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Z:只有中国模式才能筑成三峡大坝-早报社评 [打印本页]

作者: 阿正的舅舅    时间: 2006-5-26 09:44
标题: Z:只有中国模式才能筑成三峡大坝-早报社评
只有中国模式才能筑成三峡大坝

--------------------------------------------------------------------------------



● 杜平

  三峡大坝的傲然耸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佳缩影。一方面,超大规模、超级速度、超凡的决心和超常的行政手段,这些使外界感到难以置信、甚至感到不寒而栗的要素,正是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崛起的必要条件。

  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崛起的负面效应或社会成本如影随形。贪污腐败、环境受损、贫富差距和弱势群体,不仅备受关注,而且也备受指摘。如同三峡工程一样,从走上改革与发展之路那一天开始,中国就一直在被低估、被质疑和被指责的声浪中前行。

西方媒体上的负面形象

  5月20日,经过数万人持续12年多的努力,三峡大坝终于浇筑封顶,整个建筑工程全线贯通,并且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一年时间。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效率上,它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伟大工程。

  其伟大之处不止于大坝本身,更在于工程之外。从三峡一路东下,直到入海口,长江中下游所有省市的数亿人口,终将告别数千年来一直遭受江水泛滥肆虐的历史。至于无污染和可持续的水力发电功能,更是代表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正确方向。

  三峡大坝封顶前后几天,笔者一直在留意西方各大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的西方媒体都不在意工程的进度及其正面价值,而是把焦点全部放在这一工程所造成的社会代价之上,包括自然环境受破坏,历史文物被淹没,百万居民失去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还有移民款项被贪污和挪用,等等。

  一项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工程,无论如何都会带来相应的社会成本。即便是开辟一条普通的公路,也会使原本熟悉的环境发生改变,周围居民还要忍受各种干扰和不便。三峡工程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过度的渲染、甚至故意的夸大,只能给人以偏见的印象,也会使关注中国发展进程的世人失去焦点。

价值判断的优越感和偏见

  西方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为数不少,但为什么几乎所有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却只有一个角度、一种观点?在新闻学上,这是典型的“趋同报道”(Consensus Journalism)或者叫“羊群式报道”(Herd Journalism)。

  在北京或者其他大城市,西方记者有自己的圈子,平常见面都是自己人,关心和谈论的话题也都是几个相同的课题。加上政治和社会背景相同,久而久之,他们对某些事件的报道和评论,似乎都有事先预设的角度和观点。

  人们不妨经常比较一下西方各大通讯社发自中国的报道,不论是它们关注的课题,还是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彼此之间并没有多大区别。而三峡大坝工程以相当负面的形象出现西方媒体上,包括报纸和电视,正是这种“趋同报道”的最集中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一窝蜂式的负面报道?除了“羊群式”的盲从,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新闻行业的范畴,而直接涉及到西方世界看待中国经济崛起的心理,包括价值判断中的优越感、固有的歧视和偏见,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妒忌因素。

  在西方人看来,特别是在西方媒体眼中,凡是一党执政的国家,凡是强势政府,凡是这个国家被认为没有言论和宗教自由,即便其决策正确,行政高效,施政成功,并且获得大多数人的欢迎,那也不值得尊重和肯定,反而还必须予以怀疑、甚至否定。

  总之,凡是出自中国政府之手的东西,基本上都必须予以质疑。三峡大坝工程如此,南水北调工程也是如此。“神舟”飞船之所以能够上空是因为搜刮了民脂民膏;青藏铁路建设工程,目的是要对西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予以汉化。美国可以在全球随心所欲地扩展、部署和使用军事力量,但若是中国要加强国防力量,那就必须向美国解释居心何在。

符合目前发展阶段的模式

  最近二十多年,中国超高速的经济增长确实带来了很多社会弊端,包括上文所说的贪污腐败、贫富悬殊和环境污染,这些都已经给中国执政者敲响了警钟。

  但是,所有这些负面后果,并非是发展经济之过,更不是整个方向遇到了不可救药的困难。相反,与当前多数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竞争优势依然相当明显,不只是因为有众多廉价的劳动力以及远未饱和的市场,而且更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国民心态以及与现实相符的价值观。

  西方国家媒体经常轻蔑地说,中国目前还处于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的状态,大部分人仅靠相当于两美元的开销对付一天的生活,大部分体力劳动者的工资只有十九世纪中叶芝加哥工人的一半。也许这些都是事实。若以西方价值观来衡量,以这样的报酬和生活条件,中国所有的建设工程都将瘫痪,所谓的现代化建设和强国理想根本就无从谈起。

  但事实上,由于习惯于用自身的标准来观察,以主观的愿望来预测,所以西方舆论经常以它们集体的智慧,对中国社会现状和发展方向作出了集体性的误判。

  不错,中国有太多的不公正,有太多的不满和怨愤,但大多数劳动者却愿意在忍耐和希望之中,继续推动着经济的起飞和国家强盛的进程。被西方媒体丑化的三峡大坝,恰恰正是中国人积极心态和坚定信念的体现。

  对自我意识高度膨胀和提前富裕起来的现代西方人而言,这恐怕是难以理解的。欧洲人宁愿失业也不愿忍受哪怕是一点点的委屈,这在中国同样是不能理解的。可是,追溯一百年前的英国,或者法国和美国,难道不就是当下中国这样的情形吗?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作者: james    时间: 2006-5-26 09:52
标题: Re: Z:只有中国模式才能筑成三峡大坝-早报社评
学习
作者: 阿正的舅舅    时间: 2006-5-26 09:58
标题: Re: Z:只有中国模式才能筑成三峡大坝-早报社评
中国早点之京城偶寄-  侠客从网络走入现实 --------------------------------------------------------------------------------



● 韩咏红

  徐克80年代的电影《笑傲江湖》里有句话说:“有人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今天这话不妨改成“有人就有网络,人就是网络”。

  所谓“江湖”,古代指侠客等各种体制外人士彼此互动,社会各种力量交锋的社会空间。

  时至今日,“江湖”的功能很大程度上由互联网所承继。互联网作为信息的散布平台,对民众言论自由的推进作用早有公论。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迹象显示,网络不仅仅是民众街谈巷议避风港,也同时成为“现代侠客”的诞生地。

  以发起“不买房行动”而闻名的深圳市民邹涛,其经历正好说明上述现象。假如说“有人就有江湖”,那中国今天的情况可能是“有网络就有江湖,有网络然后有侠客”。

  今年4月底,邹涛通过网络公开信的方式,呼吁市民以三年不买房来逼使房价回落到合理水平。开始时,中国有媒体将邹涛比做西方文学经典里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暗喻邹涛以个人力量挑战房地产市场的悲壮精神与纯真理想主义。随着这场行动影响力扩大,更多媒体为邹涛选择了更正面而富东方色彩的代号:侠客。

  仔细说来,邹涛确有几分古代侠客特质:独立行动,执著分辨是非,不畏强权,除暴安良、武艺高强。他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他当过兵受过训练,几个汉子一起上不一定能打倒他。过去他在为农民工出头讨工资,对方派人上他公司闹事也没把他吓倒。

  几周前,邹涛只身前往北京上书总理,他的侠客特质又增多一条——行踪不定。

  事实上,从“不买房行动”在短期内得到广泛支持,应该看到两点:首先,高房价在中国造成的民怨之深,更重要的是,中国民众对“侠客”的渴望,民众对政府信心不足。

  侠客文化属于中国的古老传统。中国自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但总有些坏人是国法和政府管不了,或有意不管的。老百姓于是想像在国法和官府之外,另有一批人为弱势群体行侠仗义,拯难济世。

  历史上最著名的侠客荆轲,历代都是文人骚客吟咏怀念的对象。进入现代社会,侠客文化依然透过武侠小说、影视作品和电脑角色游戏发挥影响。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侠客文化和社会安乐指数呈逆向关系。当中国国家稳定的时候,侠客多出现在诗歌文学作品中;在改朝换代或社会出现不稳定的时候,侠客可能从虚拟走进现实,其活动超出“江湖”的范围,而与体制直接碰撞。

  当邹涛的“不买房行动”获得几万民众支持时,他已直接冲击到政治。接下来迎接他的,当然是公权力的阻挠与对付。

  邹涛没有如愿见到总理。本周发给他支持者的电邮说,他在深圳的公司已被“重点监控”,他将结束公司。另外,他离开了北京,“不买房行动”今后将自发继续,他则继续扶弱助困的志愿工作。

  可以说,侠客邹涛的抗争终于告一段落。然而,这个先例已开启。如果社会问题没有缓解,只要网络还在,“侠客”从网络走入现实的趋势恐怕将继续。为社会不平而行动的不一定限于知识分子,还可能是可能是来自民间的各种“侠客”,这次的课题是房地产,下次有别的课题:教育费、医药费、失业、农民失土,等等。

  而民间古来即有的侠客文化和侠客想像,将是这种抗争的另一推动力。
作者: 三百两    时间: 2006-5-26 10:05
标题: Re: Z:只有中国模式才能筑成三峡大坝-早报社评
想起了丹布朗的另一本书《天使与魔鬼》,书中有句话,大意是:科学技术的发出点是好的,但是它发展得太快了,快到人类发展的道德心远远跟不上。
作者: 阿正的舅舅    时间: 2006-5-26 10:09
标题: Re: Z:只有中国模式才能筑成三峡大坝-早报社评
12岁小学生喝农药自杀 留下作文催人泪下

(中国)汉网  (2006-05-25)



  12岁小学生周小强(化名)再也不能过今年的儿童节了。21日中午,这名东西湖区东山农场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其婶婶家的院内服农药自杀,经抢救无效死亡。

  周小强的堂妹昨日说,21日中午,小强向她的妈妈王某要8元钱照毕业照,遭拒。 约10分钟后,突听厕所传出喊声,堂妹跑去一看,只见小强一边就着水龙头喝水,一边指着装有农药的黑色塑料瓶说:“下午不上学了,我要走了。”说完就跑了。堂妹立即大声呼救,婶婶在屋后墙角找到了倒在地上的小强,将其送到附近的东山医院抢救。

   医生介绍,周小强送来时嘴唇发紫,瞳孔放大,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据了解,周小强是湖北阳新县人,9岁时其母喝农药自杀,爸爸长年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在乡下生活。今年春节后,爸爸和叔叔去济南打工前夕将小强带到东西湖区,寄养在东山农场的婶婶王某家。王某家境贫寒,上有年迈的老母,下有两个女儿,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她独自料理5亩农田。

  记者在周小强一篇题为《克隆》的作文中看到这样的句子:“每天放学,我有很多家务要做,比如扫地、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明天是星期六,我又要到地里去做事了……假如我会克隆的话,我要克隆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人,让他帮我做家务……”

  在本月16日的作文《给爸爸的一封信》里,周小强写道:“亲爱的爸爸,这几个月来,我在婶婶家过得很好,你不要担心我。你最近工作如何,有没有被老板骂呀?爸爸,最近天气很热,希望你不要游泳,也不要打牌……”

  采访中,从济南赶回的周父一直沉默。
作者: 白色百合    时间: 2006-5-26 10:12
标题: Re: Z:只有中国模式才能筑成三峡大坝-早报社评
[M30] [M30]
作者: 阿正的舅舅    时间: 2006-5-26 11:41
标题: Re: Z:只有中国模式才能筑成三峡大坝-早报社评
高校放映DV剧《马加爵》千名学生落泪

--------------------------------------------------------------------------------

news.dayoo.com   2006年05月25日 11:57   来源: 青岛晚报





同学们看后深受触动(合生 摄)



《马加爵》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DV《马加爵》震撼学子心 各高校将巡回放映(图)

  ■新闻背景

  青岛大学大四学生洪峰拍了一部DV剧《马加爵》,全剧自己编写自己导演,演员也全是在校青大学生。3月23日,本报报道了这则新闻后,引起了全国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昨日,这部DV剧赶了“5·25”大学生心理节的档期,在青大与学生们见面了,片子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反响。今后几天,《马加爵》将在海洋大学、理工大学等岛城高校与更多的学子们见面。

  “在看片子过程中,我哭了”,昨日下午4时许,看完《马加爵》,青大学生王燕在离开青大剧院时,眼睛有些发红。DV剧《马加爵》在青岛大学校园上映第一场,就震撼了千余名学子们的心。

  ●关注:千名学子塞满剧院

  昨日下午天气有些热,可在青大校园里热的不仅是天气。一张《马加爵》影讯的海报贴在校园宣传栏上,吸引了众多学子的目光。

  下午2时许,能容纳千余人的青大剧院没了空座,有的同学还坐在过道上。由于适逢“5·25”大学生心理节,学校团委、学生会还特别制作了一张大幅宣传画,上写“关爱心灵成长共建和谐校园”等字样。在导演洪峰及全体学生演员与大家见面后,银幕徐徐拉开。

  ●入戏:有人沉思有人落泪

  剧情一开始,就试图把同学们拉入到马加爵的复杂心态中——马加爵站在校园中,迷惘地看着四周,360度的摇镜头令画面旋转起来,给人一种眩晕的感觉。

  此后,剧情直接表现了马加爵生活的窘迫和被室友欺负的情景:室友喝令他去给自己打水;打麻将时连连胡牌,被室友冤枉偷牌;大冬天的,室友出两元钱让马加爵帮自己洗衣服……看到马加爵遭受到室友们这样的欺负,有的同学禁不住连声叹气,有的一脸怒容,也有的陷入思索中。

  当心理崩溃的马加爵举着锤子恶狠狠地砸向室友的头上时,同学们有的惊叫,有的掩面,有的沉思,记者身边的几个女同学还落下了眼泪。

  可毕竟有的同学与剧中的演员是同学,大家相当熟,当看到同学在剧中扮死扮得十分逼真时,还是有一些同学忍不住鼓掌发笑。

  ●导演:希望唤起校园友爱

  当有学生问导演洪峰:“你对马加爵的态度是什么,拍这部片子的目的是什么?”洪峰说:“首先马加爵个人不会排解压力,他不应该把仇恨埋在心里,应该注意排解。当然还有社会原因,身边同学对他关心不够。

  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珍惜,我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唤起大学生关爱、公平的意识,希望身边的同学看过这个影片有一些警示、反思和思索。”(记者 巩合生)

  心理老师谈校园关系

  活动的最后,来自青大、理工、科大的三名心理辅导老师现场与学生们“谈心”。

  ○处理好人际关系

  理工大学的刘老师:马加爵留给了我们很多思考,他是一个符号,从中能发现很多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大学校园中人与人如何相处?在马加爵事件后,有不少同学对身边同学变得警惕起来,经常有学生找我说,“老师,我们宿舍有个同学很怪,你是不是找他谈谈?”过分担心没有必要,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

  ○要学会自我排解

  科技大学的王老师:现在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经常有大学生来心理咨询室,一张口就是:“王老师,我郁闷!”

  人的心情有一定的情绪变化周期,有时会莫名高兴,有时会莫名烦躁。关于这一点对同学们的忠告是:要顺其自然,学会一些排解方式,如找好朋友倾诉等。曾有记者问马加爵:“如果你有人倾诉,这件事情会发生吗?”马加爵说:“可能不会。”

  ○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青岛大学的陶老师:我们应该思考,怎么处理好人际关系?马加爵的悲剧的造成除了他个人的性格原因外,还有就是,周围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同学们之间首先要有一种平等的关系,然后是一种平等的尊重。提醒大家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到别人内心的感受。

  ■相关链接

  马加爵事件

  2004年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马加爵因为杀害4名同学遭全国通缉,当年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据马加爵供认,因与同学产生一些小矛盾,2004年2月13日至15日,马加爵先后将4名同学杀害,并把尸体藏匿在宿舍的衣柜里,随即外逃。2004年4月24日,法庭判马加爵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 GZROCK    时间: 2006-5-26 12:57
标题: Re: Z:只有中国模式才能筑成三峡大坝-早报社评
[M14] [M14]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120.76.133.63/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