任何怀疑——就算读过也没关系,一个对现代西方社会价值观悲观的诗人,说出这样的话更合情理。



但如果“托马斯艾略特说过,好吃不过饺子,好坐不如倒着。”就显然不那么可信……你可以换成“国画大师张大千在青城山隐居的时候,曾经对那里的道士说……”



如果你一定要坚持这么作,那么就应该作一些简短的修饰,使之成为如下的样子:“托马斯艾略特说:你们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好吃不过饺子……”很多挟洋自重的作者很喜欢用这样的手段,借外国人之口来说一些古怪的中国谚语——这些“外国人”的国籍不是日本人就是美国人,他们通常以中国通的形象出现。



但我必须指出,这就落了下乘。内涵文的精髓就在于不依附于任何人,你可以引用名人的话,但不可以让人感觉到你很重视这些话。



你也许觉得,即使记这么多人名也是一件麻烦事,那么还另外有一个偷懒的方式。



这是几个固定的句式:“有一位著名的XXX曾经说过……”、“记不得哪一位大师曾经说过……”、“很久以前我记得……”不需要任何精确的人名,在语言力度上也许不及,但会营造出一种温馨闲散的诗意。



如果你连这一点不愿意,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就是讲一个小故事。寓言故事往往最能折射出人生哲理,而且那些不幸的动物就象是手里的橡皮泥,可以任意捏出各种形状。



同样是两只蚂蚁啃骨头,一只走掉了,一只还在啃,视情况需要我们可以发挥成“坚韧之心对成功至关重要”或者“懂得放弃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这跟蚂蚁其实毫无关联。事实上你可以从任何动物行为发挥出任何人生的哲理,反正动物们不会告你,比名人更加安全。



比较著名的是荆棘鸟。这种不幸的鸟类一直被人类大力赞叹。它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找荆棘树。当它找到以后,就把自己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和着血和泪放声歌唱。一曲终了,荆棘鸟终于气竭命陨,以身殉歌,以一种惨烈的悲壮塑造了美丽的永恒,给人们留下一段悲怆的谜。(以上引自百度百科)我虽然读书少,却也知道这一定跟美学无关,荆棘鸟不是梵高,不会为了创造艺术而自杀——但读者会喜欢这些,尤其是缺少这种勇气的人。



这一点《读者》可以说作的最为出色。每一期读者都会至少有一个豆腐块小品文涉及到动物,并把它的行为特点引申到人类社会。



最后要说的是,内涵文的开头一定要有一种居高临下、从容不迫的气质。尽量不用长句子,尽量不用结论性语气,多用破折号,多用语气助词和闲聊的废话。比如“我要说的是”、“你看,如前面所言”、“我必须指出”。这种貌似谦逊的语气实际上正反应出了你的从容和自视不凡。



如你所见,这篇内涵文教程本身也是一篇内涵文,不过因为太过直白和坦率而丧失了本身的味道,这也是教学所必须要承受的损失。



当你能够明白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就已经可以写内涵文。不必恐慌,佛性、断背山和内涵是每个人心中都会存在的东西。



这篇虽然叫《内涵文开头写作指南》,其实已经足够完整。



因为内涵文通常只有开头,放在中间的开头和放在结尾的开头,他们其实都是一回事。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120.76.133.63/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