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F1学校(欢迎交流学习)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0:46
标题: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历史讲坛]1948-2003F1大事年表



1948: 在法国Pau小镇举行的比赛首次采用了统一的规则(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届F1冠军赛才正式举行,而此时也只是根据赛车的得分进行评奖。当时,参赛的赛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规则。这一规则是参赛的赛车可搭载4.5L非涡轮增压或1.5L涡轮增压发动机。1950年5月13日,首届世界冠军大赛在英国的Grand Prix 的银石赛道(过去是一个军用机场)举行。意大利人Giuseppe Farina为阿尔法罗密欧车对应的胜利,同时也成为首任世界冠军。

  1952:由于F1赛事组织尚缺乏支持,比赛被迫采用F2赛车进行;在F2比赛规定参赛的赛车只能装备排量不超过2.0L的非涡轮增压发动机。

  1954:这一年GP赛车接纳新的F1比赛规则。最大排量为2.5L非增压发动机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压发动机。梅塞德斯.奔驰车队也在这一年重新投入比赛,并在法国朗斯的GP分站赛中赢的首次胜利。代表玛莎拉蒂和梅塞德斯.奔驰出战的Juan Manuel Fangio获得了这届大赛的分站冠军。

  1959:后驱GP赛车开始取代前驱赛车成为比赛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国Sebring的GP分站一马当先,成为最年轻的冠军赛手

  1961:有关1.5L发动机的赛车的规定开始实施。在这一年里,Giancarlo Baghetti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首次参赛就囊括冠军的车手,而Phil Hil为美国争取到第一个F1世界冠军头衔。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车队亮相GP赛场。

  1966:有关3L发动机赛车的规定出台。Bruce Mclaren 创建自己的车队并打造出搭载福特发动机得第一款麦克拉伦赛车,但是车队并没有在当年的赛事中获得成功。

  1968:赞助商凡是首次出现在F1比赛中。这也意味着F1具有民族色彩时期的结束。这一年,赛车第一次加装了尾翼,从而提升了整车的下压力。在德国霍根海姆举行的F2比赛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麦克拉伦车队创始人Bruce Mclaren 亲自参加比利时GP为车队第一次赢得冠军称号。

  1969: Matra、莲花和麦克拉伦车队分别尝试改用四驱车,但都失败了。Jackie Stewart 赢得了第一个年度冠军车手称号;Bruce Mclaren在英国Goodwood测试一款Can-Am赛车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意大利GP排位赛中丧命;此后他成为唯一一位在死后获得F1总冠军的车手。

  1973: 麦克拉伦车队推出经典的M23赛车。该车在此后的六个赛季里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比赛。在加拿大站的比赛中,安全车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赛中。

  1976:Tyrrell(泰利尔)引进了刘伦赛车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场事故中,尼克劳达被严重烧伤。麦克拉伦车队的James Hunt 赢得概念的世界冠军。

  1977 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姆斯车队。第一辆配备涡轮增压器赛车的雷诺Rs01,在英国站的比赛中亮相。

  1978 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请Sid Watkins教授担任医疗指导。飞剑车队首次参加F1比赛,就几乎将南非站的比赛冠军囊入怀中。F1比赛开始采用一种新的安全措施,即为了避免在第一圈赛车拥挤相撞造成的事故,医疗车需同时在外道尾随赛车,以其能够尽快的采取相应措施

  1980:Alain Prost驾驶着麦克拉伦赛车参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赛。莲花车队的Nigel Mansell 曼塞尔(文素)首次出现在澳大利亚站的比赛中。 Ron Dennis接管麦克拉伦车队,同年该车队推出由John Barnard 设计的由碳纤维材料制成底盘的赛车。

  1981:由于FIA规定,所有车手必须拥有超级驾照,在南非站比赛前,大批反对这项规定的车手宣布罢赛。

  1982:Colin Chapman 莲花车队的缔造者及F1赛车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设计者,死于心脏病在荷兰站的比赛中麦克拉伦首次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参加F1澳大利亚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装了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赛车参赛。

  1985:米纳尔迪车队首次参加F1比赛,Benetton与Toleman车队之间的生意越来越密切,最初其作为赞助商(贝纳通曾赞助过阿尔法罗密欧和泰利尔车队)不久之后便收购了Toleman车队,并在1986年以贝纳通车队之名参加F1比赛。

  1987:威廉姆斯老板弗兰克威廉姆斯在Paul Ricard驾车从试车场返回家中时发生交通事故,严重受伤导致瘫痪。匈牙利站是在废除"铁幕"政策后第一场比赛。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为March车队的技术总监。FIA规定赛车的发动机需配置规定的涡轮增压装置,以减少驱动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该规定,转而要求3.5L排气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且不能超过12缸。SENNA赢得他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1990 :曼塞尔宣布推出F1

  1991:哈基宁,舒马赫成为F1车手乔丹车队成立推出乔丹191赛车麦克拉伦赢得第七个年度总冠军

  1992:舒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个分站冠军。本田推出F1

  1993:麦克拉伦车队分站冠军数目第一次超过法拉利Prost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总冠军在当时今落后于方吉奥的5次

  1994:梅塞德斯奔驰组建索伯车队,并借入股IImor涉足赛车发动机制造业。随着牵引力控制及主动悬挂系统限制的取消,今站加油重新推出。SENNA和Ratzenberger在伊莫拉不幸丧生舒马赫成为第一个获得F1总冠军的德国人

  1995:麦克拉伦开始与奔驰在研发发动机上合作。舒马赫赢得第二个总冠军。哈基宁在澳大利亚站的排位赛中严重受伤

  1996:舒马赫加入法拉利维伦纽夫加盟威廉姆斯雷诺和Elf宣布推出F1数字电视转播技术引入F1比赛Hill获得年度总冠军,HIll父子成为第一对F1总冠军父子

  1997 :Newey离开威廉姆斯加盟麦克拉伦,成为车队总监。石桥涉足F1Berger宣布推出F1维伦纽夫获得年度总冠军

  1998:为了控制F1赛车的车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赛道变窄,使用有坑纹轮胎麦克拉伦的回转制动技术被禁用。哈基宁获得第一个年度总冠军

  1999年:舒马赫在英国站受伤,此后7站他未能上场马来西亚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后第一次获得车队总冠军

  2000:年在意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员被撞身亡,F1比赛中有关碰撞测试的规定作了相应的改动。

  2001 :牵引力控制系统和自动变速装置在西班牙张使用

  2002:超过19000转每分钟的BMWP82发动机首次出现舒马赫获得第5个年度总冠军

  2003:舒马赫获得第六个年度总冠军,成为F1世界第一人,阿隆索成为史上最年轻的GP冠军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0:49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
前米纳尔迪车队熊龙介绍:F1引擎无需磨合


RENTIANTANG: F1的引擎需要磨合期吗?

  A:不需要,它只可以用800公里,要是还有磨合期怎么得了,它很贵!原因都是在于零件的制造商,特别是引擎的制造商,比如活塞环,活塞,气缸等等这些东西,家用车的备件是量产的,它的精密度会比较差,所以需要有一个磨合期,让部件经过一段运转后呈现其该有的精度。但F1引擎所有的东西几乎都是手工做出来的,误差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所以就 没有所谓磨合期的问题了。


  DingdangSH: F1驾驶舱内的方向盘设计有什么机关?

  A:虽然每一家的设计都不太一样,但方向盘正面大致都有这样一些按钮:一个"R"钮按下去后,车会跳到空挡之后接着跳到倒挡;还有一个PITLIMITEDLANE的限速器,一按下去,电子开关就会把油箱盖打开,另外尾灯开始闪,然后引擎的发力会改变,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让车跑那么快,借此让车速减慢,降至80公里的PITLANE的限速;此外还有通话钮和喝水钮,车手一场比赛下来会损失两公升水分,如果失水,可能会产生疲劳和幻觉。

  妙颜:经常听说单个轮胎锁死,是不是F1赛车每个轮胎都有一个相对应且独立的刹车系统?

  A:F1有两套刹车系统,备用系统是在主系统万一发生故障时起弥补作用的。刹车原理和很多赛车的方式差不多,刹车压力通过总泵,刹车油管进入到每一个分泵,各分泵再把刹车的压力传去挤压卡钳,卡钳再去咬死刹车碟。基本上泵数是可调的,比如说在下坡或下雨的时候,你可能希望前后轮刹车压力的分配不同,就可以透过车上的旋钮去调。


  小周周:风靡美国的CART赛车和F1有什么不同?

  A:唯一相同点:都是开放式车轮的赛车。CART基本上你可以买现成的底盘,车队不需作研发,很多时候是跑椭圆形赛道,对马力发挥,赛车调校等不及F1挑剔,当然,燃料也不同。


  Xuejie107:车手有时吃上太多路肩时,会跳起来,但之后依然回到路面上,这时对车子会造成什么影响?

  A:多少会有些影响。F1赛车中,轮胎是悬挂系统的一部分,因为它的避震系统的效果非常低。吃上路肩时,危险性会增加很多,因为赛车离地只有几寸,可以想象,车即使弹起来只有一两寸,也会觉得很多了。车轮"举"起来的时候,原本的四个着地点变成少掉了一个或两个,甚至只有单边在抓地,存在失控的危险。而且,频繁,过重的撞击会影响悬挂系统的寿命,很多赛车不能跑完比赛就是因为悬挂系统受损。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0:50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
F1大揭秘:轮胎性能是决定胜负的因素


在F1世界中风驰电掣是我们的唯一印象,当然在人们看来如何加快速度都是在研究和关注他的引擎,引擎的功率大小固然是决定赛车速度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往往忽视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赛车的轮胎。轮胎对于每辆赛车以及每个车队取得好成绩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1998年Good Year(固特易)退出F1之后,一度所有的F1赛车都使用Bridgestone(普利斯通)轮胎,但Michelin(米其林)在2001年已加入F1轮胎供货商的行列。1998年,FIA规定以有沟纹的轮胎取代原有的光头胎,以降低比赛的平均车速,1999年开始前轮的沟纹数目更由原有的三条增加到四条。而赛车轮胎都是由特殊的材料制成的,它抗高温能力以及抗击抵抗摩擦的能力都与一般的轮胎强好几十倍。

  轮胎对于比赛的重要性在最近的意大利大奖赛上就显得非常明显。当时比赛开始的时候,赛道上还有一些积水,比较湿滑。法拉利车队非常明智的采用了双轨的战术,一条轨是舒马赫用干胎,巴里切罗用雨胎。比赛开始后,巴里切罗顺利占据了头名,雷诺小将阿隆索的发车相当快,超越舒马赫和蒙托亚上升到第二位。舒马赫在弯道一度被挤进缓冲区,由于在弯道超越蒙托亚,他必须让出原有位置,因此在让位的瞬间反倒被落到了后面。绕过弯道,赛道上一度非常混乱,丰田潘尼斯成了第一个退出的车手。巴里切罗由于载油不多且使用的是雨胎,一圈结束后已经比第二的阿隆索快了7秒,而此时的舒马赫已经落到了第15位。赛道湿滑是很多车手遭殃,英美车手巴顿趁机超越雷克南和蒙托亚。赛道慢慢变干的同时,雨胎的弱点也渐渐显露,阿隆索终于在第三圈超越巴里切罗,而巴里切罗马上选择了进站,更换成了干胎,并稍微更改了前翼的调教。

  在换上干胎之后巴里切罗顺利的占据第一,并且最终夺取了冠军。这场比赛就充分说明了,轮胎在比赛中的重要性,雨胎的花纹比较少,而且多为竖条纹,所以抓地能力很强,在湿滑的赛道上就不至于会出现轮胎和车身摇摆的情况,而干胎的抓地性不是很强。此外,虽然按上宽鼻椎的麦克拉伦赛车的新空气动力学套件,并没能够帮助两位车手取得好成绩。莱库宁第七、库特哈德第十。

  目前Bridgestone所赞助的法拉利等车队的成绩明显比Michelin所赞助的要好,但是从未来发展以及综合实力来说,Michelin轮胎未来的性能将有可能超越Bridgestone。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0:54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
[赛车知识]汽车技术六大里程碑


20世纪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的世纪。制造业是工业化的龙头,它影响着整个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其中汽车工业又是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产业。汽车技术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有一些独具一格的设计在汽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曾经影响甚至决定了汽车演变的方向,这里介绍20世纪汽车技术发展史上的六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梅塞德斯"开创了汽车时代

  19世纪末,法国的帕纳尔--勒瓦索公司将发动机装在车前部,通过离合器、变速装置和齿轮传动装置把驱动力传到后轮,这种方案后来被称为"帕纳尔系统"。人们常常称这种方案为常规方案,目前还有一些汽车生产制造厂采用这种方案,其中大多数是生产大型汽车的厂家,如载货汽车。"帕纳尔系统"的地位是1901年由当时的戴姆勒发动机公司真正确立起来的,它被安装在威廉.迈巴赫设计的一辆汽车上,这种汽车成为全世界汽车制造的样板。

  当年,戴姆勒公司有一位杰出的汽车推销商,名叫埃米尔.那利内克,他很 喜欢赛车。汽车赛在当时就是一种有效的汽车广告,那利内克看到了这一点,并用他的那辆奔驰车参加过许多次比赛。但是,他那辆20千瓦(28马力)的汽车很难胜过法国的赛车,于是他说服设计师迈巴赫设计出了一种全新型号的汽车,在机械性能及外型上都做了较大的改进。埃米尔.那利内克1901年3月用新的赛车参加了"尼扎赛车周"。他有个可爱的女儿叫梅塞德斯,因此他就用女儿的名字"梅塞德斯"作为汽车的牌号登记参赛,这种新赛车战胜了所有的对手,一鸣惊人。法国汽车俱乐部的秘书长保罗.梅昂说:"我们进入了梅塞德斯时代"。从此,德国人就喜欢将戴姆勒-奔驰的汽车叫"梅塞德斯"。

  第二个里程碑: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汽车

  1908年10月1日,汽车技术史上树起了第二个里程碑,底特律(美国的汽车城)开始生产一种以"福特"命名的汽车,型号为"t型"。这种少见的汽车推动了一个新的工业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工人们首次用大批量生产的部件在流水线上组装汽车。

  亨利.福特的t型汽车是一种没有先例的技术典型。构造简单的四缸发动机只有14.7千瓦(20马力),工作容积为2884毫升,每分钟转速1600转。工作负荷低,转速慢,使得这种发动机非常坚固耐用,它可以用最低劣的汽油,甚至可以用煤油比例很大的混合油。 亨利.福特的目标是生产"全球车"。不论从哪方面说,他都成功了。自1908年10月1日第一辆t型车交货以来,直至1927年夏天t型车成为历史,共售出 1500多万辆。t型车在全世界倍受青睐,它成了便宜和可靠交通的象征。福特汽车公司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永久性汽车市场,带动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1913年底,美国售出的汽车近一半是福特生产的。到20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注册汽车都是福特牌。

  t型车的许多创新永远地改变了汽车制造业。流水组装线是亨利.福特于1913年在福特海兰公园工厂首创的。这不仅仅为汽车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界带来了伟大的变革。由t型车推广开来的创新还有许多,如方向盘左置使乘客出入方便。t型车第一个将发动机汽缸体和曲轴箱做成单一铸件,第一个使用可拿掉的汽缸盖以利检修,第一个大量使用由福特汽车公司自己生产的轻质耐用的钒钢合金。t型车灵巧的"行星"齿轮变速箱让新手也觉得换档轻松自如。诸如此类的创新和改进,加之亨利.福特生产的t型车所固有的价值,使得它在世界进一步趋于城市化之际成为最佳的个人交通工具。

  尽管在这段时间里汽车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但这种汽车的技术仍没有变化,这从今天的角度看是不同寻常的。其原因大概首先在于,这种设计并不要求汽车很体面,而只把它当成一种"行驶的机器"。价格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福特t型汽车有一段时间只卖295美元,普通职业者也能买得起它。

  第三个里程碑:前轮驱动汽车的创造者雪铁龙

  继威廉.迈巴赫和亨利.福特之后,安德烈.雪铁龙于1934年在法国树起了汽车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1919年这位法国企业家第一个在欧洲实行汽车的流水线生产。不久,雪铁龙汽车公司就成了欧洲大型而又成功的厂家之一。

  20年代中期,汽车生产者讨论了把驱动作用从后轮移到前轮是否更好些的问题。1934年3月24日,一种新型的汽车结构出现了:一款名叫7a的前驱动汽车问世。前轮驱动、无底盘的车身结构、通过扭杆实现单轮减振以及液压制动等等,这些都曾有人采用过的,但从未有人把这些集中在一辆汽车上,并且是成批生产的。受雪铁龙委托的安德烈.勒费弗尔及其助手莫里斯.圣蒂拉创造的这种汽车,其设计方案即使在60多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过时。 在许多警匪电影中,这种车由于性能可靠而被用作逃跑的车辆,被人称为成功的"强盗车"。这种车除了个别地方作了一些小修改外,连续生产了25年,最后被安德烈.勒费弗尔设计的第二种汽车,即雪铁龙id/ds型汽车所取代。前轮驱动汽车至少在行车安全方面证明了它优于常规构造方式。

  第四个里程碑:"甲壳虫"汽车的神话

  在汽车史上有一个特别的例子,一种汽车式样的存在和它的生产设备都取决于国家领导部门的一条指令,"大众汽车"项目一开始就有一种不透明的背景,很难说清楚当时是什么样的考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人猜测,在确定这种汽车设计方案时很可能有军事上的考虑。 沃尔夫堡的这家汽车厂是在全世界汽车发生紧缺的时候开始生产民用汽车的,所以市场状况对它十分有利。还有两点:一是它的结实耐用在战争中得到了证明;二是它的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要好于其它厂家。

  "甲壳虫"型汽车的成功是众所周知的。它打破了福特t型汽车的产量纪录,并超过了数百万辆。它同美国的这种大批量汽车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行驶的机器",不讲究豪华,两者的基本结构在它们的"一生"中都没有改动。"甲壳虫"的发动机是后置的,它的成功被诸多竞争对手作了错误的引用,菲亚特、雷诺、西姆卡、斯科达、雪佛兰等一些厂家纷纷效仿"甲壳虫"车,制造具有更大功率的后置发动机的轿车。现在后置发动机的轿车早已淡出市场,最多只有赛车才装后置式发动机,而且大多装在后轴之前。 目前,"甲壳虫"已经卷土重来,大众汽车公司再度推出"甲壳虫"车,并取名"新甲壳虫(new beetel)",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大众"甲壳虫"车的优点同样是结实耐用,不讲究豪华,而且价格大众化。

  第五个里程碑:难以超越的"迷你"汽车

  以前的轿车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迷你(mini)"的,以至它在1959年面世时被许多人认为是开玩笑的东西,然而就是它,却触发了汽车技术的一场革命。

  亚力刻.艾西贡尼斯的父亲是英裔希腊籍造船工程师,母亲是德国巴伐利亚人,他在画第一张梦想中的汽车草图时就想到要为4个人留下足够宽敞的座位,所以把机械都集中到人不需要用的地方--两个前轮之间以及后座地板下面。这种车长3.05米,宽1.4米,它的重量仅在 630公斤,简直是个侏儒,所以25千瓦(34马力)横置的发动机可以使它开得飞快。这个侏儒不久后就有了更大的功率。 曾经在一段时间里,"迷你"车成了一种不分等级的、受崇拜的汽车,许多名流把它当作玩具在市区里开来开去。这种小型车在取得"观念上的突破"的同时,还在汽车赛中取得成就,其中在蒙特卡洛汽车赛中三次夺魁,在无数次环形路车赛中获胜。

  这种"迷你"车车轮直径只有25.4厘米,铁质发动机的功率又比别的汽车小得多,它怎么可能在比赛中把保时捷、富豪、福特等汽车甩在后面呢?它的秘密来自于技术优势:巧妙的重心分布及适当的轴距和轮距。40年后的今天仍然流行微型车,但曾经有许多人试图使这种小车有一种"现代化的式样"而改进它原来的设计,结果都没有成功。这是因为从一开始艾西贡尼斯就将"迷你"车的设计考虑得十分周密,无懈可击。同时,人们根据微型车的方案生产出各式各样新型的与之竞争的汽车,除少数生产传统名牌汽车和豪华型汽车的公司外,几乎所有公司都模仿了"迷你"车的设计,微型轿车也正成为汽车家族的重要成员。

  第六个里程碑:风靡90年代的多用途厢式车

  多用途厢式车,英文全称为multi-purpose vehicle,缩写为"mpv",这种由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的espace牌mpv,以它新颖的车厢布局设计引起了车坛的轰动。

  以前汽车的后排座位是固定不动,一成不变的。而mpv则是车内每个座椅都可独立调节,可以做成多种形式的组合,即可是乘车形式,又可组合成有小桌的小型会议室。从车厢座椅位置的固定到可调,从固定空间布置到可变空间布置,标志着汽车使用概念上的变革。 受mpv设计概念的启发,现代汽车上又出现了运动型多用途车,英文全称为sport & utility vehicle,简称"suv",它具有轿车和轻型卡车的特点,在"mpv"与"suv"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近年风靡全球的休闲车热浪。休闲车英文全称为 recreation vehicle,简称"rv",它在外形上突破了传统轿车三厢式的布局,车厢空间具有多用途、富于变化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它在设计思想上,承袭了mpv的基本设计概念--可变的车厢空间组合。正因为mpv的出现,才使汽车设计者突破了旧的框架,设计出从专用性到多样性的各种各样的家庭汽车。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0:55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
"F1的史前史"—F1是如何起源的(一) ESPNSTAR.COM.CN  2003年11月21日 11:39  来源:  



前言

  我们今天欣赏的F1比赛可以说是高科技、团队精神、车手智慧与勇气的集合体,被誉为当今世界三大体育赛事之一。

  现在F1是赛车中的顶级赛事,全年的统筹安排,每站比赛的赛事组织,车队工作,电视转播等各个方面都井井有条,可以说现在的F1世界已经非常健全。但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F1也有它的起源、发展过程,在前进道路上也有不少曲折。1950年国际汽联第一次举办了世界锦标赛(First FIA Drivers' World Championship),而且一直举办到今天。这段时间,是F1稳步发展的阶段,姑且把它叫做F1的正史。本文不讲这段正史,而讲1950年以前的赛车运动,它是F1的基础,称它为F1的"史前史"。了解了它也就明白了F1是如何起源的,或者说找到了F1的源头。

  在寻找F1源头的过程中,你将了解许多有趣、有用的赛车知识、赛车历史,比如没有方向盘的时代,车手如何操控赛车方向;当时的赛车是如何为适应比赛而一步步"进化"的;早期的椭圆形赛道为什么被称做"马达轰鸣的木版";赛车史上第一次死人事件的情况;由于安全问题,当时的赛道如何一步步改建成F1赛道的模样;史诗般的长达1000英里的Mille Miglia公路赛是什么样子;意大利车神Nuvolari的经典战例;还有两次世界大战对赛车运动的影响;美欧的赛车运动为什么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希特勒如何让德国赛车统治了欧洲车坛等等。

  (未完待续)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0:56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
"F1的史前史"—F1是如何起源的(二)
ESPNSTAR.COM.CN  2003年11月21日 11:43  来源:  



第一节 赛车运动的第一时代

  要找F1的源头,就要从赛车运动的开始说起。

  几乎是随着汽车被发明制造出来,一种用汽车比赛的狂热也随之出世了。从第一辆汽车被生产出来到第一次汽车比赛的举行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1894年,Le Petit Journal报纸的Pierre Gifard组织世界上第一次汽车比赛,线路由巴黎到鲁昂(Rouen), 中间停车还吃了一顿午饭,共80英里。当然,那次比赛远不及今天大奖赛的这种扣人心弦了,引用当时的话说"without danger, easy to handle and cheap to run!"

  必须要指出的是,虽是当时德国人发明了内燃机, 而英国在工业革命,但这两个国家对汽车却都不感兴趣,甚至在国内禁止车赛。这种情况下法国人表现不同,重视汽车,并一举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工业。而赛车运动的第一时代,也在这时产生了。当时Peugeot和Panhard等是很有名的赛车,法国人就是靠着它们开始统治赛车车坛,一直到19世纪末。这时候1894年的那种开慢慢车、开安全车的理念很快转向了一种"快速制胜理念"(fastest wins philosophy),其实也就是大家现在熟悉的你争我夺的比赛。

  观念虽同,但当时的赛车和现在可是有天壤之别。早期的Panhard车通过一个控制杆(lever)来操控方向,就类似船头的舵柄(tiller),而Peugeout车用一种手动棒(handlebar)完成赛车的转向。不久,方向盘取代了它们。但是由固体轮胎(solid tyres)"进化"为现在的空气胎(pneumatic tyres)则漫长的多。

  早期的赛事采取城镇到城镇(town-to-town)的比赛形式,和现在的拉力赛一样,赛车依次等时间距发车,根据总用时排出成绩,分出胜负。1896年,法国汽车俱乐部(ACF,Automobile Club de France)组织了一次从巴黎到马赛再返回的比赛。在1897年的这项赛事上,赛车的一些有别于家用车的特征开始出现了。赛车去掉了不必要的挡泥板,车座不再采用舒适的软结构,而制造商也开发大马力的引擎。

  随着这些改装,车的性能自然有了提高。但也随之有了一种安全的担心。当时的比赛,赛道两旁有很多围观的人,而那时候不是每个人都清楚这些铁家伙能干什么。这种担心在1898年变成了现实,赛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死亡。1898年的从巴黎到尼斯(Nice)的公路赛上,发车不久,站在路边的Benz车手M de Montariol向正在驾驶赛车的朋友Marquis de Montaignac挥手致意,而Marquis de Montaignac竟手脱方向控制杆也向Montariol招手。结果汽车跑偏,撞飞了Montariol的赛车,翻了的赛车伤到了Montariol的技师,是致命的脑损伤。De Montaignac后来接受了指责。

  事后,巴黎警长曾试图阻止当年后来的巴黎-阿姆斯特丹的比赛,但他失败了,车手用火车把赛车运到了比赛地点,超出了他的管辖范围。而他本人后来也觉得有些欠考虑,因为与庆祝冠军Fernand Charron胜利的人山人海的车迷相比,他确实有些势单力孤。

  在19-20世纪之交,一家英国报纸的要人John Gordon Bennett 提出由国家代表队取代代表制造商的车队的比赛形式。

  法国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每个国家的参赛赛车是有限的,对法国不公平。自1904年德国人第一次主持Gordon Bennett race后,这项赛事得到空前的发展。但1906年轮到法国时,法国拒绝承办,赛事终止。法国汽车俱乐部不能容忍这项比赛和法国举办的"大奖赛"(Grand Prix de l' ACF)并列。

  在赛车运动的第一时代中,摇篮中的赛车运动还有过两次危机。一次是1901年的巴黎-柏林公路赛,一名男孩跨入赛道去看一辆开过去的车,被后来一辆车撞到,死亡。法国政府随后禁止了比赛,但最终在汽车业的强大压力下,恢复了比赛。

  1903年的一次事故更为严重。法国汽车俱乐部举办的巴黎-波尔多-马德里的比赛中,有近300万观众列赛道两旁观看比赛。结果赛车在丛林行进中,扬起的尘土阻挡了车手的视线,赛车撞向观众,很多人被撞。(当时Louis Renault的平均车速可达65mph),比赛随后被法国、西班牙政府终止。

  后来,法国政府再一次向压力妥协,恢复了比赛。但也为赛车运动设立了一些规矩:以后赛道两旁将围上护拦(barriers),而且比赛要选人口稀少的地方举行。这件事是封闭赛道(closed roads)开始的标志。

  (未完待续)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0:57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
"F1的史前史"—F1是如何起源的(三)
ESPNSTAR.COM.CN  2003年11月21日 11:46  来源:  



第二节 早期赛车运动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有些讽刺的是,法国汽车俱乐部举办的第一次大奖赛,正标志了法国车坛统治地位的结束。此时赛车已经职业化,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都有了自己的赛车参赛,一代新的伟大的车手Felice Nazzaro, Georges Boillot, Jules Goux也出现了。

  在欧洲,德国、英国、意大利各国想自己也举办比赛。1907年,第一条专为比赛修建的赛道在英国萨里(Surrey)的布鲁克兰(Brooklands)建成。但事情发展并不随人,由于经济萧条,和关于比赛规则及场地的利益冲突,法国于1909年退出了。

  而在美国,赛车是越来越热。20世纪前十年,美国人受尽了欧洲人拿走车队冠军、车手冠军的羞辱。但自1909年的印第安纳波利斯竞速比赛(the Indianapolis Motor Speedway),情况有了转机。赛车运动开始向西部扩军。越来越多的赛道在西部修建完成,最出名的是1英里或2英里的椭圆型赛道。这种赛道建造较快,采用较经济的木材作为原料。经营商很喜欢这种赛道,因为这里观众座位得到规范,便于收费。观众也喜欢,因为他们可以看到整个赛道。至于比赛本身,这样的设计也使其更加紧张,快速,当然也更危险了。

  从1917年起,美国汽联(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组织的全国冠军联赛全部采用椭圆形赛道。其中很多就是这种木制赛道,它也被人们戏称为"马达轰鸣的木版"(roaring boards)。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谁都喜欢这种赛道是有致命的危险性的。然而比赛的这种挑战危险与比赛过程中的变换末测,更加突显了车手的智慧与勇气。当时的名车手有:Ralph de Palma, Dario Resta。

  回到欧洲,经济发展在1911开始好转,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年时间,赛车运动有了短暂的发展。而正是在这段时间,赛车设计经历了一场革命。赛道的修建,开始重视转弯和曲折的设计。赛车的设计也有改变。过去的一味追求大马力的赛车已不再适应。赛车设计更加关注可操控性和机动性,刹车得到改进,引擎则要求在各种速度时都有上佳表现。1914年时的赛车基本构造,在以后的40年中都没有大的改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赛车运动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战后相当一段时间才恢复起来。但战争究竟对赛车运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似乎可以从1921年法国汽车俱乐部举办的Le Mans大奖赛看出些端倪——美国的来访者正在帮他们的欧洲同行擦地板。实际一战中,比赛虽然没有举办,但欧洲工程师们却从战争里学了很多技术,欧洲人正走向一条通往先进科技的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两个重要的结果:第一,意大利自此开始统治欧洲车坛;第二,美欧的科技差距开始拉大。

  先说美国的情况:汽车制造商生产了许多车身瘦长的赛车,如Miller 122,它们是为那里的竞速赛道(speedways)量身定做的。

  而在欧洲,Fiat正在研制高转速顶置凸轮轴发动机(high-revving overhead camshaft engine),与之匹配的是轻重量的805底盘,这种组合使车速达到了105mph。1922年的法国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大奖赛上,Felice Nazzaro驾驶这辆Fiat轻松夺冠。这次比赛也是赛车史上第一次集中发车(mass start)。1923年,专为大奖赛设计的Fiat805.405问世,它安装了增压器(supercharger),它的设计还应用了风洞(wind-tunnel)。但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在1923年的法国大奖赛上,它被一辆英国车击败。Henry Segrave驾驶一辆Sunbeam赢得了比赛。有些讽刺的是这辆Sunbeam是1922年Fiat的抄袭版本。从此以后,Fiat加强了保密工作,使用自己单独的人马,车手也固定为Pietro Bordino和Nazzaro。

  为了不落后与Fiat,Alfa-Romeo在1923年生产了P1, 在此基础上,1924年生产了大奖赛赛车P2。P2轻松赢得了1925年新举办的全年大奖赛的年度车队总冠军(World Championship for Manufacturers)。P2自此保持全胜,直到法国Montlhery大奖赛的事故。车手Ascari的生猛驾驶风格使他的车剐蹭到了赛道护栏,赛车翻车,Ascari死亡。

  然而赛车的这一黄金时代的结束就象它的开始一样突然。 Alfa宣称参赛过于昂贵,退出车坛。而这时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33)即将到来,它对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这段时间赛车运动又是怎样的呢?下一节里有答案。

  这一早期赛车运动发展的黄金时代,美欧赛车运动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而一战使这个不同更加明显。另外,一战促进了欧洲赛车的技术改进,不知这算不算一战的正面影响之一呢?

  (未完待续)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0:58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
"F1的史前史"—F1是如何起源的(四)
ESPNSTAR.COM.CN  2003年11月24日 08:54  来源:  



第三节 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赛车运动以及F1步入正轨

  Ascari之死和美国车手Resta, Jimmy Murphy, Joe Boyer的死,使安全问题成为赛车运动最重要的问题。加上经济危机对赛车的冲击,国际体育组织给赛车的排量加了1.5升的限制。

  这里的限制,包括其他的一些关于排量、车重量等的一些规定,实际是逐渐给赛车定了一个方程式(formula)。关于方程式,第一个被清楚地制订的"方程式"是国际汽联在1904年所做的,是限定赛车的最低车重。

  回过头来说经济危机冲击的赛车:为了吸引制造商恢复比赛,美国汽车俱乐部(American Automobile Club)专门为印第安纳波利斯比赛设计了一个模板车。这种车马上被纯粹主义者称为"垃圾模板车"。但不管怎样,随着萧条的散去,1930年,美国赛车恢复了比赛。

  在欧洲,1928年,对赛车的各种限制一度取消,比赛得以恢复。实际上,经济危机虽对赛车运动有冲击,但赛车运动并没有处于停滞状态,相反,这几年的时间为欧洲孕育了一代伟大的车手和出色的赛车。

  这是一个包括Achille Varzi, Louis Chiron, Rudolf Caracciola和车王Tazi Nuvolari的时代。这一时代的比赛,也是赛车史上的经典。包括在西西里的Targa Florio公路赛,还有史诗般的长达1000英里的Mille Miglia公路赛,途中穿过高山,从布雷西亚(Brescia)到罗马再返回。

  1930年的Mille Miglia比赛,Nuvolari和Varzi同时驾驶于Alfa-Romeo赛车,比赛异常激烈。第二天的早上,Varzi领先Nuvolari3分钟,但总用时落后于Nuvolari。后来,他看到了车后Nuvolari的车灯,他以为比赛输了。但一会儿车灯消失了,Varzi以为Nuvolari已经落后了很远。但在接近终点30英里的时候,Nuvolari的车灯突然闪出,还伴随着一阵急促的喇叭。其实Nuvolari一直跟在Varzi的后面,只不过他为了隐蔽,在穿行能见度极差的山间公路时竟然关闭了车灯……

  Nuvolari在意大利被人们视为英雄。他是一个有生机、活力的人。他驾驶赛车有极大的热情和非凡的天赋。相比之下,Varzi驾车冷静、沉着。Enzo Ferrari在谈及30年代初的赛车是曾说:"Nuvolari是最出色的,而Varzi是他最强有力的对手。"那时侯,车手都驾驶自己国家的赛车参赛,Nuvolari驾驶Alfa, Caracciola驾驶Mercedes, Chiron驾驶Bugatti。只有Varzi在不断的换车,寻找自己喜欢的坐骑。1932年,Mercedes退出比赛,Caracciola转投Alfa-Romeo。20年代晚到30年代早期,欧洲各国车手算是棋逢对手,互有胜负。但随着1932年Alfa-Romeo P3的出世,这种均势被打破了。Alfa的车手Nuvolari, Caracciola和Baconin Borzacchini驾驶这辆梦幻赛车赢得了以后的几乎所有比赛。但P3的时代也没持续多久,Alfa引擎退出比赛,结果它服务的Scuderia Ferrari车队只能用老式的Monza赛车。

  Hitler也是车迷

  1933年,Adolf Hitler当上德国总理,纳粹党获得实权。Hitler本人也是一个车迷,他想把赛车作为纳粹的一个宣传平台。1934年,赛车有了一个新的限制,总重量不能低于750kg。这时德国政府正在拨款支持本国的Mercedes和Auto Union车队。德国的赛车运动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赛车的技术、动力、速度和比赛的观赏都有进步。

  Mercedes W25和Auto Union Type A的制造一直处于保密状态,而1934年在柏林的Avus亮相之后,德国的车队开始统治车坛。

  车王Nuvolari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时Mercedes车队已有Caracciola, Luigi Faglioli, Manfred von Brauchitsch三位车手,没有空位子。Nuvolari转向Auto Union。Auto Union此时已经签约了Varzi,而Varzi拒绝和Nuvolari在一个车队开车。结果这位最伟大的车手再一次被拒绝,回到了本国的Ferrari和Alfa。但从此以后,Nuvolari在比赛中对德国有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

  意大利车王Nuvolari

  1934年是Mercedes统治的一年,Auto Union赢得了零星的几场比赛。Mercedes车手Caracciola获得第一个欧洲车手总冠军(European Drivers' Championship)。但不得不提到本年度Nurburgring的这站传奇式的比赛。第一圈,Nuvolari驾驶P3排在第二位,Caracciola领先。第九圈,Nuvolari落后于Auto Union的新车手Bernd Rosemeyer, Faglioli还有Alfa的Chiron,而且还到了进站换胎的时间。但这时,一个车神产生了。在Nurburgring这条多弯,多坡的赛道,经过4小时的追赶,Nuvolari到最后一圈时追到第二位,最后他的一个车胎撞到了领先的Brauchitsch的Mercedes车上。德国300多万观众一片惊愕,眼前的Nuvorali凭借过人的胆识和驾驶天赋战胜了德国的具有领先技术赛车。

  1935年是Auto Union统治的一年。Rosemeyer驾驶改进的Auto Union Type B赢得了这一年的欧洲车手总冠军。Rosemeyer原来是一位出色摩托车手,金发、帅气,加上传奇的赛车成就,他被Hitler誉为"雅利安之梦"(Aryan dream)。Caracciola曾说:"很明显,Bernd (Rosemeyer)从不知什么叫害怕,有时这并不太好。而我们比赛时确实有些怕他。不知何故,我觉得他可能活不长。"Caracciola不幸言中了。1938年,Rosemeyer在一次尝试创造最快圈速时,死亡。Nuvolari取代了他的位置。后来,Caracciola赢得了四年中的第三个欧洲冠军。

  其实当车手在被为纳粹宣传时,表现的都不象人们期盼的那样。1937年的德国大奖赛,Rosemeyer的表现使他再次成为明星,他在维修站耽误了3分钟,后来冲出赛道又耽误1分钟,结果获得第三名,落后冠军Caracciola不到一分钟。领奖台上, Hitler的一名"Brown Shirt"(纳粹党人)Adolf Huhnlein颁发给Caracciola一个速度女神的雕像。这时Rosemeyer正在嘴唇上玩一支香烟,引来观众的大笑。当Huhnlein回头看时,Rosemeyer却叼好香烟,一脸无辜的样子……

  F1步入正轨

  德国统治的车坛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结束。日本投降后,赛车运动从新开始,但是由于汽油的短缺,拖延了一段时间。1948年,比赛恢复到正常状态。这一年是一个转折点,发动机有了新的"一级方程式"(New Formula One):可以使用1.5升的增压式发动机或4.5升的自然吸气式发动机。Maserrati车队和新的Ferrari车队也在这年亮相。

  同样这一年,车手方面,Nuvolari在56岁时参加了Mille Miglia比赛,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比赛。多年的比赛,他吸入了很多尾气,这次比赛中他有肺出血。但他仍然表现了良好的竞技状态,一路领先,直到在帕尔马(Parma)赛车他的刹车失灵。这一年后期,Varzi在瑞士伯尔尼(Berne)大奖赛的练习赛时,死亡。

  而这时,世界锦标赛逐渐浮出了水面。

  1950年,国际汽联第一次举办了世界锦标赛(First FIA Drivers' World Championship),包括6站欧洲大奖赛——英国的Silverstone GP,德国的Nurburgring GP,西班牙的Barcelona GP,摩纳哥GP,意大利的Monza GP和瑞士的Bremgarten GP,加上Indy500比赛。从此一级方程式(Formula One)开始大踏步前进了。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F1出现很多伟大的车手,像50年代的Juan Manuel Fangio, Stirling Moss,60年代的Jim Clark, Jack Brabham, 70年代的Jackie Stewart, Niki Lauda, 80年代的Nelson Piquet, Alain Prost, 90年代的Ayrton Senna, Michael Schumacher……

  几十年中,赛道、赛车都焕然一新。其中70年代的一系列车手死亡的事故,使赛道的安全得以重视,赛道做了很大改造。而1994年Senna的死,第二次使安全问题受到异常重视。

  而几十年中,赛车运动的核心——车手的勇气和智慧却是不变的,这也是当今各种赛车运动的集中魅力所在。而F1之所以被誉为当今世界三大体育赛事之一。除了其罕有的资金投入和技术革命,恐怕人类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精神是F1的灵魂所在。

  (完)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1:00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
[赛车知识]2004年F1新规则



  车手数量:

  车队可以使用第三车手。

  自由赛变化:

  周五将分别在11至12时和14至15时进行两次自由练习赛,周六的上午安排两次自由练习赛,从14时开始进行排位赛。

  排位赛改变:

  排位赛改为在周六进行新的排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发车顺序是按照世锦赛积分(首次比赛按照2003年的世锦赛积分),单圈计时,但赛车不返回维修站;第二阶段的发车顺序是按照前一部分的成绩出发,单圈计时。未能完成第一阶段的赛车,不得参加第二阶段。

  更换车手新动向:

  在世锦赛车队积分排名前四名以外的车队,可以在赛季的任何时候更换车手。

  更换轮胎的标准:

  一个车手在一次比赛中可以使用10套干地轮胎,但其中的3套仅限在周五练习赛中使用。车手可使用的湿地轮胎为28个(14个前轮、14个后轮)。

  维修通道的时速:

  由原来的每小时80公里,提高到100公里。但这项规定对不同的赛道将做出相应的调整。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1:02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
[F1名人殿堂]怀念F1伟大车手塞纳


一级方程式以及整个赛车界甚至全世界都要记住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参加了161场大奖赛、41次冠军、65次排头位、三次一级方程式大奖赛年度总冠军......不幸的是, 1994年5月1日在圣马力诺的伊莫拉赛道上撞车身亡,年仅34岁。

  一级方程式车手埃尔顿赛纳(Aryton Senna)以其勇敢、智慧,奔驰在赛场上10年,创造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成为当代世界最优秀的赛车手,被誉为"赛车王子"。

  1960年3月21日,塞纳出生于巴西的圣保罗市。其父亲是一位拥有百万资产的企业家,经营一个汽车零配件厂。塞纳4岁时,他父亲便专门为他定做了一辆一马力的轻便小赛车。小塞纳似乎天生就对汽车有一种偏爱,7岁那年,他便敢独自把父亲的轿车开到街上。塞纳10岁时,父亲送给他一辆真正的小型赛车,从此,他就对赛车着了迷。他在作文中写道:"将来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一级方程式赛车手。" 1973年,年满13岁的塞纳首次参加在家乡举行的小型赛车比赛,初战告捷,从此节节胜利,17岁时便夺得了南美冠军。此后,他又多次获得小型赛车的巴西全国冠军和南美冠军。但是,塞纳并不满足,他的愿望是向世界一流车手挑战

  1981年,塞纳到了赛车运动的圣地——欧洲,开始参加方程式汽车比赛。不久,塞纳夺得福特1600方程式和福特2000方程式的冠军,在赛车界崭露头角。

  1983年,塞纳集中全力角逐三级方程式的比赛,结果荣膺全英冠军。在1981~1983年的短短三年间,塞纳先后夺得了44站的胜利,轰动了整个赛车界,创造了"塞纳现象"。

  1984年, 24岁的塞纳开始一级方程式赛车的生涯。塞纳不仅在晴天比赛时是一名优秀车手,就是在乌云翻滚、暴雨倾盆的恶劣条件下,也能以他超人的胆量和妇熟的技术在赛道上奋勇争先。在塞纳职业车手历史中,不乏雨中夺魁的出色纪录,他的第一次一级方程式冠军就是在雨中创造的。

  1985年4月22日,在葡萄牙大奖赛的埃斯托利尔赛道中,连日不断的大雨使本来就已颇具危险的比赛变得更加艰难,车手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法国车手普罗斯特的车原地打转熄火了,巴西著名车手皮盖特的车也退出了赛场。然而,勇敢的塞纳却沉着地驾驶赛车冒雨飞驰,终于以先于第二名1分30秒的绝对优势取得冠军。这是塞纳参加一级方程式大赛的第一场胜利,由此,塞纳也以"雨中塞纳"而闻名。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塞纳赛车生涯的辉煌时期,他每站比赛排位几乎总是最前,最先冲刺的也几乎总是他;他三次夺得了世界一级方程式车赛年度总冠军,各著名车队用尽招数争夺塞纳,他成为年薪最高的车手。塞纳一时间几乎成了赛事的代名词,赛纳这个名子在巴西、南美和欧洲家喻户晓。

  1993年,塞纳在其家乡圣保罗出尽风头。比赛时,大雨如注,赛手们纷纷畏惧不前,唯有塞纳勇往直前,其熟练的驾车技术博得成千上万的崇拜者一阵又一阵的狂呼,整个赛场为塞纳而沸腾。

  1993年10月,塞纳同威廉姆斯车队达成有效期2年,年薪1500万美元的协议。世界上最好的赛车配上了最佳的车手,新闻界认为这是一级方程式赛车史上最完美的结合。塞纳已鼓足勇气,决心驾驶威廉姆斯车在 1994年第四次夺魁。

  然而,1994年一开赛,塞纳的运气就不佳。在其家乡圣保罗湖区赛道举行的第一站比赛中,塞纳由于求胜心切,进入弯道时踩油门过猛而造成赛车打滑熄火。在日本举行的第二站比赛中,刚一起跑,塞纳的威廉姆斯赛车便被芬兰选手米卡·哈基宁的车撞在尾部,被迫退出比赛。

  由于前两站比赛的失利,塞纳全力以赴备战,决心拿下第三站。5月1日,在意大利的伊莫拉赛道开始了第三站的比赛,塞纳还是排位第一。当赛车行至第7圈时悲剧发生了,只见在坦布雷罗弯道上,塞纳驾驶的2号赛车以约300km/h的高速撞上了水泥防护墙……。

  塞纳之死震撼了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介都进行了大量报道。在巴西,塞纳不仅仅是一名超级车手,他还是国家的象征,是民族的骄傲,总统为他亲自主持了国葬。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1:08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车队巡礼]之法拉利车队篇


中文名:法拉利
车队英文名:SCUDERIA MARLBORO FERRARI
总部所在国:意大利
首次参赛时间/地点:1950赛季/摩纳哥大奖赛
车队主席:蒙特泽莫罗(Montezemolo)
车队副主席:法拉利(Peirro Ferrari)
车队经理:简·托德(Jean Todt)
总设计师:拜尼(Rory Byrne)
技术总监: 罗斯.布朗(Ross Brawn)
总工程师:马蒂内利(Paolo Martinelli)
引擎开发主管:Paolo Martinelli
比赛技术经理:Nigel Stepney
测试车队经理:Luigi Mazzola
比赛引擎部门经理:Giuseppe D'Agostino
新闻官:Claudio Berro

本赛季车手:
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巴里切罗(Rubens Barrichello)
试车手:
卢卡·巴德尔(Luca Badoer)

联系方式: Ferrari SpA
Via Ascari 55-57,
41053 Maranello,
Modena, Italy
Tel: +39 0536 949 111
Fax: +39 0536 949 436/488
官方网站:http://www.ferrari.it


历史成绩:

1950-1957年、没有制造商锦标赛
1958赛季第二,积分40分、车手:M.Hawthorn、P.Collins、L.Musso、W.Von Trips、P.Hill.
1959赛季第二,积分32分、车手:T.Brooks、P.Hill、J.Behra、D.Gurney、C.Allison、O.Gendibien
1960赛季第三,积分24分、车手:P.Hill、W.Von Trips、R.Ginther、C.Allison、W.Mairesse
1961赛季冠军,积分40分、车手:P.Hill、W.Von Trips、R.Ginther、G.Baghetti、W.Mairesse
1962赛季第五,积分18分、车手:P.Hill、W.Mairesse、G.Baghetti、L.Bandini、.Rodriguez.
1963赛季第四,积分26分、车手:W.Mairesse、J.Surtees、L.Bandini、L.Scarfiotti.
1964赛季冠军,积分45分、车手:J.Surtees、L.Bandini
1965赛季第四,积分26分、车手:J.Surtees、L.Bandini

1966赛季第二,积分31分、车手:J.Surtees、L.Bandini、M.Parkes、L.Scarfiotti
1967赛季第四,积分20分、车手:L.Bandini、C.Amon、M.Parkes、L.Scarfiotti.
1968赛季第四,积分32分、车手:J.Ickx、C.Amon、A.de Adamich
1969赛季第五,积分7分、 车手:C.Amon、P.Rodriguez
1970赛季第二,积分55分、车手:J.Ickx、I.Giunti、C.Regazzoni.
1971赛季第四,积分33分、车手:J.Ickx、C.Regazzoni、M.Andretti
1972赛季第四,积分33分、车手:J.Ickx、C.Regazzoni、M.Andretti
1973赛季第六,积分12分、车手:J.Ickx、A. Merzario

1974赛季第二,积分65分、车手:C.Regazzoni、N.Lauda.
1975赛季冠军,积分72.5分、车手:C.Regazzoni、N.Lauda.
1976赛季冠军,积分83分、车手:N.Lauda、C.Regazzoni、C.Reutemann
1977赛季冠军,积分95分、车手:N.Lauda、C.Reutemann、G.Villeneuve.
1978赛季第二,积分58分、车手:C.Reutemann、G.Villeneuve
1979赛季冠军,积分113分、车手:J.Scheckter、G.Villeneuve

1980赛季第十,积分8分、车手:J.Scheckter、G.Villeneuve.
1981赛季第五,积分34分、车手:G.Villeneuve、D.Pironi.
1982赛季冠军,积分74分、车手:G.Villeneuve、D.Pironi、P.Tambay、M.Andretti
1983赛季冠军,积分89分、车手:P.Tambay、R.Arnoux.
1984赛季第二,积分57.5分、车手:M.Alboreto、R.Arnoux.
1985赛季第二,积分82分、车手:M.Alboreto、R.Arnoux、S.Johansson.
1986赛季第四,积分37分、车手:M.Alboreto、S.Johansson.
1987赛季第四,积分53分、车手:M. Alboreto、G.Berger.
1988赛季第二,积分65分、车手:M. Alboreto、G.Berger.
1989赛季第三,积分59分、车手:N.Mansell、G.Berger
1990赛季第二,积分110分、车手:A.Prost、N.Mansell.
1991赛季第三,积分55.5分、车手:A.Prost、J.Alesi、G.Morbidelli.
1992赛季第四,积分21分、车手:J.Alesi、I.Capelli、N.Larini.
1993赛季第四,积分28分、车手:J.Alesi、G.Berger
1994赛季第三,积分71分、车手:J.Alesi、G.Berger、N.Larini.
1995赛季第三,积分73分、车手:J.Alesi、G.Berger.
1996赛季第二,积分70分、车手:迈克尔·舒马赫、埃尔文
1997赛季第二,积分102分、车手:迈克尔·舒马赫、埃尔文
1998赛季第二,积分133分、车手:迈克尔·舒马赫、埃尔文
1999赛季冠军,积分128分、车手:迈克尔·舒马赫、埃尔文
2000赛季冠军,积分170分、车手:迈克尔·舒马赫、巴里切罗

2001赛季冠军,积分179分、车手:迈克尔·舒马赫、巴里切罗

2002赛季冠军,积分221分、车手:迈克尔·舒马赫、巴里切罗

2003赛季冠军,积分158分、车手:迈克尔·舒马赫、巴里切罗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1:09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车队巡礼]之威廉姆斯车队篇


中文名:威廉姆斯
车队英文名:BMW.Williams F1 Team
总部所在国:英格兰
首次参赛时间/地点:1978赛季/阿根廷大奖赛
车队主席:弗兰克·威廉姆斯(Frank Williams)
车队经理:斯坦福德(Dickie Stanford)
总设计师:费谢尔(Gavin Fisher)
总工程师:迈克尔(Sam Michael)
技术主任:Patrick Head
宝马竞技主管:Gerhard Berger/Dr. Mario Theissen
宝马引擎开发主任:Dr.Werner Laurenz
比赛工程师:Craig Wilson/Tim Preston
首席空气动力学专家:Geoff Willis
测试车队经理:Tim Newton
本赛季车手:
拉尔夫·舒马赫(Ralf Schumacher)
蒙托亚(Juan Pablo Montoya)
吉恩(Marc Gene)
试车手:
皮佐尼亚(Antonio Pizzonia)
马克·基尼(Marc Gene)
联系方式: Williams Grand Prix Engineering Ltd.
Grove,
Wantage,
Oxfordshire, OX12 0QD
TEL: +44 (0)1235 777700
FAX: +44 (0)1235 764705
官方网站:http://www.bmw.williamsf1.com/


历史成绩:

1973赛季第十,积分2分,车手:甘利、派斯卡罗、扎里
1974赛季第十,积分4分,车手莫扎瑞奥、杰鲍埃乐、拜索
1975赛季第九,积分6分,车手:莫扎瑞奥、拉菲特、斯凯特
1976赛季第十四,积分0分,车手:埃克斯、莱克尔克、莫扎瑞奥
1978赛季第九,积分11分,车手:琼斯
1979赛季第二,积分75分,车手:琼斯、瑞格泽尼
1980赛季冠军,积分120分,车手:琼斯、罗特曼
1981赛季冠军,积分95分,车手:琼斯、罗特曼
1982赛季第四,积分58分,车手:罗斯博格、代利、罗特曼、安德尔迪
1983赛季第四,积分38分,车手: 罗斯博格、拉菲特、帕莫尔
1984赛季第六,积分25.5分,车手:罗斯博格、拉菲特
1985赛季第三,积分71分,车手:罗斯博格、曼塞尔
1986赛季冠军,积分141分,车手:曼塞尔、皮快特
1987赛季冠军,积分137分,车手:曼塞尔、皮快特、帕特约瑟
1988赛季第七,积分20分,车手:曼塞尔、帕特约瑟、布朗德乐、斯克勒斯尔
1989赛季第二,积分77分,车手:鲍特森、帕特约瑟
1990赛季第四,积分57分,车手:鲍特森、帕特约瑟
1991赛季第二,积分125分,车手:曼塞尔、帕特约瑟
1992赛季冠军,积分164分,车手:曼塞尔、帕特约瑟
1993赛季冠军,积分168分,车手:普罗斯特、希尔
1994赛季冠军,积分118分,车手:塞纳、希尔、库尔特哈德、曼塞尔
1995赛季第二,积分118分,车手:希尔、库尔特哈德
1996赛季冠军,积分175分,车手:希尔、维纶纽夫
1997赛季冠军,积分123分,车手:维纶纽夫、弗伦岑
1998赛季第三,积分38分, 车手:维纶纽夫、弗伦岑
1999赛季第五,积分35分, 车手:扎纳尔迪、拉尔夫·舒马赫
2000赛季第三,积分36分, 车手:拉尔夫·舒马赫、简森·巴顿

2001赛季第三,积分80分, 车手:拉尔夫·舒马赫、胡安 帕布罗·蒙托亚

2002赛季第二,积分92分, 车手:拉尔夫·舒马赫、胡安 帕布罗·蒙托亚

2003赛季第二,积分144分,车手:拉尔夫·舒马赫、胡安 帕布罗·蒙托亚、马克、基恩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1:11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赛车知识]F1规则与制度



自从1950年开展这项运动以来,国际汽车联合会曾对规则进行过无数次的修改。为了确保安全,一级方程式车赛组织者曾不止一次地探索如何挖掘那些把改进赛车性能作为第一目标的工程师们的创造才能。锦标赛的技术规则仅用了20多叶来明确规定工程师的工作范围,翻开一看就能发现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定义为"一种至少有四个不在一条线上的轮子的车辆,其中至少有两个轮子用于转向,至少有两个轮子用于驱动"。对于规定,工程师们应尽量做到什么程度,以便获得那极为重要的百分之几秒,这个基本定义非常重要。

  一、立法者:技术委员会的14名委员是由国际汽车联合会的最高权利机构世界理事会(WORLD COUNCIL)选出的。由这些资深技术人员、工程师中的一位起草规则,然后提交世界理事会批准

  二、F1赛车基本规格:

  1、鼻锥:赛车前段与前轴中心线间的距离不得超过1200MM,宽度限制在1400MM以内。

  2、双管路制动系统:制动系统分为两条独立的管路。当一条管路发生故障,另一条仍能继续起作用。

  3、耐冲击车身:象普通汽车一样,每种新款赛车的样车都必须经受破坏试验。

  4、安全油箱:油箱必须是可变形又刺不破的,这个象"膀胱"一样的东西是用凯夫勒(KEVLAR)强化橡胶制成,油箱的出油管必须是自动端油式。

  5、最多为12缸:发动机排量限制为3000毫升,汽缸数不超过12个。不允许采用涡轮增压,只允许用往复式活塞发动机,此条款禁止使用旋转(即转子发动机)技术。

  6、四轮:一级方程式赛车必须有四个轮子,其宽度不能超过360MM,车身不能盖住轮子。

  7、后翼板:后悬不能超过1000MM,宽度限制在500MM以内,而高度不超过800MM。

  8、变速器:前进档至少有4个,最多为7个。必须要有倒档。

  9、悬架:不允许采用镀铬的悬架横臂和拉杆。

  10、座位与全装备安全带:六点安全带是法定必备的,并须经国际汽车联合会(FIA)的批准。

  11、减重的限度:一级方程式赛车规定最小重量(包括车手)为595千克。没有长度限制,但规定前悬和后悬的最大值。宽度不得超过1800MM。从车驾最低部分算起的总高度不得超过950MM。

  三、改进规则:立法者与工程师之间就一级方程式赛车一直进行争论,前者往往试图限制后者的创造才能。而比赛的组织者的任务是使赛车处于合理的限度以内。例如,翼板制动器(1968年)、6轮的使用(1976年)以及涡轮推进赛车(1978年)均已被禁用。如果不是这样,安全将很难得到保障。

  四、从初期到现今:

  50年代:装备前置发动机,大梁式车架,"雪茄"状流线型车身、窄轮子、车手坐得笔直,在一级方程式比赛的光辉时代的赛车,其设计类似于战前的汽车。

  60年代:车手开始戴头盔和穿放火套装,坐姿向后倾斜。发动机移至后部并采用承载式车身。一级方程式已进入了现代化时期。为安全起见,最小重量第一次被提高到450千克,然后又到500千克

  70年代:前部的散热器被移到两边后,一级方程式赛车更象一个榫子了。60年代末就已出现的翼板,是一些反过来装的飞机翼板,以产生将汽车向下压的压力。

  80年代:限制利用地面效应,而且为使赛车底部产生低压区的裙状结构也在80年代初期被禁用。为提高赛车的速度,车队转而采取其他措施,主要是采用功率高达1200马力的增压式发动机。

  90年代:1995年国际汽车联合会规定只准使用自然吸气式3升发动机。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1:12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赛车知识]一级方程式专用术语


锦标积分成绩 (Championship points):F1赛事的评分由(FIA)国际汽车联盟依据每场赛程来评定,分为车手积分及车队积分两种。每场比赛的第一名得10分,第二名8分,第三名6分,第四名5分,第五名4分,第六名3分,第七名2分,第八名1分。

  车身底盘 (Chassis):赛车(亦或是其他汽车)的基本架构,包括悬吊系统、钢圈轮胎、及其他各类车材的整合。一部现代化的F1赛车车身底盘是由碳纤维板所构成,非常的轻巧且强劲耐用。

  减速弯角 (Chicane):在直线赛道上设置的连续弯角,用来降低车速。

  赛车驾驶舱 (Cockpit):车身底盘或车体结构内赛车手坐的区域,是专为车手量身订做的(从1999年1月至今就被设计成可抽离的型式,方便在紧急情况时可直接将座位连同车手从赛车中脱离),车手在座位内仅可转头、手及脚。

  制造厂商/车队 (Constructor):一级方程式的制造厂商是指车身底盘的制造者,在大部份的情况下是跟引擎制造商不同的。通常车身底盘的制造商名字都被放在引擎制造商的前面,在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中,车队冠军的荣耀是颁给车身底盘的制造商。

  乱流 (Dirty air):行驶过的车辆所产生的乱流,会让紧跟在後的车辆的气流被干扰,影响因空气动力学所产生的下压力,紧跟在後的赛车的操控将会受到影响,并可能因此打滑。

  下压力 (Downforce):赛车的车身,车翼及悬吊系统会因为车辆高速行驶时空气流动产生下压力,随著速度的增加产生更多的下压力,车辆的抓地力也会提高。

  大奖赛 (Grand Prix):F1一级方程式世界锦标赛,第一场赛车被命为"大奖赛"源自於1906年在法国所举办的汽车俱乐部大奖赛,它被限定为"大车子(big cars)",也可被解释为那一段时期的"一级方程式"赛车。

  排位 (Grid):决赛起跑的排列位置,按照排位赛的结果排列。赛车排列於两交错的行列,最前端的车子领先下一列的车子8米远的间隔。

  发夹弯 (Hairpin):非常棘手,高难度的弯道,通常是180度的弯。

  整备区 (Paddock):设在大奖赛赛道的起跑点附近,这是车队管理及休息区及运输车辆停放的地方。

  维修区 (Pits):这是所有赛车的车库 (起初只是在路边的检修站,供技师检查赛车底部的地方。

  光头胎 (Slicks):使用在乾燥路面上的没有胎纹的赛车轮胎.于1998年的赛季前被有直纹沟槽的轮胎给取代了,这些沟槽是用来降低车子过弯时的速度。

  起跑排位 (Starting Grid):根据车手在排位赛的成绩来排定车手的起跑排位,此排位区是交错综横的。

  风洞 (Wind Tunnel):风洞是用来量测气流对正在比赛中的赛车所造成的影响,通常风洞都会有不同的风速,然後经由精密的电子仪器量测出对车子的影响。

  后勤维修人员 (Pit Crew):指所有在维修区负责车队的工程技师。

  维修道 (Pit Lane):经由特殊设计过在维修站前通道。它是赛车进入或离开赛道的通道,维修道是在赛道上唯一有严格速度限制的地方,速度限制在时速80-120公里( 即每小时50-74英哩),依不同的赛道而有不同的规定。

  停站 (Pit Stop):赛程中预定的後勤为维修区,让车手加油及换轮胎的地方,进维修站的时机及次数是每个车队比赛的重要策略。

  竿位 (Pole Position):在一级方程式赛车决赛起跑最前面的排位,依星期六下午的排位赛名次而定,以一圈最快成绩来定。

  排位赛 (Qualifying):将分为两部分,分别在周五和周六进行,每部赛车只能做一圈排位。周五发车顺序按照前一站比赛成绩(首站按前一年世锦赛成绩),周六发车顺序按照周五的顺序,但慢车先排位,排位赛以周六的成绩为准,最快的赛车手起跑位置称为竿位。

  赛车号码 (Race Number):在赛季之前FIA会根据前一年的车手排名,给予每一台F1赛车一个号码,且此号码必须很清楚地展示於车体的车鼻翼及两侧,高度至少要有25mm,而13这个号码并没有被使用。

  安全车 (Safety Car):这是一台闪著黄色车灯的奔驰车且贴有"Safety Car"的标志,安全车之驾驶通当是有经验的选手,且装有与控制台连络的通讯系统。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1:16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赛车知识]F-1赛车的惊人表现


除了车手的考量,想在一级方程式赛车中获胜的最现实条件,还是要有优良的赛车。目前FIA规定F-1赛车所用的引擎排气量不得超3公升(3000cc),汽缸数不得超过10缸,每缸汽门最多为5汽门。之前FIA对于汽缸数的限制为12缸,但11支参赛车队清一色使用V10引擎,为了顺应这股潮流,赛会在特别重做了此项新规定。V10引擎的好处在于重量轻及动力输出稳定,当然油耗比V12低也是一个重要关键。一具赛车引擎由大约6000个的零件组成,造价超过13万美金(合约台币400万),而且每一场比赛用过之后就必须更换。目前F-1赛车引擎马力输出可超过800匹马力,安全转速更高达16000转(现在我们看到在比赛中最高的转速会去到19000转)。所用的燃料同样是以无铅汽油为基础,在全油门的情况下,一部F-1的引擎每小时要耗掉60-70公升的汽油。变速箱不得使用全自排系统,文件位数限制在四档及七档之间,而且一定要有倒档。目前,半自动的七文件变速系统,是目前各大车队的不二选择,车手的换档时是利用方向盘上的控制杆来操作;其它如马力数、扭力数转速域等都没有设限。

  F-1车重规定连人带车及燃料总重不得低于600公斤,以可输出约800匹的马力来看,马力重量比约为1:0.75,800匹马力只需承载600公斤的重量,一匹马力只需负担0.75公斤,跑起来相当可怕。通常来说,F-1从0加速到时速100公里只需2.3秒,由0加速到时速200再减速到0,所需的时间也只要12秒。时速300公里以上对F-1来说是轻而易举,F-1赛车在一些像Hockenheim和Monza的高速跑道,最高速度可达350公里。这么轻的车子要在这么高的速度下奔驰,可想对于车身空气动力学的要求有多高,大型的尾翼及前鼻翼,提供了必须的下压力,以增加过弯速度及高速行驶的稳定性。剎车碟盘是碳纤维制成,超高性能的剎车系统能让F-1赛车在2.5秒内由时速240公里剎到停,所需距离只要80公尺。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1:20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一级方程式赛车揭密---引擎篇


虽然所有车厂都使用 V10 结构,但五个汽缸两侧之间的角度却不尽相同。

  由于赛车比赛规则规定引擎容量不可超过 3000 cc,因此,引擎供货商们莫不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制造接近这个标准的引擎。福特 Coworth V10 CR2 的排气量为 2998 cc。

  今年宝马 BMW 将会使用自制的V10 引擎来参加一级方程式赛车。宝马公司在墨尔本的第一分站赛中提供了 10 具引擎,并希望在本赛季中可以生产 50 具 V10引擎。

  V10 可提供"大约"800 匹马力的动力(车队通常不愿透露正确数字),相当于一般家庭房车 1.6 公升引擎马力的 8 倍。宝马声称,最强的 F1引擎马力记录是 1986 年由涡轮增压四缸引擎产生的将近 1100 匹马力 。

  大部分普通房车的引擎每分钟最大转速约为 6000 转,但 F1 引擎的转速可达每分钟 18000转,其活塞加速比子弹还快。

  F1 引擎是非常轻巧的。积架(Jaguer) R1 的引擎只有 569 mm 长、506 mm 宽、492 mm 高 (包括风箱)。离合器只比成年男子的拳头大一点而已。高科技材料使得引擎变得很轻,重量只有 97 公斤。

  详细资料花絮:例如,F1 火花塞的韧性比一般普通房车强,如此才能承受每分钟转 18000 下的震动。但它们的尺寸却比较小,螺纹直径只有 10 mm(标准火星塞为 14 mm),所产生的火花也比标准火花塞大。

  令人惊讶的是,虽然 F1 引擎的燃烧温度可达摄氏 1,000 度,但在运转时却比普通房车引擎温度稍低。一级方程式 V10 的冷却剂温度可低到摄氏 110 度,油料温度可达 140 度,大约比普通房车低 20 度。

  这么小的机器却能产生如此之大的能量,你难道不想把 F1 的引擎装到自己的车里吗?也许不想,因为 F1 引擎每跑 100 公里就吃掉 60 公升的汽油。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1:26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历史讲坛]发生在F-1赛道上的悲剧


拼搏和取胜的欲望是强人的本能,更是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这在F-1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可以说,每一个F-1车手都是英雄。他们的职业无疑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他们凭借智慧、勇气、纯熟的驾驶技巧驾御一切。F-1比赛是迷人的,但同时F-1也是让人毛骨悚然的。死亡和灾难从来离F-1不远。

  其实说到底,赛车运动本质上就是危险的。而且这种危险注定要存在下去。F-1历史上有很多黑暗的日子,像1960年的比利时大奖赛,1994年的圣马力诺大奖赛……

  le mans的80条人命,1955mercedes车队的fangio(arg)和moss(gb)这一年中占尽了优势,fangio第三次赢得车手总冠军。但7月11日的le mans大奖赛使这一切都失去光彩,pierre levegh驾驶的mercedes冲到人群中,造成80多人死亡,成为赛车史上最黑暗的一天。随后mercedes宣布退出大奖赛。后来的法国、瑞士、西班牙大奖赛被取消。而从此f1再没回到瑞士。

  同样这一年,两界车手总冠军ascari在monza试车时死亡。

  溅有鲜血的赛车,spa,1960spa赛道一直以它多变的天气闻名,这使它成为一个相当危险的赛道。1960年这里举行的F-1大奖赛,两名年轻的英国车手chris bristow和alan stacey先后冲出赛道,死亡。那天比赛第五名获得者是jim clark(scot, lotus-climax),后来1963和1965年的车手总冠军。

  clark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就在spa,那次他就亲眼目睹了一次死亡事故。而这次比赛,事故就在他的车前发生,他是开着一辆溅有鲜血的车完成比赛的。这次比赛对clark他产生了的影响。他此后对spa的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憎恨,但所为一个伟大的车手,clark自1962年在这里连续4年夺冠。

  monza的噩梦,1961然而仅仅15个月后,clark又经历了一场噩梦。1961年的意大利大奖赛,比赛第2圈,在parabolica入弯处,clark与当时积分表上领先的wolfgang von trips(german, ferrari)相撞。ferrari车冲过护栏,撞进人群后,又冲回赛道。有14名观众被撞死。trips被甩出赛车,当场死亡。clark也被甩出赛车,但没有受重伤。这次事故使trips把当年的年度总冠军让给了队友,美国人phil hill。

  大火夺去年轻英国车手的生命,1973年的荷兰大奖赛,非常有前途的英国年轻车手roger williamson被大火夺去生命。这才是williamson参加的第二场大奖赛。比赛行至第9圈,(据赛后推断)williamson的轮胎被扎,赛车滑出赛道,撞上护墙后又被弹回。赛车发生翻转,起了大火。这种紧急情况下,F-1的工作人员显得一点用都没有,那些离大火现场较近的人员甚至萎缩不前,不愿接近大火。倒是英国车手david purley从一名工作人员手中抢过一个灭火器,冲到好朋友williamson的赛车旁,奋力扑救。但最终他的努力也失败了。williamson被烧死。车手purley后来因为勇敢救火而被授予george medal。其实当时赛道附近有消防船,但由于赛道旁的交通拥挤,没能及时派上用场。这次恶性事件后,f1的灭火工作受到重视,一支职业化的专业消防小队被要求建立起来,以后随车手、车队到达任何一个大奖赛赛道。F-1的灭火工作是有了很大改进。

  大火再次肆虐F-1,kyalami (南非), 1977

  四年后的南非大奖赛,大火又一次肆虐f1,这次是救火的失误导致一位英国车手的死亡。比赛中,shadow车队的renzo zorzi(italian)由于引擎故障,把赛车开进了pit对面的缓冲区。他从赛车里出来后,引擎着起大火。renzo拿了灭火器回去灭火。两名工作人员也从pit跑来救火,可能由于太着急,横穿赛道时,没有注意"来往车辆"。悲剧发生了:工作人员穿过赛道时,pryce(gb)和hans stuck正并排驶来。rryce的车正面撞上其中一个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当场死亡。而pryce自己也因撞到了那位工作人员的灭火器而死亡。他的赛车失控后一直飞到第一号弯,crowthorne弯,撞到了jacques laffite的ligier赛车。所幸这位法国车手虽因此退出比赛,但捡了条命。

  地狱般的周末,imola, 1994

  1994年的imola大奖赛可是说是F-1史上最黑暗的一个周末。周五的练习赛中,rubens barichello发生了就一次可怕的事故。在variante bassa弯,barichello入弯过快,赛车转向不足,撞到路旁的石子弹起,然后赛车直飞防护墙。所幸的是,赛车没有撞到那些铁的支柱。barichello受了擦伤,一度昏迷。但他周六又回到了赛道。

  周六的练习赛中,只参加过一次大奖赛的澳大利亚车手roland ratzenberger在到坦布雷罗赛道转弯前的高速赛段上,发生了严重事故。他出事前,对赛车前定风翼进行了调教,松了螺丝以减小偏离赛道的侧移。结果行车中前定风翼突然脱落,赛车一下没有了前下压力,失去控制,撞向防护墙。ratzenberger脖颈折断,死亡。

  F-1已故"车王",巴西的民族英雄车手塞纳在他短暂的F-1生涯中,65次赢得排位赛第一、40次夺得分站赛冠军,被车迷们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一级方程式车手。

  1994年5月1日的圣马力诺大奖赛上周日的正赛中,三界世界冠军塞纳在ratzenberger出事的地点也发生了致命的碰撞。在到坦布雷罗赛道转弯处的高速赛段上,有一个较缓的左弯。但塞纳驾驶着威廉姆斯—雷诺赛车没能转过这个弯角。尽管塞纳用了近一秒的时间刹车,但他撞向防护墙的速度仍高达135mph。赛车的右前叉骨弹回,打到巴西天才车手塞纳的头盔,造成致命的脑损伤。一代F-1"车王"就这样离开喜爱他的车迷。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1:30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技术学堂]F1的划时代标志


中置引擎:划时代的标志

  澳大利亚车手杰克·布拉汉好以革命性设计的中置引擎CooperClimax赛车荣登F1冠军宝座,标志了20世纪60年代的开始。

  Cooper赛车系列中最成功的是T53型,它的4气缸引擎能发出240匹的最大马力,将仅有440公斤重的赛车推上近300公里/小时的速度。Cooper的出世敲响了传统前置引擎F1赛车的丧钟,后者最后一次分站胜利是在意大利著名的蒙扎赛道,由于众多采用中置引擎赛车的英国车队出于安全理由抵制蒙扎的比赛才得以胜出。这场比赛最终由美国人菲尔·希尔摘桂,这也使他荣登F1车手冠军行列。悲剧时有发生

  1960年在斯帕举行的比利时站比赛。让人感受到了这项运动的危险性:两位车手在比赛中丧生,另有两位车手严重受伤。天才车手克里斯·布里斯托驾驶的Cooper赛车失控,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横滚之后,他就再没有醒过来;另外一位悲剧性的车手是莲花车队的阿兰·斯得希,由于极速前进时,一只飞鸟撞上了他的脸导致了赛车的失控。顺便说一句,直到1968年,一体化护目镜才被引入到头盔的设计中来。

  为了降低速度、减少危险性,从1961年开始,F1赛车引擎的排气量从2.5公升降低到了1.5公升。同年,几家油料供应商成功地说服了CSI(当时国际汽联主管赛事的部门)对F1赛车使用的燃油做出限制:赛车必须采用量产的民用车用油,最高辛烷值不得高于100,次年开始生效。当各家供应商为此欢呼雀跃的时候,在英格兰索恩顿壳牌石油研究所里,一台8气缸BRM引擎正在秘密等待横空出世。它生来就是为了横扫千军,荡平四海。

  即使如此,1961年还是属于法拉利车队。以标志性的鲨鱼车界设计而著名的Tipo 156赛车,一台前置的6气缸190匹马力的引擎,让对手保时捷和Climax望风披靡。保时捷赛车的风冷4气缸引擎只有160匹的输出数字,Climax甚至更少。法拉利车队的菲尔·希尔、沃尔夫岗·特里普斯和里奇·金泽3位车手几乎主宰了所有比赛。只有在对车手的技艺要求极高的摩纳哥和纽布林格北赛道上,驾驶莲花—Climax赛车的斯特灵·摩斯才得以冲破法拉利的包围、脱颖而出。

  菲尔·希尔是第一个赢得车手总冠军的美国人,但是,他胜利的喜悦几乎全被队友特里普斯的丧生冲淡了。在蒙扎举行的意大利站比赛前,特里普斯积分比希尔高,而在意大利站前者又获得首发资格,很有可能一路带头完成比赛。可惜的是,特利普斯的拙劣起步,不只让他丧失了首发的优势,还让他失去了生命——他和苏格兰人吉好·克拉克相撞,并在这次相撞中不幸丧生。赛车设计的历史变革

  1962年,法拉利受到了来自英国的有力挑战:Climax和BRM在赛季一开始就配置了8气缸的引擎,而电控燃油喷注系统也在这一年全面取代统的化油器设计。纵然赛会规定缩小了赛车引擎容积并强制性地规定F1赛车必须用民用汽油取代航空汽油作为燃料,1962年的平均圈速已经接近1960年的记录。新的燃油喷注系统可谓劳苦功高。

  车架的设计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莲花车队老板柯林·查普曼(他同时也是出色的F1赛车设计师)在1962赛季展示了他的新车——莲花25型赛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一体化方式设计制造的单座赛车。与传统的管状车架相比,新车架改由轻量化的、由铆钉钉连的盒状金属板制成,这样做的好处是在降低了车重的同时增加了车架的坚固性,提高了抗扭曲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了车手的安全。

  在莲花25型赛车上,车手不再是直挺挺地坐在驾驶舱内,而是用几乎平躺的姿势"躺"在驾驶座上。这一改进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同年,小直径的钢制方向盘也开始被各车队普遍采用。法拉利在坚持保留大直径木制方向盘一年后,也不得不跟随潮流。

  BRM车队的英国车手格拉汉姆·希尔夺得了1962年的世界冠军。他在荷兰、德国、意大利和南非夺得了分站冠军,但和对手杰好·克拉克依然斗到最后一站,直到后者因引擎故障退出比赛。

  一级方程式经过了12年的发展,赛事的组织依然徘徊在中世纪时代,以下的一个例子很能说明当时的问题:在纽布灵格赛道的一场练习赛中,Carel Godin de Beaufort,一个彻头彻尾的荷兰人,居然把一台8毫米摄像机(当时这玩艺还颇为新鲜)绑在了他的老爷保时捷的车尾。当车子以30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坡时,支撑摄像机的支架松脱,摄像机整个掉了下来。格拉汉姆·希尔和布鲁斯·麦克拉伦(没错,此君就是麦克拉伦车队的创始人)先后碾了过去,并打滑冲进了赛道边的灌木丛中(当时的赛道连安全护栏都没有,更不要说缓冲区了)。万幸的是两人都毫发无损。不然现代人就见不到达蒙·希尔(格拉汉姆·希尔的儿子)夺得世界冠军,还有麦克拉伦车队今天的叱咤风云了。

  杰姆·克拉克驾驶莲花轻松获得了1963和1964年冠军后,约翰·舒蒂斯在1965年为法拉利夺回了荣誉。1.5公升发动机的发展也在这一年走到了尽头:法拉利和本田的1.5公升引擎采用了12气缸的设计,输出接近220匹马力;Climax则更令人匪夷所思地制造了一台16气缸1.5升发动机,输出据说超过225匹,可惜的是这样极端的设计让气缸顶根本无法承受长时间比赛的巨大压力,所以,未能在赛道上一展身手。

  随着1966年引擎最大排气量限制提高到3公升,Climax终于将一台16气缸引擎装在了BRM赛车上。这台引擎能发出400匹的最大马力,而它发出的噪音则更为惊人。纵然BRM赛车有惊人的速度,杰克·布拉汉姆却驾驶着自己一手设计制造的布拉汉姆Repco赛车夺得了1966年的世界冠军。布拉汉好Repco赛车的8气缸引擎最大输出仅有320匹马力,是当年芸芸赛车中最小的,但却是最耐用最可靠的。赛车场有一句话叫做:To finish first you firsthave to finish。意思是要想获得冠军首先必须完成比赛,Repco赛车用这句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1967年6月4日,在现代F1历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福特DFVV型8汽缸引擎在荷兰Zandvoort赛道问世了。杰姆·克拉克以横扫千军的气势夺得了分站冠军,此后,福特DFV便一发不可收,直到涡轮增压发动机问世。然而,福特DFV面世得太迟,未能阻止丹尼斯.休姆为布拉汉姆再次夺冠。F1步入空气动力学时代

  1968年在F1历史上是难忘的一年。不仅仅是因为伟大的天才车手杰姆·克拉克在德国霍肯汉姆举行的一场二级方程式比赛中不幸意外丧生这一悲剧;也不仅仅是因为四轮驱动赛车的尝试遭遇全面挫折;更不是因为F1赛车上首次贴上了赞助商的标签。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空气动力学理论在赛车车身设计上的重要性,F1赛车车身上首次出现了扰流翼板——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尝试、从此,F1步入了空气动力学时代。

  延至今日,所有的车队都把空气动力学作为车身设计的最主要考虑因素,风洞测试已经成为F1赛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一开始,扰流翼板还只是前后车身上的小小的凸起。但仅仅过了几个星期,工程师们就已经开始在车身上装置巨大的、突出车身许多的前翼和尾翼了。可惜的是,那个年代科技的发展还无法让工程师计算出翼板究竟给赛车带来多大的影响,而且翼板普遍装配得不够结实,高速下很容易折断,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将会非常危险。格拉汉姆·希尔最终夺得这个多事之秋的总冠军。

  196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Montjuich赛道上两次严重的事故,使CSI得不痛下决心禁止了F1赛车车身上出现的任何扰流翼板。在那次事故中,两辆莲花赛车的尾翼先后脱落,险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对CSI的决定反对声音最大的是KenTyrell(他当时是Matra福特车队的经理,1970年开始打造Tyrrell车队),他认为缺乏了翼板的F1赛车"根本无法驾驶"。这句话放在今天毫无疑问是金科玉律,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正是驾驶没有翼板的Matra赛车的杰克.斯图尔特赢得了车手总冠军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4 11:42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 F1十大豪杰


  一、纪录之王舒马赫

  舒马赫是F1车手队伍中最有天赋的人物。每场比赛之前,他进行的准备也最为全面、最为稳妥。在车队里,舒马赫无疑是一面旗帜。无论在赛场内,还是在赛场外,他总是全神贯注于车赛,很少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扰。即使在母亲去世之后,他仍然坚持参加比赛。他的行动不时鼓舞着队友与他一道奋斗。

  34岁的舒马赫在东京得到了第六个冠军,创造了F1大赛的新纪录,他目前是保持纪录项目最多的车手。尽管年轻的车手对舒马赫总是怀抱冠军不放气愤不已,可是他们对舒马赫在湿滑的跑道上能够奇妙地控制高速飞奔的汽车也是钦佩之至。

  最佳表现:1995年霍根海姆赛道。在湿滑的赛道上,舒马赫只用了几圈就超过了所有的对手并最终夺取了冠军。

   二、艺术大师方吉奥

  "方吉奥"是F1最经常被提及的名字,他创造的纪录是无数后辈冲击的目标。2003年,34岁的舒马赫超越了方吉奥,成为第一个6夺年度车手总冠军的人,写下新的神话。

  在F1赛车界,方吉奥是有名的"艺术大师"。这位腼腆的阿根廷人的驾车技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而且他对于赛车的了解恐怕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F1车手。正是依靠超人的技术和预判能力,方吉奥逃过了赛车场上的许多陷阱。

  1934年以后,方吉奥开始参加赛车比赛。在阿根廷的赛车历史上,方吉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多次获得阿根廷汽车大赛冠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阿根廷的赛车跑道犹如死亡通道。为了让观众看着刺激,车手们在质量不高的跑道上开车狂奔,十分危险,经常出现车毁人亡的悲剧。1940年、1941年,方吉奥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比赛的冠军。此时,方吉奥迫切希望到赛车运动更为发达的欧洲开拓自己的事业。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的美梦一时间难以实现。

  1950年,方吉奥来到欧洲赛车场时,他已经38岁了。在之后的7年时间里。方吉奥获得了5个世界冠军,在51站比赛中获胜24站。作为精明的F1大赛战略家,方吉奥不仅在比赛中展现了擅长控制比赛的能力,而且在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上,他也表现出超强的控制能力。刚来欧洲时,方吉奥只能与名气不大的车队合作,精明的他只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合同,因为他知道凭着出类拔萃的表现,很快会有大牌车队上门找他。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年方吉奥就进入了优秀车队。

  最佳表现:1957年德国霍根海姆赛道。赛场上,方吉奥的赛车的轮胎出现了毛病,不得不在修理站呆了很长时间,比其他车手竟然落后了1分钟。但是最终方吉奥以3秒的优势夺取了冠军。同时,方吉奥在这次比赛中,连续7次创造了单圈速度最快的纪录。

   三、巴西的民族英雄赛纳

  1960年,塞纳出生在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从20岁开始,塞纳就是巴西的赛车英雄。自1982年以始,塞纳先后获得过福特方程大赛、英国冠军赛、欧洲冠军赛、英国F3大赛等著名赛事的冠军。1984年后,塞纳先后效力于雷诺、本田、麦克拉伦和威廉姆斯等F1车队,并且多次登上了冠军宝座。1.75米的身高、英俊的容貌、突出的战绩,使塞纳在欧洲和巴西的女性车迷当中颇有人缘。当年塞纳称雄F1车坛时,舒马赫和普罗斯特全都得让他三分。在塞纳看来,帮助他获得大赛冠军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上帝的帮助。上帝安排他进入了赛车运动。同时,上帝又给予他获得胜利的一切本事。与舒马赫等人不同,塞纳在赛场内外人气都很旺。天生的良好气质、文质彬彬的谈吐和无时不刻表现出来的睿智使得他总是超人一等。尽管他在赛场上有时表现得相当粗鲁,但是车迷们仍然爱戴他。在摩纳哥的埃莫拉赛道上,塞纳赢得过6次冠军。可是,1994年5月的埃莫拉赛道却吞噬了这位巴西车手的生命。尽管塞纳的世界冠军的数量不如舒马赫多。可是在获得首发位置的数量方面,舒马赫很难超越塞纳创下的65次杆位的世界纪录。塞纳命丧赛车场之后,人们对法拉利车队、对塞纳所效力的威廉姆斯车队都提出了种种置疑。塞纳的家属也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疑问,但是最终对事故的调查还是不了了之。最佳表现:1988年的铃鹿赛道。第一圈比赛结束时,塞纳尚处在第16名,可是到比赛结束时,他后来居上夺取了冠军。

   四、父子两代皆丧生赛场的阿斯卡利

  1918年7月13日,阿斯卡利出生在意大利的米兰。他的父亲安东尼奥阿斯卡利是当时意大利最为著名的赛车手,经常带着儿子参加各种车赛。就在阿斯卡利的第七个孩子出生之前的两周,他在法国的大奖赛上丢掉了性命。从那时开始,小阿斯卡利就希望成为像父亲一样的车手。

  受战争的影响,阿斯卡利的事业中断了几年,1947年,他重操旧业。法拉利车队的老板恩佐和是阿斯卡利父亲的朋友。在他的帮助下,阿斯卡利进入了法拉利车队。

  1950年代,阿斯卡利在两年的时间里控制了大赛,夺得了冠军。史学家认为,他对比赛的控制程度只有当今的舒马赫才能够赶得上。1952年和1953年连获冠军的阿斯卡利在1955年出事了。他的赛车撞进了蒙特卡罗港口,车子入水后,阿斯卡利竟然靠游泳逃脱了死亡而且一点没有受伤。但是几天之后,在蒙扎赛道上练习时,阿斯卡利没有应那句老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是追随先父丧生于赛车场。

  最佳表现:1953年的希尔维斯通车道。阿斯卡利自始至终领先于方吉奥,最终获得了冠军。

   五、克拉克魂归苏格兰

  在阿斯顿.马丁的帮衬下,克拉克在1960年获得了参加F1大赛的资格。从1960年到1968年期间,克拉克共获得了25个分站赛冠军,还两度成为车手总冠军。尽管克拉克实现了人生之梦,成为了F1冠军,但是他的好运到此为止,最终这位叱咤F1赛道的车手魂归苏格兰。在1968赛季,克拉克首先在南非站获得了冠军,大有超过方吉奥再次获得总冠军的气势。可是,同年在霍根海姆举行的F2汽车大赛上,克拉克车毁人亡。事后,赛车界对于这位谦虚的苏格兰人总是念念不忘。在F1历史上,克拉克与方吉奥和塞纳齐名。

  最佳表现:1967年的蒙扎赛道。比赛临近结束时,克拉克车胎被扎破,但是他仍然领先一整圈,最后一圈,在汽油耗尽的情况下,他驾驶着赛车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六、差点成为射击冠军的斯图尔特

  斯图尔特最大的特点是有些结巴,这使他没有获得参加1960年奥运会射击队的资格。此后,斯图尔特借了一辆赛车,开始练起车来。在1965年斯图尔特正式成为F1车手之前,他还参加了F3的比赛。

  他的过人之处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他的勇气和智慧。斯图尔特参加F1时,恰好是事故频发阶段,人们总将F1大赛与死神联系在一起。可是,斯图尔特却获得了3次车手总冠军。

  他在事业处于最高峰时离开了F1跑道。其后,斯图尔特开始不遗余力地为车手的安全奔走。当今F1赛车的不少安全防护措施都是斯图尔特提出来的。

  最佳表现:1968年霍根海姆赛道。当时,雨水和雾气包围了整个赛道。赛车场的能见度几乎等于零。但是,斯图尔特却在第一圈之后就领先了8秒,比赛结束获得冠军时,他比列第二位的车手提前了整整4分钟,这在F1赛车史上是罕见的差距。

   七、两进F1的劳达

  劳达是F1大赛中二进宫并且取得成功的为数不多的车手之一。1971年,奥地利人凭借自己的雄厚资金,进入了F1大赛,并且在法拉利车队获得了两个车手总冠军。

  1979年,劳达突然退出。3年之后,劳达回到了F1大赛,但是这次加盟的不是法拉利车队,而是麦克拉伦车队。并且在1982年获得了个人的第三个F1车手总冠军。

  劳达是F1大赛中的智多星。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分析一下本站比赛可能遇到的风险,衡量一下冒险是否值得。退役后,劳达还当过美洲虎队的掌门人。

  最佳表现:1976年尼尔布格灵赛道。这时处处小心谨慎的劳达遇到的惟一一次致命风险,但是他巧妙地逃脱了。比赛中,汽车起火,劳达被烧得疼痛难忍,可是他最终还是获得比赛的第四名。

  八、全能型车手莫斯

  在英国,只要一提到斯特林莫斯的名字,人们就会想到F1大赛。莫斯出生在英国的一个赛车世家里。他的父亲阿尔弗雷德.莫斯和母亲都是摩托车、赛车比赛的高手。尽管莫斯的全家都是运动员,可是他小时候却是多愁多病身。莫斯的肾病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差点断送了他的前程。

  1951年,干过多种职业的莫斯终于来到了法拉利车队。可是当比赛快要开始时,车队却临时换人,这让莫斯深感失望。后来,法拉利车队曾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但莫斯始终没有同法拉利和解。在1951年到1961年的10年时间里,莫斯从来没有拿到过一次F1总冠军。可是,他在其他比赛中却为英国获得了不少冠军。

  最佳表现:1955年安特里车道。莫斯击败了队友方吉奥,夺取了他的16场胜利的第一场。

    九、驾驶自造赛车拿冠军的布拉海姆

  布拉海姆是澳大利亚第二代车手中的佼佼者。布拉海姆15岁时离开了学校,到一家修车场工作。同时,心计颇深的布拉海姆每个晚上都到科加拉工程学院进修工程师课程。

  1946年他凭手艺在悉尼开设了一家小小的汽车修理厂。不久,布拉海姆结识了美国人约翰尼.斯昆博格。布拉海姆专门为斯昆博格制造小型赛车,积累了不少制造赛车的经验。很快,布拉海姆从修车人、造车人变成了开车人。他第一次参加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比赛就获得了冠军。与此同时,布拉海姆与罗恩.陶拉纳克结成了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欧洲的F1赛场上。1955年,布拉海姆进入了欧洲的汽车大赛。

  欧洲干净、整洁和平滑的车道,代替了澳大利亚崎岖不平、肮脏的赛道,良好的条件使布拉海姆更加热爱F1大赛。这位不苟言笑的澳大利亚人,是迄今F1赛车界惟一一位开着自己制造的赛车获得世界冠军的车手。

  从1955年到1970年,布拉海姆参加了126场F1大奖赛的比赛,获胜14场。

  最佳表现:1966年兰斯车道。40岁的布拉海姆迎来了他个人赛车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刻。他驾驶着自己制造的赛车在兰斯车道上拿到了冠军。

  十、绰号最多的车手普罗斯特

在13年的时间里,普罗斯特在F1赛车场上为法兰西民族多次获得了荣耀。

  1985年,普罗斯特获得了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骑士奖章。1999年,他又获得了20世纪世界体育大奖。

  普罗斯特的赛车事业持续时间很长,因此在业内,绰号最多的车手莫过于他。由于他攻于心计,人们送给普罗斯特一个绰号"计算器"。同时,车手劳达还给他起了一个不雅的绰号"婊子养的快儿子"。普罗斯特的鹰钩鼻子使其他车手暗地里称之为"大鼻子"。

  普罗斯特与其他车手相比,他的稳定性是最值得称道的,很少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对参加的每一场比赛,普罗斯特赛后总要认真地评述一番,而且讲得出道理来。在F1赛车手当中,一提到"教授",人们自然知道指的是普罗斯特。三度F1车手总冠军普罗斯特在麦克拉伦车队和威廉姆斯车队都是核心人物。

  舒马赫崛起之后,普罗斯特显然走上了下坡路,但是他利用媒体的能力高于对手,所以仍然能得到好评。普罗斯特创下的199场F1大赛获胜51场的成绩曾被认为是最难打破的纪录之一。他费尽心血创建了一支F1新车队,却在新世纪开始之后不得不解散,这恐怕是普罗斯特一生中最难过的事情。

  最佳表现:1985年蒙扎赛道。比赛中他展示了完美无缺的技术,获得了个人第一个年度车手总冠军。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5 10:49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启蒙教育] F1各车队的基本概况



F1目前共有10支车队,其基本概况如下:

法拉利车队(Ferrari):


首次参赛:1950年
车队冠军次数:13
车手冠军次数:13
分站赛胜利次数:160
首发次数:158
最快圈速次数:159
参赛次数:671
车队总积分:30405
车队经理:让-托德
赛车基本情况:
底盘:F2004-GA
引擎:法拉利052 V10
轮胎:普利斯通
车手:迈-舒马赫,巴里切罗

  

迈凯伦车队(West McLaren):

首次参赛:1966年
车队冠军次数:8
车手冠军次数:11
分站赛胜利次数:135
首发次数:122
最快圈速次数:109
参赛次数:26495
车队总积分:544
车队经理:朗-丹尼斯
底盘:MP-18
引擎:奔驰FO110J V10
轮胎:米其林
车手:库尔特哈德?莱库宁



威廉姆斯车队(BMW Williams):

首次参赛:1973年
车队冠军次数:9
车手冠军次数:7
分站赛胜利次数:108
首发次数:119
最快圈速次数:122
参赛次数:21975
车队总积分:413
车队经理:弗兰克-威廉姆斯
赛车基本情况:威廉姆斯FW25
引擎:宝马P83 V10
轮胎:米其林
车手:拉尔夫-舒马赫,胡安-帕布罗-蒙托亚

  

雷诺车队(Renault):

首次参赛:1977年
车队冠军次数:0
车手冠军次数:0
分站赛胜利次数:15
首发次数:31
最快圈速次数:18
参赛次数:141
车队总积分:355
车队经理:弗拉维奥-布里亚托尔
赛车基本情况:雷诺R203
引擎:雷诺RS23 V10
轮胎:米其林
车手:特鲁利,阿隆索

  

索伯车队(Sauber Petronas):

首次参赛:1993年
车队冠军次数:0
车手冠军次数:0
分站赛胜利次数:0
首发次数:0
最快圈速次数:0
参赛次数:164
车队总积分:123
车队经理:彼得-索伯
赛车基本情况:索伯C22
引擎:佩特洛纳斯0A V10
轮胎:普利斯通
车手:费斯切拉、马萨

 

乔丹车队(Jordan):

首次参赛:1991年
车队冠军次数:0
车手冠军次数:0
分站赛胜利次数:3
首发次数:2
最快圈速次数:2
参赛次数:198 车
队总积分:271
车队经理:埃迪-乔丹
赛车:乔丹EJ13
引擎:本田V10 RA002E
轮胎:普利斯通
车手:海德菲尔德、潘塔诺

  

美洲虎车队(Jaguar Racing):

首次参赛:2000年
车队冠军次数:0
车手冠军次数:0
分站赛胜利次数:0
首发次数:0
最快圈速次数:0
参赛次数:21
车队总积分:50
车队经理:尼基-劳达
赛车:美洲虎R4
引擎:福特-科斯沃斯CR4 V10
轮胎:米其林
车手:韦伯,克莱恩

  

英美车队(B A R):

首次参赛:1999年
车队冠军次数:0
车手冠军次数:0
分站赛胜利次数:0
首发次数:0
最快圈速次数:0
参赛次数:68
车队总积分:44
车队经理:大卫-理察兹
赛车:英美005
引擎:本田RA003E V10
轮胎:普利斯通
车手:巴顿、佐藤琢磨

  

丰田车队(TOYOTA):

首次参赛:2002年
车队冠军次数:0
车手冠军次数:0
分站赛胜利次数:0
首发次数:0
最快圈速次数:0
参赛次数:17
车队总积分:2
车队经理:奥弗-安德森
赛车:丰田TF103
引擎:丰田RVX03 V10
轮胎:米其林
车手:潘尼斯,马塔

  

米纳尔迪车队(Minardi):

首次参赛:1985年
车队冠军次数:0
车手冠军次数:0
分站赛胜利次数:0
首发次数:0
最快圈速次数:0
参赛次数:288
车队总积分:29
车队经理:保罗-斯托达特
赛车:KL米纳尔迪PS03
引擎:ASIATECH AT03 V10
轮胎:米其林
车手:布鲁尼、鲍姆加特纳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5 10:51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启蒙教育] F1赛场上的旗帜和灯光



F1赛场上有不同颜色的旗帜来作为指挥信号,指挥旗为长方形,由赛道各处的裁判执掌。除了旗语,还有灯光,灯光指令装置设置在起跑区的前上方,负责宣布起跑和传达其他各种信息。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些旗帜和灯光的具体含义。

  旗帜:

  绿旗:在比赛开始时出示,表示决赛开始前的热身圈比赛开始。

  黄旗:表示赛场危险已经解除,比赛可以重新开始。

  黑白对角旗:表示对违规车手的警告。

  黑旗与白色数字旗混合使用:白色旗上的数字是对违规警告置之不理车手的车号,两旗并用是将该车手罚出场外。

  红旗:表示比赛因为某种原因暂停或提前结束。

  灯光:

  起跑时红灯从左至右依次亮起

  1. 倒数5秒时,一组红灯亮。

  2. 倒数4秒时,两组红灯亮。

  3. 倒数3秒时,三组红灯亮。

  4. 倒数2秒时,四组红灯亮。

  5. 倒数1秒时,五组红灯亮。

  6. 五组红灯同时熄灭,比赛正式开始。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5 10:53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启蒙教育] 如何观看F1比赛


F1比赛用的赛场一般为环形,赛道宽7-11米,每圈长3-7千米,每次比赛总赛程大约为305-320千米,为防止车速过快而设有众多弯道,同时也更加考验车手的驾驶技术和赛车的性能。赛场还设有看台、摄像机与电视塔、大屏幕电视、安全人员观察站、直升机场、医疗站、修理站、赞助商接待看台、围场、比赛控制塔。

  车手首先要通过排位赛比出单圈最快成绩以此来决定决赛时的出发排位顺序,单圈成绩越好决赛时排位九月靠前。根据最新规则,排位赛在周六举行,分成两个阶段,用时大约90分钟。第一阶段排位赛的发车顺序由上站比赛的成绩决定,第一名首先发车,后面的以此类推。第二阶段的发车顺序是按照第一阶段的成绩出发,进行单圈计时,但这次是成绩最差的首先发车。未能完成第一阶段的赛车,不得参加第二阶段排位赛,只能在正式比赛中最后一位发车。单圈用时最少的赛车在决赛中将排在赛道的最前面。如果赛道的第一个弯道是右弯,头位车就排在右边,反之则位于左边。

  决赛一般安排在周日进行。上午为自由练习时间,用来检查车子各部分的工作状况。赛前半小时所有赛车进入排定位置,两辆车一排,决赛前车手进行最后一圈的热身。决赛正式开始后,车手可以在比赛中更换轮胎和加油,出现故障也可以进入车队维修站维修,但要占用比赛时间。如果赛车中途由于故障或事故而停在半路,车手就将丧失比赛资格。赛车尾部必须安装一个红色信号灯,以防止雨天产生的水雾影响后车视线。

  每个车队都必须配备17名机械师,三人一组负责一只轮胎,1人拆下和拧紧螺母、1人拆旧轮胎、1人更换新车轮,4个车轮一共12人;2人负责前后千斤顶,2人加油,外加一位手持指挥标志的总机械师。必要时还需1位加油助理员、1名引擎技术员和2位机械师,分别负责擦拭车手的遮阳板和清除侧舱进气口内的纸张或杂物,以保证散热器的最佳工作效果。由于比赛时的赛车各个部位温度都很高,机械师们必须穿着防护用具来保护自己。

  当车手在比赛中发现赛车出现故障后,马上通过无线电装置与维修站联系。当收到一切准备就绪的消息后,车手就会把车开进维修站,停在快速千斤顶前。在停稳的一刹那,总机械师用指令牌告诉车手一直踩住制动踏板。这时工作人员立刻用千斤顶将赛车顶离地面,12人分成三组迅速完成换胎。2位机械师则将加压后的汽油以每秒9升的速度注入油箱。对于技术熟练的维修人员来说,整个过程只需6-8秒,而加油时间直接决定着赛车在维修站停留时间的长短。维修结束后,总机械师用指令牌通知车手松开制动踏板,然后赛车马上又箭一般地冲入了赛道。

  F1的计分方式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分为车手积分和车队积分。在每站中取得前六名的车手,从高到低的得分分别是10、6、4、3、2、1。车队积分则由旗下的两名车手积分相加而得。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5 10:55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启蒙教育] F1的概况



F1就是"Formula One"的缩写,中文叫做"一级方程式赛车"。以共同的规则限制所造出来的车就称为方程式赛车,而其中等级最高者就属F1。F1比赛如今已经和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并称为世界体坛的三大赛事。

  F1目前共有10支参赛车队,每场比赛每个车队最多只有2位车手上场比赛,每年大概有16至17站的比赛,通常在三月中旬开始,十月底结束。平均每两周有一站比赛,比赛在当地时间的周六、周日进行,方便观众观看。每站比赛可吸引超过10亿人次通过电视转播或其它媒体观赏。

  2004年,F1大奖赛共设18站,中国的上海首次成为其中的一站,排在第16站。这18个站分别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巴林、圣马力诺、西班牙、摩纳哥、欧洲、加拿大、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匈牙利、比利时、意大利、中国、日本、巴西。

  和其他体育比赛不太相同的是,F1是一个商业味极浓的比赛,虽然也是世界范围的,但参加F1比赛的车队都不是以国家的名义出现,而是以所有者和赞助商的名义出现,所以F1吸引了几乎全世界各行业的超级品牌的参与。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5 10:56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车队巡礼]之麦克拉伦车队篇

中文名:麦克拉伦
车队英文名:WEST MCLAREN MERCEDES
总部所在国:英格兰
首次参赛时间/地点:1966赛季/摩纳哥大奖赛
车队主席:让·丹尼斯(Ron Dennis)
梅塞德斯·奔驰赛车运动部主管:Nobert Haug
车队经理:Martin Whitmarsh
技术主任:Adrian Newey
总设计师:Neil Oatley
总工程师:Paddy Lowe
悬挂系统开发主管:Dave Neilson
传动系统开发主管:Dave North
合成开发主管:Matthew Jeffreys
系统开发主管:Mark Ingham
空气动力学设计主管:Peter Prodromou
空气动力学实施主管:Philip Adey

本赛季车手:
库塔(David Coulthard)
雷克南(Kimi Raikkonen)
试车手:
伍尔兹(Alexander Wurz)
  罗萨(Pedro de la Rosa)

联系方式: McLaren Internationa Ltd.
Unit22,
Woking Business Park,
Albert Drive, Woking,
Surrey, GU215JY
Tel:+44(0)1483728211
Fax:+44(0)1483720157
官方网站:http://www.mclaren.cn/(中文 )


历史成绩:

1966赛季第五,积3分,车手:麦克拉伦。
1967赛季第八,积1分,车手:麦克拉伦。
1968赛季第二,积51分,车手:D.Hulme、D.Gurney。
1969赛季第四,积40分,车手:麦克拉伦、D.Hulme、V.Elford.
1970赛季第四,积35分,车手:麦克拉伦、D.Hulme、D.Gurney、J.Surtees.
1971赛季第六,积10分,车手:D.Hulme、P.Gethin、J.Oliver.
1972赛季第三,积47分,车手:D.Hulme、P.Revson.
1973赛季第三,积58分,车手:D.Hulme、P.Revson、J.Scheckter.
1974赛季冠军,积73分,车手:E.Fittipaldi、D.Hulme.
1975赛季第三,积53分,车手:E.Fittipaldi、E.Mass.
1976赛季第二,积74分,车手:J.Hunt、E.Mass.
1977赛季第三,积60分,车手:J.Hunt、E.Mass.
1978赛季第八,积15分,车手:J.Hunt、P.Tambay.
1979赛季第七,积15分,车手:J.Watson、P.Tambay.
1980赛季第七,积11分,车手:J.Watson、普罗斯特.
1981赛季第六,积28分,车手:J.Watson、A.deCesaris.
1982赛季第二,积69分,车手:劳达、J.Watson.
1983赛季第五,积34分,车手:劳达、J.Watson.
1984赛季冠军,积143.5,车手:劳达、普罗斯特.
1985赛季冠军,积90分,车手:劳达、普罗斯特、J.Watson.
1986赛季第二,积96分,车手:普罗斯特、K.Rosberg.
1987赛季第二,积76分,车手:普罗斯特、S.Johansson.
1988赛季冠军,积199分,车手:普罗斯特、阿尔顿.塞纳.
1989赛季冠军,积141分,车手:普罗斯特、阿尔顿.塞纳.
1990赛季冠军,积121分,车手:阿尔顿.塞纳、G.Berger.
1991赛季冠军,积139分,车手:阿尔顿.塞纳、G.Berger.
1992赛季第二,积99分,车手:阿尔顿.塞纳、G.Berger.
1993赛季第二,积84分,车手:阿尔顿.塞纳、M.Andretti、米卡.哈基宁.
1994赛季第四,积42分,车手:米卡.哈基宁、M.Brundle、P.Alliot.
1995赛季第四,积30分,车手:米卡.哈基宁、N.Mansell、M.Blundell、J.Magnussen.
1996赛季第四,积49分,车手:米卡.哈基宁、大卫.库尔德哈德.
1997赛季第二,积63分,车手:米卡.哈基宁、大卫.库尔德哈德.
1998赛季冠军,积156分,车手:米卡.哈基宁、大卫.库尔德哈德.
1999赛季第二,积24分,车手:米卡.哈基宁、大卫.库尔德哈德.
2000赛季第二,积分152分,车手:大卫.库尔德哈德、哈基宁
2001赛季第二,积分102分,车手:大卫.库尔德哈德、吉米.莱克宁
2002赛季第三,积分65分,车手:大卫.库尔德哈德、吉米.莱克宁
2003赛季第三,积分142 ,车手:大卫.库尔德哈德、吉米.莱克宁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5 10:57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车队巡礼]之雷诺车队篇



中文名:雷诺
车队英文名:MILD SEVEN RENAULT F1
总部所在国:法国
首次参赛时间/地点:1977赛季/
车队老板:布里亚托里(Flavio Briatore)
总设计师:John Russell
总工程师:Mark Handford

本赛季车手:
阿隆索(Fernando Alonso)
特鲁利(Jarno Trulli)

官方网站:http://www.renaultf1.com/

历史成绩:

注:2001年前是贝纳通车队,车队积分未算进来

2001赛季第七,积分10、车手:特鲁利、巴顿

2002赛季第四,积分23、车手:特鲁利、巴顿

2003赛季第四,积分88、车手:特鲁利、巴顿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5 10:58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车队巡礼]之索伯车队篇


中文名:索伯
车队英文名:SAUBER PETRONAS
总部所在国:瑞士
首次参赛时间/地点:1992赛季/南非
车队老板:索伯(Peter Sauber)
首席执行官:索伯(Peter Sauber)
车队经理:Beat Zehnder
总设计师:Stephen Taylor
总工程师:Osamu Goto
技术主管:Willy Rampf
引擎主管:Osamu Goto
测试车队经理:Jacky Eeckelaert
首席技师:Urs Kuratle
新闻官:Agnes Carlier
本赛季车手:
海德菲尔德(Nick Heidfeld)
弗仑岑(Heinz-Harald Frentzen)

联系方式: Team Sauber Formel 1
Wildbachstrasse 9,
8340 Hinwil,
Switzerland
Tel: +41 1 938 1400
Fax: +41 1 938 1670
官方网站:http://www.sauber.ch/


历史成绩:

1993赛季第七,积分12分,车手:万德林格尔、莱拓
1994赛季第八,积分12分,车手:万德林格尔、弗伦岑、莱拓、塞萨瑞斯
1995赛季第七,积分18分,车手:弗伦岑、鲍里恩、万德林格尔
1996赛季第七,积分11分,车手:赫伯特、弗伦岑
1997赛季第七,积分16分,车手:赫伯特、拉瑞尼
1998赛季第六,积分10分, 车手:赫伯特、阿里斯
1999赛季第八,积分5分, 车手:阿里斯、迪尼兹
2000赛季第八,积分6分,车手:迪尼兹、萨罗
2001赛季第四,积分22分,车手:海菲尔德、莱库宁
2002赛季第五,积分11分,车手:海菲尔德、马萨
2003赛季第六,积分19分,车手:尼克.海菲尔德、弗伦岑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5 10:59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车队巡礼]之美洲虎车队篇

中文名:美洲虎
车队英文名:JAGUAR RACING
总部所在国:英格兰
首次参赛时间/地点:2000赛季/澳大利亚大奖赛
车队主席:Wolfgang Reitzle
车队经理:Guenther Steiner
总设计师:John Russell
总工程师:Mark Handford
首要执行部门首席执行官:Nick Hayes
车队首席执行官:Guenther Steiner
F1程序主管:Nick Hayes
技术主管:Steve Nichols
本赛季车手:
韦伯(Mark Alan Webber)
皮佐尼亚(Antonia Pizzonia)
试车手:
Andre Lotterer/James Courtney

联系方式: Jaguar Racing Ltd.
Bradbourne Drive,
Tilbrook,
Milton Keynes,
Bucks, MK7 8BJ Tel: +44 (0)1908 279700
官方网站:http://www.jaguar-racing.com/


历史成绩:

2000赛季第九,积分4分、车手:埃尔文、赫伯特
2001赛季第七,积分10分、车手:埃尔文、罗萨
2002赛季第七,积分17分、车手:埃尔文、罗萨
2003赛季第7, 积分18分、车手:马克.韦伯、皮佐尼亚、贾斯汀.维尔逊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5 11:01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车队巡礼]之丰田车队篇

中文名:丰田
车队英文名:PANASONIC TOYOTA F1
总部所在国:德国
首次参赛时间/地点:2002赛季/澳大利亚
车队老板:安德森(Ove Andersson)/Tsutomu Tomita
F1运作总经理:Richard Cregan
车队经理:Dago Rohrer
总设计师:Gustav Brunner
总工程师:Luca Marmorini
引擎开发主管:Norbert Kreyer
F1引擎部项目主管:Luca Marmorini
引擎技术协调部门经理:Keizo Takahashi
空气动力部门高级经理:Rene Hilhorst
市场与新闻部经理:Peter Ball
F1底盘技术主管:Dago Rehrer
本赛季车手:
潘尼斯(Olivier Panis)
马塔(Cristiano da Matta )

联系方式: Toyota Motorsport GmbH,
Toyota Allee 7,
50858 Cologne (Marsdorf),
Germany
Tel: +49 2234 1823 444
Fax: +49 2234 1823 37
官方网站:http://www.toyota-f1.com/


历史成绩:

2002赛季第九,积分2分,车手:米卡.萨洛、阿伦.麦克尼什
2003赛季第8 积分16分,车手:奥利弗.潘尼斯、达 马塔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5 11:02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车队巡礼]之乔丹车队篇


中文名:乔丹 福 特
车队英文名:DHL JORDAN HONDA
总部所在国:英格兰
首次参赛时间/地点:1991赛季/美国大奖赛
车队老板:埃迪·乔丹(Eddie Jordan)
车队经理:埃迪·乔丹(Eddie Jordan)
总设计师:Henri Durand
总工程师:Gary Anderson
管理主管:Trevor Foster
首席执行官:John Putt
商业事务经理:Ian Phillips
销售主管:Mark Gallagher
本赛季车手:
小费尔曼(Ralph Firman Jr.)
费斯切拉(Giancarlo Fisichella)
堡姆加特纳(Zsolt Baumgartner)

联系方式: Jordan Grand Prix Ltd.
Buckingham Road,
Silverstone,
Towcester,
Northants,NN12 8JT
TEL:+44 (0)1327 857153
FAX: +44 (0)1327 858120
官方网站:http://www.f1jordan.com/


历史成绩:

1991赛季第五,积分13分,车手:塞萨瑞斯、扎克特、舒马赫、莫恩、扎纳尔迪
1992赛季第十三,积分1分,车手:莫迪纳、盖格尔米恩
1993赛季第十一,积分3分,车手:巴里切罗、卡佩里、鲍特森、埃尔文
1994赛季第五,积分28分,车手:巴里切罗、埃尔文、苏克里、塞萨瑞斯
1995赛季第五,积分21分,车手:巴里切罗、埃尔文
1996赛季第五,积分22分,车手:巴里切罗、布朗德乐
1997赛季第五,积分33分,车手:拉尔夫·舒马赫、费斯切拉
1998赛季第四,积分34分,车手:希尔、拉尔夫·舒马赫
1999赛季第三,积分61分,车手:希尔、弗伦岑
2000赛季第六,积分17分,车手:弗伦岑、特鲁利
2001赛季第五,积分17分,车手:费斯切拉、佐藤琢磨
2002赛季第六,积分9分, 车手:费斯切拉、佐藤琢磨
2003赛季第九,积分13分, 车手:费斯切拉、小拉尔夫.费尔曼、堡姆加特纳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5 11:04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车队巡礼]之米纳尔迪车队篇

中文名:米纳尔迪
车队英文名:KL MINARDI ASIATECH
总部所在国:意大利
首次参赛时间/地点:1985赛季/巴西大奖赛
车队老板:斯图达特(Paul Stoddart)
车队经理:Gian Carlo Minardi
车队主席:保罗·斯图达特(Paul Stoddart)
车队首席执行官:Paul Stoddart
商业主管:Rupert Manwaring
本赛季车手:
维斯塔潘(Jos Verstappen)
威尔森(Justin Wilson)
基萨 (Nicolas Kiesa)

联系方式: Minardi Team SpA,
via Spallanzani, 21 z.i
48018 Faenza,
Italy
Tel: +39 0546 696111
Fax: +39 0546 620998
官方网站:http://www.minardi.it/eng/

历史成绩:

1985赛季第十,积分0分,车手:玛丁尼
1986赛季第十一,积分0分,车手:塞萨瑞斯、纳恩尼
1987赛季第十四,积分0分,车手:纳恩尼、堪帕斯
1988赛季第十,积分1分,车手:萨拉、堪帕斯、玛丁尼
1989赛季第十,积分6分,车手:玛丁尼、萨拉、巴瑞拉
1990赛季第十一,积分0分,车手:玛丁尼、巴瑞拉、莫贝戴里
1991赛季第七,积分6分,车手:玛丁尼、莫贝戴里、莫诺
1992赛季第十二,积分1分,车手:莫贝戴里、费蒂湃奥迪、赞纳尔迪
1993赛季第八,积分7分,车手:费蒂湃奥迪、巴巴扎、玛丁尼、卓恩.
1994赛季第十,积分5分,车手:玛丁尼、埃尔伯特
1995赛季第十,积分0分,车手:拉米、巴朵尔、玛丁尼
1996赛季第十,积分0分,车手:拉米、伊诺
1997赛季第十一,积分0分,车手:卡塔亚姆、特鲁利
1998赛季第十,积分0分, 车手:特鲁诺、纳卡诺
1999赛季第十,积分1分, 车手:基尼、巴朵尔
2000赛季第十,积分0分, 车手:基尼、马扎卡尼
2001赛季第十一,积分0分, 车手:熊龙、韦伯
2002赛季第九,积分2分, 车手:熊龙、韦伯
2003赛季第十, 积分0分,车手:维斯塔潘、贾斯汀.威尔森、尼古拉斯.基萨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5 11:13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问:意大利站米纳尔迪的火灾,有些网友很纳闷,说一下子着这么大的火,怎么两秒时间这个火就被灭了? (from tt)

答:这很简单了,因为灭火器的工作原理是用二氧化碳,火燃烧必须有氧气,整个二氧化碳扑上去,没有氧气火自然就灭掉了。因为我们知道当天着火的时候由米纳尔迪工作人员喷灭火器,而且赛道的救火员也在边上。你看他们腰间每个人都随身带一个灭火器,同时车手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启动车内的应急灭火器,多管齐下。

问:我们去现场看车的时候一定要用耳塞吗?耳塞哪里可以买到? (from ms)

答:耳塞一般在药房,一般都是进口的,都是按隔音分贝来算,要买隔音效果最好的。但是我觉得还是要看你所处的位置,9号道两边通常都有看台和控制塔,摄影机会在那面聚集,那面建议要戴,否则会造成伤害。但有些人花钱就是要去听那些声音不愿意戴,但我还是建议要戴。

问:在七月份的某汽车杂志上看到一篇报导,内文为FIA将修改SAFETY-CAR(SC)的相关规定。就是说以後SC要进入PIT之前不会将车上的闪黄灯关闭,以避免车手会因为要准备冲刺而故意急加速再急减速以提升胎温,却造成後方车手不小心撞击的情况发生。"大舒的连胜纪录不就是因为这样撞掉的吗?〔但是上周的比赛SC出来好几次,却仍见其进PIT之前会先关掉闪黄灯?请问FIA是否真的要修改SC的相关规定? (from JackieLu[TW])

答:我认为如果他们不给车手任何警示,比赛将变得更加危险,特别对于处在队伍中间的赛车就更是如此。我的观点是,在比赛重新开始之前给车手以警示对于比赛非常重要。
作者: 飞鱼    时间: 2004-10-5 11:50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楼主对F1非常了解,请问楼主会修车吗? [M01]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6 11:15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日本大奖赛  铃鹿赛道
赛道中文名 铃鹿
赛道英文名 Suzuka
分站赛名称 日本大奖赛
所在国家 日本
单圈长度 5.864公里
总长度/圈数 310.596公里 / 53圈
最快圈速 1分36秒944-R.舒马赫[威廉姆斯]-2001

  [过往冠军]

  2001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8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7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6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5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4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3 : 塞纳 [麦克拉伦]
  1992 : 帕特里斯 [威廉姆斯]
  1991 : 伯格 [麦克拉伦]
  1990 : 皮科特 [贝纳通]
  1989 : 纳尼尼 [贝纳通]
  1988 : 塞纳 [麦克拉伦]



-----------------------------------
回复:飞鱼,我不会修车。 [M20]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6 11:18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轮胎和普通轮胎的不同

轮胎使比赛中至关重要的部件。而比赛用胎和普通轮胎虽然表面上相同,但是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下面简单做一比较:
A.设计思想完全不同。
普通房车的轮胎的设计要求是能尽量适应各种天气情况同时能使用足够长的时间。
普通轮胎的寿命有16,000公里甚至更长。但是,F-1的使用寿命只有200公里。而且就像其他部件一样要尽量轻。尽量结实。

B.结构不同。
房车轮胎橡胶中加装得是钢线。F-1中方的是尼龙和树脂材料。从而重量也不一样。从而也导致轮胎要软得多。更容易消耗掉。另外,橡胶中的尼龙排列方法也不一样。

C.G force不同。
F-1轮胎水平方向承受5G,垂直方向:4G

D.充气不同 。
F-1赛车中填充的不是空气,而是低密度的气体,为了防止在高温下气体膨胀过度导致爆胎。

历史:
1960年代出现"slick"tyre,平胎或光头胎。直到1998年为了大幅降低车速,F-1改规则,使用直纹胎(主要是为了降低弯角速度)。纹路2。5mm深.间隔5mm。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7 09:32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有趣的F1数据


一辆F-1赛车由8万零部件组成。即使,99。9%装配正确,在参赛时依旧会有80项指标错误

一辆F-1赛车中一公里长的电缆连接着大约100个感应器和传输器来监控各个部件正常工作

一辆F-1赛车从0-160km/h再回到0km/h只需要4秒

一辆F-1赛车引擎转速在18000rpm时,活塞每秒上下运动300次引擎在加速运动是产生7000G的压力,一般人在7-8个G时就会昏迷。引擎的每一个节点承受超过3吨的压力

F-1赛车重550kg,重量还不到mini的一半。车手在赛场上并不会穿抗荷服因为和飞行员不同他们承受的重力加速度压力时间短暂

如果在引擎在大速度时让活塞松脱,它将会向上冲起100m高

如果冷却循环系统的活塞松脱,冷却水会在不到2秒的时间里流光

离合器的主轴和叶片的寿命只有一场比赛。因为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F-1赛车的驾驶室非常狭窄,只有去掉方向盘之后车手才能出来。换档,离合都在方向盘下方。
F-1得下压力很大。一架小型飞机的起飞速度都要比F-1赛车来得慢。赛车在160km/h的时速下所产生的下压力可以让赛车在隧道的顶部行驶而不会掉下来。而赛车的极速可以达到300km

在没有下压力的情况下,一辆高性能的跑车在160km/h的速度下轮胎会打滑。但是,F-1的速度可以达到并超过300km/h

F-1赛车在车体上装置有pneumatic jacks分别在前翼和车尾部,这样工作人员可以在一秒之内将车顶起更换轮胎

加油人员的加油速度是每秒12升,也就是说普通家用车50升的油箱在4秒钟就能加油完毕

F-1赛车中的轮胎从轮胎商手中拿到的时候里面是普通空气。不过,很多车队都换装氮气因为氮气在温度发生比较大变化时膨胀系数比空气小,从而使轮胎的工作表现更加稳定

在每场比赛中,由于损耗平均每只轮胎都会损失重量大越是0.5kg

普通轮胎的宽度是185mm;F-1的宽度是355mm。

普通轮胎的设计生命是60000-100000km;F-1的轮胎设计寿命是90-120km
F1赛车时速200mph可以产生相当于车重本身两倍得下压力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8 11:18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赛车知识]赛车的不同规格的轮胎


轮胎的制造成分大约包含了100多种物质,有时或许还会更多,然而,最重要的成分只有三种:碳、油和硫磺。轮胎的软硬度对轮胎最终产生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而轮胎的结构始终是在随着比赛的发展而巧妙地改进。轮胎的框架,是由尼龙和聚酯这两种材料以复杂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因为轮胎需要应对强空气动力阻力(赛车的速度达到每小时250公里时,强泻气流大于1吨)、纵向强阻力(4G)和横向强阻力(5G),以及偶尔辗过赛道边石块形成的强烈撞击,所以轮胎的框架必须具备充足的硬度。在干燥气候下,这种轮胎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凹槽间的橡胶变形,因为赛车不可能适应所有赛道的特征,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如何使轮胎适用于各种赛道,这又是一个伤脑筋的问题。

  通过研究支配轮胎性能的各种因素,最终决定轮胎的最佳工作温度应为100摄氏度左右。从理论上讲,轮胎面的侧翼、中心及内部各个部分的温度应该是相等的。这一温度也应该在底盘的前后左右均匀分布。底盘后部过热会导致汽车对方向盘反应过于敏感;底盘前部过热会导致汽车转向不灵。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多检查轮胎的气压。当轮胎气压略微下降时(约1.1kg/cm2),会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轮胎与车道的啮合更加有力。但不容忽视的是,仅仅为0.2kg/cm2的变化就可能完全破坏汽车的平衡。为了尽可能地减小轮胎性能的变化(热量会增加膨胀压力),一级方程式赛车轮胎的填充是用一种叫专用空气混合气的气体。分配方案:每次周末赛,每位选手限配40个轮胎。其中12个轮胎用于星期五自由练习,随后不得再次使用。充气压力:1.1巴左右使用寿命:80公里至200公里,根据具体的构筑成分。工作温度:80摄氏度至100摄氏度。

  干地轮胎,是在干燥气候状态下使用的一级方程式赛车专用轮胎,直径660毫米,宽度为350毫米。轮胎的表面有四个纵向的凹槽,这符合比赛规则的要求。这些凹槽在轮胎表面中心线两侧以50毫米的间隔对称排列,深度至少为2.5毫米。这种旱天用的轮胎并不是对一般路面上使用的轮胎的改造,它传递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在一级方程式赛车中引进这种轮胎,为的是减少赛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点的面积,即轮胎与地面直接接触产生抓地力的面积。这样就能降低赛车的拐弯速度……为了实现这一看似简单的目的,总会让那么一些轮胎制造商的设计部门焦愁得彻夜难眠。

  雨用轮胎除了满足上述的成分和结构方面的要求,还必须注意另一事项:这种轮胎还必须能够驱散轮胎接触点和赛道之间的水层。如果水太多,轮胎就会因为完全失去抓地力,而变的打滑。国际汽车大奖赛规则允许每次使用三种不同的雨天用轮胎。通常,其中一个是中性轮胎(详见下文),而另外两个则是当赛道完全被浸湿时使用的雨天用轮胎。只有当比赛主管正式宣布赛道是"湿"的状态时,才能使用这两种轮胎。在每次比赛之前,制造商必须向运动主管单位FIA提供欲使用的每款轮胎的详尽制图。利用计算机模拟,确保雨天凹槽达到最佳尺寸。由于有了这一技术,赛车能够在一秒钟之内散去数十升的水。由于潮湿的赛道表面温度较低,所以这种轮胎必须能够在比旱天用轮胎的工作温度低得多的情况下工作。为了增加清除地面雨水的功能,雨天用轮胎的直径应比旱天用轮胎略宽。分配方案:每次周末赛,每位选手限28个轮胎充气压力:1.1巴左右使用寿命:若条件允许,可满足整个比赛。工作温度:30摄氏度至50摄氏度

  中性轮胎是指:在细雨绵绵的天气里,当赛道略微光滑,但尚达不到使用全湿轮胎的要求时,赛车所使用的轮胎。尽管这种轮胎应该拥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它的使命非常明确。在正在变干的赛道上,它必须能够驱散雨水。而当潮湿散去之后,它还应能够保持急速和持久耐用。为此,这种轮胎的凹槽应非常浅。分配方案:参见雨天轮胎。充气压力:1.1巴左右使用寿命:根据具体天气情况,变化悬殊。工作温度:40摄氏度(潮湿赛道)至100摄氏度的干燥气候胎。

   凹槽轮胎的性能取决于轮胎的大小、材料、结构、赛道情况和赛车底盘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可以在赛季的17场比赛中深切的感觉到这一点。米其林的工程师的工作就是使这些因素之间达成平衡。其实赛场上没有太多的策略选择余地,选手们在自由练习时,其实是在进行选择,在权衡了众多因素后,在正式比赛之前,他们必须从中选择一种方案,以后就不得改变主意。根据赛事规则,旱天用轮胎的尺寸有一上限,虽然轮胎越宽,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就会越大,但是,在时速高达300公里(185英里/小时)的环境下,增加几毫米的接触面积就会增大阻力,会滞缓几十分之一秒的速度。因此,米其林的工程师们不会机械地选择最大的轮胎宽度。这也许也能算是米其林成功的要素之一。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25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一起贴赛道的介绍:

澳大利亚大奖赛  阿尔伯特公园赛道
赛道中文名 阿尔伯特公园
赛道英文名 Albert Park
分站赛名称 澳大利亚大奖赛
所在国家 澳大利亚
单圈长度 5.303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7.574公里 / 58圈
最快圈速 1分27秒724-雷克南[迈凯轮]-2003

  [过往冠军]

  2002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1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艾尔文 [法拉利]
  1998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7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1996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5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4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3 : 塞纳 [麦克拉伦]
  1992 : 伯格 [麦克拉伦]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26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巴西大奖赛  英特拉格斯赛道
赛道中文名 英特拉格斯
赛道英文名 Interlagos
分站赛名称 巴西大奖赛
所在国家 巴西
单圈长度 4.309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5.909公里 / 71圈
最快圈速 1分14秒755-M.舒马赫[法拉利]-2002

  [过往冠军]

  2002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1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8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7 : 维兰纽夫 [威廉姆斯]
  1996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5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4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3 : 塞纳 [麦克拉伦]
  1992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1 : 塞纳 [麦克拉伦]
  1990 : 普罗斯特 [法拉利]
  1989 : 曼塞尔 [法拉利]
  1988 : 普罗斯特 [麦克拉伦]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27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英国大奖赛  银石赛道
赛道中文名 银石
赛道英文名 Silverstone
分站赛名称 英国大奖赛
所在国家 英国
单圈长度 5.141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8.289公里 / 60圈
最快圈速 1分18秒739-大舒马赫[法拉利]-2004

  银石赛道是英国赛车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两条到目前为止每年都举办过F1分站比赛的赛道之一。这里最先是一个飞机场,早在1948年这里就举办了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英国锦标赛。1950年,银石赛道举办了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历史上的第一站比赛,法里纳为爱快罗密欧车队夺得冠军。

  1973年,朱迪·舒切克特在Woodcote的事故使银石赛道做了25年来第一次改动。1979年雷戈佐尼在这里为威廉姆斯赢得了第一个分站冠军。1987年,银石又在Woodcote做了改动,这一年曼塞尔击败了他的队友皮科特,之后1991年和1994年赛道又做了两次大规模的重建。1994年,英国车手希尔在这里为英国车迷们赢得了一站冠军,95年冠军属于贝纳通车队的郝伯特。此后的两年属于维兰纽夫。98年轮到M.舒马赫为法拉利赢得胜利。1999年舒米在第一圈就发生了事故,他的腿被撞断,这使他直到那个赛季的倒数第二轮才得意重新参加比赛,库尔哈德获得本站冠军。很多车迷都认为是那一次事故使舒米失去了那一年的总冠军。2000年舒米又勇敢的回来了,没有让不愉快的回忆影响他,尽管他没有赢得最后的胜利,最终他以第三的身份站到领奖台上,库尔哈德蝉联本站冠军,哈基宁第二。2001年哈基宁为麦克拉伦取得三连冠。

  银石赛道经过不断的修改,增加了一些提高安全性的措施,在这里的比赛已经变得越来越吸引人。在本赛季的所有车手中只有三个人曾经在银石获得过胜利,库尔哈德和维兰纽夫各有两次,M.舒马赫一次。在银石最成功的车手是已经退役的伟大车手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他一共获得过5次银石站的冠军。

  [过往冠军]

  2002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1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2000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1999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1998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7 : 维伦纽夫 [威廉姆斯]
  1996 : 维伦纽夫 [威廉姆斯]
  1995 : 郝伯特 [贝纳通]
  1994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3 : 普罗斯特 [威廉姆斯]
  1992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1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0 : 普罗斯特 [法拉利]
  1989 : 普罗斯特 [麦克拉伦]
  1988 : 塞纳 [麦克拉伦]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28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美国大奖赛  印第安纳波利斯赛道
赛道中文名 印第安纳波利斯
赛道英文名 Indianapolis
分站赛名称 美国大奖赛
所在国家 美国
单圈长度 4.192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6.016公里 / 73圈
最快圈速 1分10秒399-巴里切罗[法拉利]-2004

  过往冠军

  2001 : 哈基宁 [迈凯轮]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这个赛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最初是以超过300万块砖头所砌成,并且保留至今,因此"砖场"之名不胫而走。

  第一次印地500比赛于1911年在这里举办。此后每年的五月,这里固定举办世界最大的一日赛事印地500大赛。

  第一届美国大奖赛于1959年在佛罗里达进行,当年由迈凯轮车队的奠基者布鲁斯·迈凯轮获得冠军。随后这个赛事被安排在了加利福尼亚。

  到1961年,美国大奖赛的举办地又被转移到了沃特金斯峡谷赛道,一个纽约偏僻的山区。作为美国大奖赛的场所,直到1980年才停止在这里比赛。

  2000年,印第安那波利斯赛道进入F1美国大奖赛。为此,赛道再一次地进行了修改,在原本椭圆形的赛道区域内,增加了新的赛道路线,并以顺时针方向的起步跑赛改换了过去逆时针方向的起步跑赛,不过,印地500赛车仍然保持着反时针进行。

  自从2000年正式承办F1以来,舒马赫在这里两次获得冠军,巴里切罗和哈基宁各一次。

  赛道特点:

  赛道两旁有临时建造的轮胎墙或者永久的水泥护墙。第13弯、椭圆大直路上没有缓冲区,直接对着水泥墙。在如此高速的赛道没有缓冲区是极其危险的。而且由于国际汽联对F1强制采用有条纹的轮胎,使赛车抓地力比卡特车还要低。

  一级方程式赛车在YardofBricks将达到195英里时速(312km/h)。在进入第一个弯时速以前将达到200英里(322km/h)。在第九个弯,车手要把赛车速度降到55英里/h(88.5km/h)。车手经过一个右弯进入椭圆跑道。此时速度约为100英里(160.9km/h)并且开始加速。在美国站如果上演卡特(CART)车手莫亚的意外或者意大利蒙扎的情况,是不足为奇的,也是车迷所不想看到的。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29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意大利大奖赛  蒙扎赛道
赛道中文名 蒙扎
赛道英文名 Monza
分站赛名称 意大利大奖赛
所在国家 意大利
单圈长度 5.793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6.592公里 / 53圏
最快圈速 1分21秒046-巴里切罗-2004

  历史:

  1950年,也是World Championship Series的第一年,首次举行了意大利大奖赛,四名意大利人站上了领奖台。Farina驾驶Alfa Romeo赛车赢得了首届意大利大奖赛的冠军。Dorino Serafini和Dorino Serafini代表法拉利取得并列第二,Fagioli获得第三。一年以后,法拉利车手Ascari赢得了冠军。他在接下来一年中卫冕成功,并创造了单圈最快记录。

  Juan Manuel Fangio在这里赢得了5次冠军,首次夺冠是在1953年,接下来两年他都卫冕成功。其中,1954年他套圈第二名一圈后冲过终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960年,因为对路面设施不满,英国车队集体抵制了1960年在这里举行的比赛。这样,法拉利车队统治了那一届意大利大奖赛,Phil Hill获得胜利。他成为首位在F1大奖赛上夺冠的美国人,也是最后一位驾驶前置引擎赢得冠军的车手。

  70年代,莲花车队车手Ronnie Peterson赢得了三次冠军。而78年的比赛却成为了一场灾难,比赛一开始就有10辆赛车挤撞到了一起。比赛也仅仅进行了一小时,成为F1历史上第五时间最短的比赛。一共有5辆赛车被取消比赛成绩,其中包括一直领先的Mario Andretti和Gilles Villeneuve 。Niki Lauda成为了冠军,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位没有领先过一圈却取得冠军的车手。

  1987年的比赛是有史以来赛程最短的比赛,比赛仅仅进行了1小时14分47秒707。1991年和1993年这里创造了第二和第三最快排位赛记录,仅仅落后于Keke Rosberg在银石赛道创造的平均时速160英里的记录。

  然而,这个记录2002年被蒙托亚打破,哥伦比亚人在排位赛上创造了平均时速259.827公里的记录,打破了Rosberg保持了17年的记录。如果蒙托亚希望在这个周末从舒马赫手中偷走至少一站比赛的冠军,他必须能再次上演两年前创造历史的一幕。

  与此同时,法拉利车队期待在他们的老家连续第三次确保胜利,并帮助第二车手巴里切罗夺得年度亚军。

  赛道特点:

  在霍根海姆赛道之后,意大利赛道成为F1赛程上最快的赛道。意大利蒙扎赛车场的赛道全长有5.772公里,赛车平均时速几乎可达到250公里,最高时速更高达350公里,这个赛道为观众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感官刺激。

  通过赛道起跑路段很长的大直线道后,赛车就来到Retifilio chicane处。这原本是由连续的两个减速弯所组成,不过2003年已经改为一个较急的弯。在赛车抵达Retifilio chicane之前速度可高达345km/h,车手必须重踩刹车减速退到一档才能过弯。出弯后的Curva Grande大弯道可以由310km/h通过。赛车在持续加速后,到达Variante della Roggia弯前100公尺处时才开始减速,赛车的速度必须由325km/h降到100km/h。这时的减速区路面很容易造成赛车弹跳或转向不足而偏离赛车走线,这就常使很多车手因此错过了chicane而冲进碎石堆。

  Curva di Lesmos是一个复合弯道,赛车是以4档155km/h通过。后半部的弯比较急,车手必须将赛车的车速降到3档以140km/h的速度通过。出弯后可以一路换档到6档,进入Curve del Serraglio弯前赛车速度通常高达345km/h,如果未能有效减速将会导致严重的偏离赛道和出弯的后果。赛车必须减速到140km/h的速度才能顺利通过Variante Ascari。再以220km/h的速度出弯后进入Curva Parabolica之前的大直线速度可达330km/h的速度。

  赛道最后一个弯也是全场最重要的弯即Curva Parabolica弯是一个长长的右弯,赛车若要在赛道作出最佳的单圈成绩,车手必须要把握过好这个弯。车手必须尽可能的以最高速出弯,才能取得进入全场最长的直线时取得最高的进入速度,这个弯道速度是160km/h、弯道是3.1G值,这对所有车手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车手要把握最佳时机,赛车以全油门出弯,车手才能跑出赛道最佳单圈的好成绩。

  
[过往冠军]
2003 : 迈克尔·舒马赫[法拉利]
2002 : 巴里切罗[法拉利]
2001 : 蒙托亚 [威廉姆斯]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弗伦岑 [乔丹]
1998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7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1996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5 : 郝伯特 [贝纳通]
1994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3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2 : 塞纳 [麦克拉伦]
1991 : 曼塞尔[威廉姆斯]
1990 : 塞纳 [麦克拉伦]
1989 : 普罗斯特 [麦克拉伦]
1988 : 伯格 [法拉利]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1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匈牙利大奖赛  布达佩斯赛道
赛道中文名 布达佩斯
赛道英文名 Hungaroring
分站赛名称 匈牙利大奖赛
所在国家 匈牙利
单圈长度 4.384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6.663公里 / 70圈
最快圈速 1分16秒207-M-舒马赫[法拉利]-2002

  布达佩斯赛道建造在布达佩斯东北12英里处,呈自然的坡度,赛车从赛道一端的起点出发,先是往下开到赛道的另一端,然后转弯,沿相反的方向往上开回起点。在这条赛道上超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赛道非常狭窄,同时有许多慢弯。在车手们的眼中,这是一条比较乏味的同时也比较闷热的赛道。

  1986年尼尔森·皮科特在这条赛道的第一个分站赛中击败塞纳获得冠军,第二年曼塞尔在比赛还有6圈时因为掉了轮圈螺母而不得不将几乎到手的胜利让出,皮科特成功卫冕。希尔1993年在这里夺得了他的第一个F1分站冠军。1994年的胜利者是当时在贝纳通车队的舒马赫。希尔在95年卷土重来夺回冠军,96年他又得到亚军,仅仅落后于队友维兰纽夫。1997年,转会到飞箭的希尔几乎用他那不被看好的战车再次胜出,可惜他的坐驾在最后关头由于气喉故障慢了下来,不得不将胜利让给前队友维兰纽夫。1998年的冠军则是驾驶法拉利红色战车的舒马赫。然而接下来的两年则成了麦克拉伦车队的天下,哈基宁包揽了这两年的冠军。舒马赫直到2001年才将冠军重新夺回。

  [过往冠军]
2003 : 阿隆索 [雷诺]
  2002 : 巴里切罗 [法拉利]
  2001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哈基宁 [迈凯轮]
  1999 : 哈基宁 [迈凯轮]
  1998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7 : 维兰纽夫 [威廉姆斯]
  1996 : 维兰纽夫 [威廉姆斯]
  1995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4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3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2 : 塞纳 [迈凯轮]
  1991 : 塞纳 [迈凯轮]
  1990 : 波特森 [威廉姆斯]
  1989 : 曼塞尔 [法拉利]
  1988 : 塞纳 [迈凯轮]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1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德国大奖赛  霍根海姆赛道
赛道中文名 霍根海姆
赛道英文名 Hockenheim
分站赛名称 德国大奖赛
所在国家 德国
单圈长度 4.574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6.458公里 / 67圈
最快圈速 1:13.780-雷克南[迈凯轮]-2004

  霍根海姆赛道本来给奔驰做试车用的,1970年起在纽伯格林赛道进行改建的时候成为F1的比赛赛道。不幸的是,这是另一条因为悲剧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赛道,1968年,伟大的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在这里参加方程式2000比赛的时候丧命,1980年帕特里克·德派拉(Patrick Depaillar)在这条赛道上试车的时候也因为事故丧生。

  这条赛道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基本上就是一条穿过森林的高速赛道,只是途中有三个比较陡的弯道稍微减缓一下速度,对于赛车的发动机来说是一个考验。舒马赫的车迷们将可以充满自豪的看着他们的英雄驾驶着高速的法拉利2000拿下又一个胜利。

  1970年在这里举行的第一次F1比赛充满了戏剧性,最终莲花车队的林德特以微弱的优势击败了法拉利车队的杰基。1977年F1比赛重新回到霍根海姆,因为车手们都不希望在纽伯格林赛道比赛。1976年发生了几乎致命的事故的劳达一年之后讽刺性的赢得了这一站的比赛。

  这条赛道最值得怀念的比赛是1982年,皮科特与萨拉萨尔发生了碰撞,皮龙尼则在雨天的练习赛中受了重伤,他的队友谭贝带着忧伤的心情赢得了比赛。而1994年的比赛则是最疯狂的,在第一圈过后赛道上就只剩下一半的赛车,舒马赫退出了比赛,伯格则为法拉利赢得了4年来的第一个冠军。

  2000年的比赛也让人难忘,巴西车手巴里切罗驾驶法拉利赛车从第18位出发后一路狂追,最后夺得了他的首个分站冠军。2001年舒马赫的弟弟拉尔夫为威廉姆斯萤得了这一站的冠军。

  [过往冠军]

  2001 : 拉夫·舒马赫 [威廉姆斯]
  2000 : 巴里切罗 [法拉利]   
  1999 : 艾尔文 [法拉利]
  1998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7 : 伯格 [贝纳通]
  1996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5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4 : 伯格 [法拉利]
  1993 : 普罗斯特 [威廉姆斯]
  1992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1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0 : 塞纳 [麦克拉伦]
  1989 : 塞纳 [麦克拉伦]
  1988 : 塞纳 [麦克拉伦]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2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法国大奖赛  马尼库尔赛道
赛道中文名 马尼库尔
赛道英文名 Magny Cours
分站赛名称 法国大奖赛
所在国家 法国
单圈长度 4.251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5.886公里 / 72圈
最快圈速 1分15秒377-大舒马赫[法拉利]-2004

  位于法国中部的马库尼尔赛道是最简单的一条F1赛道,基本都是慢弯,因此许多车迷都觉得这条赛道缺乏刺激。

  这条赛道于1991年开始举办F1比赛,威廉姆斯车队的曼塞尔夺得胜利,92年他成功在这里卫冕,93年,普罗斯特为威廉姆斯车队夺得三连冠军。

  曼塞尔94年短暂的回归F1,尽管他在法国再一次排到了第一排发车,但在正式比赛中他却未能完成比赛,舒马赫夺得冠军,95年他又一次胜出,第三年舒米就没那么好运了,他的法拉利车爆缸退出比赛,达蒙·希尔获得了胜利。

  97年舒米再次夺冠,98年法拉利8年来的第一次包揽前两位,舒米第一,艾尔文第二。1999年乔丹车队的弗伦岑在不断变化的天气条件下夺得冠军,事实上他是在不知道自己的膝盖骨已经碎裂的情况下获胜的,在那之前两站的加拿大站,他曾经发生过事故,使他的膝盖受伤。

  2000年麦克拉伦的库尔哈德击败队友哈基宁和法拉利的巴里切罗夺冠,2001年冠军又回到舒马赫的手中,他的弟弟拉尔夫紧随大哥夺得亚军。

  [过往冠军]
2004:迈克尔·舒马赫[法拉利]
2003:拉尔夫·舒马赫[威廉姆斯]
  2002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1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1999 : 弗伦岑 [乔丹]   
  1998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7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6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5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4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3 : 普罗斯特 [威廉姆斯]   
  1992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1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3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欧洲大奖赛  纽伯格林赛道
赛道中文名 纽伯格林
赛道英文名 Nurburgring
分站赛名称 欧洲大奖赛
所在国家 德国
单圈长度 5.144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8.323公里 / 60圈
最快圈速 1分29秒468-M.舒马赫[法拉利]-2004

纽伯格林赛道最初建于1925年,赛道总长22.5公里,路面高高低低,并有着许多蜿蜒在松树林中的弯道,弯道总共有17个,为世界上最大的赛车场。

六十年代,许多世界冠军在这里赢得过冠军,1961年莫斯在这里夺得他的最后一站比赛,1968年斯图尔特以整整4分钟的优势胜出。在斯图尔特的压力之下,这条赛道于1970年做出了一些提高安全性的改变,增加了隔离物并改宽了赛道。

1976年劳达在这里发生的可怕的事故使纽伯格林赛道被迫停止举办F1比赛,直到1984年才重新获得举办资格,那时整条赛道已经和以前绝然不同,它在旧的赛道旁重建,赛道长度4.556公里,跑赛全程是67圈,共305.235公里,高低速弯道相兼,赛车的调整设定难度较大。

2002年,纽伯格林赛道进行了不小的修改,赛道原先第一个Castrol S弯道,被包含了两个左弯和两个右弯的复杂赛道路线所取代,赛道的长度增加到5.148km,赛车要跑赛60圈。由于赛道修改以后的第一个弯道相当的窄急,赛车起跑以后速度陡减,若车手不十分熟悉赛道路线状况的话,在这里很容易发生重大事故。

纽伯格林赛道好不容易在1985年取代霍根海姆赛道举办了一站德国大奖赛之后,却因参赛车手认为赛事过程乏味无趣而再度被FIA除赛。十年以后,直到1995年欧洲大奖赛又再度回到纽伯格林赛道举行,但是1997年、1998年却是被作为卢森堡大奖赛的赛场。从1999年以后纽博格林赛道才开始成为欧洲大奖赛的半永久赛场。德国作为一个国家拥有两站F1赛事,一直颇受外界的非议。

1995年,迈克尔·舒马赫在这里上演了一场经典的比赛,当时还在贝纳通(Benetton)车队的舒米在只剩3圈时超越了法拉利的阿雷西(Jean Alesi)获得最后的胜利。1996年维伦纽夫在这里夺得他的首个F1分站冠军。1997年则一定让迈克尔·舒马赫难以忘记,他的弟弟拉夫·舒马赫在第一圈就迫使他退出了比赛,而迈凯轮的两辆赛车则在同一圈内相继爆缸退出,让维伦纽夫成功卫冕本站冠军。

1998年,迈凯轮的哈基宁在被法拉利抢到前两位发车的不利情况下夺冠,1999年斯图尔特车队的郝伯特(Johnny Herbert)梦幻般的获胜,他在半湿半干的比赛条件下为他的车队赢得了他们的"处女冠军"。遗憾的是,在第二年他退出F1比赛之前,他没能在这里重现一年前的辉煌。2000年的冠军被迈克尔·舒马赫重新夺回,他在2001年又成功卫冕。 2002年,另外一名法拉利车手巴里切罗夺得了冠军

  [过往冠军]
2003 : 拉尔夫-舒马赫(威廉姆斯)
  2002 : 巴里切罗 [法拉利]
  2001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郝伯特 [斯图尔特]
  1998 : 哈基宁 [迈凯轮]
  1997 : 维伦纽夫 [威廉姆斯]
  1996 : 维伦纽夫 [威廉姆斯]
  1995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4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加拿大大奖赛  蒙特利尔赛道
赛道中文名 蒙特利尔
赛道英文名 Montreal
分站赛名称 加拿大大奖赛
所在国家 加拿大
单圈长度 4.361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5.270公里 / 70圈
最快圈速 1:13.622-巴里切罗[法拉利]-2004

最快杆位纪录: 蒙托亚 1:12.836
2003年冠军: 迈克尔-舒马赫 1:31.13.591
大奖赛举办次数:25

  加拿大站的比赛是从1978年起移到蒙特利尔的,因为原来的莫斯波特公园赛道已经过时而且危险性也太高。看一眼蒙特利尔赛道的平面图就知道这条赛道的难度,第一个弯道就足以使最好的车手陷入麻烦,因为出弯后马上就进入一个扭曲的S形弯道。

  蒙特利尔赛道上值得纪念的时刻:

  这条赛道的第一个冠军被本地的英雄——老维兰纽夫夺得。1982年,蒙特利尔赛道发生了一次惨案,普拉蒂在第一圈就撞上了皮龙尼停下来的法拉利赛车,这个事故要了普拉蒂的命。1991年,曼塞尔在早早领先的情况下让煮熟的鸭子飞了,他的威廉姆斯塞车打滑停了下来,让皮科特意外的为贝纳通夺得了他的最后一个分站冠军。1997年,舒马赫在一场临时缩短的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因为潘尼斯的普罗斯特塞车出了车祸,弄断了腿。1998年舒马赫再次夺冠,这一年的比赛从第一圈开始就发生了许多意外,先是拉夫·舒马赫的乔丹赛车停在起跑线上引起混乱而使比赛被迫重新开始,接着在第一个弯道,沃兹的贝纳通赛车穿过草地,冲上阿雷西的赛车后有翻了两个跟斗,一共有四辆车因这起事故而退出比赛:特鲁利、阿雷西、郝伯特和沃兹。1999年在最后关头,舒米、希尔和维伦纽夫都在最后关头失去控制,让哈基宁夺得了冠军。不过2000年,法拉利在这里包揽了前两名,舒米再次夺回冠军。2001年的冠军则落到了舒米的弟弟小舒马赫的手中。2002年和2003年,舒米在这里连续两次夺冠。

  [过往冠军]

2003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2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1 : 拉夫·舒马赫 [威廉姆斯]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8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7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6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5 : 阿雷西 [法拉利]
  1994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3 : 普罗斯特 [威廉姆斯]
  1992 : 贝加 [麦克拉伦]
  1991 : 皮科特 [贝纳通]
  1990 : 塞纳 [麦克拉伦]
  1989 : 博特森 [威廉姆斯]
  1990 : 塞纳 [麦克拉伦]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4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摩纳哥大奖赛  蒙特卡罗赛道
赛道中文名 蒙特卡罗
赛道英文名 Monte Carlo
分站赛名称 摩纳哥大奖赛
所在国家 摩纳哥
单圈长度 3.370公里
总长度/圈数 262.860公里 / 78圈
最快圈速 1:14:439 大舒马赫[法拉利]-2004

最快杆位纪录: 拉尔夫-舒马赫 1:15:259
2003年冠军: 蒙托亚 1:42:19.010
大奖赛举办次数:50


  摩纳哥大奖赛是F1传统的一站比赛,他的赛道就在赌城蒙特卡罗豪华的街道之间。每年一度的摩纳哥大奖赛,不仅把世界各地的最有钱的一些人聚集到这里,也深深吸引着全球无数的F1车迷。

  蒙特卡罗狭窄的赛道环绕着赌城的街道、广场、海港等,其中还要穿过一段隧道,在那里面,你可以听到V10发动机的轰鸣声的回声。事实上,这是一条基本不可能进行超车的赛道。

  摩纳哥大奖赛首次亮相是在1929年;第二次则要等到1950年,那一次有十辆赛车在第一圈就发生了壮观的相撞事故,梵吉奥幸免并最终赢得了比赛。莫斯1956年赢得了胜利,但57年他发生了事故,把冠军送给了梵吉奥。莫斯是这个时期的霸主,他最值得纪念的胜利是在1961年,他在这里精彩地战胜了所有法拉利的赛车。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普罗斯特和塞纳先后统治了蒙特卡罗赛道。1994年,在塞纳意外身亡之后的第一个分站赛事就在摩纳哥举行,舒马赫成了新的统治者,95年他再度胜出。1996年普罗斯特车队的潘尼斯出人意料的夺冠。1997年,舒马赫在湿滑的赛道条件下重新夺回了胜利。麦克拉伦的哈基宁98年胜出。99年,舒马赫和法拉利卷土重来,德国人也在这一年第四次加冕车手总冠军。2000年则属于库尔哈德。2001年,尽管库尔哈德在这里夺得首发位置并创造了最快圈速,但最终的胜利还是被舒马赫夺走。 夺得2002年和2003年冠军的分别是库尔哈德和蒙托亚。

  摩纳哥站的历史悠久,短短几句话无法说清,毋庸置疑的是,蒙特卡罗赛道是许多车迷们最喜欢的一条赛道,因为在这条赛道上,车手的驾驶技术远远比赛车本身的速度重要。

  [历届冠军]

2003: 蒙托亚 [威廉姆斯]
  2002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2001 : M·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1999 : M·舒马赫 [法拉利]
  1998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7 : M·舒马赫 [法拉利]
  1996 : 潘尼斯 [普罗斯特]
  1995 : M·舒马赫 [贝纳通]
  1994 : M·舒马赫 [贝纳通]
  1993 : 塞纳 [麦克拉伦]
  1992 : 塞纳 [麦克拉伦]
  1991 : 塞纳 [麦克拉伦]
  1990 : 塞纳 [麦克拉伦]
  1989 : 塞纳 [麦克拉伦]
  1988 : 普罗斯特 [麦克拉伦]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5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奥地利大奖赛  A1赛道
赛道中文名 A1
赛道英文名 A1-Ring
分站赛名称 奥地利大奖赛
所在国家 奥地利
单圈长度 4.326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7.146公里 / 71圈
最快圈速 1分09秒298-M.舒马赫[法拉利]-2002

  [历届冠军]

  2002 : M·舒马赫 [法拉利]
  2001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2000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9 : 艾尔文 [法拉利]
  1998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7 : 维兰纽夫 [威廉姆斯]
  1986 : 普罗斯特 [麦克拉伦]
  1985 : 普罗斯特 [麦克拉伦]
  1984 : 劳达 [麦克拉伦]
  1983 : 普罗斯特 [雷诺]
  1982 : 安吉列斯 [莲花]
  1981 : 拉菲特 [Ligier]
  1980 : 雅波勒 [雷诺]
  1979 : 琼斯 [威廉姆斯]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5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西班牙大奖赛  卡塔伦亚赛道
赛道中文名 卡塔伦亚
赛道英文名 Catalunya
分站赛名称 西班牙大奖赛
所在国家 西班牙
单圈长度 4.730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7.323公里 / 65圈
最快圈速 1:20:143 -巴里切罗[法拉利]-2003

最快杆位纪录: 迈克尔-舒马赫 1:16.364
2004年杆位:迈克尔-舒马赫 1:15:022
2004年冠军:迈克尔-舒马赫
大奖赛举办次数:14

  [过往冠军]

2003年: 迈克尔-舒马赫[法拉利]1:33:46.933
  2002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1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9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8 : 哈基宁 [麦克拉伦]
  1997 : 维兰纽夫 [威廉姆斯]
  1996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5 : 迈克尔·舒马赫 [贝纳通]
  1994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3 : 普罗斯特 [威廉姆斯]
  1992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1 : 曼塞尔 [威廉姆斯]
  1990 : 普罗斯特 [法拉利]
  1989 : 塞纳 [麦克拉伦]
  1988 : 普罗斯特 [麦克拉伦]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6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圣马力诺大奖赛  伊莫拉赛道
赛道中文名 伊莫拉
赛道英文名 Enzo e Dino Ferrari, Imola
分站赛名称 圣马力诺大奖赛
所在国家 圣马力诺
单圈长度 4.933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5.609公里 / 62圏
最快圈速 1:20:411-大舒马赫[法拉利]-2004

最快杆位纪录: 巴顿 1:19:753
2004年杆位:巴顿 1:19:753
2004年冠军:迈克尔-舒马赫1:26:19.670
大奖赛举办次数:24

  [过往冠军]

2003 : 迈克尔-舒马赫[法拉利]1:28:12.058
2002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1 : 拉夫·舒马赫 [威廉姆斯]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8 : 库尔哈德 [麦克拉伦]
1997 : 弗伦岑 [威廉姆斯]
1996 : 希尔 [威廉姆斯]
1995 : 希尔 [威廉姆斯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6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马来西亚大奖赛  雪邦赛道
赛道中文名 雪邦
赛道英文名 Sepang
分站赛名称 马来西亚大奖赛
所在国家 马来西亚
单圈长度 5.543公里
总长度/圈数 310.408公里 / 56圈
最快圈速 1:34:223-蒙托亚[威廉姆斯]-2004

最快杆位纪录: 迈克尔-舒马赫 1:33:074
2004年冠军: 迈克尔-舒马赫1:31:07.490
2004年杆位:迈克尔-舒马赫1:33:074
大奖赛举办次数:6  


[过往冠军]

2003 : 雷克南[迈凯轮] 1:32:22.195
2002 : 拉尔夫·舒马赫 [威廉姆斯]
2001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艾尔文 [法拉利]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7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马来西亚大奖赛  雪邦赛道
赛道中文名 雪邦
赛道英文名 Sepang
分站赛名称 马来西亚大奖赛
所在国家 马来西亚
单圈长度 5.543公里
总长度/圈数 310.408公里 / 56圈
最快圈速 1:34:223-蒙托亚[威廉姆斯]-2004

最快杆位纪录: 迈克尔-舒马赫 1:33:074
2004年冠军: 迈克尔-舒马赫1:31:07.490
2004年杆位:迈克尔-舒马赫1:33:074
大奖赛举办次数:6  


[过往冠军]

2003 : 雷克南[迈凯轮] 1:32:22.195
2002 : 拉尔夫·舒马赫 [威廉姆斯]
2001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2000 : 迈克尔·舒马赫 [法拉利]
1999 : 艾尔文 [法拉利]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7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比利时大奖赛  斯帕赛道
赛道中文名 斯帕
赛道英文名 Spa
分站赛名称 比利时大奖赛
所在国家 比利时
单圈长度 6.968公里
总长度/圈数 306.592公里 / 44圈
最快圈速 1分47秒176(2002年,迈克尔-舒马赫,法拉利)

最快杆位纪录: 迈克尔-舒马赫 1:43.726
2003年冠军:未举办大奖赛
大奖赛举办次数:37

  斯帕赛道常被形容为世界上设计最佳的賽道,因为它提供世界上最佳的赛车演出。一方面因为斯帕赛道坐落的地点很好,一方面因为经常下雨,而且下在跑道的一边,另一边却是干的,所以這是一场注重车队战略的比賽。此外若要到斯帕赛道观看F1比賽,最经典的位置就是在Eau Rouge,那会是永生难忘的经历,所以這个区域的票价特別贵并不是沒有原因。

  La Source发夹弯就在起跑后不远处,很多车手都会因为事故而在此退出比賽。到达Eau Rouge的速度可以达到305 km/h,下坡后车手轻点剎车后进入弯角,之后开始上坡,上坡前时间速为290。很多车手都希望在Eau Rouge提高出弯速度以便在紧接而來全场速度最高的路段有更好的表現,但事实上只有少数车手能够全油门出弯。

  在Kemmel速度可高达350,然后必须重踩剎车后进入Les Combes弯,這里是个很好的超车点。這个先右后左的复合弯道平均速度为3档140,出弯时可上4档速度175。Rivage是一个下坡而且颠簸的弯夹弯,如果遇到下雨很多车手会在這里冲出跑道提早收工。之后的Pouhon弯进出弯的速度都是230,出弯后的小直线上速度又可达到300,然后会遇到Fagnes汤匙弯,一个先右后左的减速弯,以180通过。Stavelot是一个连续的右弯,以3档入弯,4档260出弯,Blanchimont是一个长的左弯,以速度310出弯后在进入直线前会遇到"Bus Stop"汤匙弯,这是全场最慢的一个减速弯道,通过之后就进入直线完成一圈。

历届冠军榜:

  2002:迈克尔-舒马赫(法拉利)-M. Schumacher (Ferrari)
  2001:迈克尔-舒马赫(法拉利)-M. Schumacher (Ferrari)
  2000:哈基宁(迈凯轮)-M. Hakkinen (McLaren)
  1999:库塔(迈凯轮)-D. Coulthard (McLaren)
  1998:达蒙-希尔(威廉姆斯)-D. Hill (Jordan)
  1997:迈克尔-舒马赫(法拉利)-M. Schumacher (Ferrari)
  1996:迈克尔-舒马赫(法拉利)-M. Schumacher (Ferrari)
  1995:迈克尔-舒马赫(贝纳通)-M. Schumacher (Benetton)
  1994:达蒙-希尔(威廉姆斯)-D. Hill (Williams)
  1993:达蒙-希尔(威廉姆斯)-D. Hill (Williams)
  1992:迈克尔-舒马赫(贝纳通)-M. Schumacher (Benetton)
  1991:塞纳(迈凯轮)-A. Senna (McLaren)
  1990:塞纳(迈凯轮)-A. Senna (McLaren)
  1989:塞纳(迈凯轮)-A. Senna (McLaren)
  1988:塞纳(迈凯轮)-A. Senna (McLaren)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8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上海大奖赛  上海赛道
赛道中文名 上海
赛道英文名 Shanghai
分站赛名称 上海大奖赛
所在国家 中国
单圈长度 5.455km
总长度/圈数 305.248km / 56圈(待定)
最快圈速 1:32:238 大舒马赫[法拉利]-2004

上海国际赛车场F1赛道由赛道设计权威Hermann Tilke设计,形状酷似一个"上"字。其总长度为5451.24米,具有7处左转弯道及7处右转弯道。平均时速205公里。最长的直道长度为1175米,位于弯道T13和T14之间。赛道的宽度在13-15米之间,一般为14米,在弯道处加宽到最大20米(弯道T14/T15)。赛道上有几个超车点,特别是多顶点的第一弯道和最后大直道。

其他有特色的赛道设计为:螺线型收缩的弯道(弯道T1到T3),其半径从R=93.90米变为R=31.8米;螺线型展宽的弯道(弯道T11到T13),其半径从R=8.80米增加到R=120.55米;还有两处急转弯道,曲线半径分别为R=18.70米(T6)和R=10.07米(T14)。

赛道轴的最低点,其绝对标高为+4.50米,最高点处是位于弯道T2上,绝对标高+11.24米。最大上坡坡度为3%,最大下坡坡度为8%。

  整个赛道是由弯道、直道和一些上下坡道组成,其在最长直道上(T13和T14之间)的最高允许时速为327公里/小时,并且在窄弯道处要求制动到87公里/小时的时速,给观众带来一种赛车运动所特有的激烈、紧张和刺激的感受。
作者: 青田石雕    时间: 2004-10-9 20:39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巴林大奖赛  巴林国际赛道
赛道中文名 巴林国际
赛道英文名 Bahrain International
分站赛名称 巴林大奖赛
所在国家 巴林
单圈长度 5.411
总长度/圈数 308.43公里 / 57
最快圈速 1:30:252 大舒马赫[法拉利]-2004

2004年首次举办F1大赛
冠军获得者:迈克尔-舒马赫(法拉利)1:28:34.875
杆位获得者:迈克尔-舒马赫(法拉利)1:30:139

巴林赛道实际上包括5条独立的巡回赛道,其中有2.5公里长的椭圆性试车道。F1赛道宽14.22米,单圈长为5.411公里,共有15个弯角(左6,右9),预计F1赛车的单圈成绩将在1分35秒左右,平均时速约为196公里,最高时速为310公里。比赛圈数为57圈(合308.43公里),赛道对赛车的下压力要求为适中。

  比赛赛道的单圈长度为5.411公里,车手们将完成57圈的比赛,总长度为308.43公里。

  场内设施可以容纳50,000观众,其中正面看台有10,000坐位。维修站可以容纳18支车队,500人可以在新闻中心同时办公。9层的萨赫尔塔俯视整个赛道,重要人物可以在这里很舒适地观看比赛。

  另外,比赛举办地巴林全国面积约665平方公里,首都麦纳麦位于巴林的主岛上。盛产石油的众多小国巴林气候非常干燥,典型的沙漠气候,冬天很暖和,而夏季则异常炎热,白天的温度一般都在30度以上。
作者: Hawkbird    时间: 2004-10-10 07:14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哈哈,看来不少F1车迷哦,请问大家是什么阵营的?

俺迷恋F1近18年啦,是McLaren和Williams车队的Fans
作者: 小王子    时间: 2004-10-20 10:16
标题: Re: [b][color=darkblue]F1学校[/color][/b](欢迎交流学习)
F1的轮胎大战:米其林普利司通中国上演拉锯战

9月24日下午4点,F1练习赛结束。米其林赛事总监迪帕基耶悠闲地坐在车队生活区的水榭楼台前与客人品咖啡聊天。离此地不到100米的车队维修区,米其林的赛事经理瓦塞隆则忙着到各车队收集数据。

  米其林这次一共带来了三种干性轮胎、两种湿胎,其中一种新配方轮胎过去还从未使用过。米其林的对手普利司通则带来五种干地轮胎、两种湿地轮胎。

  有人试探着问迪帕基耶:好像普利司通带的轮胎种类、数量要比米其林多?这位法国小老头笑着说:数量不是问题,我们也能,但关键是要选对。

  5.451公里的上海赛道有些特别。有刁钻的弯角、也有极高速的直道,对轮胎弯道抓地性能与骤升骤降的轮胎升温是一大考验。

  练习赛,英美车队的试车手戴维森两次排在首位,并在最后一次练习赛中创造1分33秒289的最快单圈成绩。英美车队老板理查兹与米其林的工程师对明后天较量信心满满。

  25日一早,雷诺车队的布里亚托尔采纳了米其林建议,更换一款比较硬的轮胎参加了排位赛与决赛。

  采用软胎上阵的普利司通的伙伴索伯车队在排位赛上的成绩要好于雷诺。索伯的马萨还在排位赛中创造出330.3公里的最高时速,排在发车席的第四位置。可迪帕基耶还是自信"米"字号轮胎的长距离表现力。

  决赛时,马萨继续在三个计时点中创造第五快的最高时速。但与阿隆索驾驶的雷诺车相比,长距离中的速度并没有雷诺赛车稳定(事后雷诺对中国大奖赛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普利司通轮胎在中国大奖赛中短时期的成绩会比米其林好,随着比赛进行下去,米其林轮胎会更有竞争力)。

  比赛结果也印证了他们的判断,普利司通军阵中的"超级旗舰"———法拉利的巴里切罗以超群实力拔得头筹,而米其林军团有迈凯轮的莱科宁、英美的巴顿、雷诺的阿隆索、威廉姆斯的蒙托亚、英美的佐藤占据前六中的五席。

  F1中国大奖赛依旧维持着"普利司通军阵———法拉利一骑绝尘,米其林军团合力钳制"的格局。

  F1两大轮胎供应商的这种激烈争斗,不仅表现风驰电掣的赛场上,同时也表现在赛场外。

  先是米其林在今年年中,一方面宣布增资上海、沈阳企业;一方面组织国内经销商、客户、记者赴西班牙体验F1赛车,借F1形象展示自己在轮胎世界的王者风采。

  普利司通则在8月,在全国各大城市推出了法拉利赛车中国巡回展,借F1的名义为普利司通轮胎造势。

  7月,米其林的第115家TyrePlus驰加店在拉萨开业。据说,年底要增至160家。普利司通也跟着有模有样搞起自己的轮胎专卖店。米其林叫"驰加"、普利司通叫"车之翼",普利司通公司宣称:到2010年要扩增至500家。

  在全球,米其林一直以19.6%左右的市场份额长期占据轮胎业三甲地位;普利司通以微弱劣势紧随其后。在欧洲,普利司通自1997年进入F1以来,其轮胎的知名度在欧洲已从原来13%上升到34%;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也随之提高。

  不仅在欧洲,在亚洲、在其他地区,普利司通都是米其林的一个强劲对手。到目前为止,普利司通在沈阳、天津、无锡设有三个轮胎生产厂,米其林则在上海、沈阳设有多家轮胎生产厂。米其林期待: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普利司通的目标则是"无论大胎、小胎,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上都要提升到20%。"

  中国市场就这么大,可以想见:一场马拉松似的拉锯战又将在中国大地上上演。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120.76.133.63/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