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标题: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打印本页]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8-5-8 15:42
标题: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有兴趣的朋友,请给我短消息。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8-5-8 15:43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心影 优律诗美广州站
An exploration through music, speech and eurythmy
音樂,語言和舞蹈的融合共生
巴赫,《柔板》——选自G小调第一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 (1717年)
约翰·邓恩,《神圣十四行诗》(1633年)
金望,《望夫石》——小提琴无伴奏作品(2008年)
王珏,《寂·漠》——两首小提琴无伴奏作品(2003年)
巴赫,《萨拉班德和复奏》——选自B小调第一首小提琴无伴奏组曲 (1717年)
尤金·伊萨依,《忧郁》——选自A小调第二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 (1924年)
优律诗美编创与表演 马珍雅(中文名) (Andrea Malone Von Wurmb)
小提琴伴奏与独唱 魏韵
艺术指导 内田朝子 (Tomoko Uchida), Ilse Stadler
灯光 冯彦臣
服装设计 马珍雅(中文名) (Andrea Malone Von Wurmb)
作品简介:
《柔板》 优律诗美艺术的创始者鲁道夫·施坦纳为巴赫的这一乐曲设计了舞台表演流动的形状。马珍雅根据乐音,音程,节拍,以及和声的发展编排了表演动作。
《神圣十四行诗》 约翰·邓恩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他既是诗人又是牧师。组诗“神圣十四行诗”将古典爱情诗体裁的“十四行诗”转化为呈奉给上帝的殷切献辞。
《望夫石》 “望夫石”讲述了一位忠贞妻子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然而,音语舞“望夫石”探索的,是这位女性自身的情感与生命的世界;失去心爱的人心灵日渐脆弱,而身体却越来越僵硬,最终化为岩石。这部作品也是作曲家金望和舞者马珍雅的共同创作,展现了情感生命的两个极端,因此在音乐和肢体语言上也具有截然不同的结构.
《寂·漠》 王珏的作品“寂”(静)与“漠”(无涯),最初是为小提琴家 Mark Lobotzky 而作. 两部作品以组曲的方式呈现, 其“快”和“慢”的对比,表现了意志力的平衡,恰如“阴”“阳”之相克相生。舞蹈部分由马珍雅,内田朝子,和Ilse Stadler 以及作曲家共同编排。虽然这部现代音乐作品也要遵循和古典音乐相同的编舞原则,但作品中音高,节奏,力度和复奏与古典音乐的迥异之处依然体现在舞者的动作之中。
《萨拉班德和复奏》 巴赫的“萨拉班德和复奏”是传统的舞曲形式, “复奏”(即变奏)在和声上是“萨拉班德”的回应,这点在舞蹈编排中也得到了体现。
《忧郁》 虽然伊萨依的这部作品整体上取材于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但是此次表演的柔美的E小调二乐章《忧郁》使用了格里高利圣咏的素材,乐章的结尾是一段节奏自由的《末日经》动机。
作者简介:
马珍雅(Andrea Malone von Wurmb) 196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小学中学接受华德福教育,获华盛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及国际研究学士学位。1998年获德国汉堡优律诗美学院学士学位,师从Carina Schmid,2002年在荷兰海牙的Helicon大学获表演优律诗美硕士文凭,师从Baptist Hogrefe。此外,她还在德国汉堡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分别接受音乐培训和音乐课程学习,并且专门学习过声乐和乐器。马珍雅的优律诗美表演将声音(音乐),动作,色彩,和流动的线条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整体”的艺术,以动作来传达声音(音乐)。马珍雅尝试以优律诗美来诠释现代室内乐作品,并赋予作品多种维度表达的空间。主要作品:“proSviet”,与俄罗斯同名乐团共同演出(2003,欧洲巡演);“奥尔弗斯与欧律狄刻”(2002, 加拿大);“靛蓝谎言”(2004,德国)以及其它在日本,美国和德国演出的作品。
魏韵 1981年生于上海。6岁学琴,曾先后师从陈新之教授,吴菲菲教授和郑石生教授。200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小提琴教师。2003年起受邀参加了大量室内乐及重奏音乐会,活跃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贺绿汀音乐厅、杭州大剧院等舞台上。2004年夏,应邀参加德国Schleswig-Holstein Musik Festival(北德音乐节)的青年乐队,受Christoph Eschenbach、Valery Gergiev、Yuri Bashmet等知名大师指导,赴汉堡、柏林、吕贝克等地演出交响乐及室内乐近20场。2004年4月和2005年11月,两度应上海爱乐者协会之邀在上海交响乐团举办个人专场独奏音乐会。
冯彦臣 1976年出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灯光设计专业,现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灯光设计;主要设计作品有:话剧《恋人》,美国小剧场话剧《情书》,英国当代实验戏剧《4.48 Psychosis 》,金星舞蹈团现代舞《时间·空间·无间》,2005年亚洲戏剧季闭幕式,大型歌舞剧《火焰山之故地重游》,音乐剧《狂雪》,法国小剧场戏剧《马格丽特-杜拉斯》,大型舞剧《轮椅上的天使》,昆曲《桃花扇》,大型话剧《激情东海》等。
內田朝子(Tomoko Uchida) 1962年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优律诗美学院毕业后,就职于瑞士巴塞尔的歌德大堂舞台演出团。现在,内田朝子是一位自由职业艺术家,在瑞士,台湾,马来西亚等地授课并协助编排优律诗美。
ILSE STADLER 1965年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优律诗美学院接受优律诗美培训,以及荷兰的Helicon大学接受表演优律诗美培训。 曾在德国汉堡优律诗美乐团,英国“行动的词语”剧团(Moving Word Theater)表演及巡回演出。现在ILSE是一位自由优律诗美艺术家,在欧洲表演并编排作品。
优律诗美(音语舞)(EURYTHMY)简介:
“EURYTHMY”又名音语舞,源于希腊语: “EU” 即“美好”,“RHYTHMOS”即“韵律”,涵义是“美好的韵律”。这门艺术发源于20世纪初。
优律诗美有两种主要形态,一种是“音乐优律诗美”(或“视觉音乐”),另一种是“语言优律诗美”(或“视觉语言”)。在“视觉音乐”中,表演者利用姿势表示音调和音程等,使音乐变得可以看见。在“视觉语言”中,表演者依据发出的声音用整个身体或者局部动作做出相应的姿势。两种优律诗美技巧不同,但都显示着人类内在的心灵体验与周围的空间环境。表达音乐时,表演者必须不断创造出使音乐能够流畅的空间;表达诗歌时,表演者像是一尊会动的雕塑。
优律诗美是运动的艺术,其目的不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舞者的身体调校成一个乐器,让声音与音乐本身的语言,通过身体活动表达出来。
感谢:
德国基金会GLS: Gemeinschaftsbank Treuhandstelle Bochum;
荷兰基金会: Iona Stichting, Amsterdam
提供资助。
感谢中国和欧洲的许多朋友, 他们的努力成就了这场演出。感谢Melaine MacDonald, Ilse Stadtler, Anja Herbst, Tatjana Belskaja, Gertrudis Brückner-Knoop,和陈灵翼,高民芳等朋友的艺术支持,感谢其他朋友在各方面的帮助。
作者:
lilinana
时间:
2008-5-8 18:09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LZ是想找伴去看吗?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8-5-9 12:15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不是想找伴一起看。
是觉得能在广州看到音语舞表演,机会难得,推荐给大家。我已经报名去做志愿者,给组织者帮忙。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8-5-9 12:17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广州场音语舞(Eurythmy)艺术表演通知
伴着5月石榴花飘香,期盼已久的广州场音语舞(Eurythmy)艺术表演即将来到花城广州,著名音语舞表演艺术家Andrea vonwurm(马珍雅)将向我们展示音语舞特有的含义和韵律。舞者用身体创作的运动和姿态来表现语言、音乐和诗歌及故事的声、调、韵、律和意境,带着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和聆听。期待与您在这一个特别的时刻体验一场独具魅力的"整体"艺术:
演出时间: 5月11星期日
第一场上午: 11:00-12:30
第二场下午: 15:30--17:00
音语舞的工作访(workshop): 18:30—20:30
★演出地点:广州现代舞团小剧场(广州沙河水荫路13号)
★ 参加者:凡是华德福教育感兴趣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学生或任何成年人及艺术工作者(幼儿园孩子不宜)
★ 费 用: 演出门票100元/位,(可选择上午场或下午场),演出后的音语舞工作访(workshop )60元/位 (限额30名,面向对艺术感兴趣的朋友)
★ 报 名: 1、广东省各地都有华德福实践学校,您可向就近的华德福学校索取票
2、或将费用汇入此账号:吴丽萍 6222600780000189295 交通银行
(并以电话、短信或邮件的方式确认你的参与)赖老师 13112327333 zhlovebaby@tom.com
因场地有限,请提前预订票,订票时请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我们将会通知大家取票的具体时间。
感谢所有的协助这次活动的艺术家、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热心人士!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8-5-9 12:18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想看的朋友也可以和我联系,我有一些票。
★音语舞(EURYTHMY)简介:
"EURYTHMY"又名音语舞,也有译成优律诗美,源于希腊语: "EU" 即"美好","RHYTHMOS"即"韵律",涵义是"美好的韵律"。这门艺术发源于20世纪初。
音语舞有两种主要形态,一种是"音乐音语舞"(或"视觉音乐"),另一种是"语言音语舞"(或"视觉语言")。在"视觉音乐"中,表演者利用姿势表示音调和音程等,使音乐变得可以看见。在"视觉语言"中,表演者依据发出的声音用整个身体或者局部动作做出相应的姿势。两种音语舞技巧不同,但都显示着人类内在的心灵体验与周围的空间环境。表达音乐时,表演者必须不断创造出使音乐能够流畅的空间;表达诗歌时,表演者像是一尊会动的雕塑。
音语舞是运动的艺术,其目的不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舞者的身体调校成一个乐器,让声音与音乐本身的语言,通过身体活动表达出来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8-5-9 13:18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本想多介绍一些有关华德福、音语舞的内容,但最近是在太忙了。见谅!
给想看音语舞的朋友一个建议:用你的大脑去看,也许你看不懂,但如果用心去看,也许你会感觉到一些什么。不要让理性的思维左右了你的第一感受。
放弃理性思维,用心去体验,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
回眸一笑
时间:
2008-5-9 13:36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一直没机会去体验华德福的韵律舞,这次可以去体会一下了 [M29] [M29]
作者:
回眸一笑
时间:
2008-5-9 13:37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不知看过窗边的小豆豆的同学还记不记得校长先生弹钢琴让孩子们自由地舞动? [M26] [M26]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8-5-9 14:08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好像小豆豆上的学校就是一所华德福学校。
音语舞是华德福学校的核心课程,可惜在中国受限于老师,还没有学校有能力开设音语舞课程。音语舞是由华德福的创始人史代纳先生和一位艺术家一起创建的,创建之初是为了帮助一位智障的孩子,后来那个孩子成为了一名医生。
作者:
回眸一笑
时间:
2008-5-9 14:31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书里提及校长先生曾游历欧洲,学习过音语舞,应该就是向华德福学习的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8-5-9 14:59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音语舞表演的一些新信息
各位朋友,以下内容摘自5月11日音韵舞表演组织者吴丽萍老师的信件:
其次我们想来谈谈为什么要支持音语舞的演出:
我们都知道音语舞有着很多超出舞台表演之外的用途。音语舞教授给华德福学校的孩子们,以艺术的方式支持孩子其他学科的学习。当孩子们到了需要音语舞去支持他们的身体、智力和情感发展的年纪时,音语舞便会被日益增多地提供给孩子们。作为充实心灵的运动,音语舞补充了孩子们通过运动所得到的东西。音语舞培养孩子们内心的弹性,给予他们认识复杂的、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并且支持孩子们社会敏感性的发展。;医疗/治疗音语舞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用于面向各种年龄段的一对一的治疗,以及针对有综合需要或是学习无力人群的团体社会治疗。音语舞走进办公室和工厂,帮助缓解重复和单一劳动带来的紧张与疲劳。同样,人们也可以参加音语舞的“康乐课堂”,或者纯粹为了娱乐放松,使身体和心灵富有生气并保持平衡。
广州是一个开放的、接纳包容的城市,在广州做的音语舞的巡回演出地再合适不过,整个广东地区有近8个团队在实践华德福教育或以此相关的工作,有着更广泛的需求,而广州团队的协助去完成音语舞的演出,可以为今后有关音语舞的其他工作在广州的开展提供可能。
音语舞艺术家Andrea为能在中国演出作了大量的准备,同时演出的曲目中《望夫石》是作曲家金望和Andrea在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另一首作曲家王珏作品《寂*漠》中两极化的“寂”与“漠” 并列呈现,这两首曲目都是首次在中国各地巡演。为支持广州的演出小提琴家魏韵从出场费4000元/场,降到3000元/场,到最后3000元两场,这是她在演出中的最大让步,因而不管有多大困难,广州的音语舞演出要如期举行,让我们每一个期待的广东的朋友们体验和音语舞的触碰。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8-5-9 15:04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不好意思忘了说,表演谢绝10岁以下孩子进场。
作者:
舊雨
时间:
2008-5-9 17:24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我有兴趣去看。
只有M,没有联系电话,或者给我一个站内短信,或者小庄那里,有我电话。
[M25]
作者:
彩霞满天
时间:
2008-5-9 23:47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谢谢你的推荐,周日上午去看。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8-5-10 19:49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谢谢大家支持与鼓励! [M29]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8-5-12 10:11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作为工作人员有机会观看了2场音语舞,真幸运!
第一场看的时候,我主要沉醉于优美的小提琴中。我是个乐盲,不懂音乐,但我就是舍不得将目光从那个纯美、干净且富有激情的女孩身上离开。女孩拉琴的样子让我心醉。
第二场的时候,才真正的是在看音语舞表演。触动较大的是《望夫石》,以前总觉得那个妇人有点傻,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也不用天天上山傻看呀,有这么的时间,干点有意义的事多好。这次表演结束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也许那份深深的意志力才是真爱。
望夫石: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妇人站于山石之上,向远方眺望,盼望其夫归来,日久年深,化作石头仍保持着遥望的姿势。
作者:
清风之兰
时间:
2008-5-12 10:15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谢谢旧雨MM的赞助! [M29]
作者:
旧雨
时间:
2008-5-12 10:35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引用作者 清风之兰 于 2008-5-12发表的原文
谢谢旧雨MM的赞助! [M29]
客气了哈。 [M20]
作者:
旧雨
时间:
2008-5-12 10:44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可能我对音乐还是比较敏感的缘故吧。
从她们彩排开始,我的目光和耳朵就没有离开过那一位女孩。
音乐可以打动人心,触动内心柔软的部分,她沉静专注的拉着,简单的舞台,安静的观众,她只是让自己和小提琴沉浸在同一个气场里面,用她的感受与你们分享……
可以这么说,我基本没看跳舞的那人。所以,后来留下来互动的时候,唯一的遗憾是那女孩没有出来,若她在,一定会上前真挚的说一声:你拉得真好,真的。
在她营造出来的优美的音乐里面,内心变得极为安静。以前一直觉得小提琴听多了,有点忧伤,因为总是咿咿呀呀的,似有说不完的忧伤,似有说不完的心里的话……说不完也无妨,知音难觅,可以说给谁听呢。后来慢慢觉得,小提琴有种意犹未尽的美,兜兜转转,兜兜转转,又把你安静的送回了原点。你只是经历了一趟安静的唯美的旅程,现在,你仍旧是回来了。就是这种魅力和感觉。
——————————————————————————
又,一直听你说你参加的这些活动,接受的这些理论教育。今日一见,果然给人焕然一新井然有序之感。只是一直比较陌生,不知如何了解。
谢谢你。教育和沟通是等同的道理,需要不断的对话,在对话和实践接触里面,解决所有的难题。
天地无私,无一己之杂
。把这话给我们昨天的相处和对话。呵呵。
[M36]
[本帖由旧雨修改于2008-05-12 10:45:26]
作者:
回眸一笑
时间:
2008-5-12 13:04
标题:
Re: 5月11日广州首场音语舞表演
我反而一直没看那个女孩,只是一直在听在听,跟我以前通过磁带、电视听到的真的很不一样,拉出巴赫熟悉的旋律时,我却听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清纯。
舞蹈,我承认,我没看懂,没看出代表什么意义,也没记住那些动作,但全程,我的心是被音乐和舞者牵着走的,我感觉到了紧张,感觉到了舒缓。
最后的工作坊,对我而言,与我以往经验的和想象很不一样,容我慢慢消化。
[M26] [M26] [M26]
欢迎光临 骏景花园业主论坛 (http://120.76.133.63/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3.2