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访问一段千古奇冤“莫须有”的历史——汤阴岳飞庙 [打印本页]
作者: os 时间: 2012-1-29 11:12
标题: 访问一段千古奇冤“莫须有”的历史——汤阴岳飞庙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1-30 12:06 编辑
岳飞生于今天河南省的汤阴,长于内黄,死于浙江杭州西湖边的风波亭,死时年仅39岁。
作者: os 时间: 2012-1-29 11:17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1 13:25 编辑
因为他抗金,想收复失地,作战又一直百战百胜,所以被百姓念念不忘,
于是,在他出生的地方有纪念他的庙,这就是岳飞庙,
成长的地方也有纪念他的庙,
他被杀地也有纪念的庙,岳王庙。
这是位于河南省汤阴县的岳飞庙。庙前那块红色的告示牌上说,春节优惠:大年初一的门票减免10元。
[原来听说岳姓人进庙拜访,不用买门票。等我们问售票窗,说没这回事,50元,就是50元。]
作者: os 时间: 2012-1-29 11:25
标题: 小重山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1 15:10 编辑
这首词大约写于秦桧和金人议和之后,岳飞心情极其痛苦,但又不能明言。
这时,北宋的都城,今天的开封已经是金占领区,南宋小朝廷只余不到一半的地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作者: os 时间: 2012-1-29 11:39
标题: 满江红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3-1 11:01 编辑
这首词如今7岁小儿都能背出来。不多说它。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毛主席游历岳飞庙时留下的墨宝,其实就是书写了一遍《满江红》
作者: os 时间: 2012-1-29 11:46
标题: 题青泥市寺壁
这是岳飞率兵路经江西首新干县时,写在青泥市寺壁上的。岳飞的母亲姚氏就葬在江西九江。他的母亲死后3年,岳飞被害。
题青泥市寺壁
岳飞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贞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作者: os 时间: 2012-1-29 11:46
图片等有空再传上来
作者: nickczp 时间: 2012-1-30 11:55
还是不能与时俱进,没认清当时的形势。
就算有了岳飞,金还是会消灭宋的
作者: os 时间: 2012-1-30 12:16
标题: 岳飞的宝剑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1-30 12:18 编辑
记得十几二岁的时候,80年代末,好像从哪听说在杭洲还是哪,出土了岳飞的宝剑,说他的宝剑真的削铁如泥。
如今百度,却找不到关于出土岳飞宝剑的任何详实的证据。当传说小说吧。
只百度到如下的资料:
湛卢剑在屡易其主后,到晋代为名将周处(就是除三害的那位)所得,后由其子孙转送给抗金英雄岳飞,自岳飞风波亭遇害后,湛卢宝剑就失传了。
作者: os 时间: 2012-1-30 13:13
标题: 宋史与宋的特色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1-30 13:15 编辑
说到岳飞,不如先看看岳飞所在的历史时期
北宋建都东京汴梁,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开封。
河南自古是产粮大省,原因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水漫灌黄河两岸及中下游地区,养育了众多的人口。这,也许就是北宋建都开封的原因吧。今天的大广高速路上有一座开封黄河大桥,加上引桥等约10公里长,[跟郑洲的京珠高速路上的黄河大桥差不多],那黄河到底有多宽呢?OS不是地质学家,没有更详细的数据,只知道黄河够宽够阔!
黄河的沙非常地细,捏能成团,扬起来似面粉,这样的土地上,小麦玉米花生等高产,记得如今河南的小麦居全国的四分之一还是六分之一的产量,总之产量够多;BLANK老家的花生,就是如今中国花生油头把交椅鲁花花生油的原料花生的产地;中原大米也曾经是河南中部地方的名米,可惜批发市场里掺假的“毒大米”,让这个地方的名优大米,如果淡出世人的视野。
岳飞出生的地方汤阴,成长的地方内黄,包括BLANK的老家清丰,就在离开封不到约100公里远,以前通称“黄河故道”。黄河的河道不深,黄河还喜欢改道。[黄河离现在最近的一次改道,这次是人为改道,民国年间国民党败退,炸了黄河口,直接淹死了30多万老百姓,造成无家可归的难民有200多万。]
相传某一年黄河发大水,淹了汤阴,岳飞的父亲让妻子姚氏和幼儿岳飞坐在盛水的瓮中逃生,他自己却淹死了。没有了父亲,家里没有了壮劳力,所以岳飞家比同村人家要穷,这就是人家的孩子能上学,岳飞却只能在窗外旁听,人家的孩子买得起笔墨纸砚,坐在书桌前写字,岳飞却只能在沙上一抹,拿根树枝在沙面上写,然后再抹去……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今天农村的留守儿童5800万[?]说中国这一代的脊梁也许就出自这些留守儿童中。苦难最能锻炼人心,人性。
作者: os 时间: 2012-1-30 13:23
对着这一片故土,用“美丽富饶的家乡”来形容,当之无愧。
那么,岳母在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
也许岳飞的心里,只是想保家卫国,回到他美丽的——魂牵梦萦的故乡?
斯人已逝,这个问题只是后人的猜测。
作者: os 时间: 2012-1-30 13:30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6 17:16 编辑
从北宋定都开封,可以确定,北宋的地盘,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是它的,中国的大片面积都是北宋的。
而南宋呢,长江以南,主要是浙江福建等,二三个省而已。缩水了不止一倍。中国的大片土地都不是南宋小朝廷的。只是,因为赵宋是汉族,写历史的人才偏爱南宋小朝廷,以它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吧。
所以,北宋灭亡时,宋徵宗的儿子之一的赵构[即后来的南宋开国皇帝赵高宗]才能在海上流亡,逃难,这当口,岳飞等然后“组织”不肯屈服于民族铁蹄蹂躏的老百姓抵抗,驱赶金人。
赵构流亡时,他的“御船”可以在山东、江苏、福建一带停留补给。
而一百年后,他的子孙流亡时,就退到福建、广东、海南这边的海上,最后灭亡于在海南崖山。从流亡海上的位置和地点来说,也许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吴越的螃蟹,一蟹不如一蟹。”
追求小富即安,就已经注定了“小富”也守不住,最终死无葬身之地。南宋末期江西的文天祥,那样坚决地死不改悔地抗蒙,可曾想南宋初期一心抗金却死于“自己人”的岳飞?!
从开局来说,北宋的第一任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抢了他的结义大哥柴家的天下,但他自己结结实实,“马上十八年打天下,马下十八年治天下”,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功劳还有苦劳。
北宋的第二个皇帝,就是赵的弟弟,旧事不能重演,“杯酒释兵杯”后,打天下的异姓兄弟都作富家翁去了,兄弟亲族实杯在握。赵老大放心心,兄弟在宫中饮酒。可是,没想到弟弟也对那把龙椅感兴趣,趁哥哥赵匡胤醉酒了,几斧头下去,龙椅江山就全是弟弟的了。哥哥赵匡胤的孩子,于是封个“八贤王九千岁”好了。
作者: os 时间: 2012-1-31 10:56
标题: 宋史2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6 17:17 编辑
一直想,那个画鹰的国画大师宋徵宗,自己做皇帝搞不定了,于是把位子传给他中意的儿子钦宗,依然未然扭转劣势,北宋还是灭亡了。为什么他相不中赵构来接班,同样是他的亲儿子?!这些都是他赵家旧事,虽然也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赵氏的统治和风格,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的,不尽是安宁幸福。
宋,北宋,依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宋代是文人治国,文人的地位在历史上再没比这高过,空前绝后地高。只是,自宋后,文人在皇帝面前就没了座位……
宋,又是历史上最虚伪变态的时代,女人在这个时期开始被迫缠脚,缠成“三寸金莲”,走不出家门。
而文人呢,这个时代的潮流就是,男人以醉酒狎妓为荣。
有时想,可能就是为了去男娼女盗不被家里老婆追杀,于是心里阴暗的男人就逼迫女人自残,且故意评比以哪个女人的脚缠得更小为最美去表扬……
如果说盛唐的诗多气势磅礴,那宋的词则多是淫词艳曲,今人多称为“婉约派”。想想,饮酒作乐,歌儿舞女的,不儿女情长还能怎样。
于是那“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几时真有六军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微弱得似乎没有声音。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临安人们,“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 os 时间: 2012-1-31 11:13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1-31 11:14 编辑
还是不能与时俱进,没认清当时的形势。
就算有了岳飞,金还是会消灭宋的
nickczp 发表于 2012-1-30 11:55
北宋的主要对手是辽,后来被北宋养肥了养懒了,被金异军突起。
灭北宋的是金,金同样被南宋,一方面是打败了没了再进攻的势力,一方面也被南宋养肥了变懒了,所以被蒙古人异军突起了。
然后,蒙古人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他的孙子忽必烈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蒙古人横扫了亚欧大陆。在今天苏美都折戟的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只有蒙古人全身而退了。
作者: nickczp 时间: 2012-2-1 10:55
[M29]
作者: os 时间: 2012-2-1 12:48
标题: 开始岳飞的故事前,先来段跟宋“似乎”无关的历史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1 12:51 编辑
和氏璧的故事——秦始皇宝玺成疑
从秦代开始,天子印独称玺,又独用玉,臣下不能用。玺是皇帝的宝印。在无数宝玺中,秦制“传国玺”被称为天下共传的“至宝”。
传说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他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文王命人剖璞,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
四百年后,楚相国昭阳,败赵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余长大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和氏璧不翼而飞。当时未发迹的纵横家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和氏璧终无下落。“盗窃犯”是谁?至今尚未“破案”。
五十余年后,赵国太监缪贤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
秦昭襄王获悉和氏璧在赵,假以十五城换璧。赵王无奈,遂派蔺相如怀璧使秦。蔺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六十一年后,秦灭赵,和氏璧落入秦国。
秦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皇帝宝玺自然要选用天下绝无仅有的宝贝。于是始皇命宰相李斯磨和氏璧作皇帝玺,并想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刘邦率兵入咸阳,子婴上始皇玺。刘邦称帝“服之,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莽命弟王舜进长乐宫索玺。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光武中兴,“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后归刘秀。东汉末期,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查无下落。
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官井捞出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囊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外,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但不久阵亡岘山。袁术乘孙坚妻吴氏扶榇归里,“乃拘坚夫人而夺之”。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广陵太守依袁术先例抢传国玺献曹操。三国鼎峙,玺属魏。三国归晋,玺传晋。
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更迭频繁。传国玺像是被猎犬追逐的猎物,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每一次的交替易手,就伴随着一场血腥的残杀。晋怀帝永嘉五年,“玺落前赵刘聪”之手。东晋咸和四年,石勒灭前赵,玺属后赵。冉闵杀后赵石鉴,夺得传国玺。公元三五二年,慕容俊克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其实当时传国玺已被濮阳太守戴施偷献于晋穆帝,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传国玺归东晋后,经刘宋、齐、梁、陈、隋,最后落入唐高祖李渊之手。从此,玺改称为“宝”。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二十余年,像这样被历朝传递一千多年的历史文物,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令人可惜的是,传国玺于五代时突然失踪。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作者: os 时间: 2012-2-1 13:10
标题: 从山东移到河南[中原]的岳飞先祖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1 13:11 编辑
岳氏并不是河南的原住民,他们是从山东那边迁过来的。曾祖一代迁移到汤阴,祖父,父亲,到岳飞,4代,平均20年一代推算,80年前,1020——1030年之间迁居的,这个年间是北宋哪个皇帝?[M18]
看了北宋的地图知道,山东这一带正是辽往前扩的前占区,这一带不安宁,就象今天的阿富汗与埃及似的战乱动乱多,生存太艰难。于是曾祖岳成和他的妻子杨氏离开故乡,向北宋的都城方向移民,在离都城约100公里的汤阴这个地方停下脚步,就此定居汤阴了。到岳飞出生,岳氏一族,已经在汤阴生活了几十年,传第四代了。
作者: os 时间: 2012-2-1 15:15
标题: 英雄出自少年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1 15:27 编辑
岳飞出身贫苦,少时勤奋好学,以沙为纸,点禾[准确地说,应该是点麦杆,OS注]为灯,苦读史书兵法,又崇尚武艺,拜箭法高手周同和名枪手陈广为师,练就高超武艺,成为“一县无敌”的少年英雄。
这份周同的简介应该是后来补充的——庙中有不少份人物简介都是竖体排列,而且是从右到左的排版方式。这一份横排的,如今天的排版格式,原来的估计在文革中破四旧被搞丢了。
《说岳全传》里,有岳飞少年时上云南跑去打擂台,立下生死状,枪挑小梁王的故事。
作者: os 时间: 2012-2-1 15:48
比如岳珂这一份替岳飞鸣冤的贴子,应该是比较旧的文字,
因为岳珂替他的祖父鸣冤昭雪,所以人们修庙时也把他当成英雄,立像尊敬。
我们到访的时候正是冬季,天阴阴的,好像要下雪。从反光的屋檐上可以看见雪白雪白的——雪[M03]
毕竟是民间修的小庙,也就简单的庙样式,没有灯光,OS也没带闪光灯,拍好拍坏,全靠相机自己把握[yb] 有些拍得糊,很正常;有些竟也拍得很清楚。
有不少地方,如其它庙那样规定,“禁止拍照”。
只是,年根底下,整个庙就二三家游客,游客非常少——这时间更像是岳氏后人来拜望祖先。
估计管庙的都躲在房子里烤火,所以才可以这样偷偷地拍,拍下这些历史故事回来,给孩子慢慢地讲……
作者: os 时间: 2012-2-2 13:53
标题: 岳飞从军与宗泽提携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2 14:47 编辑
岳飞20岁从军,一开始是步卒。在抗金名将宗泽帐下,很受宗泽的器重。
比如,岳飞精于兵阵,少年时曾经说过:“用兵首先要有谋略,谋略是战争胜败的关键。”
后来投奔宗泽,强调“兵法之要,在于出奇制胜。”
岳飞在宗泽麾下渐有名声后,宗泽便告诫岳飞“你智通才艺,古时名将不过如此,但你只喜欢野战,这不是万全之策。”劝岳飞多读兵书研究应战策略。
岳飞从军并不是一帆风顺。
在宗泽帐下,赵构即位时,岳飞上书力陈抗金,反对南逃,被革职。[伏笔呵,赵构20年逃跑与投降的想法愣是从头到尾没改过]
岳飞不得已,转投素有声望的河北招讨使张所,当一名小军官。
不久,改从王彦,大破金兵。后因王彦嫉妒其功,不供军粮,岳飞遂脱离王彦建制,复归宗泽。[“计毒莫过绝粮”,别看打仗我比不上你,但我是你领导,饿死你还是有办法的。——我们普通人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岳飞一样经历过]
按照当时的规定,率军脱离的要处死。宗泽认为岳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将其释放,留在军前听用。恰好金兵进犯汜水关,宗泽命令岳飞带罪立功,封岳飞为踏百使,率500骑兵击敌。岳飞果然凯旋而归,宗泽立即补其为统领,不久又提升为统制官。同时对岳飞进行培养教育。
这是宗泽像
宗泽出身士族,从小爱读书,先考中进士,很有军事头脑。与李纲等强烈要求抵抗金,是岳飞之前最为金顾忌的宋军将领。
作者: os 时间: 2012-2-2 15:15
标题: RE:收复建康,声振河朔——1128年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6 17:19 编辑
1128年7月,宗泽病逝。
金太宗得知宗泽已死,以为南宋从此无人,决定再次现下攻宋。1129年2月,金军攻陷扬州。宋高宗赵构经建康逃到杭州。[一直在想,经历过近10年的逃难与战难,为什么这位老兄的脑子里就是要逃要投降?这能解决问题吗?猪都会想要改变这不如意的局面吧。难道是赵家的太傅教得太成功?]
岳飞泣谏驻守建康的宣抚使杜充,要求出战,杜充不听。
11月,金军统帅兀术率军占领建康。
建康[即今天的南京]是通向江南的咽喉要地,建康失守,使宋军阵线溃败。金兵一路烧杀抢掠,直到杭州。
在宋高宗赵构逃难海上,金兵气势嚣张的时候,岳飞正率领一支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袭击金殿后部队,六战六捷。
当兀术率金兵北撤再攻常州时,岳飞又从宜兴发兵迎袭,四战四捷,金兵人马互相践踏,死者无数。
宜兴大破金兵后,岳飞决心收复建康,给金兵迎头痛击,振兴穴朝军民的抗金斗争。他先率部队在建康附近的牛头山上埋伏,半夜派百名兵士前去骚扰。金兵以为穴军偷袭,营盘大乱,互相残杀。后来,岳飞探知兀术正率大军从静安镇渡江,他立即遣兵赶到,杀向正在渡江的敌兵。岳飞催马持枪,在敌阵中左右翻杀,使尚未渡江的金兵全都横尸江岸。
这一仗斩杀金军将领170余名,活捉金兵300余名,一举收复了建康城。从此岳飞的名字开始传遍大江南北,声振河朔(黄河以北地区)。
收复建康,抗金战争迎来新的转机,江南稳定了。岳飞被提升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成为与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著名穴将齐名的年轻将领。[这一年,岳飞27岁。如果没有岳飞收复建康,打开南宋小朝廷的一片地盘,不知历史上还会不会有南宋这个小朝廷的百年存在?!]
作者: samuelnm 时间: 2012-2-2 15:50
顶,路过看看!
作者: os 时间: 2012-2-6 15:28
标题: 直捣中原的想法——1133年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13 11:17 编辑
1133年,岳飞被任命为江西沿江制置使。
他抗金坚决,念念不忘收复中原,解救金统治下的人民。他重视北方保家自卫的抗金义军的作用,不满宋高宗在内线保守城池的消极做法,力主外线作战,主动出击,提出了联结河朔义军,趁机收复中原的主张。
总觉得岳飞抗金的环境,艰难得与近代抗日,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所以贴这首《万里长城永不倒》来共欣
http://dgjkd.cn/images/h.mp3?f...9C5B97DEB86E246
http://dgjkd.cn/images/h.mp3?f...9C5B97DEB86E246
万里长城永不倒
曲:黎小田 词:卢国沾
《大侠霍元甲》主题曲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睁开眼吧,小心看吧
哪个愿臣虏自认
因为畏缩与忍让
人家骄气日盛
开口叫吧,高声叫吧
这里是全国皆兵
历来强盗要侵入
最终必送命
万里长城永不到
千里黄河水滔滔
江山秀丽叠彩锋岭
问我国家哪像染病
冲开血路,挥手上吧
要致力国家中兴
岂让国土再遭践踏
个个负起使命
这睡狮已渐已醒
作者: os 时间: 2012-2-6 15:42
标题: 岳飞抗金,收复失地——1134年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13 11:14 编辑
1134年春,金统治者指使傀儡刘豫乘虚攻占襄阳六郡[襄阳、唐州、邓州、随州、郢州和信阳],从长江中游威胁南宋。
针对这一情况,岳飞提出了进兵襄阳,先取六郡的建议,并用二个月时间加以收复。
岳飞进驻襄阳后,接着收复了蔡州[今河南汝南]、卢氏[今河南卢氏],长水[今河南洛宁西南]和商州[今陕西商县]。这在战略上截断了豫、陕间金军与刘豫军的联系,使他们难以互相支援;同时进抵黄河南岸,与河北义军取得联系,为收复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祠堂上方“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岳飞用一生来写就。]
作者: os 时间: 2012-2-6 15:48
标题: 岳飞抗金——1137年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6 16:22 编辑
1137年春,岳飞为了扩大战果,亲赴杭州,要求乘势反攻中原。
这时,金统治集团对南宋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提出议和,苛安求存的宋高宗见此机会,又开始了妥协投降活动。因此,拒绝了岳飞反攻中原的建议。
作者: os 时间: 2012-2-6 15:52
标题: 岳飞抗金——1139年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6 16:23 编辑
1139年,宋金双方达成和议,宋向金称臣纳贡,降为属国地位。
为此,朝臣和军民都愤慨不平。岳飞尖锐地指出:金朝不可信,和议不足恃。
果然事隔不久,掌握金朝统治大权的兀术,就撕毁和约,出兵攻宋,亲率主力占领了开封。
[开封等地的反复被占领,那个成语“逐鹿中原”也许就是这么来的,中原这个富足的粮仓[M18] ]
作者: os 时间: 2012-2-6 16:29
标题: 岳飞抗金——1140年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6 17:10 编辑
1140年,岳飞奉命进兵中原。
他按照符合当时情势、反映民众要求的以襄阳为基地,连接河朔,直捣中原,恢复故疆的战略方针,先派河北路统领李宝过黄河,串联河北义军在滑州境内活动;
[1160年,李宝带领三千南宋水军打击金七万水军主力的故事,此役后,致金再没能力大规模南侵。因为记不得这内容是在第二集还是第三集,于是统统放上来。李宝,是岳飞收编的众多抗金的义军将领之一。也就是说,在岳飞含冤屈死18年,最终打击得金不能侵宋的依然是岳家军。历史就是这么,这么可笑。
二集 海上明月 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11223/20765901280c7c5d.html#_vidf7a27222e419400d9469bd92c12d9fc7vid_
第三集 潮起潮落 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11223/a11b076900bec964.html#_vid029d3c2ff60140d69b9cdadb358e433evid_ ]
又派梁兴进兵太行,联络河东义军,与李宝“互为犄角”。趁机收复河北河东,以便南北呼应,使金兵首尾难顾。
宋军正面,派吴琦赴陕州,在中条山掩杀金兵。
陕州为川陕门户,吴琦由中条山起兵,切断川陕金兵的联系,掩护主力北进。岳飞又派得力战将张宪等增援顺昌,解除主力的南翼威胁。
主力则由中军统制王贵、牛皋、杨再兴等率领,实行重点突破,公向洛阳、汝州、郑州、颖昌[今河南许昌]、陈州、蔡州等地,展开猛烈的攻势。
此外,还派兵接应东、西两面的宋军,排除宋高宗的干扰,按原定计划向中原推进。
这个四面进军,重点突破的战略行动,显示了岳飞驾驭战争变幻的才能,仅一个多月的就连克陈州、颍昌、郑州、洛阳等地,收复了大片土地,形成了东、西并进,钳击开封金军主力的态势。
岳飞为了诱金军南下决战,集结主力于颍昌地区,并自率轻骑驻守郾城,目的在于全歼兀术率领的金军精锐,报仇雪耻。
作者: os 时间: 2012-2-13 11:25
标题: 郾城决战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15 10:24 编辑
为了组织好郾城决战,岳飞先分散兵力,以少量部队驻守郾城,并泒小部队每天向金军挑战,造成郾城守备薄弱的假象,诱使龟缩在开封城里兀术的出战。
7月8日,兀术果然中计,倾巢而出,抄小路直扑郾城。
岳飞得报,集结宋军主力在郾城北20里的地方布阵。
他先令儿子岳云和杨再兴率领骑兵直闯敌阵,挫敌锐气。
岳云和杨再兴直冲金阵和兀术的指挥部,杀敌很多,获马数百匹。
这是杨再兴
兀术见状,惊恐万分,决定孤注一掷,出动“铁浮图”和“拐子马”这二支骑兵,共1万5千人,向岳家军扑来。
岳飞见兀术使出看家本领,毫不畏惧,派步兵各持一种名叫“麻扎刀”的大刀和大斧上阵,专砍马腿,一马摔倒,另外两匹马不能前进;又令背嵬和游奕两支精锐骑兵对付拐子马。[注:谁说北方游牧的骑兵锐不可当?!这时的岳家军已经有了对付北方骑兵的杀手锏。]
一场恶战从下午一直杀到傍晚,“铁浮图”在麻扎刀面前纷纷倒地,金兵崩溃,横尸遍野。岳飞终于给兀术的精锐亲兵和“拐子马”以沉重打击。
兀术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又于10日增兵郾城北五里店,准备再战。
岳飞认为这正是进战良机,于是亲自率骑出击,再败兀术军。
经过3天激战,岳家军取得了郾城大捷。
随后,岳飞又在小商桥[今天河南颍南]、颍昌大破兀术余部,歼灭金兵7千余名,俘虏2千余名。
兀术狼狈逃回开封。
岳飞率军乘胜追到距开封仅45公里的朱仙镇。
作者: os 时间: 2012-2-15 11:03
标题: “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15 11:22 编辑
在朱仙镇,岳飞招兵买马,联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广大疆土。
他激动地说:“直捣黄龙府[今辽宁],与诸军痛饮耳。”
他一面同金军对阵,一面派兵向黄河进逼,侧击金军。
金军士气沮丧,准备尽弃辎重,渡河北撤。
在这有利形势下,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但是,一贯妥协投降的宗高宗和内奸秦桧[宰相]竟将岳飞乘胜反攻的行动视为他们妥协求和的障碍。
在岳飞胜利进军之际,他们先密令韩世忠、杨沂中、刘锜等从淮北撤军,
又令陕西方面停止作战,使岳飞的军队陷于孤立;
然后又以“飞孤军,不可久留”为理由,强令岳飞退兵。
他们在一日之内,连下12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回朝。
岳飞悲愤交集,眼看大好形势付之东流,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社稷江山,难以中兴”,只好挥泪班师。
[注:赢的时候却输得一败涂地,就是南宋这样子,把历史放到千年的时间刻度里看,北宋挟汉唐的余辉,茶叶,瓷器和丝绸,行销全球,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技术等正要井喷而出的时候。
而自南宋始,中国就走下坡路了,一直衰弱了近千年,中间明朝又挣扎了一下,出了一些成果。到新中国成立,才从谷底努力挣扎向上走。书生误国呵]
岳飞撤军的这一天,民众“哭声震野”。
刚收复的中原州郡又被金军占领。
作者: os 时间: 2012-2-15 11:18
标题: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岳家军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22 12:02 编辑
在抗金战场上屡建战功的岳家军,金兵见了,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战事过后,岳飞也满意地说:“我的士兵真的可以用了,郾城一战,人成为血人,马成为血马,没有一个敢回头看的。”
岳家军,以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又陆续收编了杨么等农民部众和山东、两河的梁兴、李宝等部,遂汇成大军。
这张拍糊的照片中 ,是岳家军的三位著名将领。具体哪一位是张宪,OS已经辨认不出,因为对这段历史其实并不熟。只能猜测,也许,是最左边的这一位?
因为陪着岳飞父子在风波亭一同被害的就有这么一位,而且,岳飞把自己的长子岳云交给张宪管理。如果说岳飞宠牛皋这员将众所周知,那么,行军打仗,岳飞欣赏的一定是张宪。
所以,秦桧要瓦解岳家军抗金的斗志,杀害岳家军,自然是挑最厉害的杀,张宪也就难逃一死。
作者: os 时间: 2012-2-16 11:45
标题: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16 12:09 编辑
最初宋高宗赵构下招将韩京、吴赐二军拨给岳飞,岳飞将老弱和不习战斗的兵员遣送回家。留下不到一千人。
岳飞治军,一是重嵬选。主张兵贵于精。
他精选的“背嵬军”曾以500名轻骑兵大破金军120000名。岳家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二严格训练。
岳飞注意抓紧战斗间隙练兵。平时将士练习注坡、跳壕等课目,都穿重甲,一丝不苛。
三是公赏罚。
岳飞制定了一套军规,一切按军法办事,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赏不嫌疏,罚不避亲。
有一次,长子岳云训练时不慎马失前蹄,摔了下来,按军规照样打了100军棍。
四是明号令。
岳飞调兵遣将,发号施令,简明扼要,部下易于理解,便于执行。
每次出征杀敌,他都慷慨陈词,进行动员,激励将士明白民族大义,为国立功。[注:这一条看着咋这么眼熟,岳家军的风格跟毛主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带兵原则惊人的相似]
五是严明军纪。
岳家军素以纪律严明著称。他要求部下秋毫无犯,规定凡损坏庄稼,买卖不公平要处死。
他们的口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岳家军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爱戴。
六是同甘苦。
岳飞对士兵既要求严格,又关怀备至。
在战争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平时与士兵同甘共苦。
士兵露宿街头,他绝不住进帐篷;
将士阵亡,他总是亲自追悼,抚育他们的遗孤;
士兵有病,他不时去探望,亲自调理汤药;
朝廷赐给他的犒赏,他也总是分给将士们,不留私产。
…………
经过20多年的建设,终于建成了一支威震敌胆的“岳家军”。
这是牛皋,不是《说岳全传》中所说,“他逮了金术,气死金术,笑死牛皋”,牛皋于1147年,也就是岳飞死后的第5年被“御前诸军都统制”田师中毒死。死因猜得到,自然是为岳飞冤死鸣不平
作者: os 时间: 2012-2-22 12:36
标题: ,永远的岳云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24 09:18 编辑
岳云是岳飞的长子,生于1119年,死于1142年,只活了23岁。
民间津津乐道的岳云的故事,是某一年岳飞回老家探亲,要回军营的时候,还是小朋友的岳云天真地叮嘱爸爸:“爹爹,你不要把金兵全杀光了,留几个给孩儿杀杀。”想当然,这话做父亲的必定不爱听,所以岳飞回首嗔怪长子:“休得胡言。”
金术为了瓦解岳家军的进攻,使出了一招,偷袭岳家庄。就是岳云领着众人打退金军的偷袭。这大概是他12岁的事。然后他就独自去找他爸爸,要参军,要保家卫国。保卫家园的事儿,他就交给他的二弟岳雷。
岳云参军,岳飞把他交给张宪,岳云在张宪部下,从“百卒长”还是什么做起,OS的理解,就是从今天军队里的班长做起吧。[那祠堂灯光昏暗,相机总是糊]
从岳云的生平简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千古的奸相秦桧,是有“留学”金国的经历,在岳云12岁的时候秦桧才从金国回宋。这相当于今天的“海龟”啊“精英”果然得到赵构的重用,这个民族千年的衰弱他是功不可没——他是北宋末年的状元,应了那句“小奸及愚,大奸及智”,越是聪明,越是祸害大。
作者: os 时间: 2012-2-22 12:41
标题: “天日昭昭”与“莫须有”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29 11:05 编辑
这是一段很多年、很多代百姓都不忍卒睹的历史——却又没法回避的历史,没法提及的伤心恨事。
岳飞自从朱仙班师回朝后,秦桧诬陷他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于1142年1月27日夜晚将岳飞、岳云、张宪等杀害。岳飞在逼供的纸上,写下“天日昭昭 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中国古代行刑,讲究的是午时三刻,阳气最足的时候,去菜市口公开问斩。但秦桧杀害岳飞等,不是这样的,他选在了一个“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的黑夜,偷偷摸摸地选在抗州西湖边的一个亭子里——风波亭,将一众抗金的将领杀死,然后将尸体扔在乱坟冈。
在古代杀人,是要有证据的。说岳飞谋反,杀害岳飞等人的证据是什么?秦桧答:“莫须有。”[不需要有]
[OS注:时代就是这么荒唐,为国家、为民族在前线流血抗敌、分分钟都有可能头颅落地的,被这个国家定性为“谋反”;而与金国接触、“议和”卖国的,却大权在握,高官厚禄,夜夜欢歌。]
[OS注:看见这几个跪像身上的印迹没有?全是500年来,老百姓吐的口水。生前他们都活得好好的,寿终正寝;不得好死的却只有我们这个民族的抗金英雄[M30] ]
[OS注:大敌当前,酸儒们冤杀功臣武将,也不是仅此一例,明末的袁崇焕也是一例。]
这是今人在闻知秦桧“站”起来了后写的一篇文章,具体分析为什么秦桧找不到岳飞谋反的证据,只好说“莫须有”,同时他将中华民族历史上这几个——在岳飞坟前跪了900年的千古罪人的名字列了列,可惜OS保存时只存到图片版的,对付着看吧[hx]
作者: os 时间: 2012-2-24 09:54
标题: RE:血染的风采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29 10:26 编辑
很想把《血染的风采》,因觉得那几句词“也许我倒下,将不再醒来,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怀,”
如今我们没有感觉,在1142年后,“谋反”的大帽子压得岳氏一家抬不起头来。
这是岳飞的小女儿银瓶,听说父兄赴难,她欲赴朝廷申辩受阻,于是抱银瓶投井自杀,以死鸣冤。
这是韩世忠夫妇
1136年,当宋高宗赵构、秦桧等人加紧议和活动时,韩世忠挺身而出,对高宗慷慨陈词,坚决主张抗战,反对投降,从而为高宗、秦桧所不容。
1141年,以调京参知朝政为名,他同岳飞一道被解除兵权。
后来岳飞被害,他为岳飞鸣冤,在投降派排挤打击下自请解职,于1151年在闷闷不乐中病逝。
作者: os 时间: 2012-2-24 11:50
标题: 岳氏鸣冤与岳飞平反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3-2 10:23 编辑
岳飞有5个儿子,除长子岳云外,其他四子,从右到左,分别是岳雷,岳霖……
从这些人的衣着,就看出南宋依然是重文轻武,学武的都没出路,学“文”才能光耀一生呵。
从右手边数第二个,就是穿蓝色衣服的这个泥菩萨像,就是岳霖像。他一生,主要为他的父亲岳飞鸣冤,走访岳飞的部下,收集种种资料,证明岳飞没有谋反。
背负如此沉重的负担,四处奔走相告,心累,岳霖不太长寿也就顺理成章。
岳霖临死前,还跟他的儿子岳珂说:“你老子我这辈子,不求你能做成什么事,只要你能替你祖父申冤昭雪,你老子我这辈子就只求你这一件事……”
于是岳珂接过父亲岳霖的任务,继续为岳飞鸣冤。[本贴18楼有岳珂像]
岳珂“少有才名”他痛恨祖父为秦桧陷害,作了《金陀粹编》《吁天辩诬集》《天定录》等上秦朝廷,又著有《愧郯灵》《程史》等书。
在岳霖快死的时候,南宋已经换了一任皇帝,这个皇帝倒是想替岳飞平反,一即位就向岳霖询问这件事。但是,封建社会君君臣臣,他不能推翻前任的决定。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注:——这时岳飞死去已经21年了],岳飞冤案得以昭雪;
嘉定四年(1211年)被追封为鄂王,
理宗时又被追封为岳忠武王。
[OS:岳飞平反,岳氏和一众百姓的心情好受些。但是,迟来的正义还是正义吗?!]
作者: os 时间: 2012-2-29 11:41
标题: RE: 祝英台近——岳珂怀念岳飞“英雄遗恨”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2-29 11:51 编辑
祝英台近
登多景楼——位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上的甘露寺
岳珂
瓮城高,盘径近,十里笋舆稳。
欲驾还休,风雨苦无准。
古来多少英雄,平沙遗恨?
又总被,长江流尽!
倩谁问?
因甚衣带中分,吾家自畦畛?
落日潮头,慢写属镂恨! [——春秋时吴王夫差不听忠臣伍子胥的话,反而赐属镂剑叫他自尽。后来民间传说:钱塘江的怒潮,是伍子胥的忠魂所化。]
断肠烟树扬州,兴亡休论,正愁尽河山双鬓。
上片写登楼怀念古来多少英雄的遗恨,下片说长江一衣带水,南北本是一家。为何自分界域。这话同“英雄”“遗恨”“愁尽河山”结合起来,不正是说中原的沦陷是南宋小朝廷自取其咎吗?作者祖父岳飞的冤死,不正是英雄遗恨,因而使中原失地无法恢复吗?
作者: os 时间: 2012-3-1 10:56
标题: RE: 访问一段千古奇冤“莫须有”的历史——汤阴岳飞庙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3-1 11:08 编辑
这是500年来历代游历的人们留下的墨宝[一部分]
左手边最大块的这一块,是新中国的毛主席的手书。没有毛主席一语道破,谁敢提岳飞之死,虽然是死在秦桧之手,却是死在宋高宗赵构的私心小九九上?
[OS认为,赵构的私心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死在酸儒的自私自利与贪婪上]
想来,写“高宗理应跪庙门”的这位,只是为岳飞的命运而愤怒。而该愤怒的,却是这个民族千年的命运的慢慢沉降。
作者: os 时间: 2012-3-1 11:20
标题: 评宋高宗赵构杀岳飞——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3-2 11:00 编辑
先回放《三国演义》曹操83万人马压境东吴,双方对阵在长江两岸。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二人在舟中共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肃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禀。”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肃接檄文观看。
其略曰:“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鲁肃看毕曰:“主公尊意若何?”
权曰:“未有定论。”
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OS注:张昭从头到尾是坚定坚决的主降派,今天向孙权称臣,已经准备明天向曹操称臣,谁强就依附谁。所以说酸文人的气节、情操有时就是个屁]
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孙权沉吟不语。
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
孙权低头不语。
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OS:富家子出身的鲁肃倒是个难得的忠厚人,挺为孙权着想的。这让人想起汉武帝的“财政部长”羊某,同样也是这样一个富家子,“一个好汉三个帮”,所以汉武帝能将盐铁等收归国家专营,为汉武持续多年地打击当时的死对头匈奴攒下钱粮的基础。]
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
权曰:“卧龙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
肃领命而去。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
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OS注:张昭和周瑜同是孙权的兄长孙策托孤的重臣,极得孙权的信任和重用。这样一个重臣和几乎一片倒地要求降曹的声音?而曹强孙弱又是现实,孙权的压力可想而知。宋高宗赵构时人人都想保卫家园,大力抗金,只除了那班贪生怕死又爱钱的统治华夏的士大夫阶层,孙权的环境比赵高宗差了不是一点两点,孙权一战保了江东至少30年的平安。赵构割地赔款对金称(从)属国]
…………[略诸葛亮舌战群儒]
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
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
张昭知孙权欲兴兵,遂与众议曰:“中了孔明之计也!”
急入见权曰:“昭等闻主公将兴兵与曹操争锋。主公自思比袁绍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将寡,尚能一鼓克袁绍;何况(今日拥百万之众南征,岂可轻敌?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孙权只低头不语。
顾雍曰:“刘备因为曹操所败,故欲借我江东之兵以拒之,主公奈何为其所用乎;愿听子布之言。”孙权沉吟未决。
张昭等出,鲁肃入见曰:“适张子布等,又劝主公休动兵,力主降议,此皆全躯保妻子之臣,为自谋之计耳。原主公勿听也。”
孙权尚在沉吟。肃曰:“主公若迟疑,必为众人误矣。”
权曰:“卿且暂退,容我三思。”肃乃退出。时武将或有要战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议论纷纷不一。[OS注:文官要降,武将主战,并不是宋代才有的,三国时已是如此。]
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
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
却说吴国太见孙权疑惑不决,乃谓之曰:“先姊遗言云:‘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今何不请公瑾问之?”权大喜,即遣使往鄱阳请周瑜议事。原来周瑜在鄱阳湖训练水师,闻曹操大军至汉上,便星夜回柴桑郡议军机事。使者未发,周瑜已先到。鲁肃与瑜最厚,先来接着,将前项事细述一番。周瑜曰:“子敬休忧,瑜自有主张。今可速请孔明来相见。”鲁肃上马去了。
周瑜方才歇息,忽报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来相探。瑜接入堂中坐定,叙寒温毕。张昭曰:“都督知江东之利害否?”……顾雍等曰:“所议皆同。”瑜曰:“吾亦欲降久矣。公等请回,明早见主公,自有定议。”昭等辞去。
少顷,又报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战将来见。瑜迎入,各问慰讫。程普曰:“都督知江东早晚属他人否?”瑜曰:“未知也。”普曰:“吾等自随孙将军开基创业,大小数百战,方才战得六郡城池。今主公听谋士之言,欲降曹操,此真可耻可惜之事!吾等宁死不辱。望都督劝主公决计兴兵,吾等愿效死战。”……
又未几,诸葛瑾、吕范等一班儿文官相候。……周瑜冷笑不止。
至晚,人报鲁子敬引孔明来拜。瑜出中门迎入。……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孔明与鲁肃辞出,相别而去。
次日清晨,孙权升堂。左边文官张昭、顾雍等三十余人;右边武官程普、黄盖等三十余人:衣冠济济,剑佩锵锵,分班侍立。
少顷,周瑜入见。礼毕,孙权问慰罢,瑜曰:“近闻曹操引兵屯汉上,驰书至此,主公尊意若何?”权即取檄文与周瑜看。瑜看毕,笑曰:“老贼以我江东无人,敢如此相侮耶!”权曰:“君之意若何?”瑜曰:“主公曾与众文武商议否?”权曰:“连日议此事:有劝我降者,有劝我战者。吾意未定,故请公瑾一决。”瑜曰:“谁劝主公降?”权曰:“张子布等皆主其意。”瑜即问张昭曰:“愿闻先生所以主降之意。”昭曰:“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动以朝廷为名;近又得荆州,威势越大。吾江东可以拒操者,长江耳。今操艨艟战舰,何止千百?水陆并进,何可当之?不如且降,更图后计。”
瑜曰:“此迂儒之论也!江东自开国以来,今历三世,安忍一旦废弃?”权曰:“若此,计将安出?”瑜曰:“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余业,据有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奈何降贼耶?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
权矍然起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所惧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卿言当伐,甚合孤意。此天以卿授我也。”瑜曰:“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OS注:生子当如孙仲谋。OS解读的三国,孙权其实体弱多病,喜静,也就是容易妥协的人。这份体质,能如此体察下情与驾驭人才,难得呵。]
瑜受了剑,对众言曰:“吾奉主公之命,率众破曹。诸将官吏来日俱于江畔行营听令。如迟误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斩施行。”言罢,辞了孙权,起身出府。众文武各无言而散。……
OS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西汉有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良后推广使用;火药是北宋时发明;指南针是北宋时发明,因为陆路丝绸之路已经走不通了[宋之北有有西夏],航海有需要;印刷在唐已有雕版印刷,北宋的毕升在这基础上改良,形成活字印刷。科技再往下就没有重大突破和革新。中国古代行销全球的茶叶、瓷器和丝绸至此也已经全部登场。中国的英文名CHINESE也是由瓷器上得来。
思考:一、南宋的千年以前的三国,江东这块地方已经有抗强敌/以弱胜强的历史,后人应该更是如此才对。但南宋的实际统治者们-那些只会让国家节约开支/削减军费的文官们偏不。
二、赵构与孙权两人之间的比较,孙权虽然也生在皇宫大院,却是孙策一众兄弟里的人才,非常懂得选用人才。赵构则是逃路高手,陆上走投无路了,就往海上窜。师傅虽然都差不多,但学生的悟性与天资就差远了。所以结果也不同。
还有,他们的妈也不同,三国时的女人还是大脚女人,能行走天下,也可学文学武。所以孙权犹豫不决时,他的姨母[妈妈的妹妹,同样嫁给了他的父亲]会提醒他:“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赵构的妈则是“三寸金莲”的小脚女人,形同今天的笼养鸡般鼠目寸光,那时儒家已经形成规矩“女子无才便是德”“后宫不得干政”等,哪里识得国家大事与大局。禁女人学知识的儒生们却不知,女人是孩子的娘,也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第一任老师聪明或蠢,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三、儒家在三国,已经形成比较大的影响,但毕竟是乱世,还是有所收敛。比如曹操杀了孔融,孙策杀了于吉,均被儒生骂暴虐骂了二千年了,再往前的秦国,秦始皇,坑杀了400方士和儒生,被骂得最厉害了,秦始皇的“暴虐”之名流传到今,全然无视秦始皇统一华夏“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的丰功伟绩。
四、儒家到北宋,已经控制/禁锢了人的思想,成为妨碍社会发展的思想行为的枷锁。但儒家不仅没有反省,反而变本加厉地禁锢和限制。可是,中国不进步,外国也不进步吗?吃老本吃个500年就差不多了,然后就是中国开始落后世界500年的向谷底滑去的历史。
作者: os 时间: 2012-3-1 15:15
标题: 酸儒误国误民族2-——严蕊卜算子诗公案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3-2 11:19 编辑
严蕊——《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作者简介:
宋时天台严蕊严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与天台太守唐仲友交好。仲友风流倜傥,但因宋时官法甚严,官府有酒,可召官妓承应,但只歌唱送酒,却不可私待枕席,因此两人未曾有私。朱熹时为仲友上司,因不满仲友恃才放旷,遂将仲友与严蕊一并收监,欲问通奸之罪。熹以为仲友风流倜傥,严蕊色艺冠绝,两人必有所染。况严蕊柔弱娇嫩,只须刑拷,无论有否,都能令其招供,就此即可参罢了仲友的官爵。却未料好一个严蕊,钢铁的性子!虽说本不 是什么重罪,但任凭严刑拷打,就是不肯屈招。朱熹无法,只好问了个“蛊惑上官”的罪名,发至绍兴另行审问。同时参了仲友一本,好在仲友朝中有人分辨,官无大碍。严蕊却又在绍兴饱受酷刑。绍兴太守承朱熹之意,本欲问个重罪,奈何严蕊不招!后此事渐渐传开,终一日入了“圣听”,朱熹改调他方,岳霖继任,严蕊方得出监。岳霖知此事,怜其情,悯其志,意欲相助。乃命其赋词以述心志。严蕊乃口占《卜算子》,即文前所叙。岳霖大加赞赏,于是作主为她脱了乐籍,判与从良。
赵炎:南宋名妓严蕊为何能打赢“二奶”官司
2012-01-05 09:00:41 来源:2互联网 浏览次数:
这是一桩载入正史的著名风化案件,曾惊动了当时的最高领袖宋孝宗,说它是“惊天大案”也不为过。
案件的案情说复杂也不复杂,淳熙九年(1182)八月,提举浙东的朱熹发现台州知府唐仲友有贪污嫌疑(注意这个词),就启动法律程序开始反贪,一边上表弹劾,一边以风化罪名抓捕了唐仲友的“二奶”--台州营妓严蕊。后来宋孝宗知道了这个案子,就给定性说是“秀才(之间)争闲气”,何必跟一个妓女过不去,就派人重新审理,最后判决严蕊无罪,还格外开恩允许她从良嫁人。
这就产生了几个疑问,一是朱熹有没有抓错人,严蕊给官员当“二奶”到底有没有犯罪?二是如果严蕊有罪,她为何还能够打赢这场官司,背后还有没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因素?
先来回答第一个疑问。根据宋律,在籍营妓“侍寝”官员,是有罪,但不是重罪,被官员包养,等同于“侍寝”,只是时间长短而已,罪责相同,除了鞭笞(杖责后背),还是鞭笞,再不然就发配到更偏远的地方继续做妓女,人家已经是妓女了,还能怎么着?也就是说,朱熹没有抓错人。
严蕊自己也是认罪的:“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料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她承认被唐仲友包养是事实,但唐仲友是否贪污过公款,她不知道,所以不能凭空乱说(妄言),这是她的做人底线,宁死也不会越过。
既然严蕊确实触犯了相关律条,那么,第二个疑问就值得我们去探究了。
有个专家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赵炎是完全赞同的,所以,不妨就从“现代”两个字里找答案。现代人提到“二奶”,特别是官员包养的“二奶”,无非会联想到权色交易、拨出罗卜带出泥、贪污受贿、打击报复、裙带关系等等字眼,有趣的是,这些字眼同样适用于严蕊的“二奶”官司。
权色交易是一定的。严蕊容貌姣好,还会做一些小词,台州父母官唐仲友也是一骚人,自然青眼有加,他不但包养了严蕊,连严蕊的小姐妹,如沈芳、王静、沈玉、张婵、朱妙等也一并收入房中。唐仲友以权谋色,严蕊等人以色换权,“为虎作伥,恃宠残害小民”(束景南教授语),谋取更大的社会名声和更多的经济利益。也正因为这些,有司在审讯严蕊过程中才“两月之间,一再杖,几死”,往死里整治她。否则,以唐仲友在当地的势力和朝中的关系,谁敢对严蕊动真格的?
事实上,朱熹抓捕严蕊归案,最大的可能,是想通过严蕊的口供,进一步搜集唐仲友的贪污证据,借机打掉一个贪污网络,因为仅凭知府一个人是很难实施贪污的,比如公款充私,得管库藏的官员帮忙,敲诈地方,得下属各个部门去执行。跟严蕊对簿公堂,其实就是在跟唐仲友较量,在跟台州一帮官员较量,若朱熹赢了,倒霉的绝非姓唐的一个人,而是唐仲友背后的一个利益群体。
唐仲友是个贪官,这一点也是肯定的。有宋一代真正廉洁自守的好官屈指可数,这是当时的社会政治属性所决定了的,不需要证据,想当然即可。唐仲友之所以敢贪污,是因为他在朝中有非常给力的保护伞,宰相王淮是他的儿女亲家,王淮本人厌恶朱熹的理学,比较推崇唐所在的永嘉学派。朱熹打击唐仲友,在政治上必然会遭到王淮的报复,在学术与道德层面上也势必会得罪整个永嘉学派。
[注:想想明朝的士大夫从17岁的崇祯皇帝手里哄骗到收税的权力,代替太监去收税,十几年间,从最初的一年50多万两[?10多万两]白银到后来的十几两一年,这些文官贪污了多少,导致跟清打仗的军队没有粮饷。所以崇祯临死前说“联非亡国之君,臣下尽亡国之臣”,一点都没说错。再转到清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雍正皇帝抓吏治抓得比较紧,奏折批语动辄“小心尔的狗头”,于是这帮把握华夏话语权的文人们,一是怀疑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二是骂他残暴,总之扰得鸡飞狗跳的……]
一个身份低贱的妓女严蕊的“二奶”官司,就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严蕊如果赢了,即代表唐仲友赢了,永嘉学派赢了,背后的一大帮子贪官们赢了。基于这样的利益关系,唐仲友的保护伞不可能坐视不管,不可能不对宋孝宗施加反作用力。
我们现在不能说宰相王淮是个不好的官,实际上,这个人在历史上口碑尚好,也曾举荐过朱熹,特别是他在批评主和派的时候,用了“只知以和为和,不知以和为战”这句话,显示出一个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坏就坏在王淮比较讲裙带关系,又给宋孝宗留下了“不党无私,刚直不阿”的好印象,他在宋孝宗面前说一句话,当不了一万句,也能当九千句。
[OS注:这就是儒生,也许自己修行还好,可是,架不住他身后的七大姑八大姨,一堆血缘、裙带关系的亲人家人贪污腐化、鱼肉乡里等。口碑好的儒生尚是如此,贪婪不加掩饰的儒生就更别提了]
所以,这个官司朱熹注定是要输的,严蕊注定是要赢的。如果朱熹赢了,这段历史就不是中国的历史;如果严蕊输了,许多历史事件都需要改写。洪迈大概不敢在《夷坚志庚》里虚构这个官司的情节向朱熹泼脏水,沈继祖大概也不敢公然捏造朱熹的“十大罪”加以弹劾,著名的“庆元党争”也不会发生。洪迈是唐仲友最要好的哥们,王淮的得力党羽;沈继祖的后台老板是太常少卿胡纮,曾就学于朱熹,因吃不了苦,中途辍学,于是师生之间结了仇。这些都是后话,不在这儿罗嗦。
严蕊的“二奶”官司终于赢了,朱熹只能灰溜溜的回家读书写作,谁让你朱熹没事光知道研究什么理学,而不去研究中国历史呢?教训深刻啊,“二奶”焉能是随便抓的?
严蕊当庭做的《卜算子》说得很明白:“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赵炎以为,与其说她是在写自己,不如说她是在善意提醒朱熹:回去多看看历史的“前缘”吧,是它误了你,历史是个“东君主”,有其强大的自然法则,你老夫子想跟历史斗,就是跟天斗,注定要失败。
这里有两个历史事实顺便要交代一下。
最初审讯严蕊并对其动刑的人,并非朱熹本人,而是一个姓赵的通判。因为朱熹派人去唐仲友老家黄岩抓捕严蕊,是在八月上旬,就关在台州,八月十号,身在会稽的朱熹就被王淮停了职,“复押至会稽,再论决,蕊堕酷刑”这句话存在时间差,就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不可能。
最终判决严蕊无罪释放的人,也不是岳飞的儿子岳霖,岳霖从未作过浙东提刑,即便做过,他也不会作出不利于朱熹的判决。岳霖和朱熹在政治理念和哲学信仰上比较相近,岳霖之女嫁陈俊卿之孙陈址,陈址是朱熹比较喜欢的学生,可见两家关系不错。
[注:从一个侧面反应岳霖的人缘和口碑不错,风花雪月事都把他拉上。但OS想,岳霖应该没有心思去同情妓女,他的心思都在收集他父亲岳飞的遗作遗言、替父辩冤上。]
作者: os 时间: 2012-3-2 11:12
标题: 接着解读儒家和宋史 转贴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3-2 11:47 编辑
既然已经开始这个话题,老是说一半不是OS的风格,继续跑题。其实也不算跑题:这才是岳飞之死的深层原因,他死于贪生怕死、谄上,欺下,中饱私囊的儒家思想,俗称酸儒。
从长时段的大历史来看,把国运的下行拐点定在北宋神宗前后大致成立,而沿着楼主—国家能否整合调控驾驭资本或者直接就是国有资本能否占据主导地位是决定王朝盛衰乃至周期律之底相的——的思路,那么把下行拐点定在安史之乱前后可能更为准确。
为什么这样说呢?农业或后来宋明时期农工商并荣的传统社会,资本形态主要是农业资本、手工业资本、商业资本,但其形成来源主体部分是农业(另有矿山、渔盐林牧等),也就是耕地(手工业、商业主要是对上述产出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农产品的贩运贸易)。因此,土地及土地制度的重要性已在史书和古人笔记中连篇累牍地予以确认和强调,20世纪中国史以及当下的今天,仍然是大家的共识。
要害是:土地资本及其产出物品形成的工商业资本的主导权掌控在谁的手里?呵呵,这样一说朋友们应该立马明白了,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还是被诸侯们一一切割占有(东周)?还是被地方豪强抓去(两汉末年和南北朝)?还是被割据军阀掌控(唐中期至五代十国、中华民国)?还是被海盗集团瓜分走相当大比例(明代中后期)?还是地方政府手里(清太平天国后的汉族封疆大吏)?
资本不但寻求自我增值,还会生成保护自己的军事力量乃至各类政权。因此,土地制度作为资本主导权的锚自然和兵制高度关联在一起。话说回中国国家运势下行的拐点——唐明皇时期。唐沿用北朝旧制——均田制(计口授田),但唐高宗时期土地买卖(私有化)打开口子,导致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迅速加剧,均田制瓦解,而以其为基础的耕战结合的府兵制(征兵制)出了大问题,不得不改为募兵制(职业兵,东汉、宋代皆实行这一兵制),募兵制战国的吴起和汉武帝都短暂玩过,因为便于选练编成精锐部队,符合扩张战略的需要。但要命的弊端就是募兵制容易形成家族军队,弄到后来藩镇割据,军政财大权落入军阀手中,这里,朋友们都看明白了,国有资本被瓜分成割据军阀资本,唐朝也就在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电影中结束在军阀朱温的手里。
五代基本是军阀混战,以太原和开封为两大地缘政治中心的残酷拉锯战格局。宋太祖陈桥驿兵变,政权更换几乎零成本,但前车之覆,殷鉴不远,对自己的发迹史和前朝教训汲取的很充分,就重文轻武,留下不诛杀文臣士大夫的遗训,规定了有宋一代的基本组织路线和干部制度。同时,一个朋友们可能不大注意的事情是由于政权和平转移,宋代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变革,即基本默认了唐-五代以来土地兼并的既有格局(这在整个历史中差不多是仅见的),所以宋代搞募兵制也是不奇怪的。
防备武将尾大不掉,几乎贯穿整个宋代,其背后实质是保证中央政府对资本力量的主导权不旁落,但土地占有格局不动,军阀出不来,王侯官僚(对军阀的安慰品)式大地主就出来了,科举制度大兴也为士子成为地主——商人集团开了口子。
以前读王夫之的《宋论》,开卷即令人郁闷,俺打出来大家看看:以普忮害之小慧,而宋奉之为家法,上下师师,壹于猜忌。狄青、王德用且如芒刺之在背,惟恐不除焉。故秦桧相,而叩马之书生知岳侯之不足畏。则赵普相,而曹翰之策不足以成功,必也。翰之以取幽州自任也,翰固未之思也。
曹翰本来可以拿下幽州,改变宋辽攻防战略态势,宋太祖和赵普怕曹翰尾大不掉,竟然主动放弃啊。郁闷!!“呜呼!是可为天下万世痛哭无已者也",宋之亡自此始,估计王夫之写到这里要骂娘了。后人把宋与秦代一起骂作”孤秦陋宋“也是郁闷所致吧。[OS注:岳飞并不是孤例,北宋的开国皇帝都是如此,赵氏纨绔子弟当然做得更差。]
以上啰嗦了半天,回正题,可以说,自有编年史以来,封建与郡县、文与质之间的冲突与平衡、循环与往复贯穿了整部中国史,现在也是如此,否则那个西西河的忙总也不要费力气讲什么诸侯经济了。这个现象的背后就是对资本的主导权和控制权的争夺。
以儒家代替法家,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使中国走上了,关系社会积重难返→革命→建立新政权→新关系社会形成→积重难返→革命。如此周而复始的苦难循环。
作者: 雪山飞狼 时间: 2012-3-7 09:50
作者: os 时间: 2012-3-13 11:27
标题: RE: 酸儒误国误民族3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3-20 11:40 编辑
如果说前面是以个例来点评酸儒们是如何贪生怕死又贪婪
那么,下面就从酸儒的前世今生来说,酸儒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的代表人物孔老二,弟子三千,贤者72人,他的主张是恢复周朝的礼制,也就是恢复周朝的制度。因为到孔子的时候,周朝已经名存实亡,“礼崩乐坏”。
周的制度又是什么呢?OS对周的制度了解不多,[当然,要怪就要怪火烧了咸阳宫和中央图书馆等三天三夜的楚霸王项羽!]
从《走向海洋》里,现在的学者教授从片言只语中窥视,周文王广纳天下贤士,用的是土地制度,分封土地,,一人9块[亩]地,其中一块的产物要上交的公亩,其余8块就是自种自用的自留地。[如果你留意,中国三千年的农耕文化,都是土地制度,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个别人手中,农民流离失所,多半就要起义要换代了]
周文王创的制度是不错的,所以周从一个替商朝养马放牧的封建诸侯国一跃而起,取而代之,成为华夏的最高统治者。[那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周厉王,正是周家自作聪明的纨绔子弟之一。]
孔子的主张也许是不错的。但实际执行起来呢?商的后代在周朝的封国宋国——宋襄公就采用了孔丘的观点治国,满嘴的仁义礼乐,结果就是亡国了。所以现在有一句警言“不做宋襄公”就是这么来的。后世人为了生存,又被迫遵守儒家的仁义礼乐,当然,“厚黑学”、“腹黑”也就应运而生。[宋襄公要“礼义仁乐”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他的先祖商经常杀奴隶,草菅人命,而活挖人心生剖腹又发明“炮烙”之刑的商纣王又是个中楚翘,想要如汤商那样再次一统华夏,仁义礼乐,贤德之名是必不可少了。要知道,商就是败在周的这一招上。宋襄公这一招也不能说错,只是世易时移,一切已经变了。]
孔子之后的代表人物是孟子,“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我们还在用。当然,那一句“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今天大家看了怕是不爽。但是……
这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故事。最后胜出的是哪一家?法家,墨家,道家。秦领先商鞅变法[法家],然后全中国的墨家都到秦地而居,听说秦始皇堎出土的铜马车,轴轮之纤细,说是今天铜拉丝技术的26分之一[好多资料,看了就随手扔,等要图要确切的文字资料时,OS欲哭无泪]。又说越王勾践的鱼龙宝剑,外面镀的是铬,这技术在现在社会,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德国首次采用……总之,秦国求贤若渴,采用法家墨家等人才,最后横扫了六国,统一了中华大地。说明在这一轮百家争鸣中,胜出的是法家,墨家、道家等。儒家和巫,是被秦国否定的,所以秦始皇活埋了400名儒家和喜欢胡说八道的方士。
作者: os 时间: 2012-3-13 11:56
标题: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3-13 12:47 编辑
汉武帝前面是文景之治。文帝之妻,景帝之母,汉武的奶奶窦太后,大权在握,是汉武帝亲政后最大的障碍。窦太后主张黄老的无为而治。汉武要争权,要当家作主,外要讨伐匈奴,内要打压那些对皇位虎视眈眈的他的兄弟——“八王之乱”。于是就逼着当时有才名的董仲舒配合他,三策问答。太后你要道家,我就要儒家;儒家的文章,儒生得按我心意写……这就是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由来。
这段斗争我们今天只是几句话。但在当时,斗争了十几二十年。汉武帝也从陈阿娇的童养婿,到大权在握,可以废后、可以为所欲为……看清楚了,儒术,儒家,只是汉武帝用来争权夺利、用来禁锢百姓的一个道具。
只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想不到,儒术儒生,借尸还魂,自己想成为华夏大地的实际统治者。在一代一代的努力下,他们还做到了。最典型的当数在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严格遵守长子继位的皇朝。长子未必是贤能者,贤能者不是长子就不能成为皇帝。明朝除了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是继朱元璋之后的开拓之君外,其它的皇帝都不着调,比如某个皇帝在深宫十几年不问政,专注地做个好木匠,儒生还是把皇朝照顾得“好好的”。正因为他们照顾得太好了,所以明朝从根子烂了,皇太极带领8万铁骑,就横扫了华夏大地。[想想,康熙奢川,杀了近一千万人口,还有扬州嘉定奢城三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是不是认为关内的男人太娘了,所以适合留一根女人的大辫子?[M18] ……其实,最该死的,是那些道貌岸然又实权在握的“鲁四老爷”们。]
附:一流的文章没保存,下面这两则二三流文章当资料了解了解就好。
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因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在汉武帝时期,因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赋役日益苛重,怨声载道,西汉封建统治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OS:儒家的这种观点2000年不变,到今天的儒生还这么认为,不是无知就是无耻。清代到东南抽钱粮,持续一百多年对西北用兵,咋不见这帮酸儒说个不字?!就是一帮欺软怕硬的货,难怪老毛要“打倒孔家店”。]董仲舒为了从意识形态上加强西汉中央政权,创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书·董仲舒传》)的学说,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的这一主张,在被汉武帝采纳后,对扼杀我国春秋以来学术上的百家争鸣,起了很坏的作用。
董仲舒的人口思想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把孔子的男尊女卑思想推向极端,加以绝对化。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认为男的为阳,女的为阴,是“尽取之天”(同上),由上天所决定,而且阳的永远是主体,阴的永远是附庸,“阳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空守处”(同上),男尊女卑完全是天经地义的、永恒的。董仲舒在男尊女卑问题上,贯以阴阳五行之说,作为永恒的自然规律来看待是荒谬的。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广泛流传和把广大妇女压在社会最底层,起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至于董仲舒提出“群生和而万民殖”(《汉书·董仲舒传》),增加人口的主张,释放奴婢和“除专杀之威”(《汉书·食货志上》),反对任意杀害奴婢的主张等,在当时条件下,则是有益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的。
自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以来,作官就成了读书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归宿,很多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入朝理政,参与政权建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凭借知识优势,不断获取权力,晋升职务,有的甚至爬到了最高位。另有一些人却相反,虽然有抱负,有思想,也能勤奋工作,但始终得不到重用,有时甚至还会受到伤害。这样的例子很多,董仲舒也许更为典型。
据《资治通鉴》载,董仲舒于公元前179年生于广川(今河北枣强县),青少年时期潜心学习《春秋》,担任博士时默默无闻,武帝时期露了一回脸,发表了“天人三策”等理论成果,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曾先后在两个诸侯国为相,受过一次降职处分,犯过一次死罪,被赦免后,回归老百姓,在家中著书立说,直至亡故。这个人有德有才,也积极要求上进,但在政治上作为有限。考察他的生命过程,不难发现,他有明显的弱点,这些弱点构成了诸多障碍,制约着他的升迁和进步。
他有一种严重的务虚倾向,不关心具体事务,会说不会做是影响他升迁的第一道障碍
董仲舒长期担任博士,职级不高,地位却重要,能参政议政,和皇帝说得上话。朝中每有重大问题,或是皇帝拿不准的事情,一般都交给下面讨论,博士就是参与讨论者之一。许多身为博士的官员,就是利用这种时机,通过发表政见,引起了领导注意,从而得到提升。仲舒先生入朝前已有名气,如果循着别人的路子,利用博士这个平台,充分展示才干,肯定会有很大的前程。遗憾的是,他没有这样做。考察他的任职表现,可以看出,他的追求比较宏观,有务虚倾向,不怎么热心具体事务,不善于做具体工作。任博士多年,他无数次参与过讨论政务,却没有留下多少真知灼见,史书上也没有他的发言摘录。也许他说了话,谈了看法,大概都是些大而无当的东西,没有采用价值。时间长了,他的影响和作用渐渐淡去,没有人再拿他当回事。本来,秦汉时期的儒生,就有光说不练的毛病,仲舒先生无疑强化了这个毛病。即使在他提出“天人三策”等重大理论后,武帝也仍然怀疑他的行政能力。他也许郁闷过,也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可他没法克服自己的弱点,改变不了专事务虚的喜好。那么,当了多年博士,他都干了些什么呢?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学习研究,另一个是教书授徒。因为过于专注,他曾“三年不不窥园”,经常“下帷讲诵”,整个儿心无旁骛,潜心读书授徒,学习精神感人至深。现代人醉心学业者大有人在,也曾留下很多美谈,但比起老董来,实在不值一提。仲舒先生的博士生活是平静的,天天捧着竹简,学而不厌。他学了些什么呢?司马光告诉我们,该人“少治春秋”,似乎也兼学别样,既不但学《春秋》,学诸子百家,也参考了一些旁门左术。毕竟,官场不是学校,学问也不代表能力,如果你过于务虚,能说而不会做,那你就得受点委屈,职务上不能有过多奢望。
他廉洁清高,品行端正,但不善于领会上级意图,不适应皇帝的用人方略,不懂升迁之道是影响他升迁的第二道障碍
汉武帝虽然倾心儒术,骨子里却好大喜功,追求霸业,为了这种需要,他用人路数多变,大体是重视能力,忽略品行。仲舒先生的确想有所作为,早点儿进步,但不揣摩武帝的用人策略,不主动适应选人需要,只按自己的想法为官行事。博士是个学官,既无财权也无人权,他安于岗位,从未动过调到权力部门的念头。他很注重道德修养,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当博士时,他“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向人展示的是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在江都王手下为相时,他一如既往,“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这样一个人,如果换个朝代,肯定升迁有望,但武帝时期不行。武帝用人不重品行,他却品行端正;武帝用人看重能力,他却很少展示才干。这样,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他完全走出了武帝的视野。他不是故意较劲,这对他没有半点儿好处,如此行事,完全是品性使然。这里,还应该提到一个叫公孙弘的人,该人曾研习过《春秋》,和老董同朝为官,也都从博士起步,但人家进步极快,从博士到左内史、御史大夫,直到当了丞相,这时的老董依然顶着博士头衔,在原地踏步。究其原因,就在于两个人为官行事完全不同。公孙弘有才,但虚伪,喜欢作秀,善于迎合。他位居三公,却假装艰苦朴素,盖布被,吃素食,后来被人揭穿,他当着武帝的面也承认是在作秀,武帝却认为他诚实谦虚,倍加信任。这种事董仲舒肯定想不到,也做不出来。还有一次,公孙弘和大臣们商量好了一件事,打算向武帝汇报,武帝却说了相反的意见,公孙弘马上随声附和,点头叫好,有人看不惯,再次揭穿他的把戏,说他没立场对皇帝不忠,他还是故伎重演,认错,也狡辩几句,武帝认为狡辩有理,反而更加敬重。公孙弘这套手法,老董根本不懂,学都学不会。在官场多年,仲舒先生始终没搞明白升迁技巧,不懂官场潜在规则,不会看人眼色行事。这样的人,武帝是不喜欢的。
他明白机会的重要,也曾辉煌过一次,但他不会趁热打铁、顺势而为,被动等待是影响他升迁的第三道障碍
仲舒先生经过多年苦修,完成了理论构建工作,接着就是等待机会,以便向武帝做具体阐述。官场机会多多,小打小闹没有意思,大机会才有大影响。他就像个苦练多年的歌手,候着某个最佳时机,以便在舞台上一炮走红。这时候武帝刚刚执政,清静无为的理念大有市场,窦太后偏爱《老子》,恶心儒学,同时还把持着朝政。仲舒先生尽管不够敏感,但也清楚老太后的心思,所以,一直保持沉默。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一百多号人,从五湖四海汇集而来,听武帝出题,然后作答。老董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参与了这次贤良对策。武帝围绕天下治乱连出三题,每题又有多问,董仲舒也不含糊,一一予以回答。在这段被称为“天人三策”的答对中,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具体阐述了天人感应理论,主张兴太学、求贤才,特别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次对策,老董做了充分准备,相信这个理论会产生影响,会得到武帝赞赏,说不定还会受到重用。这个时候,如果他趁热打铁,再提几条具体的政策措施,或者顺势操作一下,私下里做点儿工作,那么,预期的进步没准就能实现。但是他什么也没做,只是背动地等候,最终等到了一纸外派任职的命令,地点是江都,职务是相。这似乎也是重用,毕竟比博士多了点儿权力,待遇也高出许多。在江都,他又回到了当博士时的老路,规规矩矩,非礼不动,据说还真的受到了江都王的敬重。
他是个好人,从不越雷池半步,但缺乏防范意识,得罪别人自己却浑然不知,无力自保是影响他升迁的第四道障碍
宫廷斗争,永远存在,斗争的理由千奇百怪,你可能会得罪人,会妨碍别人进步,甚至会被某人某事株连,如果不加防范,就不能自保,更谈不上升迁。老董以为自己不争不斗、不党不派,完全可以独善其身,用不着防范什么。这种心态最终让他吃了两次大亏。一次是无意间得罪了人,反被该人施以黑手。这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公孙弘。老董看不起他,说他当官靠的是阿谀奉承,这话一来二去就传到了对方耳朵里,公孙弘表面不动声色,背地里却恶意运作,把董仲舒弄到胶西王那里为相。胶西王一贯胡作非为,滥杀官员,早已声名狼藉,在这种人手下工作,随时都有送掉小命的可能。老董尽管迟钝,也知道自己遭了暗算,只好被迫辞职。另一次是意外地遭到了小人陷害,差点送掉老命。具体过程是,老董曾痴迷过灾异现象,某年,辽东高祖庙和长陵帝庙发生火灾,他在家里推演火灾缘由,并联系实际评判政治得失,写好草稿,未及上送,却被一个叫主父偃的人窃走。这个人就像特务,善于收集别人隐私,然后秘密告发。这次也不例外,他把老董的手稿秘送武帝,捎带着说了很多坏话。武帝很生气,把手稿交由儒生讨论,有位叫吕步舒的人认为,这篇东西愚蠢透顶,有讥讽国家领导人之嫌。吕步舒是董仲舒学生,似乎有点儿笨,没看出文稿是老师的手笔。这样,老董没头没脑地犯了死罪,不过,武帝没动杀机,很快下诏赦免了这位谨言慎行的老人家。从此,老董离开了官场,重返书斋,彻底中止了升迁之梦。这种结果,不知他老人家是否遗憾,是否悟出点儿什么!
作者: os 时间: 2012-3-19 12:01
标题: 碑啊,悲啊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3-20 10:09 编辑
汤阴的岳飞庙建于明代景泰元年,即1450年,距离岳飞死后足足300年后,距今560多年。
汤阴的父老乡亲,在征得岳飞的七世孙的同意下,在这个地方修了岳飞庙。庙里现存历代碑刻300余通。
[岳飞死后,据说是他的部将在乱坟岗帮他收尸。汤阴这边说,岳飞的尸首就埋在汤阴,杭州那边的是衣冠冢。但是,《说岳全传》里有岳飞的子孙特意到杭州扫墓这一说。
而且,当时,汤阴这边是金占领区,“敌国”;而中国古代确有叶落归根,“尸骸还故乡”的传统。所以不确定。“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侫臣”,岳飞死后到底埋在哪了,OS还是一片模糊。岳飞之母姚氏,死在岳飞前头3年,就埋在江西的九江——庐山附近]
这个已经墨迹模糊的碑,据说是乾隆手书。湮没了。
小道消息,乾隆是雍正跟承德避暑山庄一个汉族宫女所生,康熙传位给雍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中这个聪明的孩子。所以雍正即位,立刻暗示乾隆是储君,并题名那皇家避暑山庄为“承德避暑山庄”,承谁的德?承他父亲康熙的。
乾隆年青时,解禁满的纯血统论,满汉开始通婚。
科举制度是不是在他的任上重新开始的,不详。总之,不科举,那帮儒生就谣啊谣,科举了,不谣了,但慢慢地就把华夏大地的统治权抓在十大夫手中,并努力贪污……
作者: os 时间: 2012-3-20 10:24
标题: 500多年的古董树——次柏
这三棵次柏是建庙时栽的。如今岳飞庙最古老的就是这三棵次柏。
如果说南方人在庭院里种上一棵柏树,喻意家庭万古长青[兴旺发达]的意思。可是,在中原,柏树是典型的坟头树,只种在坟上,绝对没人把柏树种到庭院里。
这三棵树,如今据说是河南省登记在册的树中“古董”,树中珍宝。
作者: os 时间: 2012-3-20 10:50
标题: 说说在南方香火鼎盛的武圣人关羽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3-20 10:52 编辑
关羽是什么被请入神龛的呢?清军入关后。
皇太极——清太宗,入关后图治,要拢民心,臣子给他出了个主意,封个百姓喜欢的武圣人,让百姓心头有个依托。
论起真的武圣人,首选应该是写《孙子兵法》的孙武,或者他的孙子孙膑呢?还是前世或者后世那些百战百胜的将领?
清帝的意思,要挑个忠君的,打胜仗不打胜仗没关系,关键要忠君忠君,最好忠到肝脑涂地;不得善终的比较好。最重要的对清的统治没有任何威胁的,潜在的威胁也没有。
臣子根据这个游戏规则,报上两个人来,一个是关羽,另一个是岳飞。
皇太极问:“岳飞是干什么的?”
答:“岳飞是抗金的。”
“清入关前叫什么?”
“叫后金。[后金啊,是金的后代]”
跟他祖宗过不去的,那能选吗?皇太极大笔一挥,圈定关羽。
从此,在清朝,关羽就住进了神龛,南方至今都是香火鼎盛。
其实,一个被对手抓住并砍了脑袋的败军之将,有什么资格称为“武圣人”?那些统一华夏,开疆拓土,百战百胜的将领们在中国历史上多如繁星,
怎么也轮不到这样一个骄傲自大,连座城池也守不住的败军之将来受封这顶级荣誉。要理论他有理论吗?要打胜仗他打了胜仗吗?就三国时评选,选吕蒙陆逊都不选关羽,何况还有曹操诸葛亮之类的。
但清选“武圣人”的已经包含祸心,他要的就是不得善终的,于是……
每每看见那神龛,就觉得,不如贴张毛主席像好过,至少,毛主席挺起了这个民族的脊梁,找回了这个民族的自信。
[M18] 就象蒙古人会贴成吉思汗像来敬仰,我们,难道不该敬仰我们的毛主席吗?!关羽他算什么!
作者: os 时间: 2012-3-20 10:54
标题: 仗义偕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3-20 11:05 编辑
OVER
作者: os 时间: 2012-4-26 10:38
标题: 贴春春关于岳飞之死的论述
1、关于岳飞建言立储的史实
关于岳飞建言立储的传闻见宋代张戒笔记《默记》“近谍报,虏酋以丙午元子入京阙,为朝廷计,莫若正资宗之名,则虏谋沮矣。”薛季宣《浪语集》和赵鼎《忠正德文集》, 亦有相关记载。
这句话结合时代背景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宋高宗赵构的独子几年前就夭折了,但是他一直希望自己还龙精虎猛早生贵子,其实三十岁已经一副肾亏样了,生理心理双重变态,朝廷上下皆道路以目陛下要断子绝孙了。与此同时,金朝打算立宋钦宗的儿子赵谌为太子,因为连金朝都知道南宋皇帝X功能衰败,生不出娃了——八卦说就是因为之前在扬州被金军吓得木有X能力了。于是岳飞提出要正皇室之名,早立太子,打消金朝的无耻谋算。
所以,所有讨论岳飞建言立储事件的前提是,金朝有另立太子挤兑宋高宗生不出娃的打算,,而且对象还是宋钦宗的儿子。岳飞建言立储,绝对是为国家大事考虑的,虽然他选择的方法时机有错,但是出发点是为国为君的。
那么赵构是不是完全木有打算捏,当然不是,宋朝大臣不会这么放过他。我们都知道,宋朝皇帝的传承是不正常哒,赵光义谋夺了他哥哥的皇位,而且对正宗后裔多有加害,而且这件事在整个宋朝都被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认为赵光义一系应该把皇帝归还给赵匡胤一系。
好死不死滴,赵构是赵光义一系的唯一后代了,所以早在岳飞之前,就有大臣上奏说:太祖爷文成武德,您要不要从他那一系里面选个小孩养着嗦,将来当个铁帽子亲王玩玩——如果你断子绝孙了就正好把你家这个来路不正的帝位还回去╮(╯▽╰)╭当然后面这句话当时的大臣是不敢说哒
于是选出了赵伯琮,给宫里一位张婕妤(张贤妃)养着,但是,明面上,这娃只是过来宫里玩哒,赵构无论如何不会承认他已经生不出娃了。而且赵构的另外一个宠妃吴才人(后来的皇后),要求自己也要养一个,╮(╯▽╰)╭是为赵伯玖。
所以,高宗一朝,关于陛下很可能生不出娃了,于是要另选继承人,这是从高宗挂掉五十年前就开始准备了哒(赵构死于1187年,赵伯琮是1132年就入宫养着了,不过在1162年赵构就把皇位禅让给他了),但是,所有的文臣都心照不宣的说这是恩惠太祖一系,准备将来封亲王的,谁也不会当面和皇帝说:亲,我觉得你反正也生不出来了,我们不如立个太子算了?而岳飞知道金朝预谋立储以威胁南宋皇室正统滴帝位,于是1137年岳飞在回京述职的时候,面奏赵构说要早立太子以固国本,杜绝金朝的狼子野心,虽是一片公心,但是仍然属于犯了朝廷大忌的。
另外,这个立储故事里面,还涉及到后宫争斗,“当时宫中亦有龃龉,故养两人”,两个妃子养了两个小孩借此争宠,而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又比较不喜欢赵伯琮,秦桧为了阿谀宋高宗,也坚决反对立储,高宗一朝的太子事件,根本就是一团乱麻的破事。
作者: os 时间: 2012-4-26 10:38
标题: 之二
本帖最后由 os 于 2012-4-26 10:40 编辑
2、对于此事的争论
《默记》现已失传,不过熊克《中兴小纪》、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均对此段加以引用,是有史料依据哒。当然岳飞之孙岳珂的《鄂王行实编年》对此有所异议,但是异议的内容是岳飞没有面奏高宗,而是在在绍兴十年(1140)在鄂州军营中以秘奏形式提出建储之议的,而并非在绍兴七年赴建康行在面君之时 ,也就没有因为面奏立储之事而惹得皇帝大怒。《吁天辨诬录·建储辩》
历史的争论点从来不在岳飞有没有建言立储,而在建言立储有没有让高宗大怒,进而要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岳飞到底因为哪些(肯定不止一个原因)被皇帝文臣势力绞杀,史学家恐怕就不止吵了几十年,几百年怕都有了。岳飞肯定有建言立储之事,高宗有没有生气?岳飞建言立储,是因为他认为金朝打算另立太子,为国本计,应该早作打算,这应当是一片公心的。但是对于高宗来说这就不是个好玩的故事了,因为不管立哪个,都不是他的儿子,而是满朝上下众望所归还政于太祖一系。哪怕是之前的文臣近臣,也只敢说,陛下不如养几个太祖的后代,以后好封亲王,岳飞以重权武将的身份开口说这个,高宗很难不心怀不满。
当时的文臣对岳飞肯定意见很大,因为文臣主和者多,主战者少,一来刚刚经历国破家亡,被吓破胆的不少,有多少当时的朝中重臣在金兵的铁骑下吓得屁股尿流,其中以秦桧这等无耻小人卖国汉奸为典型。我之前说的宋朝文臣被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养得骨头都是软的,随便翻翻宋代笔记就有臭不可闻的故事。就算是主战派内部,也都多有斗争,我一度对宋朝官僚集团这种破事没有先内讧、火烧眉毛就投降的精神感到可悲。
我在煮酒看过一个说法,贴过来给大家看看:
贪财、好色、怕死、畏敌、扰民,这些作为大将绝不应有的劣迹,如果岳飞有一样,可能他就不会死!如果全有,则很可能得到奖赏!
而当他人格完善到堪称名将楷模,当他的功绩建立到堪称民族英雄之时——他的死,就是必然!
岳飞死于一次集体谋杀!凶手远不止赵构、秦桧两人。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谋害自己民族的英雄就不仅仅是可悲了。
然而,我们的民族英雄往往不是死在敌人的刀下……
作者: os 时间: 2012-4-26 10:39
标题: 之三
3、宋孝宗为岳飞翻案(宋孝宗就是岳飞建言请立太子的那位)
给岳飞翻案,是宋孝宗赵伯琮即位之后的一件大事,在1162年他即位的第一年,就为岳飞正名了。而且他后来还亲自召岳珂入朝,为岳家平反。否则,岳珂绝无可能写那么多直言为先祖翻案的文并且流传下来。但是这也有一个麻烦,就是,这时候宋高宗还没挂,而且赵宋王朝翻案,肯定不能说岳飞和皇帝有纠纷,这样对皇室不敬,对岳飞也不是好事,最后大家一起“为尊者讳”隐去不说。
宋孝宗为岳飞翻案,另有一个原因是,他确实有治国之才,是南宋中兴之主。但凡有能力有野心的帝王,都会热衷于武功。战前准备的一大任务就是宣传工作,所以在宋孝宗开国就为岳飞翻案,是为主战之意,向朝廷诸臣表达自己的意向,于是立刻有张浚北伐中原,可惜这次仍然惨败,被迫和金军媾和。
宋孝宗其实是个蛮悲剧的皇帝,他一路希望励精图治收复家国,但是一度无人可用,先用老臣,结果日渐凋敝不堪苦战。后来提拔用两个主战派大臣,结果两人忙着内斗。打算启用虞允文从川陕进攻自己御驾亲征从淮南北伐夹击金军,结果等来了虞允文病死四川的消息。
所以,他对岳武穆这等能征善战收复河山的良将怀念更甚。颇有一种:“爱卿何不生在我朝,必君臣相和,共筹大计,以复我河山”的愁苦和悲愤。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120.76.133.63/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