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zaobao.com-中日关系的前途究竟何在?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喇叭    时间: 2006-7-7 09:37
标题: zaobao.com-中日关系的前途究竟何在?
中日关系的前途究竟何在?

--------------------------------------------------------------------------------



● 杜平

  与西欧地区相比,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依然处于很低级的状态。在欧洲,类似中日、韩日之间的历史纠纷已经不可能发生;日韩两国军舰近日剑拔弩张的对峙局面,在西欧更是不可想象。在这种反差强烈的大背景下观察东亚局势,特别是中日之间的关系,结果会令人更加沮丧。

  在过去三年里,由于对历史的认识发生太大和太多的分歧,特别是由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三番五次地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双边政治关系已经恶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小泉在今年9月即将卸任,很多人都翘首以待,把改善中日关系的希望寄托在继任者身上,而唯一的要求只是希望他不要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眼中“软弱和分裂的”中国

  在如此重要的双边交往中,人们对政治领袖的期盼和要求,原本应该更多、更高、更严。可现在,“不参拜靖国神社”竟然是唯一的条件。要求是如此之低,如此之少,人们会禁不住为此心生寒意。这也足以表明,当前中日关系的现状是多么地不正常,多么令人失望和无奈。

  小泉退出政治舞台,意味着两国外交决策者终于可以做一些新的尝试,甚至还有可能以新的姿态,积极对话,从头做起。假若下任日本首相能够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可以做到自我约束,那么,中方就有可能顺手推舟,使最高层之间的接触得以恢复,从而正式结束双边关系中凄风苦雨的“小泉时代”。

  然而,中日之间的问题实在太多,双方在历史问题上的摩擦,只不过是更深层问题的表征。在过去几十年的很多时间里,基于各自的现实利益考虑,双方在历史问题上抑制了分歧,避免了很多争执,从而使整体关系在没有太多干扰的状态下持续运转。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两国间的根本问题就已经消失。

  中日之间的根本问题,在于日本百年多来一直以征服和宰制的心态看待和对待中国。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到1937年开始的侵华战争,直到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对华政策都建立于“软弱和分裂的中国”思维之上。在这几个历史时期里,虽然日本以各种不同的名义和手段对付中国,但其根本的出发点一直没有改变。

  日本是美国的盟国,但其对华思维与美国的政策却是天壤之别。至少从罗斯福时代开始,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就一直是支持一个“强大和统一的”中国。虽然二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起伏不定,但无论是民主党上台,还是共和党执政,即便是最初敌视中国的美国总统,几乎都要无一例外地清楚表明这一立场,而且在行动上都没有超越这个最基本的底线。

  因此,无论小泉之后谁上台执政,在历史问题上不再刺激中国,这只是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当然,权宜性地淡化历史纠纷,有助于维持双边之间的正常交往,但却不可能规划中日关系的未来。除非主观上满足于这种摩擦和冲突不断的现状,否则,日本领导人就必须作出历史性的选择,对长期以来看待中国的态度以及对待中国的方式,进行一次顺应时代潮流的改变。

冷战式结盟对付中国

  当今的时代潮流究竟是什么?一是全球化与区域化,二是全球新势力的崛起。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加深,意味着日本再也不能继续自外于亚洲,更不能以高人一等的心态蔑视亚洲邻国。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使亚洲地区同时出现三大力量。日本的外交思维,尤其是对中国的政策,再也不能画地自限。相反,它必须承认势力均势的规则,彻底摆脱冷战时代的战略框架。

  可是,从这些年的情况看,日本的对华交往依然承袭着冷战模式,其中尤以小泉政府最为明显。由于不能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不愿承认中国国际角色的提升,日本依然诉诸冷战时期一个阵营集体对付另一个阵营的模式,总是试图与美国联手,共同对付和压制中国。

  最近几年来,小泉政府加紧强化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保同盟关系,包括制订“周边有事”法案,甚至企图与美国和澳洲一起,建立围堵和遏制中国的战略防线,这些都是其冷战外交思维的最典型例证。

真正与亚洲前途融为一体

  

  在全世界,除了英国和法国的关系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一对双边关系,能够在政治、历史、文化等层面上与中日关系相提并论。英法之间也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两者之间躁动不安的关系,一直影响着欧洲的过去和现在。直到今天,这对“冤家”也如同中日之间一样,依然有妒忌、猜疑、鄙视、暗自较劲和相互羞辱的对立情绪。

  然而,就像本文开头所述,英法关系所处的层次,已经远远超越了中日关系的落后现状。虽然英法之间也有很多利益冲突和深刻的爱恨情节,但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历史之中,不可能因为领土、海域或者其他某个具体的争执,而变得形同陌路或不共戴天。这究竟是为什么?

  首先,在英法之间,包括在欧盟所有国家之间,任何一个国家都再也没有宰制和削弱对方的野心和企图;其二,欧洲经济和政治联合的进程,已经使英法两国的利益变得不可分割;其三,作为欧洲联盟的一部分,英法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集体框架下,时刻受到共同行为准则的监督、协调和约束。

  但是,在中日之间,双边关系是如此的敏感、脆弱、易变,没有任何机制保障可言。其实,从英法关系的演变中,是可以找到一些答案的。当然,欧洲区域合作的成功模式以及德国为此发挥的积极作用,更值得中日双方去思考。

  在历史问题上,把德国拿来与日本比较,很容易引起日本的反感。因此,此文愿意换一个角度。其实,德国在历史问题上不只是有道德勇气和政治羞耻感,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愿意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与其他欧洲国家连成一体。

  在这个基础之上,德国政治人物的言行不仅要接受本国选民的评判和监督,而且更受到欧盟所有国家民意的审视。在欧盟内部,所谓德国的政治,其实也就是大家的政治。假若某个政客企图在历史问题上颠倒黑白或者哗众取宠,并且对邻国人民的感受无所顾及,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身败名裂。

  论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无论英国、法国还是德国,与日本都可等量齐观。即便是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的英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也必须顺应整个欧洲的发展方向。英国对美国的盟友价值,并非是处处事事百依百顺,而在于英国立足于欧洲大地,必要时与美国要有所不同。

  日本长期以来一直依赖美国这个单一盟国,在很多时候与亚洲显得格格不入,也许现在是检讨的时候了。只有重新检讨这个政策的得失,日本与中国以及其他邻国的关系才有可能向正常化的方向演变;它矢志要成为全球政治大国的外交目标,也才有实现的可能。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作者: 锅锅    时间: 2006-7-7 10:10
标题: Re: zaobao.com-中日关系的前途究竟何在?
中日关系的前途就是没有前途,日本这个民族一天不反省,中国就一天不遗忘。
作者: GZROCK    时间: 2006-7-7 10:18
标题: Re: zaobao.com-中日关系的前途究竟何在?
[M02] 自己想法多赚点钱才重要
作者: 大喇叭    时间: 2006-7-7 10:24
标题: Re: zaobao.com-中日关系的前途究竟何在?
人民时评:不忘“七七事变”,纪念勇敢的中国人!


--------------------------------------------------------------------------------


  今天是7月7日,一个国人不当忘记的日子。

就在69年前的今天,已然霸占东北数年之久的日本军队,在乾隆皇帝曾经手书“卢沟晓月”的浪漫之地,炮轰宛平城,悍然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危急时刻,抹平隔阂、联合抗日的呼声似乎一夜之间唤起了古老民族的惊醒,从此,中华民族迅即进入了全面抗战的历史。俗称的八年抗争,从这一刻开始了。

之后的八年时间里,中华民族饱受忧愁、耻辱,亲人离散、故土难归。以致今天,也许我们何等努力地想用文字来还原那段历史,都是徒劳的,因为在真实的历史面前,文字单薄无力。也正因为此,更多的是通过文字来熟悉历史、处于现代性进程中的今人,要温习历史、纪念“七七”,惟有咀嚼史料,用心体会——否则将被庸常的表象所遮蔽而无法洞见本民族的真实性格,无法明了信仰中庸、出世的国人何以一夜之间爆发出那么大的愤怒,更无法想象存有异见的党派何以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取得了民族的胜利。

纪念“七七”,纪念国人的“不妥协”。事实上,在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早已占领了包括东北在内的中国大片领土。此后,日军侵华的脚步从未停息。与之对应的是,当局不断退让,心存幻想。直到“七七事变”的枪声想起,日本妄图彻底占领中国的企图终于暴露无遗。身在延安的中共中央立即发表宣言:“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也正是从“七七事变”开始,中华民族终于意识到,已经没有妥协的余地,必须抗战,因为世上没有无来由的和平。此不妥协一口气打了八年,直至胜利。

纪念“七七”,纪念国人在那一天终于恢复了对痛苦和耻辱的感知力,寻找到了勃发的动力和知觉。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描述古老的中国:“她已达到了期颐之龄,不论如何遭遇,她的平静的生命,永远无扰而长流,不辞痛苦与忧愁,亦不震撼于虚荣与屈辱。”然而,七七事变之后,面对空前的威胁,全民族觉醒了!她重又找回感觉痛苦的能力:“这些饮食,人民供给,我们应该,为民努力,帝国主义,吾辈之敌,救国救民,吾辈天职……”这是7月7日以后,面对日军炮火,29军全体官兵唱的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著名的歌曲诞生于卢沟桥事变三天后。这觉醒,昭示人们:一个年长的民族,不仅修炼了忍耐,更蕴藏了能量。

纪念“七七”,纪念因之而再度牵手的跨越党派、阶层、性别、年龄的全民族合作,成就了抗战的胜利。

就在“七七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共即发出通电,主张武装保卫华北,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抵抗日军进攻。后来,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共发表《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将红军进行改编;国民党提出“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口号,进行总动员,统一划分战区部署正面战场的军队。这样,持续八年的全民族抗战就此开始,并最终赢得了胜利。历史告诉国人,合作成就和平。

明史以贯今。今天,国际态势风云变幻,国力大增的中国行进于全球化进程之中。纪念“七七”,于公民,当自醒、自立;于民族,当寻求合作、构建和谐;于世界,当存异求同、信仰和平。
作者: anan    时间: 2006-7-7 10:54
标题: Re: zaobao.com-中日关系的前途究竟何在?
对噢.今天是七七事变的日子........ [M15]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120.76.133.63/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